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娜 王玉 夏鉑
寧夏醫(yī)科大學中醫(yī)學院,銀川 750004
烙灸作為寧夏少數民族醫(yī)學中一種極具特色的治療手段,其具有悠久的歷史,起源于祖國醫(yī)學化膿灸、發(fā)泡灸,其操作較為簡單,安全實用,具有“簡、便、驗、廉”的操作特點。據載:“要知灸的得濟處,是凡一體內,多有惡潤凝聚以致本體,或熱性、或燥性者用之,然亦不能去凈,必以火灸之,則本體病根盡去”[1]。本療法已經有1 000 多年的臨床應用,包括在內科、外科、傷科、眼科、皮膚科等許多學科的應用,其具有溫經散寒、軟堅散結、祛腐生肌作用。臨床能夠治療痹證,還可治療瘰疬、癰疽、頑癬、腱鞘囊腫、血絲蟲病和象皮腿[2]。這些年隨著國家對民族醫(yī)學的重視,烙灸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取得了顯著療效。本文現將近年相關臨床研究文獻綜述如下。
王順吉等[3]將80例腦卒中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每組40 例,兩組均進行內科基礎和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同時配合烙灸治療。治療前及治療4 周后,采取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對兩組患者之間的神經功能進行對比。結果表明,治療后治療組和對照組的NIHSS 評分均明顯低于治療前,治療組NIHSS 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結果表明,氣虛血瘀證腦卒中患者經補陽還五湯加減配合烙灸治療后,神經功能恢復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關淑婷等[4]評價烙灸結合常規(guī)針刺療法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恢復臨床療效。將195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隨機分為3組:烙灸+針刺組、督脈烙灸組、常規(guī)針刺組,每組65 例。采用中風病療效評定標準及簡化Fugl-Meyer(FMA)運動功能量表觀察治療前后4 周的療效并進行評價。治療4 周后,烙灸+針刺組有效率(88.33%)優(yōu)于督脈烙灸組(61.01%)及常規(guī)針刺組(64.41%)(P<0.05);患者上肢及下肢的運動功能評分,經過系列治療后較治療前明顯改善(P<0.05),烙灸+針刺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督脈烙灸組和常規(guī)針刺組(P<0.05 或<0.01);治療過程中無不良事件發(fā)生。結果表明烙灸+常規(guī)針刺療法有助于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康復,顯著提高其中醫(yī)證候表現及肢體運動功能,療效優(yōu)于單純針刺及烙灸療法,值得臨床推廣應用。冶尕西和馬靜[5]觀察烙灸法+康復易化技術治療中風后肢體痙攣性癱瘓患者的臨床療效。將70 例腦卒中患者隨機分為康復組、烙灸+康復組,每組35例。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康復組采用易化康復技術,烙灸+康復組在康復組基礎上采用烙灸治療。在治療前、治療4 周后及3 個月后,采用生活活動量表(ADL)、簡式FMA 量表、改良Ashworth 痙攣評定量表進行臨床療效觀察。結果表明,上肢及下肢評分與治療前對比,烙灸+康復組FMA 評分在治療4 周后、3 個月后明顯增高(均P<0.05);康復組于治療4 周后及3 個月后也顯著增高(P<0.05);烙灸+康復組治療4 周后及3 個月后FMA 評分顯著高于康復組(均P<0.05)。兩組患者治療4 周后及3 個月后ADL 評分也高于治療前(P<0.05、0.01);烙灸+康復組治療4 周后及3 個月后評分高于康復組(均P<0.05)。結論顯示烙灸能夠結合現代康復技術,開創(chuàng)了優(yōu)質運動功能模式,使得腦卒中偏癱患者運動功能提升,療效顯著,能夠減少傷殘率,提高患者功能運動能力和常規(guī)生活自理能力,且長期效果顯著,康復技術及烙灸相結合治療相當廉價,為患者和家庭減少了許多經濟負擔,該療法值得研究及推廣。
張瑜等[6]對比了烙灸+玻璃酸鈉和單純用玻璃酸鈉關節(jié)腔內注射治療膝關節(jié)寒濕證骨性關節(jié)炎臨床效果。將80例符合納入標準的膝骨性關節(jié)炎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40 例。兩組患者均給予膝關節(jié)腔內注射玻璃酸鈉(每周1次),治療組同時給予烙灸治療。兩組治療5周為1 個療程。運用疼痛視覺模擬量表(VAS)、Lysholm 對治療5 周后療效評分進行評價。結果表明治療組有效率達到95.0%,對照組有效率達到77.5%,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梢娎泳?玻璃酸鈉較單純用玻璃酸鈉關節(jié)腔內注射治療膝關節(jié)寒濕證骨性關節(jié)炎療效顯著。林瑞珠等[7]研究了具有寧夏少數民族醫(yī)學特色烙灸療法治療膝骨性關節(jié)炎的療效觀察。將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患者80 例,隨機分為觀察組41 例及對照組39 例。觀察組采用烙灸治療,用自制鐵質烙灸具,從梁丘、血海到陰陵泉、陽陵泉穴采用直接灸法,局部膝關節(jié)皮膚輕微發(fā)紅為度,每次30 min,每天1次;對照組運用普通針灸療法,選取犢鼻、血海、梁丘、委中、足三里,每次30 min,每天1次。10次治療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統(tǒng)計療效。采用VAS、Lysholm 進行治療前后評分,觀察療效。結果顯示,治療后患者的VAS、Lysholm 評分較治療前均大幅度改善(均P<0.01);治療后觀察組VAS 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而Lysholm 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效率達到87.7%,對照組達到76.8%(P<0.05)。結論為烙灸治療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療效確切,減輕膝關節(jié)疼痛、運動功能方面療效好于單純針刺。夏鉑等[8]觀察電針結合烙灸療法治療創(chuàng)傷性脊髓損傷中后期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將40 例創(chuàng)傷性脊髓損傷中后期患者根據隨機的原則分為兩組,對照組18 例采用電針療法治療,治療組22 例在電針療法的基礎上加用烙灸療法,兩組均以14 d 為1 個療程,3 個療程后比較兩組的臨床療效。結果表明總有效率治療組達到90.9%,對照組達到77.8%,治療組的療效明顯好于對照組??梢婋娽樈Y合烙灸療法治療創(chuàng)傷性脊髓損傷具有療效理想、風格獨特的優(yōu)點,臨床上建議推廣運用。史興忠等[9]觀察特色烙灸療法結合康復訓練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選擇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60 例,分為烙灸組、扶他林組,每組30 例。烙灸組采用自制鐵質灸具,直接灸命門到腰俞的督脈及雙側腎俞穴處,每次30 min,每天1 次;扶他林組口服雙氯芬酸鈉緩釋片75 mg,每天1 次。兩組患者同時行康復訓練,治療2 周為1 個療程,患者治療前和治療1 個療程后分別采用VAS 和腰椎日本骨科學會(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進行評分。結果顯示,烙灸治療和扶他林治療后與治療前相比,VAS評分明顯降低,烙灸組治療后VAS 評分較扶他林組明顯降低(P<0.05);兩組均可以很好地改善患者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JOA 評分(主觀癥狀、臨床體征及日常活動能力),P<0.05、P<0.01,烙灸組改善明顯優(yōu)于扶他林組(P<0.05 或P<0.01)。結論為烙灸療法結合康復訓練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效果優(yōu)于口服雙氯芬酸鈉緩釋片治療。朱寧等[10]觀察特色烙灸療法結合體外沖擊波治療早期激素性股骨頭缺血壞死的臨床療效。將60 例早期激素性股骨頭缺血壞死患者,隨機將烙灸+體外沖擊波療法為治療組(30例),口服仙靈骨葆膠囊成對照組(30 例),1 個月治療后療效統(tǒng)計。結果顯示治療組顯效率達到40%,有效率達到30%;對照組顯效率達到27%,有效率達到23%;治療組顯效率及有效率與對照組相比,明顯增高??梢娞厣泳寞煼ńY合體外沖擊波治療早期激素性股骨頭缺血壞死療效優(yōu)于仙靈骨葆膠囊。魏雪紅等[11]采用隨機平行對照研究方法觀察胃護理干預聯合烙灸治療老年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骨蝕),將85 例住院及門診患者按就診順序號抽簽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41 例采用溫針灸,通過脾胃經選穴:三陰交、血海、足三里、上脘、內關、陰陵泉、脾俞、胃俞;辨證取穴:血海、梁門采用瀉法。三陰交、足三里、上脘、內關、陰陵泉、脾俞、胃俞,留針30 min,留針并加灸,每5~7 min 行針1 次,每天扎1 次;日常護理(同對照組);烙灸:烙灸器燒紅灸,皮膚局部微微發(fā)紅即止。如皮膚破潰、膿水,保持清潔局部,感染預防,每次30 min,1次∕d。連續(xù)干預治療10 d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3~5 d,繼續(xù)下一療程。觀測臨床表現、NPRS 評分、SF-36 評分、不良反應。連續(xù)干預治療6 療程(60 d),判定療效。結果表明,臨床療效、骨密度療效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NPRS 評分兩組均有明顯降低(P<0.05),治療組降低優(yōu)于對照組(P<0.01)。SF-36評分均有大幅度改善(P<0.05),治療組較對照組更好(P<0.05)。結論:脾胃護理干預+烙灸治療原發(fā)性老年骨質疏松癥(骨蝕)療效顯著,沒有明顯不良反應,易于推廣。
王順吉等[12]比較烙灸+西藥與單純西藥治療寒濕痹阻型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療效觀察。取符合納入標準的80 例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烙灸+西藥治療)及對照組(西藥治療),每組40 例。兩組患者均給予口服甲氨蝶呤(每周1 次)、柳氮磺砒啶(每天2 次),服用甲氨蝶呤當天停用柳氮磺吡啶;觀察組同時給予烙灸療法(每周2 次)。觀察治療4 周后兩組患者中醫(yī)癥狀積分、VAS 評分、血沉(ESR)、類風濕因子(RF)及C 反應蛋白(CRP)指標的變化,觀察療效評定。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有效率達到95.0%,優(yōu)于對照組(77.5%);觀察組治療后與治療前對比指標均較對照組低,據此烙灸+西藥治療寒濕痹阻型類風濕關節(jié)炎較單純西藥療法安全可靠且有效。
王順吉等[13]觀察烙灸督脈聯合針刺與單純運用烙灸、單純運用針刺治療血管性癡呆的臨床療效差異。隨機將120 例血管性癡呆患者分為烙灸+針刺組、督脈烙灸組和常規(guī)針刺組,每組40 例。督脈烙灸組采用烙灸療法,常規(guī)針刺組運用針刺療法,烙灸+針刺組采用與上述督脈烙灸組的烙灸及常規(guī)針刺組的針刺聯合治療,均治療4 周。于治療前后對3 組患者進行血管性癡呆中醫(yī)辨證量表(SDSVD)、簡易精神狀態(tài)量表(MMSE)、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DL)評分,評定臨床療效及安全性。結果顯示,治療后烙灸針刺組總有效率為89.5%、督脈烙灸組為65.8%、規(guī)針刺組為63.2%,烙灸針刺組療效明顯好于其他組。李曉龍等[14]探討烙灸法+中藥治療乳腺增生病的療效觀察。將120 例乳腺增生病患者隨機分成烙灸組、中藥組,每組60 例,中藥組內服中藥湯劑療法,烙灸組給予烙灸+內服中藥湯劑療法,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乳腺腫塊的大小、疼痛度及綜合療效。結果顯示,烙灸組恢復更加明顯;烙灸組有效率為96.6%,中藥組為67.9%,由此可見烙灸法聯合中藥治療乳腺增生病療效顯著。高玉杰等[15]觀察烙灸聯合尼莫地平治療血管性癡呆的療效,將80 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兩組,每組40 例。治療組采取烙灸四神聰和“督脈十三針”,聯合尼莫地平口服的方法,而對照組單純采用尼莫地平口服的方法,均治療8 周。治療前后分別進行MMSE、生活運動能力量表修訂版(ADL-R)的評價。結果表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2.5%,對照組為62.5%,推測烙灸聯合尼莫地平口服治療血管性癡呆的臨床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關淑婷等[16]觀察針刺配合烙灸與單純針刺治療偏頭痛的臨床療效,將80 例偏頭痛患者隨機分為針刺配合烙灸督脈組(治療組)和針刺組(對照組),每組40 例。治療組在毫針針刺治療基礎上配合烙灸督脈,對照組行普通針刺治療,針刺1周5次,烙灸1周2次,1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4周,治療后進行療效及安全性評價。治療4 周后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9.74%,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9.23%,治療組評分均明顯好于對照組,由此推測針刺結合烙灸督脈治療偏頭痛療效顯著,緩解頭痛作用強。
烙灸療法其獨具風格、療效顯著,臨床應用廣泛,深受患者的信任,但目前烙灸的操作方法、流程及效果評價沒有統(tǒng)一標準,其相關的機制研究仍不夠全面,需要進一步加強基礎研究,為烙灸進一步臨床推廣應用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