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潤草木非易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以下經(jīng)歷:當你聽到所有人,尤其是小學(xué)生都在唱《孤勇者》時,哪怕它再好聽,之前再喜歡,你也會一下子對它失去興趣,覺得沒那么好聽了;追劇時,里面的男/女一號完美無缺,人見人愛,但你就是更青睞那個有些小缺點的男/女二號,認為主角比不上他們;又或者,你喜歡的寶藏博主視頻下本來冷冷清清,有天卻突然爆火,看著自己曾經(jīng)的一條條留言被淹沒在滿屏的彈幕中,你會莫名失落……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其實,這是“流行文化恐懼”,換句話說,這是你的“獨特性”心理在作祟。
心理學(xué)家們曾面向大學(xué)生做過一個態(tài)度測試,在測試前,會單獨告訴實驗對象他們每個人的態(tài)度與其他一萬名學(xué)生態(tài)度截然不同或者完全一樣,之后再試圖讓他們產(chǎn)生從眾行為。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那些不從眾的人,恰恰是被研究者誘導(dǎo)認為自己最不獨特的人。這個測試赤裸裸地告訴我們——雖然我們大概率不喜歡過于離經(jīng)叛道,但內(nèi)心深處,我們?nèi)韵M约号c眾不同,畢竟當人們認為自己有“適度的獨特性”時,自我感覺會更好。于是,我們堅持以自己最舒服的方式在合群的同時特立獨行著。我們不僅想與眾不同,好勝心還“攛掇”我們要“好于他人”。比如,我們上學(xué)時,大家大概率都會討厭穿校服,它是那么普通、千篇一律——這危害到了我們的獨特性,更剝奪了自由感,穿上身,我們平平無奇、泯然眾人。所以,我們會在校服里面花心思,多穿一些戴帽子的衛(wèi)衣,更多地“露”出我們不同于他人的地方,來彰顯“個性”,獲得滿足感。
而對“流行文化恐懼”這件事而言,不喜歡別人都喜歡的東西正是我們的一種倔強,我們希望以此保護自己的獨特性。自己私藏的小眾愛好突然流行,就好像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叛變”,有了其他更好的朋友。這時,我們氣憤,懊惱或者干脆不再喜歡。我們有時會認為這些“外來者”不由分說地闖入我們的私域,突然地、不講道理地破壞我們的歸屬。于是,這方凈土不再是自己的小天地,我們只得放棄,也不會對它有過多熱愛了。
你沒注意到的是,我們也會暗戳戳地將身邊人劃分為“內(nèi)群體”和“外群體”。前者是與我們相似的人,而后者是與我們不同的人。我們常常會拿自己同外群體比較,試圖找到自己優(yōu)于他們的證據(jù)。相較于外群體而言,我們會不由自主地偏愛自己所歸屬的內(nèi)群體。所以許多人不希望自己喜歡的歌火起來,甚至會給自己原來喜歡但后來火起來的作品打低分。這是因為他們自己原來所屬的內(nèi)群體涌入了本不該在此存在的外群體,破壞了原本內(nèi)群體所有的獨特性,而導(dǎo)致他們心理失衡。
總而言之,這是一種強烈的“被剝奪感”,也是一種“我不再是我”的失落和難過。這種心理不可避免,我們只需要跟隨自己的心走,坦然接受自己的好惡即可。其實,堅持自己的獨特性并不等于宣揚極端的個人主義,最重要的是傾聽我們內(nèi)心的聲音,平衡自己獨立與依戀的需要。正如社會學(xué)家羅伯特·貝拉所說:“通過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我們終會成為我們自己?!?/p>
(林冬冬摘自微信公眾號“京師心理大學(xu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