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宇
中國有句老話,叫“月過中秋清輝減,人到中年萬事休”。到了我這個歲數(shù),中年問題就開始浮現(xiàn)。人生剩下的時間越來越少,責任越來越重,體能卻越來越跟不上——自己感覺是“中年危機”,在外人看來是“中年油膩”,很多中年人都覺得自己活得灰頭土臉。
最近我看了一本叫《中年的意義》的書,作者是大衛(wèi)·班布里基。班布里基是劍橋大學的動物學家、獸醫(yī)學家。他的視角特別冷峻,把人視為普通動物,并由此觀察中年在人的一生中到底占據什么地位。
過去,我們都把中年看成人生走向下坡路的轉折點。這本書告訴我們的第一個事實是,在動物界,沒有轉折點,到了生命的最高峰,過了生育期,很多動物就會死亡。比如有的昆蟲,在孩子出生以后,父母馬上就會死去;一些比較高級的物種,等孩子性成熟之后,父母也會死去。站在進化的角度看,這一代繁衍族群的使命完成了,活著只會和后代爭搶資源。
但人類就很奇怪,人在失去生育能力或選擇不生育后,會相對穩(wěn)定地生存20 多年才進入老年——這段時間就是中年。為什么人要有這個階段呢?
表面上,我們看到的全是中年的壞處。中年人都在走下坡路嗎?班布里基說,這不是走下坡路,而是人生的分工發(fā)生了改變。光溜的皮膚、濃密的頭發(fā),這是年輕的時候吸引異性用的?,F(xiàn)在這部分能量要節(jié)省下來,干更重要的事了。什么事?幫助后代更成功啊。
這就牽扯到一個問題,人類的后代和其他動物的后代有什么不一樣?
在進化競爭中,人類為什么取得了勝利?是因為人類在進化中擁有了一個超級大腦。大腦是我們這個物種最寶貴的資源。人類的所有活動,本質上都是圍繞大腦進行投資。
青年時期,我們給自己的大腦投資,以驚人的速度吸收知識、消耗能量。到了中年之后,大腦的飛速發(fā)育停止了,那我們在為誰投資呢?別老把眼光放在自己身上,想想整個物種。對,從一個動物學家的角度看,中年之后的人是在為自己孩子的大腦進行投資。生物學家把這種代際之間的投資現(xiàn)象稱作“親本投資”。人類親本投資的復雜程度是遠遠超過其他動物的,自然選擇要求我們必須停止生育,把精力留在照顧后代上。這個時候,一個叫“中年”的人生階段登場了。
中年人給后代的投資,大體上可以分成兩類。第一類,是包括食物在內的各種物資。黑猩猩5 歲就能自己找吃的。但人類,至少要到十幾歲,才能完全做到這一點。因為人類獲取食物的系統(tǒng)非常復雜,這是人類的一個特殊之處。
中年人給后代的第二類投資,是知識。孩子大腦發(fā)育到一定階段,光有食物還不夠,還需要信息——知道誰是天敵,誰是盟友,哪里有食物,哪里有危險。人類怎么獲得信息?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寫在基因里的,另一種是跟長輩學習。這個時候,中年人可就派得上用場了。中年人身體的各個部分都在衰退,但是有一樣沒有,那就是大腦,中年人的大腦非但不比年輕人的差,而且達到了巔峰狀態(tài)。研究發(fā)現(xiàn),人類大腦的認知能力在40 歲左右達到頂峰,且在之后的20 多年內不會有變化,直到進入老年才開始下滑。
中年人的各項機能都在老化,大腦就不老化嗎?班布里基說,中年人的大腦也會老化,但它同時也切換到一種能耗更低的運轉方式。
人類大腦在進化中不斷博弈、平衡、妥協(xié)。比如,大腦接收感官信息的能力變弱了,但處理信息的認知能力變強了,像語言、數(shù)學、推理能力就變強了。損失一點感官信息,對人類進化幾乎沒有威脅。人類是群居動物,在一次狩獵中,需要靠敏銳的感官和強健的體能才能獲得的信息,比如注意獵物的腳步聲、捕殺獵物這些活,交給年輕人就可以了,狩獵能不能成功,主要靠的是中年人的經驗、技術和計劃。
人類為幫助后代發(fā)育出更成功的大腦,演化出中年這個人生階段。中年不是衰退期,而是分工的轉變期——將體能上的優(yōu)勢切換為大腦上的優(yōu)勢。一個中年人感受到的所有危機,其實都是為了讓大腦保持在巔峰狀態(tài)而付出的代價。
由此我們可以說:
第一,在一個認知能力越來越重要的時代,中年人沒有什么好抱怨的,這反而是我們一生中最能夠創(chuàng)造價值的階段。所謂中年危機,其實是中年懈怠。
第二,如果一個人沒有那么想上進,那就順應自然,承擔起中年應該承擔的責任。對自己的孩子,或者泛指的人類下一代的大腦進行投資。多幫幫年輕人,也算盡到我們中年人的義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