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經(jīng)緯 張然
露營不僅現(xiàn)在很火,在古代也有忠實粉絲。白居易在自家庭院中搭建氈帳,蘇東坡更是直接支起一個亭子。
庭院里搭帳篷,白居易把它寫進(jìn)詩
若是排一個古代露營愛好者排行榜,白居易說不定是榜首。畢竟,他把對露營的熱愛,寫進(jìn)了十幾首詩里。
唐太和三年(829年),白居易辭去刑部侍郎的職務(wù),從長安來到洛陽,在遠(yuǎn)離鬧市的履道坊建了一處“有堂有庭,有橋有船,有書有酒,有歌有弦”的房子。盡管家中“有堂有亭”,但白居易還是獨愛在庭院里搭建青氈帳,過一把露營的癮。
他在《青氈帳二十韻》中,描述了家中氈帳的形態(tài):
有頂中央聳,無隅四向圓。
傍通門豁爾,內(nèi)密氣溫然。
遠(yuǎn)別關(guān)山外,初安庭戶前。
影孤明月夜,價重苦寒年。
從詩中可以看出,白居易在院子里搭建的是一個圓形氈帳,還有一個高高聳起的尖頂。
白居易為何如此喜愛青氈帳?答案藏在他的《別氈帳火爐》中:
憶昨臘月天,北風(fēng)三尺雪。
年老不禁寒,夜長安可徹。
賴有青氈帳,風(fēng)前自張設(shè)。
復(fù)此紅火爐,雪中相暖熱。
擋風(fēng)暖熱的青氈帳,在年復(fù)一年寒風(fēng)相摧的冬日,走進(jìn)白居易的生活和詩句。
他曾在“庭草留霜池結(jié)冰,黃昏鐘絕凍云凝”的冬夜,與好友在青氈帳中聽著“高調(diào)秦箏一兩弄”,細(xì)品“小花蠻榼二三升”。
他也曾在飄雪的夜晚,與到訪的李郎中把酒言歡、作詩相贈。盡管帳外“可憐今夜鵝毛雪”,但是“紅蠟燭前明似晝,青氈帳里暖如春”。
對于白居易來說,氈帳是雪夜的必備品。他在帳中待客宴飲,“帳小青氈暖,杯香綠蟻新”;他在帳中賞梅觀雪,“碧氈帳暖梅花濕,紅燎爐香竹葉春”。
溫暖如春的青氈帳,陪伴著白居易的晚年時光。
“設(shè)計鬼才”蘇東坡,看風(fēng)景還得自己“造”
又是一年炙夏,正在潁州任太守的蘇軾,內(nèi)心多少有點孤獨,工作之余總要有點娛樂活動放松放松吧,干啥好呢?去露營吧!
潁州是一座美麗的小城,現(xiàn)在是安徽省阜陽市的一個區(qū)。這里風(fēng)光旖旎,尤其是潁州西湖,平湖十里如琉璃,風(fēng)吹百花爭相放,讓人垂愛。作為“旅游達(dá)人”的蘇軾,怎能放過這樣的好地方。但有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這些年潁州周邊的幾個地方鬧水患,夏季河水泛濫,如果在河邊修筑觀景亭,那么入夏之后亭子便會被水淹掉。但要是水浸不到亭子,那春秋冬的水景就看不到了。固定的亭子不能看風(fēng)景,那就搭建個“移動版”的。
蘇軾在《擇勝亭銘》中寫道:“維古潁城,因穎為隍。倚舟于門,美哉洋洋……可侑我客,可流我觴。我欲即之,為館為堂。近水而構(gòu),夏潦所襄。遠(yuǎn)水而筑,邈焉相望。乃作斯亭,筵楹欒梁。鑿枘交設(shè),合散靡常。赤油仰承,青幄四張。我所欲往,一夫可將。與水升降,除地布床……豈獨臨水?無適不臧。春朝花郊,秋夕月場。無脛而趨,無翼而翔。敝又改為,其費易償。榜曰擇勝,名實允當(dāng)?!?/p>
“移動版”亭子命名為擇勝亭。亭子的梁、檐、柱等都是分散的構(gòu)件,臨時使用的時候,利用榫卯交錯將之搭建在一起,頂上覆蓋紅色油布,四周懸掛有翠色的布帷,遮風(fēng)擋雨。搭建材料全部使用輕型材料,一個男仆就能把所有部件拆開、搬移。
正如蘇軾所說,這種小亭可以施之于“春朝花郊,秋夕月場”,任何美好的地點、美好的時刻,都能享受。
(選自2022年9月27日《現(xiàn)代快報》,本刊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