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綜合
據(jù)英國《新科學家》雜志報道,由俄羅斯、德國與法國的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成功“復活”了在西伯利亞永久凍土層中發(fā)現(xiàn)的7種被冰凍了數(shù)萬年的病毒。在這“七兄弟”中,最“年輕”的病毒被冰凍了2.7萬年,而最“年邁”的病毒則被冰凍了 4.85萬年。這些病毒究竟什么來頭,“復活”的意義何在呢?
“復活”病毒什么來頭
此次“復活”的最古老的病毒來自位于俄羅斯雅庫蒂亞州一座湖面以下16米深處的永久凍土,屬于潘多拉病毒——一種感染單細胞生物體變形蟲的巨型病毒。事實上,該團隊迄今“復活”的所有病毒都是感染變形蟲的巨型病毒,這類病毒尺寸十分龐大,且基因組較其他大部分已知病毒要大得多。
這些病毒感染的是一種身體僅由一個細胞構成的原始生物之一——變形蟲。在研究過程中,科學家在觀測到這些病毒會感染變形蟲的基礎上,先培養(yǎng)好變形蟲,然后將取好的凍土樣本添加到培養(yǎng)物中,通過顯微鏡對其進行一段時間的觀察之后,發(fā)現(xiàn)變形蟲被感染,同時也觀察到這些病毒已經(jīng)在通過自我復制的方式進行繁殖。由此可見,這些凍土樣本中的病毒已經(jīng)被“復活”。
這并不是該團隊第一次“復活”病毒。2003年,克拉維里團隊在西伯利亞的凍土中發(fā)現(xiàn)了巨型病毒——米米病毒,這是一種可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病毒,是已知的第一個巨型病毒。2013年,該團隊發(fā)現(xiàn)了第二個巨型病毒——潘多拉病毒。
2014年,該團隊又在西伯利亞的凍土深處發(fā)現(xiàn)了兩種3萬年前的史前巨型病毒:西伯利亞闊口罐病毒和西伯利亞軟體病毒。科學家成功使這兩種病毒重新分裂,這意味著它們恢復了活性,可以再次繁殖。
“復活”的意義何在
有專家表示,此次“復活”的病毒只有感染變形蟲的風險,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的可能性較小。這些凍土中的病毒引發(fā)疾病流行的概率較低,甚至低于家養(yǎng)動物和野生動物傳播病毒的風險。此外,這些遠古病毒的遺傳物質大部分是DNA,而現(xiàn)引發(fā)的流行病毒的遺傳物質大部分都是RNA。但這些并不能表明所有的遠古病毒都是無害的,人類尚無法確定遠古病毒的潛在危險程度。
隨著全球變暖的趨勢加劇,永久凍土層面臨解凍的風險,凍土之下封存的細菌與病毒還會不斷出現(xiàn),感染不同種類的動物、植物甚至人類。了解并防范可能出現(xiàn)的風險,科學家冒險復活了這些古老的病毒并進行研究,期待找到新的抗病毒藥物或疫苗應對可能出現(xiàn)的威脅,當危險真正來臨時進行有效防護。
從科學角度來看,人類對病毒的探索,特別是對遠古病毒的發(fā)現(xiàn),具有積極的意義。目前,人類對基因、蛋白質和生命之間的關系,始終找不到答案,對病毒這種特別的非典型生命體進行研究,可以豐富人類對生命的理解。
此外,開展環(huán)境微生物學的研究將逐步豐富人類對各種環(huán)境中的病毒分布和豐度的了解,降低人類活動時無意中“復活”某些塵封或冰封的病原體的概率,并逐漸形成預警機制和規(guī)范。這都是對未來的有益預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