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江位于今天的北朝鮮境內(nèi),平壤城就建在大同江兩岸的肥沃土地上。據(jù)說,當年箕子奔朝,就在平壤建都,高麗王朝五百年,則以平壤為西京,經(jīng)過多年建設(shè),加上大同江水運商業(yè)之便利,已相當繁華,北宋使臣徐兢在宣和年間出使高麗就說高麗的城市中“惟西京最盛”。當時的平壤遍植柳樹,有“柳京”之譽,高麗著名詩人鄭知常才會謳歌平壤“紫陌春風細雨過,輕塵不動柳絲斜”的富貴景象。而要說在古代朝鮮最受推崇的送別詩,則首推鄭知常的這首《大同江》。
本詩作于何時已不可考,一名《送人》,當是鄭知常在大同江畔送別友人所作。大同江因河床深,又受黃海潮水影響,因此航運特別發(fā)達,岸邊渡口眾多,自然而然成為送別的絕佳地點。高麗文人崔滋說:“大同江是西都人送別之渡,江山形盛,天下絕景?!?609年明朝使臣朱之藩出使朝鮮,路過平壤,觀賞大同江美景時就留下了“天下第一江山”的美譽。那么900年前一位漢語不是母語,卻又學習了眾多中華文化典籍、精通文言文的異域之人,面對滾滾而去、波瀾壯闊的大同江,他該如何來表達自己的離情呢?是的,他的腦海中大概會涌現(xiàn)出無數(shù)自己閱讀過的送別詩的經(jīng)典之作。李白、王維、杜甫……古代的送別詩如此之多,又如此之好,怎么才能脫穎而出呢?寫于江畔的送別詩最多最動人,比如長江邊上李白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王維的“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鄭谷的“揚子江頭楊柳春,揚花愁殺渡江人”,等等。不僅如此,他會動用自己的閱讀記憶,把那些和送別有關(guān)的意象、情感和構(gòu)思都搜集出來,化用到自己的筆下,結(jié)合眼前所見、本地風光來進行創(chuàng)作,而鄭知常正是如此做的。首句“雨歇長堤草色多”,點明了送別的時間和地點。一句話就寫了《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清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兩句的意思。這是一個大雨初停的某個時刻,一個“歇”字,暗示了這場雨大且急。柳永送別的《雨霖鈴》中就有“驟雨初歇”的句子。大雨過后,經(jīng)過大雨沖洗的長堤上的綠草必定顯得更為青翠可愛,葉子上仍然掛著的滴滴露珠也讓草色顯得愈加蔥蘢茂盛。而這一切在離人的眼里,也許只能平添離別的愁緒。這種愁緒在《古詩十九首》的“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里有,在劉長卿“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馬蹄”里也有,在古代詩學傳統(tǒng)中從未終止。第二句“送君南浦動悲歌”,則進一步點出了送別的主題?!八途掀帧辈捎昧爽F(xiàn)成的典故和意象與本地實景的結(jié)合,虛實相生。據(jù)《新增東國輿地勝覽》記載,平壤府南五里,大同江畔就有地名叫南浦,是當?shù)刂乃蛣e之地。而《楚辭·九歌·河泊》有云:“送美人兮南浦?!苯汀秳e賦》中也寫道:“送君南浦,傷如之何!”從此以后,南浦幾乎成為離別的代名詞,與灞橋,長亭一起,成為古代最著名的送別地點,而其中,南浦似乎更有詩意,染上了楚地文化神秘和浪漫的色彩。本地風光加上悠遠的內(nèi)蘊,至此,送別的意味已經(jīng)異常強烈,而“動悲歌”則將這種感情和盤托出?!皠颖琛钡囊庀髴?yīng)該來自李商隱《瑤池》一詩中的“黃竹歌聲動地哀”,而動地哀的黃竹歌聲則是來自《穆天子傳》,據(jù)《穆天子傳》載,周穆王在到黃竹的路上,遇到風雪,有凍人,于是作《黃竹歌》三章以哀民。 毫無疑問這是一支極為悲傷的歌曲。“動悲歌”三個字有意無意地與這個典故相關(guān)聯(lián),有力地烘托出離別時悲傷痛苦的心情,“動”字尤為傳神,動感十足。
“大同江水何時盡?別淚年年添綠波?!痹谇懊鎯删湓炀偷膹娏业碾x情中,三四句筆鋒一轉(zhuǎn),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作結(jié),余味悠長。古來以流水喻離情之作特多,用具象的流水來比喻抽象的離情,賦予離情可感知的外在形態(tài),將離情形象化。李白《金陵酒肆留別》“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是以流水的自然長度,比之于離情,以見離情別意之綿長。同樣李白的《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又是以潭水之深比之于離情,以見汪倫之于李白友情之深厚。歐陽修《踏沙行》“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則拈出春水連續(xù)不斷的特點,以見出離愁的不斷增多。鄭文寶《柳枝詞》“不管煙波與風雨,載將離恨過江南”,則別出心裁地把離情物化,放到了船上。而《大同江》這兩句,仍然能夠跳出前人的窠臼,別出心裁,雖然比喻的方式類似,但是在具體的操作手法上體現(xiàn)出嘗試和創(chuàng)新?!按笸螘r盡”是一句設(shè)問,類似于宋代李之儀“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而“別淚年年添綠波”,“綠波”的意象也是來自江淹的《別賦》“春草碧色,春水綠波”,染上了鮮明的送別意味。此句的特色首先在于將代表離情的別淚進一步比為綠波,與江水聯(lián)系起來,大同江水之所以永不停歇,不會干涸,是因為年年離別的淚水是如此之多,它們一起匯入江中的緣故。滔滔的大同江里多少是水,多少是別淚呢?通過江水之洶涌來暗示離人別淚之多,江水雖為實景,但必須憑借想象來完成年年添波的畫面,而通過“年年添波”的場景,離人之多,平壤之繁華熱鬧,已盡在不言中。以淚水之多來暗示送別之盛,進而暗示出平壤的繁華富足。實際上,杜甫《奉寄高常侍》已有“天涯春色催遲暮,別淚遙添錦水波”之句,別淚添波的奇妙構(gòu)思顯然化用自杜詩。但可惜的是杜甫“別淚遙添錦水波”在中國并沒有引起文人的激賞,只有《西廂記》中“淚添九曲黃河溢”與之構(gòu)思類似,此外沒有學者特別闡發(fā)本句詩的妙處,而正是借助鄭知?!洞笸返膹V泛流行,以及朝鮮人對“別淚年年添綠波”的欣賞,杜甫的這句詩才在朝鮮半島得到了特別的關(guān)注。可以說鄭知常是杜甫這句詩真正的知音,是他的化用賦予了杜甫這句詩新的生命。從文學傳播的角度來看,本詩有這么多因襲自中國文學的因素,獨創(chuàng)性是不夠的,但詩人將這些因素嫁接在朝鮮本地的名勝之上,將二者完美結(jié)合起來,則煥發(fā)出了新的詩意,對于不熟悉中國文化的朝鮮半島人來說,他們?yōu)橹浴?/p>
古來歌詠平壤的詩句那么多,但多采用白描手法直接呈現(xiàn)平壤的風光,著名如高麗時期另一位文人金黃元“長城一面溶溶水,大野東頭點點山”一聯(lián),多得時人贊賞,但還是被人批評過實而全無活趣。試想,如用白描手法,平壤的山水名勝、繁華壯麗得用多少文字才能描摹得盡?只有《大同江》避實就虛,從側(cè)面烘托暗示,才取得了出奇制勝的效果,這就跟蘇軾“欲把西湖比西子”一個思路。
《大同江》被后世朝鮮文人稱為絕唱,“為千年絕唱,足與盛唐方駕”“當日送君南浦曲,千年絕唱鄭知?!保@得極高評價。而“別淚年年添綠波”尤其被人稱賞。有一個故事說有人在大同江上餞別友人,但是酒水非常淡薄無味,友人不僅嘲笑說:“主有添酒之水,客無添波之淚,大同江水將不日盡矣?!笨梢娺@句詩的深入人心。它逐漸和鄭知常融為一體,提起鄭知常,就會想起這句詩。
幾百年來,《大同江》被選入了朝鮮半島的教科書里,小孩子從小就會背誦。從這首詩產(chǎn)生開始,就被書板懸掛在大同江畔的浮碧樓上,作為朝鮮最好的詩供來自明朝的使臣欣賞,今天它依舊懸掛在那里, 供無數(shù)游人觀賞品鑒。漫步大同江畔,登臨浮碧樓上,看大同江波浪滾滾,不知道幾百年來又添進了多少離人的眼淚?
蘇岑
文學博士,西北大學文學院講師,從事古代文學、創(chuàng)意寫作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