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宓
其實我并不太喜歡用性別來圈定創(chuàng)作者,乃至使用者,這樣往往容易落入一種對于性別的刻板印象的陷阱中。但在審美這件事上,我們又不得不承認,男女之間是有一些差異的,這種差異并非像男寶用藍色,女寶用粉色那樣涇渭分明。往往會結合了各自的文化、教育、地理背景,呈現(xiàn)出更復雜細膩的層次。
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筑師當屬林徽因,但人們提起她首先想到的是:民國女神,梁思成的太太。而當她去世后,梁思成為她設計的墓碑上赫然寫的是:建筑師林徽因墓。建筑師——這才應該是她最看重的身份。在梳理中國古建筑、景泰藍工藝保護乃至人民英雄紀念碑、國徽設計工作中,她的視角與貢獻無可取代。而林徽因嶄露頭角的年代比起英國首位女建筑師簡·德魯(Jane Drew)還要早十來年,以后者命名的Jane DrewPrize(簡·德魯獎)專門表彰“對女性在建筑界地位提高有卓越貢獻”的人,歷屆獲獎者中的多位也斬獲過普利茲克獎。
本期專題我們走訪了中國的中生代女性建筑師群體:戚山山、張西、周漸佳和魯雯泋,她們的教育背景絲毫不讓須眉,她們思考問題的方式,導向了最終作品的結果。詩意、成長、未來、內在美、打動感官,這樣一些關鍵詞從與她們的對話中跳脫出來,側寫出一種女性建筑師的視角。由于篇幅有限,還有一些建筑師來不及呈現(xiàn),但她們的存在,共同構成了當代中國建筑的風景?;蛟S就是在她們之中,未來也會有人捧起簡·德魯獎。
本期介紹的智利的家的主人也是一對建筑師夫妻檔,在對自己居住空間的打造上,雖然采用了看似冰冷的水泥材質,但更讓人過目不忘的是它與周遭自然環(huán)境的融合,以及光線在空間中的留白與流動,從中可以感受到主人的哲學思考,更追求精神層面的自由,這也契合女性情感豐富的特質;與之相比,另一個女性視角的家則是在倫敦,身為室內設計師的女主人將大量自然紋飾和色彩應用在老宅翻新上,其結果可能更符合大多數(shù)人對女性審美的預判;而家居博主飄飄在北京的家,則完全是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fā)來打造的,關注日常收納的便利和功能空間動線,提升整體居住的舒適度。畢竟鞋子好不好,合腳才是第一位的。
無論是獨立女性還是一家之母,在大多數(shù)的中國家庭里,女性在家中停留的時間還是要多于男性的(這里不是說家務分配)。新時代里,持家有方也當有另一種解讀:餐桌藝術、插花藝術、軟裝陳設、藝術收藏……從某種程度來說,女性審美決定了一個家的溫度與厚度。
最后,祝親愛的讀者們三八婦女節(jié)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