王凱
活了快五十歲,才第一次來蘇州,可以說是遲鈍的人生了。想起一九九八年曾在上海學習過半年,當時同學數(shù)次相約一起去蘇州玩,看看中學課本上學過的蘇州園林,可那時年輕貪睡,又覺得時間足夠揮霍,著什么急呢?結果一眨眼二十多年就過去了,果真是流光容易把人拋啊。
作為一個在河西走廊戈壁灘長大的北方人,自小習慣了晴朗、遼闊、干燥和風沙,對于江南的認知大多出于臆想,總覺得那里充滿雨霧和聽不懂的方言,夏天悶熱冬天陰冷,連個暖氣都沒有,去了各種不習慣,久而久之便有了某種成見。好比大米之于面粉、黃酒之于白酒、高山之于丘陵、細雨之于冰雪、小橋流水之于大漠孤煙,南方的種種好像都是北方的反義詞。之所以如此,除了地理上的緣故,這中間大概真的存在著一種分庭抗禮的關系。早在南北朝時,南方稱北人為“索虜”,而北方謂南人為“島夷”,已經(jīng)是互相看不順眼了。自秦漢以降,南方差不多總是被北方所壓制,尤其江南更是如此。晉武帝平吳,隋文帝平陳,宋太宗平南唐收吳越,金滅宋再到蒙元滅南宋,形勢每每是北強南弱,這確是不爭的事實。然而弱歸弱,卻不同于軟,真要說起來,歷史上的江南性格其實是極為倔強的。永嘉之亂令西晉滅亡,衣冠南渡之后幾近三百年,江南始終是中華正朔所居,強悍的北方胡騎數(shù)度南侵,頂多也只能是望江興嘆,最危急的一次,東晉八萬北府兵居然在淝水大敗前秦百萬之師,從此改變了整個北方的格局。再往后,寧折不彎又有如文天祥、陸秀夫者,一介文人仍有這樣強大的精神。時隔數(shù)百年,清軍入關后遭遇的最激烈抵抗也莫過于江南。且不論魏晉風度,齊梁藝文,從南宋至明清,江南盡是數(shù)不盡的文物詞章、才子佳人,即便失去了行政的意義,江南的文脈同樣倔強地存在著,千年未改,傳承不絕。
好了,一個北方人在這里胡扯一通,未免有妄議江南之嫌,不過到了蘇州雕花樓,又覺得關于江南的遐想并非一無是處。這棟坐落于蘇州東山鎮(zhèn),本名“春在樓”的三層小樓同樣能令人生發(fā)出思古之幽情。這座百年前的木結構建筑占地面積其實不大,把小小的后院加上也算不得寬敞,這和我去過的山西王家大院那樣重重進深的大宅院完全是兩種風格。所有到過東山雕花樓的游人肯定都會被反復告知,這是當年在上海做棉紗生意起家的金氏兄弟為孝敬慈母而特地建造的一座豪宅,耗資銀圓十七萬,折合黃金近四千兩云云。這些金光閃閃的數(shù)據(jù)聽上去頗為誘人,讓人忍不住想去換算成人民幣,看看能在北上廣買多大的房子?說完背景知識,眾人魚貫進入門樓,主人又開始一一介紹那些極盡精美的木雕和磚雕(雕花樓之名也正因此而來)。那些被雕刻或鑲嵌在磚石或者木料上的神話傳說、忠臣孝子、奇花異草、珍禽異獸們無一處無典故,無一處無寓意,無一處無講究,一時間只覺眼睛和腦袋都變得不夠用,一個鐘頭走馬觀花下來,所能記住的不過百分之一。
這樣算來,又覺得十分對不住當年那批技藝精湛的蘇州“香山幫”匠人們。這些聲名遠播的工匠們傳承著營造北京紫禁城宮殿的數(shù)百年經(jīng)驗,造詣之高可想而知。二百多人的隊伍歷時三年多才打造出這棟精美的建筑,我們一小時又怎么可能全然領略其中的妙處呢?除非讓我在樓上住上十天半月,也許才有資格來談論它。一百年前,這座雕花樓必定是一處功能相當齊備,居住也相當舒適的住宅,但如果現(xiàn)在讓我去住,光是沒有抽水馬桶這一項,恐怕就沒辦法堅持下去了。但遙想當年,工匠們在動手打造這座雕花樓時,一定認為自己正在從事一項傳統(tǒng)技藝與日常生活完美融合的精品工程。那時候的他們一定不會認為這座設計考究、用料精良的大宅有一天會變得過時,當然,我指的是它所具有的居住和使用功能。對如今的雕花樓來說,真正令人驚嘆的是那些融入工匠經(jīng)驗、技藝和心血的雕刻,你可以不懂其中那些典故和寓意——確實是不懂,但并不妨礙你從那些千雕萬刻的細部尋找到歷久彌真的生命力量。那些不知名的匠人們在此地日復一日地勞作,一次次打量著手中的磚石或木料,思忖片刻后才決定從哪里開始,抑或在哪里結束。他們在時間中刻下每一道痕跡,每一道刻痕都與他們的目光、手指、思緒和體溫有關,不論他們是否意識到,這一切都十分確鑿地成為了他們生命中的一部分。憑著這些傾注了心血的雕刻,這座雕花樓也就有了蓬勃的生命感?!盎浯喝栽凇保瑥倪@點上說,“春在樓”這名字其實更得個中旨趣。
白樂天《憶江南》詩云:“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猛一聽很有說服力,仔細想想,理由又好像略略單薄了些。倒不如陸放翁的“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來得實在。若要論起來,真正讓人懷想江南的,不全是概略的景物,更多的還是像雕花的春在樓這樣能夠親手觸摸的所在,或者像一碗能夠品嘗的鮮蝦老湯面,融在里頭的沒準兒才是真正的江南風味。至少對我來說是這樣。一座春在樓,讓我又有了關于江南具體而微的記憶與感觸。不論是含著主人的寄托和匠人的心血,或是帶著遠人的傾慕和游人的流連,但凡與人有關,往往能動人心弦,惹人回味,這大概就是風土人情的個中真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