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物質的決定權
礦物質是土壤中占比最多的成分,因此,礦物質的特征對土壤類型有決定性的影響。依據(jù)顆粒大小的不同,可以將礦物質顆粒分三種:直徑小于0.01毫米的稱為泥,直徑為0.01-1毫米的叫作砂,而直徑大于1毫米的則是礫石。
三種礦物質顆粒可以按不同的比例混合在一起,輔以少量其他成分,即可形成三種基本的土壤類型。
在我國新疆\甘肅\寧夏\內(nèi)蒙古等西北地區(qū),大量砂粒兒混合較少的泥\礫石后,形成疏松的砂質土。由于顆粒較大,砂質土的孔隙又多又大,使得空氣\水分和肥料可以在其中自由穿梭,難以長久駐足。因此,砂質土的保水、保肥能力比較差。
在我國的廣東、福建等東南省份中,黏質土占了很大的比重,它由大量泥粒兒和較少的砂、礫石組成。由于顆粒細微,黏質土的孔隙很小,空氣和水不易進入。而一旦與水、肥料充分結合,又會生成類似橡皮泥的東西,使水、肥長時間地保持,但不透氣。
在華北平原、松遼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域,泥、砂、礫石相對均勻地混合,形成了一種“壤土”。由于顆粒大小適中,壤土比砂質土更能留住水、肥,也比黏質土更能通入空氣,是一種“中不溜兒”的類型。
團結能力很重要
一群學生來到學校后,很快就會因分班、社團、友誼等產(chǎn)生許多小的團體。類似地,混合在一起的礦物質顆粒也會彼此聯(lián)絡,構成個頭兒更大的團塊。
對于缺少有機物的土壤,泥粒兒會很容易地結塊,形成許多“土坷垃”。土坷垃過多,會增大土壤間隙,加速水、肥流失,還可能導致幼苗難以順利出土。由于耕作深度長期不變,該深度以下的土壤可能被逐漸壓實,形成一個薄片狀的隔層,從而阻礙植物扎根以及水\空氣的上下通達;有些早地的表層也容易出現(xiàn)板結,導致干旱。
充滿團粒結構的土壤最適宜植物生長。團粒結構是直徑0.5-10毫米的顆粒,團粒本身能夠保水保肥,團粒之間相對較大的間隙能夠透氣,這兩個特點使土壤松軟又肥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