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夜晚和妻子在小區(qū)里散步。小區(qū)處于都市可靜可鬧的地帶,向前望,是燈火輝煌的都市,向后看,是靜怡迤邐的南山。向前或者向后,完全由著自己隨性的選擇。此時,玉盤似的明月懸掛在深邃的蒼穹,盡管立秋已過,但空氣中還是熱浪襲人。南山上,樹多草茂,還是能感受到一絲絲涼意,從草木叢中傳來陣陣蟲鳴,讓人不由想起老家村莊里那些來自大自然的聲音。
遠離主城區(qū)幾百公里外的巫山,顧名思義,以山命名的縣,自然是以山地為主,除了地處長江邊上的縣城,大多數(shù)村莊都遍布在山林溝壑之中。村里的山林里、溝渠邊、莊稼地里和草叢中充滿了自然之聲。與其他季節(jié)有所不同的是,那些聲音豐滿、空闊、深邃,會填滿廣袤的土地和山野。這些天籟之音,與交響樂截然不同,發(fā)聲全憑自然,毫無拘束與羈絆。這些聲音或靜或動,或抒懷或傾訴,由著性子來,全無人為的做作。或許人們大都喜歡空山鳥語、潺潺流水聲和此起彼伏的蟲鳴聲,也是這個原因。我的童年和少年,就是在如此這般的自然之聲里度過的。
三月春來風光美,蟲鳴村野不時歡。走在羊腸山道上,路邊任著性子瘋長的野草,高高矮矮的灌木叢中,窸窸窣窣的響聲會不時地飄入耳際。停下腳步細細聆聽,悠悠蟲聲,如溪水潺潺,似燕語呢喃,輕輕柔柔,緩緩流淌。
奶奶家地壩旁邊那幾棵高大的白楊樹,高大筆挺,樹皮泛白。夕陽灑在翠綠蓊郁的楊樹葉子上,樹葉閃閃發(fā)光,就像童話里的搖錢樹,一枚一枚的金幣在暖風的拂動下嘩嘩作響,奏起一曲交響樂。遠處的天空被晚霞映得通紅,深藍的天上飄著金紅的云彩。在云霧飄揚、天地相接的地方是連綿無際的高崗山嶺,而眼前的低山總是沉浸在一片朦朧縹緲的云霧里,大山的靜默,云霧的靈動,使得村莊里的山丘有了神韻,使那些呆板的大山飄逸秀氣起來。人們會滿懷好奇心窺視云霧后面的山的形狀,也會猜想山里面會隱藏著什么。
那些云霧就是巫山九臺山忠誠的守護者,四季相守。春秋季節(jié),早上起床,從紅葉谷底云霧彌漫,村莊被白茫茫濃霧包裹,等到太陽升高了,那些霧氣就被照得無蹤無影,村莊才露出了自己的真面目。平時風和日麗的日子,山上也飄著淡淡的霧氣。山和霧氣,相依相偎,常年廝守。這是在村里常年都能欣賞到的水墨畫,會讓人產(chǎn)生無窮的想象。年少的我愛站在奶奶家的地壩邊上,從山腳一直望到九臺山巔的遠處,想出千百種人物和故事,讓單調(diào)貧瘠的童年充滿了期盼,自由馳騁在其中的美景仙境。
村莊的夜幕徐徐降臨,坐在門前的地壩里,不時傳來“唧唧”“嘶嘶”“沙沙”“啾啾”“吱吱”的蟲鳴聲。這些小精靈如趕集似地聚集一起,爭先恐后登臺獻藝,你方唱罷我登場。各種聲響匯集交織,高低音律節(jié)奏各不相同,清脆急促的如海浪翻涌波濤拍岸,悠揚輕緩的似晶瑩雪花漫天飛舞,長鳴不止的如九天銀河流淌不息,間歇嘶鳴的如山澗峽谷陣陣旋風激蕩。一陣又一陣,一浪接著一浪,忽遠忽近,時高時低,此起彼伏,在村莊的夜里綿綿不絕。
從早春到深秋,都能聽見日月輪回的聲響足跡。“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夏木正濃桐葉墜,秋風未起草蟲鳴?!薄跋x鳴秋夜永,木落眾山秋?!币槐?,一本書,臺燈下隨手翻閱瀏覽,困了累了,合上書本,品口熱茶,靜坐休憩。透過陽臺,越過門窗,蟲鳴之聲悠悠飄來,四周靜寂安詳,心靜如水,溫暖愉悅,燈光柔和,蟲聲盈耳,一縷溫馨洋溢在時光里。
鄉(xiāng)村的蟲鳴,乃大自然最樸素的清音,清新淡雅,悠然閑適,用耳朵去傾聽,用心靈去感觸,美妙聲響,天籟之音,情自舒恬,心亦豐盈。這樣的夜晚,獨坐窗前月下,靜聽蟲鳴,讓思緒沉淀,悄悄流淌滋潤。
二
雨后的村莊如一張多彩的油畫,綠色汲取雨露,把密密的觸角伸向了村里村外。一滴露珠滑落,一朵白云,一聲蟬鳴,在綠林深處,紅泥的土路,處處皆隱藏著淡淡的禪機。村莊如一位誦經(jīng)的人,誦經(jīng)的形式就是深情的凝望,這是鈍于言的生長的綠啟示它的。
屋旁一棵高大的洋槐樹上,依附著幾只知了的身影。年少時,總愛跟在哥哥的身后,和村里的伙伴們?nèi)淞掷锊蹲街恕?/p>
夏天一到,便開始準備捕捉知了的工具。那時的孩子常用的捕知了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套”,工具比較簡單,用一根長竹竿,前面用鐵絲繞個圓環(huán),在圓環(huán)上縫上一只透明的塑料袋即可,就可到樹上套蟬;另一種是“粘”,工具相應復雜一點,先找出鐵皮瓶蓋,哥哥不知道從哪里找出了一點松香,放煤爐上慢慢熬,待松香成黏稠狀,拿下,然后挑一根細細長長的竹竿,在竹竿梢頭涂上熬好的松香,然后站到樹下去粘知了的翅膀,粘住就跑不掉。第一種方法比較容易,但在樹下套知了,因塑料袋目標大,容易被知了發(fā)現(xiàn),所以成功率相對低一些。第二種方法難度大一點,要小心地用竹梢頭上的松香去粘知了的翅膀,很不容易,但因竹梢頭目標小,又像樹枝,所以粘知了時不容易被其發(fā)現(xiàn),成功率相對高得多。
有了工具,下一步就是去尋找知了的下落。一般大雨過后,知了往往爬在較低的樹桿上,這樣的情況下,比較容易捕捉到。只要站在樹下,事先不驚動它,然后舉起捕捉知了的工具,用圈套對準知了的頭,再用力一拉,保準能夠逮住它。但是,知了不會停留在低處任你去捉。大多數(shù)情況下,它們會飛得老高,然后停留在高高的樹枝上,在那里得意地高聲歌唱。越是酷暑難當,它們叫得越是起勁。在這種情況下,要想捉住它們,就必須費一番工夫了。首先要順著叫聲確定在其哪一棵樹上,再由一個身手輕靈而且善于爬樹的孩子順著樹干先爬到樹杈上,站穩(wěn)腳跟后,在那里觀望知了的位置,待其進入視野后,攀爬在樹上的小伙伴一邊用目光緊緊地盯著它,一邊接過樹下面小伙伴遞上來的捕蟬工具。然后,大家都屏住呼吸,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樹上的小伙伴,不能有任何響聲,樹上的那個負責捕知了的小伙伴用手把苞谷桿順著樹枝縫隙,悄悄地伸向那個還在得意揚揚地使勁叫的知了。這時,是不能有任何微小的失誤的,否則就前功盡棄了。等到馬尾圈對準知了的頭時,行動要快,稍慢一點,讓它發(fā)現(xiàn)了,就會立即飛走。這樣的事,對于剛剛學會捕捉知了的孩子來說,是時常發(fā)生的。
在我的印象里,知了是與村莊里那些濃密的洋槐樹、椿樹連在一起的。這兩種樹,在村里的旮旯角角隨處可見,知了就隱藏在它們的樹葉之間,而這兩種樹葉都比較稠密,隱藏其間的知了是更難被看清的,往往只聞其聲,不見其形。我曾對著這些樹癡癡冥想:那鳴叫的知了是在洋槐樹上,還是在椿樹上?是哪棵樹上的知了叫得最響?成年后還覺有趣,大千世界,撲朔迷離,人生際遇,千回百折。這種似曾相識,似是而非,說得清道得明看得透嗎?奶奶家有口山坪塘,塘邊長著數(shù)棵健壯的洋槐樹和椿樹。在當午酷熱難耐的時候,小伙伴們就順著伸向水面的樹枝攀爬出去,然后“撲通、撲通”地跳進那清涼的水中,歡快地游了起來。那棲息于樹間的知了是和太陽結(jié)緣的,隨日出而作,隨日落而息,太陽越大,它叫得越歡。躺在水面上輕松地仰泳,極目藍天舒,聽遠近水波汩汩,蟬聲起伏,獨有感受,別具趣味。
以至于離開村莊多年后,在熙熙攘攘的鬧市,還對那洋槐樹和椿樹念念不忘,還有那令人陶醉的“知知”蟬聲。所住的小區(qū)沒有這兩種樹,代之以玉蘭樹、小葉榕、黃葛樹和少量的桑樹等樹種。沒想到,每到夏天依舊有知了長鳴其間,并在林立的高樓中婉轉(zhuǎn)回蕩,悠悠揚揚,讓我激動不已。特別是離窗戶不遠的那棵玉蘭樹上,蟬聲透過娑娑樹葉,格外清脆喜人。我枕著蟬聲入眠,像伴著美妙的音樂,很快便發(fā)出沉沉的酣睡聲。
山野空曠,蟲鳴唧唧。在鄉(xiāng)下生活時,我曾坐在奶奶家門前的那片樹林中,聽它隨心鳴叫、縱情歌唱,領略它所擁有的那個龐大的音響世界,感受由那豐富的聲響鞣制出的清新如詩的意境。它就像一首舒緩的交響樂,浪漫的混聲交響,描繪著一幅色彩斑斕的畫卷。我靜靜地觀察,林子間先是一片寂靜,悄無聲響,烈日下的樹影,倒映在地面上,層層疊疊,紋絲不動,仿佛樹木、鳴蟲都屏住了呼吸。忽地,一棵樹上的一個知了帶頭,發(fā)出“知知……”的聲響。清脆的聲音在林子間回響,激越昂揚,好一會兒才停下來。有了起頭,就有第二只緊接而上,又“知知……”地鳴叫起來,于是,接二連三,此起彼伏。往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交叉鳴響。也有兩只齊鳴,三只齊鳴,數(shù)只齊鳴……不一會,整個林子間的知了都被挑動起來,都發(fā)出“知知”的叫喊。霎時間,滿樹蟬聲,滿林蟬聲,聲震林樾,聲滿天地,整個樹林都騰動起來了。仿佛還伴著樹灰絲絲飄落。我聽過雁陣驚寒,那只有幾聲凄厲的叫喊;我聽過春燕呢噥,也只有幾聲“喳喳”的聲響。而知了那不倦的長鳴,經(jīng)久不衰、酣暢淋漓、磅礴輝煌,給人以美妙的聯(lián)想。
現(xiàn)在想來,那是多么美好的回憶,也是人生中一段多么美好的時光,在村莊里的那些年月里的那些盛夏季節(jié)!如今,能在鬧市里又聞蟬鳴,怎么不讓人倍感親切呢。
或許,當我轉(zhuǎn)身離開村莊時,大自然里的一部分蟲鳴聲會離我愈來愈近,一部分蟲鳴聲卻離我愈來愈遠,唯有蟬鳴亙古未歇,深深地鐫刻在我的腦海里,扎進了村莊的泥里。
三
身處鄉(xiāng)野,蛐蛐的叫聲,會隨著拂面而過的微風一起飄到你的耳邊,頃刻間周圍便彌漫著溫馨與幸福,那是一種永遠也無法忘記的回憶和向往。
蛐蛐,又叫蟋蟀、夜鳴蟲、將軍蟲、秋蟲、斗雞、促織、趨織、地喇叭,老家人稱之為灶雞子。據(jù)昆蟲學家研究,這是一種古老的昆蟲,至少已有一億四千萬年的歷史,史料記載,先是古代官宦及紈绔之徒用來玩斗取樂的對象,后傳入民間,作為閑時的消遣或者賭博項目。而現(xiàn)代人,卻再沒有把蛐蛐當寵物的閑情逸致。然而,捉蛐蛐仍然是鄉(xiāng)下小孩子最喜歡的事情。
鄉(xiāng)村的夜晚,人們習慣吃過晚飯后,搬一把椅子坐在院子里,男人吧嗒吧嗒吸著自家種的土煙,孩子們則在旁邊追逐嬉戲,周圍萬蟲鳴叫。聽眾有家人,有菜地上吸吮夜露的時令蔬菜:黃瓜、茄子、豇豆、辣椒……還有水田游動的魚兒。畫面意境:“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那聲音如同波濤洶涌的波浪,直擊心房。這樣的蟲鳴聲會一下子抓住你的耳朵,進而抓住你的整顆心,讓你對它們注意,對它們沉迷。最喜歡的動作就是用自己的雙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之后再快速松開,之后再迅速捂住,如此循環(huán),那蟲鳴聲,就會在你的耳朵里變成另外一種感受:聲音時大時小、時遠時近……
秋風起,秋蟲鳴。知了、蟈蟈、金鈴子輕吟著秋的韻律,這些天地間自由的精靈,大口大口吮吸著甘露,呼吸著濃郁的泥土芬芳,而后,歡快地震動起雙翅,讓天籟之音在寂靜的夜幕中交織。關(guān)于昆蟲的鳴叫,可在古人的詩詞里可窺見一二。唐人薛能有“一方秋草盡鳴蟲”,白居易有“切切暗窗下,喓喓深草里。,元人孟宗獻有“睡驚秋近鳴蟲砌”,宋人趙蕃有“秋來墻壁自鳴蟲”。這些古代詩人,對秋蟲傾注著深厚的情感,抒發(fā)在其詩歌中。秋天,那些秋蟲兒,清清嗓子,振起雙翅,應聲和唱?;蚋呖?,或清越,或婉轉(zhuǎn),或低回;有的優(yōu)雅,有的急促;有伴唱的,有忽高忽低的。構(gòu)成了一首首悅耳動聽的樂章,余音繞梁,洋洋盈耳。文字中所散發(fā)出來的氣息,給人的感受是那樣的美好,它使人懷想起自己的童年,勾起游子的縷縷鄉(xiāng)愁。
屋后的月亮爬上了山頭,星星眨巴著眼睛,淡淡之中,泛著黯然,只有星星,漂浮在月亮身邊,在藍天爍閃,不停地跳躍,閃著金光,眨著眼。走出家門,到空曠的地壩里乘涼的鄉(xiāng)人,更是這蟲鳴聲最直接的聽者。不管你走到哪,這蟲鳴聲就跟隨到哪,如影隨形,什么蟬鳴、蛐蛐應有盡有,還有那些叫不上名字的,甚至都沒有見過長什么樣的蟲子,它們的聲音都很好聽。
有時候,我和哥哥會循著蛐蛐的叫聲去尋找它們的藏身之處。
蛐蛐的感官是相當靈敏的,即便你靠近時腳步很輕,它也會從你落地時輕微的振動中感覺到你的臨近,它就會迅速停止鳴叫。需要靜止一段時間它才會解除警報,繼續(xù)歌唱。這時候的僵持,就是考驗耐性的時候了,有時候從五米遠的地方接近一只蛐蛐最少要停頓四五次呢。
一旦確認了蛐蛐所在的洞穴,千萬不要高興過早,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這時候先要清除蛐蛐洞周圍的雜草,以免蛐蛐出來后跳躥,你的眼神可趕不上它跳得快呀,一旦鉆進草叢就很難再發(fā)現(xiàn)了。
待一切準備就緒,接下來就是怎么把蛐蛐從洞里趕出來了。
哥哥找來一個小木棍,輕輕地撬動蛐蛐藏身的洞口周圍。如何撬動泥土也是有技巧的,他說不能直接順著洞口往下挖,直接向下挖,挖出來的蛐蛐即使不死也要殘疾了。只見哥哥小心翼翼地沿著洞口垂直的方向大概20厘米的距離用木棍慢慢插進去,慢慢地搖晃,使泥土松軟,蛐蛐受到驚嚇就會從洞中跑出來。小時候沒有蛐蛐罩子,只好用手捂。一旦發(fā)現(xiàn)蛐蛐出洞,雙手彎曲,成球狀,手掌不能平著,掌心中空,輕輕地沿地面從兩邊向蛐蛐靠攏,你越急,蛐蛐反應越快,越強烈,跳得也就越高,蹦得也就越遠。蛐蛐的兩個尾巴和它的兩個觸須非常嬌嫩,稍不注意就會折斷,蛐蛐的尾巴或觸須一旦折斷,品相就不好了,即便再厲害,也不會入流了。所以逮蛐蛐的時候千萬不要一只手從上往下扣。
一旦扣住了蛐蛐,動作更不能著急,慢慢地把蛐蛐從雙手中倒到單手中,騰出另一只手,拿出準備好的竹筒,將其放進去,便大功告成。
世間萬物繁衍生息,代代綿綿不絕。很多時候,這些蟲子看不到摸不著,卻實實在在就在我們身邊,不離不去,相伴而安。它們有自己的活動軌跡和活動場所,一切皆順其自然,怡然自得。它們與人與物,各不相擾,相安無事。朝生暮死,春來秋去,這些昆蟲一生雖短暫,生存環(huán)境也惡劣無常,卻頑強地一次次演繹著生命的奇跡。也許它們終其一生,過不了一個夏天,撐不到冬天,看不到來年春天,便悄然消失了,永久地隱去了。在這短暫的生涯中,它們呼朋喚友,結(jié)成伴,組成隊,盡情地鳴唱,肆意地歡歌,沒有戚戚悲傷,沒有郁郁寡歡,瀟瀟灑灑走一生。萬物有靈自美麗,歲月短暫亦生輝。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芍藥開。一如鮮見陽光雨露的苔米、隱身草叢弱小無助的昆蟲,它們從未自暴自棄,總在努力尋找適合自己的出口,綻放最美的自我,小小生靈觸動人心。
雖時過境遷,現(xiàn)在回想起來,那些遠去的場景還是那么愜意、溫暖,沒有理由不懷念。
四
都市生活,讓人感到過于忙碌,過于壓抑。
村莊里的日子總是不緊不慢。涼風習習的夜晚,在地里勞作了一天后,喜歡坐在院子里的葡萄樹下?lián)u著蒲扇,聽父親講村莊的前世今生,講很多奇聞逸事,耳畔不時有蟲鳴聲傳來。母親在旁邊就著燈光,做著針線活兒。在那動聽的蟲鳴聲里,在那一個個精彩的故事里,在母親縫補衣裳的針線活兒里,鄉(xiāng)下的夜晚不知不覺地也就深了。
在沒有現(xiàn)代農(nóng)耕器具的刀耕火種的年代,父母都是躬身的牛,以鐮刀為牙齒,一寸一寸啃噬金黃的浪濤。老老少少在紅土地上揮汗如雨。夏夜,父輩們靠著山墻或麥垛,把星星裝在煙鍋里慢慢品咂,母親們諳熟盛夏的降火之道,把豌豆反復淘洗,萃取豌豆的細滑與勁道,制成涼粉,加上一撮鹽、半勺油辣子、幾滴醋、幾根香菜,端到院子里的條桌上,月影入碗,夏夜所有的清涼就被聚攏。幾勺入口,滑過食道,溜入胃腸,人比月還靜。村里的婦女們在與莊稼打交道的過程中,懂得了如何抓住男人的心。在村莊,女人是夏夜的月光,收與舒交給了風。風在曬壩上木耙和風車的“吱吱”聲里,把喜悅落在碗里,就是村莊人的日子。
如今,人到中年,在時光里潛心沉淀自己成了我的必修課。細聽蟲鳴,時而清脆,時而停歇,時而高昂,時而低沉,細細參悟。心頭油然涌起絲絲溫暖,幾多感慨。或許,能靜聽蟲鳴,自是有心情、有心境,靜得下心來,沉得住氣。遇事看得開,拿得起,放得下?!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生活就是這樣,美自心生,心是美的,眼之所見,耳之所聽,一切皆美。
夜涼如水,秋蟲仍啾啾叫得正歡,我的心卻有些悵悵然。母親已離開好幾年了。只是,我仍在都市一隅,靜靜地期待著來自故鄉(xiāng)蟲兒的聲響,聆聽著從村莊里發(fā)出的聲聲蟲鳴。這樣的場景已成為搖曳在心靈深處的一抹風景,悠柔而綿長。
周書華, 1975生,重慶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作品散見于《延河》《陽光》《草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