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惠斌
李四光是中國地質力學的創(chuàng)立者和奠基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歷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地質部部長、中國科協(xié)主席等重要職務。20世紀中葉,李四光與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結下了特殊的革命情誼,被奉為上賓,毛澤東尊稱他為“李四老”。毛澤東以個人名義,或通過會議方式,四次約見李四光,共商石油生產、核事業(yè)發(fā)展等重大國計民生問題,留下一段佳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伊始,百廢待興,經(jīng)濟建設如火如荼,然而很快就面臨石油短缺的瓶頸制約,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此高度重視。
1953年12月下旬的一天,李四光應毛澤東邀請前往中南海菊香書屋,就中國到底有沒有石油、我國石油資源的底數(shù)等情況展開闡述。
毛澤東不無憂慮地詢問李四光:“有人說‘中國貧油’,外國的學者,也包括我們的某些學者,多少年來幾乎一致認定,只有海相地層才有工業(yè)開采價值的油田,而我國大部分是陸相地層,你對這個問題怎么看呢?”
李四光十分肯定地回答:“我認為外國人那套理論在我們這里可以擱起。找油的關鍵不在于‘海相’‘陸相’,而在于有沒有生油和儲油條件,在于對地質構造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崩钏墓飧鶕?jù)數(shù)十年來對地質力學的深入研究,從自己創(chuàng)立的新華夏構造體系理論出發(fā),為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分析了我國的地質條件。他最后充滿信心地展望:“中國絕不是一個貧油國家,從東海到塔里木盆地,從南海到松遼平原,不少地方擁有蘊藏石油的良好地質條件,我國生產石油遠景大有可為?!?/p>
事實上,李四光早在1932 年就開始研究我國地質構造和石油分布問題。1935年至1936年,在英國講學時,他寫了一本《中國地質學》,其中提到“東海、華北有經(jīng)濟價值的沉積物”,所謂“沉積物”,指的就是石油,原稿是用英文寫的,表述時有意含糊不清,其用意是對祖國石油資源的保密。
毛澤東聽到這里,臉上漸漸露出了興奮的神情。李四光隨后又從地質構造角度,解釋了油區(qū)是生油和儲油條件比較優(yōu)越的地區(qū),而油田是儲油條件特別好的地區(qū),找油要先找油區(qū)再找油田。毛澤東當即同意李四光的建議,作出了在松遼平原、華北平原開展大規(guī)模石油普查勘探的戰(zhàn)略決策。
1954 年,原地質部設立礦產普查委員會,李四光兼任主任委員。在李四光的總體部署和具體指揮下,1958 年4月,石油勘探部門在吉林省前郭旗一個鉆井中首次發(fā)現(xiàn)油沙,并在盆地中部發(fā)現(xiàn)一個巨大的“長垣”構造。1959年國慶前夕,石油勘探部門分別在東北松遼盆地的“松基三井”“扶27井”鉆探出了工業(yè)油流。至此,我國石油普查勘探取得了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突破,僅用4年時間就發(fā)現(xiàn)了能夠噴射出大量石油的油田,這也是李四光和石油地質戰(zhàn)線的科技工作者及廣大工人為國慶十周年獻上的一份厚禮。
從20 世紀50 年代后期至60年代,石油勘探部門沿新華夏系沉降帶向華北、江漢和北部灣推進,相繼發(fā)現(xiàn)了大慶、大港、勝利和江漢等大油田。這些油田的發(fā)現(xiàn)和開采,不僅在國家建設急需能源的關鍵時期,從根本上解決了我國石油資源匱乏的問題,徹底甩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而且使李四光獨創(chuàng)的地質力學理論和科學預見,得到了最有力的證明。
1963 年12月,周恩來在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高調宣布了一條震驚世界的消息:中國在東北松遼平原上發(fā)現(xiàn)了一個世界級“大油田”,中國人依賴“洋油”的時代將一去不復返!
1955 年1月15日,黨政軍相關領導齊聚中南海,出席由毛澤東主持召開的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共同研究我國原子能事業(yè)發(fā)展事項,李四光和錢三強、劉杰應邀參加。
毛澤東簡明扼要地致開場白:“今天,我們這些人當小學生,就發(fā)展原子能有關問題,請你們來上一課?!闭f完,毛澤東就轉向李四光問道:“中國有沒有造原子彈的鈾礦石?”李四光便取出早已準備好的一塊黑黃色鈾礦石標本、一臺伽馬探測器,向各位與會領導詳盡地闡釋了有利于鈾礦石成礦的地質條件,并介紹了鈾礦資源勘察與發(fā)展原子能事業(yè)、核反應堆的密切關系,并對中國的鈾礦資源前景作了富于科學性的預測。
毛澤東邊聽邊記邊問,非常細致。其間,李四光等人還當場展示了從廣西開采得到的鈾礦石標本,并進行了鈾礦石勘探的模擬演示。當中央領導們聽到用探測器檢測鈾礦石時所發(fā)出的“嘎嘎”聲響時,所有人露出了興奮的笑容,忍不住上前用手去摸,李四光見了連忙說:“哎喲喲……摸不得、摸不得,那是有放射性的,趕緊洗手、洗手!”
毛澤東最后總結道:“我們國家現(xiàn)在已經(jīng)知道有鈾礦,進一步勘探一定會找出更多的鈾礦來……過去幾年其他事情很多,還來不及抓這件事。原子彈這件事總是要抓的,現(xiàn)在到時候了,該抓了。只要排上日程,認真抓一下,一定可以搞起來。我們自己干,也一定能干好!”
這次會議極為機密,沒有留下任何圖片和影像資料。正是在這次絕密會議上,中央作出了發(fā)展中國原子能事業(yè)的戰(zhàn)略決策。
為了尋找制造原子彈所必需的鈾礦石,李四光根據(jù)地質力學理論,指導參加勘探工作的科研人員:“一是要找富集帶,二是要便于開采……在我國主要是在幾個東西帶上?!焙髞?,3支勘探隊遵循李四光的思路,西到新疆,北到東北,南到廣西,幾乎把全中國都跑了個遍。到第二個五年計劃末期,我國已發(fā)現(xiàn)了一系列鈾礦床,特別是在嶺南一帶發(fā)現(xiàn)的鈾礦床,以規(guī)模大、品位高、易開采、儲量豐富而聞名全國,鈾產量足以保證我國核工業(yè)發(fā)展的需要。
1964 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作為中國原子能委員會主席的李四光,為我國原子彈和氫彈的成功研制作出了巨大貢獻。
1964年2月6日中午,李四光接到一個電話后,匆匆吃完午飯,便趕往中南海懷仁堂。他是應毛澤東的邀請,與氣象學家竺可楨、物理學家錢學森一起,赴毛澤東住的菊香書屋探討科學問題。
當李四光由工作人員帶路引入書房時,只見里面已擺好了3把椅子,竺可楨和錢學森已先他抵達,室內擺滿了許多經(jīng)典著作和科學書籍。毛澤東與李四光等圍繞天文、地質、古生物、尖端技術等重大科學問題,進行了廣泛交談。
對于這次會談,李四光曾對女兒李林回憶說:“毛主席知識淵博,通曉古今中外許多科學的情況,對冰川、氣候等科學問題,了解得透徹入微……談的范圍很廣,天南地北,海闊天空?!?/p>
毛澤東最后一次約見李四光是1969年5月19日。這一天,毛澤東與李四光等中央委員接見了在京參加學習班的學員代表。在主席臺上,毛澤東拉著李四光的手,將頭湊近他的耳朵,關切地詢問他的身體和工作情況。
活動結束后,毛澤東約李四光到休息室單獨會談。在一個多小時談話中,他們從天體起源聊到地球起源、生命起源等問題。毛澤東還對李四光說:“我現(xiàn)在對科學挺有興趣,你能不能給我找點兒書?”李四光問道:“主席想看哪方面的書?”毛澤東就用手在面前畫了一個大圈,說:“我就要你研究范圍里的資料?!?/p>
李四光回去后,仔細查找了研究地質方面的中外著作和最新資料,但又發(fā)覺它們都過于專業(yè),并不適合主席閱讀和思考。于是,李四光把自己的著作和論文,以及老一輩著名地質學家章鴻釗的專著《石雅》,一并呈送給毛澤東,還寫了一張便條:“給您找了一些,但是不太適合您看。我給您寫一本吧?!?/p>
李四光認真整理出一份地質學資料,其中融合了中外地質學說中各種學派的觀點和自己的分析意見。這就是后來出版的科普讀本《天文·地質·古生物》,該書成為李四光晚年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書稿出版后,李四光特意讓秘書去印刷廠另用大號字排版,親自校對后,呈送給了毛澤東,以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務實的科研作風,完成了黨和國家領導人交代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