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干流中下游河床形成倒比降,是由自然災(zāi)害和人為多種原因造成的,但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黃河奪淮。
從南宋開始,黃河南侵奪淮,由于黃河泥沙歷年的淤積,墊高河床,不僅淮北的支流被淤廢改道,而且更為嚴(yán)重的是把淮陰以下深廣的淮河河道淤成“地上河”。由于黃強淮弱,黃高淮低,淮河和沂、沭、泗水的排水出路受阻,終于在江蘇省盱眙和淮陰之間的低洼地帶,逐漸形成了洪澤湖?;春酉掠喂实辣挥俪傻厣虾雍?,淮河洪水被攔蓄在洪澤湖里,把泥沙淤積在湖內(nèi),逐漸抬高了水位。由于淮河洪水較為頻繁,中游段河床比降又小,常年積淤只增不減。據(jù)測知,目前淮河下游江蘇省的洪澤湖湖底高程為10~11 米,比淮河中游的蚌埠河底高程高出2 米,形成了倒比降。這就使淮河中下游的河床出現(xiàn)了倒比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