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 “一個逝去的偉人正在復活”
新中國成立后,文藝界拍攝了大量革命電影,但是領導人集體缺席。因為毛澤東不愿宣傳自己,于是有了一條不成文的規(guī)定,不能在電影中刻畫還健在的偉人。那時的電影主角,主要是工農兵的英雄和勞模。
1976年,幾位偉人相繼去世,禁律解除。1978年8月,上海戲劇學院專門召開了“無產階級革命家肖像化妝學術討論會”。10月,中央戲劇學院也召開了“塑造領袖形象表演藝術座談會”。文化部和解放軍總政治部分別下發(fā)通知,在全國和全軍尋找特型演員。這是一項政治任務,被選中的人,大多進入八一電影制片廠(簡稱八一廠)工作。民間藏龍臥虎,一大批人因為長相改變了命運。
1978年,山東青島,一位名叫唐國強的“小鮮肉”,正為跳槽苦惱。26歲的他,本是青島話劇團的演員,因為此前被借到八一廠拍了兩部電影,反響不錯,八一廠便想正式調過去。但是原單位好不容易出了個明星,不愿放人。那時候想跳槽要有調令、移交檔案,沒法說走就走。
眼看機會要錯過了,八一廠使出了一個新招:讓化妝師對著一張毛澤東年輕時的照片,給唐國強化了妝,把照片報告給上級,說要把他作為特型演員調用。青島話劇團只好放人,當年12月唐國強心想事成。培養(yǎng)特型演員,是當時中國文藝界的一件大事。
1978年,北影廠(北京電影制片廠)拍攝《大河奔流》,導演是陳懷皚(導演陳凱歌之父)。影片講的是河南抗擊黃河洪災的事,首次出現了毛澤東和周恩來的形象。北京人藝的臺柱子于是之,成為史上第一位演毛澤東的電影演員。片中,毛澤東的戲份很少,只有一個場景,還是大遠景,只能看到側身和背影。而扮演周恩來的王鐵成,戲份要多些,成了中國第一個特型演員。
1981年,“西安事變”發(fā)生45周年時,西安電影制片廠拍攝的同名電影上映,成了年度熱片。更重要的是,這部片一下子推出了兩位特型巨星:一個是扮演毛澤東的古月,一個是扮演蔣介石的孫飛虎。
挑選毛澤東的特型演員,由葉劍英親自把關。各地報上來的候選人有20多名,化好妝的照片擺在桌上。葉劍英拿著放大鏡,看了半天,反復比較,最終在一張照片背面畫了個圈。上面寫著名字:胡詩學。
胡詩學之前在部隊生活,他平時愛畫畫,發(fā)表作品時,把姓拆開,用了筆名:古月。葉劍英親自認定后,他被調到了八一廠。從沒演過戲,只有看資料,對著照片反復琢磨。他注意到毛澤東手大,吸煙的時候,煙夾在手指中間,整個手掌都捂住了嘴。隨著漸入佳境,其妻子感受到:“一個逝去的偉人正在復活,一個熟悉的丈夫正在消失。”
1989年,建國40周年前后,特型演員們頻頻亮相銀幕,那是他們最輝煌的時期。兩年前,中宣部成立了一個“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創(chuàng)作領導小組”;1988年1月1日起,財政部開始為這類項目提供資助資金,由此掀起了一個主旋律電影的創(chuàng)作高潮。1989年的《開國大典》就是其中的代表。那時候沒有票房統(tǒng)計,膠片拷貝數是重要的市場指標,該片的拷貝發(fā)行量全國第一。
鄧小平的形象,也是在1989年以男一號的身份登上銀幕。廣西電影制片廠為了給國慶獻禮,決定拍攝發(fā)生在當地的革命事件“百色起義”,這是鄧小平在1929年領導的一場武裝暴動,恰逢60周年。鄧小平本來不愿讓電影表現自己,在影片顧問王震的勸說下才答應。
選擇合適的演員,決定著影片的成敗,導演的要求是:四川人,個子不高,并且是專業(yè)演員,會演戲。四川人藝的演員盧奇,成為候選人之一。之前,他在電影里扮演過孫中山,給人印象深刻,因此沒人覺得他像鄧小平。既然來了,就試妝看一下。因為眉毛太密,化妝師拔掉了他一半的眉毛,結果眉骨腫起來了,當天沒看成。第二天,腫消下去,大家驚呼:太像了。
研究資料時,盧奇發(fā)現年輕時的鄧小平很調皮,愛開玩笑,所以他的表演也非?;钴S。片子拿給鄧家人看,孩子們說:“爸爸,你年輕時是這個樣子呀?”鄧小平也笑了。憑借這個角色,盧奇在1990年獲得了金雞獎的最佳男主角獎。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電影的娛樂性和票房愈加重要。特型演員逐漸走下坡路,顏值更高的明星開始加入。
轉折點就是唐國強。1996年,八一廠拍攝電影《長征》,導演翟俊杰決定推陳出新,不用特型演員,讓唐國強來扮演毛澤東。當時爭議很大,不少人拿“奶油小生”說事,覺得他離領袖形象太遠。唐國強覺得:“塑造偉人更應追求神似,而不是對著照片模擬?!边@部電影在2001年建黨80周年時播放,成為年度爆款。
唐國強版毛澤東成功后,扮演偉人從形似進入神似階段。
2005年,古月去世,從影27年間,在84部影視作品中演過毛澤東。同年,周恩來的特型演員蘇林去世。第一代特型演員退出歷史舞臺。
2009年,新中國成立60周年時,迎來新一輪主旋律片創(chuàng)作高潮。影響最大的《建國大業(yè)》,除了唐國強、劉勁、王伍福的固定三人組外,多達170余位明星參演。有文章寫道:“一邊數星星,一邊重溫歷史。”
電影的表現形式也在發(fā)生變化。片中有個接地氣的場景:五巨頭(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在西柏坡的最后夜晚,嚼著大蔥,吃著大餅,一起唱《國際歌》。之后的《建黨偉業(yè)》和《建軍大業(yè)》,更是采用了大量的青年演員,劉燁演毛澤東、朱亞文演周恩來、歐豪演葉挺……化妝技術的進步,能彌補演員長相的差距。
2014年,鄧小平誕辰110周年,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開播,出現了大量新時期的政治人物,基本找的是形象相近的專業(yè)演員,而不是專門培養(yǎng)出來的特型演員。
特型演員,是特殊歷史環(huán)境的產物,回應了群眾對偉人的敬仰和懷念。通過他們,群眾感覺到偉人們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