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黎英
范本呈現(xiàn)
朋友來家小住。第二天晨起準(zhǔn)備早餐,朋友卷起袖子說,雞蛋我來煎。朋友算是個美食家,我也就不客氣讓他露一手。
大火將鐵鍋燒熱,改小火,再倒入油。朋友說,這樣煎的雞蛋不粘鍋。
油香四溢,朋友忽然笑吟吟地說,我能猜出你們昨天吃的菜。
怎么可能?說出來聽聽?
朋友瞇著眼睛,吸氣。說,有芹菜。
我點點頭。昨晚還真做了一道芹菜炒肉絲。是香芹,脆而香。
朋友又說,是不是還有蔥爆魚?
簡直神了。這是妻子最喜歡的一道菜,也是我常做的一道菜。
朋友閉著眼睛,緩緩地吸氣,輕輕搖晃著腦袋,說,如果我沒猜錯的話,前一兩天你們還應(yīng)該吃過羊肉。
我笑問他,你是怎么猜出來的?
朋友笑著說,不是猜,是聞出來的,準(zhǔn)確地說,是你家的這只鐵鍋告訴我的。
我有點難為情地說,每燒一道菜我都洗過的,而且洗得很干凈很徹底。我解釋說,除了衛(wèi)生外,還怕串味。
朋友樂啦,你洗得再干凈也沒用,因為鍋會留下余香。
鍋留余香,那是我第一次聽到這個詞。在朋友的引導(dǎo)下,我也閉上眼睛,嘗試著嗅嗅看。從鐵鍋里冒出的熱氣,絲絲縷縷飄散在空中,細(xì)辨,果然有隱隱的芹菜香,再辨,確有蔥香,還有一股淡淡的魚香。那氣味仿佛是層層疊疊的,一層比一層淡,一層比一層縹緲,它們糾纏在一起,升騰、翻轉(zhuǎn)、飄散,若隱若現(xiàn),似有還無。
朋友一邊煎著雞蛋,一邊繼續(xù)跟我說話。他說,從一口鍋里,你大致能看出一家人的生活。殷實的人家,鍋往往也是滋潤的,油潤、飽滿、亮澤,這樣的鍋往火上一架,燒熱了就會彌漫出極豐富的氣味來。鍋里積攢的各種食物的香氣躥騰而出,如層巒疊嶂,如春花爛漫。但它們是有質(zhì)感的,也是有層次的,你拂一縷熱氣過來細(xì)聞,就能辨別出隱藏在其中的食物的香味。日子清苦的人家,或喜歡清淡口味的人家,那鍋也往往是淡薄的,清亮、淡雅、單調(diào),多的是蔬菜的清香,而少有葷菜的重味。
朋友說,一個不常開火的人家,那鍋,就像久未潤澤的沙地,枯而干澀,當(dāng)它偶爾被加熱使用,你幾乎嗅不到食材的香氣,只剩下生鐵的味道。偶爾滲入鐵鍋中的食物的香味,早被鐵銹覆蓋了,氧化了。那不是生活應(yīng)有的滋味。
與之截然相反的,是飯店里的鍋。他們承載了太多的食材,一層一層地疊加,一層一層地覆蓋,日積月累,混雜,厚積,油膩,你能聞到的,與飯店的排煙口冒出的濃烈氣味一樣,讓人有點膩煩,有點意亂。廚師一般都用鋼絲球洗鍋,希望能把鍋洗得徹底些,但他永遠(yuǎn)洗不掉鍋里大雜燴的氣息。
朋友煎好了雞蛋,笑著說,現(xiàn)在你的鍋里留下了蛋香。無論你怎么洗,當(dāng)你做下一道菜時,你都能聞到它的香味。
朋友又意味深長地加了一句,鍋留余香。我們的人生就像一口鍋,你炒過什么菜,你走過什么樣的路,就會留下什么樣的人生滋味,經(jīng)久不散。
(選自《新民晚報》2017年1月5日,有刪改)
技法提煉
1.開門見山敘事。
記敘文的開頭常從敘事開始,這種“開門見山”式開頭不拐彎抹角,簡潔明了地直接進(jìn)入敘事,干脆利落地寫出文章要寫什么時間、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或什么道理等。
2.語言流暢貼切。
流暢,是因為基本上都用短句,敘事之句短,對話描寫也短,讀來一氣呵成;貼切是指完全符合敘述主體的身份、性格等。本文就很好地做到了這兩點。句子錯落有致,既長短相間,又整散結(jié)合,節(jié)奏富于變化,使情緒張弛有度,給人輕松靈動之感。
3.結(jié)尾升華主旨。
結(jié)尾是文章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人稱“豹尾”,認(rèn)為“一加點染,全篇生輝”。本文取材于平凡小事,在娓娓敘述中得出道理。一口不起眼的鐵鍋,因有了煙火氣的浸潤而飽滿亮澤,散發(fā)出有質(zhì)感、有層次的香氣。正如我們的生活,如果不愿付出,日子就會像枯而干澀的沙地,沒半點滋味,只有用心經(jīng)營,日子才會像鍋里的菜,色香味俱全。而我們曾經(jīng)遇見的人,走過的路,都會在我們的生命旅程中留下各種滋味,經(jīng)久不散。
學(xué)以致用
霉干菜里滋味長
王譽(yù)霏
生于紹興、長于諸暨的我,從小便陶醉在霉干菜那悠悠的清香里。
小時候住在紹興外婆家。春日的午后,陽光明媚,按照習(xí)慣,家家戶戶門口都鋪上一張張布,或者在碼頭干凈處,把一株株雪里蕻整整齊齊地疊放起來。放眼望去,沿河一帶的人家,一排排雪里蕻如待檢閱的士兵一般排列在家門口,場面蔚為壯觀。
曬干后的霉干菜呈醬褐色,有獨特的菜干香味。這時候,每一條巷子,每一戶人家,每一寸空氣里,飄出來的都是酸酸的味道,沁人心脾,直抵靈魂深處。
外婆說,霉干菜是“救命的東西”——雖然它黑不溜秋、粗糙難看,但身板堅韌、保存期長,最是下飯。干完活的農(nóng)人回到家饑腸轆轆,最想吃的就是霉干菜炒飯,渾身的疲憊都在一碗炒飯里得以釋懷。
我以為霉干菜是我們家鄉(xiāng)特有的食材,別處應(yīng)該沒有的。
可我想錯了。霉干菜在東陽又被叫做“博士菜”,據(jù)說是因為東陽學(xué)子早年貧窮,靠著吃霉干菜下飯維持生活。吃著這種帶有淡淡苦澀霉味的干菜,東陽一地走出900多名博士??伞安┦坎恕庇纸^非東陽特色,可以說整個浙江皆是如此。爺爺說,老一輩們外出打工,往往就帶一個飯盒,飯上蓋著干癟的霉干菜,連油星都不見一點,蒸一蒸就是一頓午飯。
長大后的我吃到了用霉干菜做成的金華酥餅和縉云燒餅。
金華酥餅趁熱咬開,肥膘粒粒,晶瑩剔透,入口還有白糖帶來的濃郁甜味;霉干菜則被浸潤得烏黑發(fā)亮,特有的干菜香撲面而來,伴隨著酥皮的煙火氣,一并沖擊著口腔和鼻腔??N云燒餅和金華酥餅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同樣是把霉干菜的“鮮甜”發(fā)揮到了極致,咬一口,酥脆鮮香,實在難以抵擋它的誘惑。
而對于漂泊在外的浙江游子來說,霉干菜則是來自家鄉(xiāng)的親切問候。只需要加熱片刻,故鄉(xiāng)的記憶就會飄蕩出來,當(dāng)舌尖輕輕觸碰,你的記憶瞬間把你帶回故鄉(xiāng),好像聞到了梅雨季節(jié)特有的潮濕氣息。
霉干菜早已成為了一種鄉(xiāng)愁,里面包裹著故鄉(xiāng)的滋味。
【浙江諸暨市海亮初級中學(xué)】
點評
全文以“霉干菜”為線索,層次清晰,選材獨特,立意新穎。作者從四個方面道出了記憶中的家鄉(xiāng)味:老家的霉干菜、東陽的博士菜、金華的酥餅、縉云的燒餅,說盡了浙江獨有的霉干菜味道。最后議論抒情,結(jié)尾緊扣題目,做到了卒章顯志,升華了主旨,寫出了對家鄉(xiāng)的濃濃深情。同時,作者運(yùn)用了以小見大的手法,在平凡的霉干菜身上,寄寓了對家鄉(xiāng)父老鄉(xiāng)親的贊美與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