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斌
一張張黑白照片里,中國共產(chǎn)黨的重要領導人、首任中共中央駐陜代表林伯渠清瘦的臉上總是架著一副圓框眼鏡。這副眼鏡一直陪伴林伯渠直到他生命的最后。
2015年12月11日,林伯渠的孫女林友群將她珍藏的爺爺?shù)倪@副眼鏡捐獻給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細看這副圓框眼鏡,鏡框已經(jīng)發(fā)黃,鏡腿也已生銹,鏡架中間的連接處還斷裂成了兩截。盡管這副眼鏡已經(jīng)布滿了歲月的痕跡,但它卻彰顯了主人一生艱苦樸素、一心為民的優(yōu)良作風。
1937年8月至1940年10月,林伯渠作為首任中共中央駐陜代表,負責指導八路軍駐陜辦事處的各項工作。在辦事處工作期間,林伯渠發(fā)現(xiàn)辦事處的許多年輕戰(zhàn)士,從小參加革命,沒有上過學讀過書。于是,林伯渠組織大家分兩個班開展集體學習活動,掌握文化知識,增強本領。有時他還親自動手制作看圖識字手冊,手把手教戰(zhàn)士們學習。
當時,會計室按規(guī)定每月給他5元錢津貼費,但林伯渠從來沒有為自己花過一分,只是簽個字,就讓財務人員把錢轉(zhuǎn)到救亡室用來給大家購買書籍和文化用品。自己的眼鏡破損了,他卻不舍得用這些錢去買一副新的。
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在《西行漫記》中曾這樣描寫過林伯渠:這位曾經(jīng)掌握紅區(qū)財政大權的財政人民委員總是“滿面春風,身上穿著一套褪色的制服,紅星帽的帽檐軟垂,慈藹的眼睛上戴著一副眼鏡,一只腿架已經(jīng)斷了,是用一根繩子系在耳朵上的”。
這副眼鏡,還跟著林伯渠走遍了大江南北,見證了林伯渠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情感。在擔任陜甘寧邊區(qū)政府主席期間,林伯渠經(jīng)常跋山涉水到各縣調(diào)查研究。每次出差開會回來,林伯渠都要拄根棍子,到附近窯洞挨個走走,與老百姓嘮嘮家常,了解他們的工作和生活情況。新中國成立后,他不顧身體衰弱,仍然夙夜在公,體察民情,不辭勞苦。
林伯渠還特別注重從小事出發(fā),耐心地教導、啟發(fā)子女,培養(yǎng)他們對人民群眾的感情。1938年,在八路軍西安辦事處,林伯渠見到了闊別多年的女兒林利。照理,父女一別多年,有很多知心話要談,可是簡單詢問了家鄉(xiāng)近況后,林伯渠卻問道:“你知道大米多少錢一斤,鹽巴多少錢一斤,布匹多少錢一尺嗎?”林利一時語塞。她本以為父親會給她講一些革命道理,沒想到父親會問起這些柴米油鹽的家務事來??吹脚畠阂苫?,林伯渠語重心長地說:“這些都是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的事,關心群眾,就不能不關心這些事情?!?/p>
2016年,林伯渠的這副眼鏡被認定為國家一級革命文物。這副眼鏡見證了林老一生艱苦樸素、一心為民的革命歷程,也將激勵廣大黨員在新時代繼續(xù)傳承黨的好傳統(tǒng)、好作風。
(摘自《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