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祥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發(fā)展階段新變化,把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1](p141)。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把“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作為遠景目標,強調要“扎實推動共同富?!盵2]。2021年3月13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出“制定促進共同富裕行動綱要”,并作出支持“浙江高質量發(fā)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qū)”的決定[3]。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我們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著力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著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決防止兩極分化?!盵4](p22)這標志著作為社會主義本質特征的共同富裕目標正實現著理論與實踐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共同富裕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正義訴求,不僅為我們理解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和比較優(yōu)勢提供了價值坐標,也對世界發(fā)展具有理論和實踐上的重要示范意義。
1953年12月16日通過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發(fā)展農業(yè)生產合作社的決議》提出,黨在農村中工作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使農民能夠逐步完全擺脫貧困的狀況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榮的生活”[5](p569-570),這是“共同富?!币辉~首次在黨的正式文獻中出現。改革開放后,共同富裕逐漸成為熱點問題,學界開展的相關研究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一是共同富裕理論的雛形建構與初步探索階段(1978—1992年)。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對什么是社會主義進行了思考,并把發(fā)展生產力和實現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的兩大原則,在此背景下,共同富裕成為理論和實踐的新關注點。此階段學界對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的重要原則[6](p14-17)、集中體現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7](p16-18)、是社會主義發(fā)展的必由之路[8](p19-22)等形成基本共識,并對如何辯證認識共同富裕[9](p18-21)、共同富裕的地方性探索[10](p58-59)等問題進行了相關研究。
二是共同富裕理論的發(fā)展與實踐階段(1992—2012年)。自1992年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全面系統(tǒng)深刻地論述社會主義本質概念和完整涵義之后,共同富裕成為學術熱點問題。此階段研究成果豐碩,主要是對共同富裕的內涵特征[11](p51-54)、倫理價值[12](p14-17)、實現方式[13]等進行了多角度和多層次分析,并對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共同富裕思想進行了研究[13][14](p49-51)[15][16](p4-6),推進了人們對社會主義本質的科學認識和對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實踐探索。
三是新時代共同富裕的理論與實踐創(chuàng)新階段(黨的十八大以來)。共同富裕在理論和實踐上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主要是對新時代共同富裕思想內涵[17](p83-92)、面臨問題[18](p28-30)、戰(zhàn)略目標[19](p16-33)、制度措施[20](p51-62)、實現途徑[21](p76-83)等進行了探索研究。此階段研究呈現兩個顯著特點:一是對新時代共同富裕內涵的理解更具有時代性、科學性,深刻認識到共同富裕還包括精神富有,其內涵具有豐富的多層次性;二是更多關注和研究如何實現共同富裕,為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提供了理論和實踐借鑒。
從馬克思主義利益理論的視角來說,共同富裕是實現社會正義的重要利益機制,或者說,沒有共同富裕的利益機制在起作用,社會正義就會徒有虛名。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就是堅定地靠向公平正義。
共同富裕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提供物質利益基礎。物質利益對社會生活起著基礎性作用,共同富裕的唯物主義基石就是物質經濟利益,沒有物質經濟利益的增進,公平正義就失去了實質內容。共同富裕以富裕為實質,所謂富裕,就是物質經濟利益和精神文化利益的極大滿足,而物質經濟利益是最重要的內容。馬克思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盵22](p412)因此,物質利益也決定著精神文化利益和政治利益等其他不同的利益形式。正因如此,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對資本主義生產力在人類社會發(fā)展中的重要性給予了充分肯定,指出“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tǒng)治中所創(chuàng)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chuàng)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23](p405)。這一思想在《資本論》中得到了延續(xù),馬克思認為未來社會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是資本主義時代的成就,即發(fā)達的生產力。概言之,生產力的發(fā)展促進物質經濟利益和福利的增加,從而使實現社會正義成為可能。
共同富裕為正義觀念和正義實質提供了基本的歷史唯物主義評判。一方面,作為社會意識形式的正義觀念不是虛幻的,正義首先表現為社會物質經濟利益獲得的增進和分配的公正。另一方面,從經濟關系才能更確證一個國家和社會的公平正義,正義實質上是一定經濟關系的物質經濟利益在政治上的表現。利益是社會分工的個人之間相互關系的客觀反映,“每一既定社會的經濟關系首先表現為利益”[24](p258)。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利益不是僅僅作為一種‘普遍的東西’存在于觀念之中,而首先是作為彼此有了分工的個人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存在于現實之中?!盵25](p536)從利益關系中就能洞察社會關系是剝削與被剝削的還是平等互助的。概言之,唯有把握正義的物質經濟利益內容及其利益主體相互關系的客觀性,正義才不會像“普洛透斯似的臉”變幻無常[26](p252)。
共同富裕不僅是生產的目的——“生產將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27](p200),也是生活的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chuàng)造出來的福利”[25](p689)。因此社會正義不僅需要以物質利益的增量為保障,其關鍵更在于社會發(fā)展要能實現經濟效用的合理分配,以促進美好生活的實現。如果執(zhí)迷于對正義物質利益基礎的夯實,生產力發(fā)展中的效率優(yōu)先應該被推崇,然而,物質利益增長并不能保證正義實現,還必須對共同富裕的社會成就觀進行倫理考量,從效用分配中理解和實現共同富裕的正義實質。
其一,共同富裕追求符合倫理應當的經濟效用。亞里士多德曾言:“財富顯然不是我們在尋求的善。因為,它只是獲得某種其他事物的有用的手段。”[28](p13)他強調“善作為目的”,并且指證“最高的善或目的就是人的好的生活或幸?!?。亞里士多德對財富以及追求財富目的進行的倫理相關考察,激發(fā)了對當代福利經濟學作出卓越貢獻的阿瑪蒂亞·森對經濟學的倫理思考。他認為,人類行為的動機和社會成就的判斷是與經濟學相關涉的兩個根本問題,即“倫理相關的動機觀”(the ethicsrelated view of motivation)和“倫理相關的社會成就觀”(ethics-related view of social achievement)[29](p10)。亞里士多德“善的目的”思想以及阿瑪蒂亞·森對經濟學中的動機觀和社會成就觀的分析,為我們清晰理解共同富裕的正義蘊涵提供了積極啟示。
與簡單的效用主義者將效用總和作為判斷成功與否的主張不同,共同富裕以符合倫理應當的經濟效用為依據,即以公共經濟效用為基礎的社會成就作為評判標準。簡單效用主義者執(zhí)迷于個人利益獲取的效用,導致其行為具有突出的自利性,即“以自我為中心的福利(self-centered welfare):一個人的福利僅僅依賴于他自己的消費”;“自我福利目標(self-welfare goals):一個人的目標就是最大化他自己的福利,以及(當存在不確定性時)這種福利的概率加權期望值”;“自我目標選擇(self-goal choice):每個人的每一行為選擇直接受其目標引導”[29](p81)。自利理性觀的持有者往往對效率優(yōu)先推崇備至,但效率優(yōu)先不可能實現倫理相關的社會成就觀,因為其致命缺陷是不重視效用分配,甚至陷入嚴重的分配冷漠(indifferent to distribution)。只有當經濟行為不僅能夠帶來經濟效用增長,而且能夠實現經濟效用的公共分配,也就是使經濟效用符合倫理應當時,經濟發(fā)展才能創(chuàng)造倫理相關的社會成就,共同富裕才能彰顯正義實質。
其二,提升社會成就的公共經濟效用,即社會公共利益(福利)的普遍實現是共同富裕的正義追求。公共利益不是一個虛幻的觀念,它表明滿足個人與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的豐富和優(yōu)化。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產階級固然宣稱要謀求社會利益,并通過社會保障與社會福利制度進行分配額調節(jié)——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將其稱為“分配正義”。然而,所謂的“分配正義”首先要優(yōu)先保障私有資本的利益,這只不過是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正義圈套。馬克思質問道:“什么是‘公平的’分配呢?難道資產者不是斷言今天的分配是‘公平的’嗎?”[24](p361)“凡是現在被稱為‘善’的東西——個人的或社會的善的東西——都有利于資產者,誰會對這一點表示懷疑呢?”[30](p260)與資本家通過資本的私人占有從而榨取工人剩余價值的方式獲取利益不同,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社會主義的生產方式決定了勞動者自己的勞動不僅僅是獲取個人利益的主要途徑和手段,也是人們?yōu)闈M足社會需要而提供物質生活資料的途徑和手段,即促進社會利益增長,實現增量社會價值(incremental societal value)。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共存,社會利益最終是為了保障和提升個人利益。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最大的優(yōu)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盵31](p364)
顯然,共同富裕不僅僅追求經濟利益的增進,即把“蛋糕做大”,而且更加重視經濟效用分配,即把“蛋糕分好”,前者為正義奠定物質基礎,決定社會正義是否可能,后者為正義呈現具體表達,反映社會正義如何可能及其實現程度。
對共同富裕的理論與實踐探索,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中在經濟建設和政治建設領域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共同富裕的中國實踐從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推進社會正義的落實,從而不斷實現國家政治倫理目的、社會發(fā)展價值和個體價值目標。
共同富裕關系著黨的執(zhí)政基礎,體現著黨的執(zhí)政能力。一個政黨的執(zhí)政合法性源于它在何種范圍、多大程度上體現了廣大民眾的利益。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始終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終堅持共產主義理想和社會主義信念,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不懈奮斗”[32](p1)。
以人民為中心,實現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產黨百年發(fā)展歷程中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下,不斷開拓共同富裕的偉大實踐。在國民經濟恢復發(fā)展時期(1949—1956年),我國建立了國營經濟領導下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義經濟體制,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經濟建設,為實現共同富裕作出了最初的制度設計。如前文所述,《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發(fā)展農業(yè)生產合作社的決議》首次提出“共同富裕”一詞,并將之作為黨在農村中工作的最根本目的。在全面進行經濟建設和經濟曲折發(fā)展時期(1957—1976年),我國開始了全面經濟建設,制定了社會主義農業(yè)、工業(yè)、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在經濟體制轉型初期(1979—1991年),我國制定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發(fā)展戰(zhàn)略,把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一步一步推向前進。改革開放后,共同富裕成為全國人民的共同追求,并被賦予了社會主義本質特征的價值規(guī)定。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既體現了正義實質,也展現了發(fā)展的價值關懷,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價值旗幟。此時期,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在理論上得到確認,并在實踐中逐漸得到驗證。在全面建立市場經濟體制時期(1992—2002年),全黨全國統(tǒng)一了關于經濟發(fā)展和改革開放的認識,明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皩崿F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和本質特征,絕不能動搖”已經深入人心[33](p466)。在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時期(2003—2012年),中國抓住重要的戰(zhàn)略機遇期,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實現“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fā)展的成果,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wěn)步前進”[34](p71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2013年至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推進共同富裕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主題,如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化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成為全國人民的共同心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發(fā)展依然是當代中國的第一要務,中國執(zhí)政者的首要使命就是集中力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實現共同富裕。”[35](p30)實現共同富裕,是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重要責任和使命。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也是我國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是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的重要體現。1992年,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31](p373)黨的十八大以來,共同富裕在理論和實踐上受到空前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36](p13);“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37](p155)。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來自制度的優(yōu)越性,而制度何以優(yōu)越,其評判的基本標準乃在于以制度給予廣大民眾尊嚴、利益的保障與呵護?!叭娼ǔ尚】瞪鐣?,一個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38](p237),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魅力所在。
當前,推進國家經濟宏觀政策落實,引導資本良性運行,保障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人的發(fā)展,成為共同富裕的實踐主題。尤其在我國經濟高速發(fā)展并取得偉大成績之時,如何提升社會公平正義成為國家發(fā)展最重要的政治倫理主題。“十四五”規(guī)劃再次強調,經濟社會發(fā)展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共同富裕方向,促進社會公平。在此發(fā)展要求下,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引導資本良性運行成為當前中國經濟發(fā)展的關鍵問題。例如,在金融領域,中國證券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提出要嚴把資本市場入口關,堅決防止資本無序擴張,防范利用資本市場違法違規(guī)“造富”。在房地產領域,相關主管部門出臺系列措施,堅決防止資本在金融領域無序擴張,持續(xù)促進房地產業(yè)良性循環(huán)和健康發(fā)展。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就是防止資本在追逐利潤過程中出現有違國家的宏觀政策的操縱、壟斷現象,避免經濟運行出現“反應缺陷”(response failure);引導資本良性運行,就是引導資本與國家宏觀政策相向而行,使資本服務國民經濟發(fā)展中處于關鍵地位而目前仍有不足的領域(如高端發(fā)動機、新材料、信息硬件、數控機床、生物醫(yī)藥等),扶助和補充國家產業(yè)鏈短板。概言之,實現共同富裕,就是從國家層面推進社會正義的落實,就此意義而言,“實現共同富裕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關系黨的執(zhí)政基礎的重大政治問題”[39]。
從社會層面而言,共同富裕的社會發(fā)展價值在于進一步縮小貧富差距,促進和實現美好生活。
推進共同富裕、追求社會正義,實現美好生活,是對科學社會主義正義理想的實踐深化。何為美好社會,如何實現美好社會,是科學社會主義兩個基本理論問題,切關正義理想是否可能與如何可能。其一,社會發(fā)展的理想狀態(tài)就是徹底消除階級、城鄉(xiāng)、腦體力勞動之間的對立和差別,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實現社會共享,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地發(fā)展,即“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lián)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40](p53)。其二,實現美好社會需要以生產力發(fā)展、創(chuàng)造優(yōu)越的物質生活條件為基礎。2021年,中央將浙江省確定為共同富裕建設示范區(qū),就是因為長期以來浙江省實現了經濟社會良好發(fā)展。據國家統(tǒng)計局浙江調查總隊的調查數據,浙江城鄉(xiāng)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由1978年的332元和165元增至2020年的62699元和31930元,分別連續(xù)20年和36年居全國各省區(qū)第一。2013—2020年,浙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6.3%,其中城鎮(zhèn)、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別實際增長5.8%和6.8%,城鄉(xiāng)收入倍差連續(xù)8年縮小,到2020年降至1.96,位居全國前列[41]。浙江省經濟社會發(fā)展的事實強化了人民群眾對科學社會主義的感性認識和價值共識??茖W社會主義認為,未來理想社會中生產力高速發(fā)展,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社會財富,而且每個人全面而自由地發(fā)展成為社會的基本原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調大力發(fā)展生產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共建共享基礎上實現共同富裕,從理論和實踐上彰顯了科學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不斷將正義理想變?yōu)楝F實。
美好社會為實現美好生活提供切實保障。從社會生活實踐看,人是社會性的存在,美好生活需要從社會關系和社會交往實踐中去界定,美好生活即是滿足“互予性需要”、社會交往和諧、社會共同體富有凝聚力的善好狀態(tài)。美好生活的社會倫理維度說明,社會交往關系正常進行和社會共同體和諧發(fā)展,需要社會正義保障。一方面,正義的社會能夠實現對個人的保障和呵護。后現代主義倫理學者鮑曼在檢視現代性社會發(fā)展時認為,現代性社會中種種共同體的致思都是失敗的,因為共同體生活與個人自由是一個悖論的存在:進入共同體就失去自由,要自由就無共同體的存在[42](p4-5)。社會共同體如何能夠尊重和維護個人自由?其保障能力源于物質力量,而共同富裕為提升社會保障能力提供了強勁動力。一個貧乏的社會,無力提供基礎設施保障,更不能提供文化精神保障,即便有制度設計也會形同虛設。顯然,如果一個社會共同體缺失正義保障,也就喪失了美好生活的基礎。另一方面,正義的社會能夠實現個人之間的協(xié)調。在物質貧乏的社會生活中,個體缺乏尊嚴,也就不會尊重他人,更不會激發(fā)悲憫、體恤和關愛的美好情感。共同富裕,可為個人追求高尚道德、展示高潔情操提供優(yōu)良環(huán)境,可使捐贈、互助、慈善等行為成為社會風尚。正是從創(chuàng)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huán)境的重要性角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如果不能創(chuàng)造更加公平的社會環(huán)境,甚至導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義,也不可能持續(xù)”[43]。
概言之,共同富裕在中國的實踐,就是要秉持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致力于將發(fā)展目標轉換到“美好生活的普遍促進”上來[29](p9),不斷推進社會主義的社會正義。
就社會主體而言,共同富裕以實現社會民眾的福利、尊嚴、自由與德性作為價值目標,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
從福利增進的角度來說,共同富裕固然首先是物質生活的全面富裕,然而,僅有物質生活的富裕而缺乏精神生活的富裕,是與現代文明的要求相背離的。福利增進是一個包含著商品增多、物質豐富、政治民主、道德提升等多方面因素的范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主要內容和目標要求是福利的協(xié)調增進、高度的物質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的有機統(tǒng)一,這就要求“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fā)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44](p208)。
基于福利的豐富內涵,在福利的評價中我們還必須對價值評價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予以充分認識。對于社會主義發(fā)展而言,尊嚴、自由以及充滿德性的社會是共同富裕追求的更高層次或境界。
對尊嚴的承認就是對人格的承認,而人如何活得像人就是尊嚴的實質要求。正如黑格爾強調法的命令是“成為一個人,并尊敬他人為人”[45](p46),一個正義的社會就是要保障使每個人成為人,并尊敬他人為人。其一,人作為一個真正的人的存在,必須有尊嚴地活著,避免被當作動物或機器那樣被剝奪和被損害。其二,人人都享有同等的尊嚴,尊嚴是共同體的存在準則。新中國的成立使中國人民站了起來,獲得了前所未有的人格尊嚴;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改善了人民的物質生活,使中國人民富了起來,人的尊嚴獲得了實質性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標志著中國人民開始強起來,人的尊嚴獲得廣泛和充分體現。在尊嚴得到保障和充實的前提下,共同富裕作為共同的價值追求才能推動人與社會朝著“自由王國”邁進。
自由是社會主義價值的本質規(guī)定和理想追求。在馬克思主義價值視域中,社會主義是實現自由的制度保障,“這種制度將給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給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質生活和閑暇時間,給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46](p570)。馬克思在對資本主義社會中輕視人、蔑視人的事實進行批判的同時,積極倡導人自由全面發(fā)展的價值目標,其重要特征即“建立在個人全面發(fā)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的生產能力成為從屬于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47](p107-108),是“個人關系和個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47](p112)。就利益與自由的辯證關系而言,傳統(tǒng)功利主義往往用個人利益作為自由的權衡,顯然曲解或窄化了自由的倫理內涵。阿瑪蒂亞·森指出:“我們應該用一個人所擁有的自由來代表他的利益,而不應該用(至少不能完全用)一個人從這些自由中所得到的東西(福利的或主觀能動的)來代表他的利益?!盵29](p50)他所說的自由,實際上是強調人的權利和能力,強調在發(fā)展的過程中消除那些造成經濟不自由的因素,如專制、匱乏、可持續(xù)生計的喪失等經濟機會。他將自由分為兩種,即與“福利成就”(well-being achievement)相對應的是“福利自由”(well-being freedom),與“主觀能動成就”(agency achievement)相對應的是“主觀能動自由”(agency freedom)[29](p62-63)。如果說“福利自由”反映了共同富裕的獲得感和滿足感,那么“主觀能動自由”則反映了追求共同富裕的主體狀態(tài)和獲取能力,前者是自由的功用,后者則是自由的能力。從權利和能力角度對自由的詮釋,契合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價值指向和現實要求。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致力于推進共同富裕,廣大人民的各項權利得到切實保障,可持續(xù)生計能力和發(fā)展能力得到切實提升,這無疑表征著主體自由的逐漸實現和提升。
如果說福利是主體價值的實現基礎,尊嚴是主體性的價值確證,自由是能動性的主體價值追求,那么德性作為一種道德動能則能促進精神性主體價值生成。以共同富裕為實質內容的利益認同能夠優(yōu)化社會道德環(huán)境,為進一步提升個體德性和社會德性提供持續(xù)動力。尤其在社會主義社會,個體的人不是實現某種外在目的的行為工具,而是擁有自身利益與獨特價值的需求主體及自由主體,而在尊重每一位個體自身價值的社會環(huán)境中,個體的需求與自由又將極大促進社會共同體的德性升華。一方面,和諧的利益關系為公民個體德性的產生提供了營養(yǎng)土壤。恩格斯曾言:“人們自覺地或不自覺地,歸根到底總是從他們階級地位所依據的實際關系中——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系中,獲得自己的倫理觀念?!盵24](p470)共同富裕提升了民眾利益分配的滿意度和利益交往的信任度,從而建構了和諧利益關系,優(yōu)化了社會道德生態(tài),為個體德性生長培植了豐沃的營養(yǎng)。質言之,共同富裕使人們能夠發(fā)展各自獨特的人類能力和德性——能夠慎議共同善,能夠獲得實際的判斷,能夠共享自治,能夠關心作為整體的共同體的命運[48](p221)。另一方面,共同富裕包含的經濟倫理訴求促進了社會德性的形成。共同富裕的經濟倫理訴求既包括進一步優(yōu)化利益格局,縮小利益差距,實現最大限度的公平正義,又包括讓廣大民眾共享改革成果,分享更多改革紅利,滿足更多利益需求,這無疑為形成價值共識,提升社會凝聚力和社會整體道德風尚夯實了最堅固的社會心理基礎。概言之,利益認同與核心價值認同構成了社會心理優(yōu)化的雙螺旋機理,沒有利益認同,核心價值認同是空洞的,沒有核心價值認同,利益認同是盲目的——對共同富裕的追求,不僅促進了利益認同,也激發(fā)著社會核心價值認同,從而將個體德性與社會德性提升到嶄新的階段。當國家、社會能夠保障個人過上一種德性和幸福的美好生活,個人的德性就能夠匯集成社會的德性,實現國家的真正富強、文明、和諧、美麗。
“當前,全球收入不平等問題突出,一些國家貧富分化,中產階層塌陷,導致社會撕裂、政治極化、民粹主義泛濫,教訓十分深刻!”[1](p141-142)站在當代世界歷史的高度,實現共同富裕已然不是一個國家的問題,而是一個當今世界歷史發(fā)展共同面臨的重大問題。
在西方政治學和經濟學理論中,存在著一個托克維爾難題,即經濟發(fā)展導致社會的不穩(wěn)定。一般而言,貧困是導致社會動蕩的根源,但是經濟發(fā)展并不必然使社會穩(wěn)定。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fā)展成就有目共睹,但卻造成了收入差距的拉大和財富分配的嚴重不均,并成為社會不穩(wěn)定的重大誘因。以美國為例,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收入基尼系數持續(xù)上升,2013年達到0.46的歷史最高水平;財富基尼系數從2009年的0.81上升到2017年的0.85,目前美國居民超過70%的財富掌握在10%的人手中,前1%更是掌握了超過30%的財富[49]。美國中產階級正在萎縮,社會財富被少數人掌控,下層民眾的憤懣和仇恨以各種各樣的方式爆發(fā)。需要警惕的是,經濟發(fā)展未能造成社會穩(wěn)定的現象并不僅僅存在于某一個國家中,而逐漸成為一種在世界擴展的現象。因此,就發(fā)展的普遍訴求而言,共同富裕不僅對一個民族或國家的發(fā)展具有長遠價值,而且還對世界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從世界范圍的國際交往而言,貧富分化正在加速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不公正現象。20世紀以來,資本全球加速流動成為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重要特征。資本的本性是逐利,在資本邏輯統(tǒng)治下,人們的交往關系被物質利益的需要所鉗制,人的社會交往關系如此,國與國的政治交往關系也是如此。在資本魔杖的指揮下,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僅僅服務于經濟精英集團的利益。資本有一個顯著特征就是流動性大,即按照資本擁有者的生產意愿“用腳投票”。資本集團或跨國公司推動著國際游資的形成,并影響著貿易自由化、生產全球化和金融活動全球化。資本流動國際化往往以美國經濟學家曼瑟·奧爾森(Mancur Olson)所指出的“流寇”(roving bandit)形式發(fā)生作用,即流動性大、貪婪地、最大限度地攫取當地資源而缺乏生產性投資意愿。隨著全球貿易和全球生產體系的形成、跨國公司及其資本的不斷擴展,發(fā)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中面臨著巨大沖擊,不僅造成國家間的市場競爭和民族沖突日益激烈和尖銳,而且由于少數大國操縱世界經濟事務,國際政治經濟交往的平等互利原則和國際合作屢遭破壞,還導致局部地區(qū)的民族摩擦、經濟危機以及政治經濟的震蕩,加劇了國際政治經濟的不穩(wěn)定性和不確定性。
無論從國家范圍內的經濟發(fā)展還是從國際政治經濟交往來看,共同富裕的愿望和實踐正成為一種價值共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共同富裕的謀劃與行動,正在確立一種可供借鑒的消解貧富分化的示范。
首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富裕是一種符合發(fā)展規(guī)律的理性設計,這種設計將經濟發(fā)展與社會穩(wěn)定有機協(xié)調起來。其一,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但這種普遍富裕不是同等富裕,不可能靠現有財富的平均分配來實現。鄧小平指出:“我們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根本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然而平均發(fā)展是不可能的。過去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實際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貧窮,我們就是吃了這個虧。”[31](p155)共同富裕所體現的社會公平,不是全體社會成員在財富占有上的絕對平均,而是在生活普遍富?;A上的差別富裕。其二,共同富裕是公有基礎上的共享。共享是馬克思對未來社會公平的憧憬,他在《資本論》中對資產階級剝削現象進行批判的價值旨意,就是要建立一個共享的社會。共享不是利益均沾,而是社會成員平等擁有經濟、社會、政治、文化權利,平等享有基本社會福利,平等擁有自身發(fā)展機會,使每一個人獲得歸屬感、參與感、包容感、認同感,從而造就“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的社會狀態(tài)[40](p53)。其三,共同富裕是符合規(guī)律的實現過程。共同富裕不是同時、同步的富裕,而是一個發(fā)展過程,是量變與質變的有機統(tǒng)一,是由少數人到多數人、由局部到全局的實現過程。鄧小平對此明確闡釋道:“共同富裕的構想是這樣提出的:一部分地區(qū)有條件先發(fā)展起來,一部分地區(qū)發(fā)展慢點,先發(fā)展起來的地區(qū)帶動后發(fā)展的地區(qū),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來愈富,窮的愈來愈窮,兩極分化就會產生,而社會主義制度就應該而且能夠避免兩極分化?!盵31](p373-374)
其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富裕實踐為世界各國實現經濟發(fā)展與社會穩(wěn)定提供了范例。其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富裕開辟了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制度相結合的新道路,為世界經濟發(fā)展貢獻了新形態(tài),拓展了新空間。實踐證明,中國在共同富裕的實踐探索中不僅改變了一元的社會經濟結構,建立了市場、社會、國家多元互動型的社會經濟結構,而且通過建設和逐漸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讓大多數社會成員共享了現代化福利,使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與最大多數勞動者的利益相一致。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中國共同富裕實踐取得了偉大成就,“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躍上新臺階,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00萬億元,經濟總量穩(wěn)居世界第二,人均GDP連續(xù)兩年超過1萬美元,穩(wěn)居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50];2021年脫貧攻堅戰(zhàn)取得全面勝利,提前十年實現聯(lián)合國2030年可持續(xù)發(fā)展議程的減貧目標,對世界減貧貢獻率超70%,書寫了人類減貧史上新的輝煌篇章。其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富裕有效避免了中等收入陷阱,為發(fā)展中國家提供了可以借鑒的范例。中國致力于綠色可持續(xù)性發(fā)展,注重加強科技創(chuàng)新,提高勞動力素質,努力改變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積極改善民生,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共享改革紅利。其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富裕破解了有增長無發(fā)展、無未來增長與無根的發(fā)展等怪圈,正在逐漸實現由物本發(fā)展向人本發(fā)展、由黑色發(fā)展向可持續(xù)發(fā)展、由經濟增長向價值自信的轉變。概言之,共同富裕不僅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也已成為當今世界發(fā)展的重要主題。
再次,中國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反對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不公正現象的努力,對于世界的和平與發(fā)展具有重大現實價值。對于國內發(fā)展,2020年12月11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維護經濟體健康。對于國際發(fā)展,中國積極與經濟霸權主義、強權國家的經濟安全泛化等現象作斗爭,致力于維護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穩(wěn)定良性運行。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霸權國家不僅一如既往奉行國家利己主義追逐政治經濟利益的最大化,而且以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為新伎倆對其他國家進行經濟打壓,如推出單邊主義經濟安全政策、“退群”、單邊制裁、加征高額關稅、技術封鎖、科技脫鉤等,導致國際經濟貿易原則遭受破壞,國際經濟交往信任度急劇下跌,國際經濟發(fā)展陷入困境。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一方面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建設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另一方面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對話協(xié)商,為建設公平公正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貢獻智慧。
共同富裕是辨析當代社會生產關系性質和批判資本主義的有力武器。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最早對生產關系進行了剖析,并將“生活的生產方式以及與此相聯(lián)系的交往形式”[23](p163)作為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從而將政治經濟學建立在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礎之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實質是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雇傭勞動制度,這就決定了共處于一個社會制度形態(tài)中的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是對立的兩種力量。在這種社會共同體中,每一個成員“不是作為個人而是作為階級的成員”處于共同利益所制約的共同關系之中[23](p201),他們無法控制自己的生存條件和社會全體成員的生存條件,無法控制個人的自由發(fā)展和運動的條件。“由于這種共同體是一個階級反對另一個階級的聯(lián)合,因此對于被統(tǒng)治的階級來說,它不僅是完全虛幻的共同體,而且是新的桎梏?!盵23](p199)只有擺脫被剝削被壓迫的生產關系的束縛,即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工人階級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平等、人權。
基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批判性認識,共同富裕作為生產關系的一種嶄新價值訴求,自然應該成為社會主義發(fā)展的價值使命。生產關系的性質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相區(qū)別的標志,并且決定了不同社會制度的進步性。共同富裕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在資產階級的豐裕及其對其他社會成員生存條件的控制下,沒有公平正義可言,也就不可能有社會成員的相互聯(lián)合。共同富裕只有在消除了剝削與被剝削的社會主義制度下——每個人的生存條件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實現,即“在真正的共同體的條件下,各個人在自己的聯(lián)合中并通過這種聯(lián)合獲得自己的自由”[23](p199)。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產主義是推翻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交往關系的嶄新運動,共產主義“實質上具有經濟的性質,這就是為這種聯(lián)合創(chuàng)造各種物質條件,把現存的條件變成聯(lián)合的條件”[23](p202)。社會主義把創(chuàng)造這種“聯(lián)合的條件”作為自己的使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將這種使命具體化和形象化為實現共同富裕,即“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如果產生了什么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就真是走了邪路了”[31](p110-111)。中國共產黨人深刻認識到,“社會主義的特點不是窮,而是富,但這種富是人民共同富?!盵31](p265),這正是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所在。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為我們評價、選擇和認同社會主義提供了一種獨特的價值基礎。實現共同富裕,不僅彰顯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也凸顯著與西方國家制度相形的比較優(yōu)勢。
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要站在世界歷史的高度審視當今世界發(fā)展趨勢和面臨的重大問題……同各國人民一道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把世界建設得更加美好?!盵51](p22-23)共同富裕不僅僅是在世界范圍實現物質的豐裕,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礎上實現世界歷史的真正轉化,向著自由人聯(lián)合體的美好狀態(tài)邁步。
從人類發(fā)展的價值視域看,共同富裕既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認同提供了可行路徑,也為實現人類美好發(fā)展提供了更高的價值目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何以可能?一方面,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共同利益為基礎,共同富裕從實現共同利益的層面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支撐。中國向來主張國際社會的合作共贏,即“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fā)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fā)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fā)展伙伴關系,同舟共濟,權責共擔,增進人類共同利益”[52](p47)。共贏即是互利以及互利基礎上的利益最大化,是共同富裕的實現。另一方面,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共同價值為動力。共同富裕不僅僅以人類利益的增加為目的,還以共同發(fā)展和共同美好為追求,促進人類整體的發(fā)展應該成為共同富裕的價值關切。在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和實踐唯物主義的視域中,對“類本質”的自覺、人類社會的共同體意識、“自由聯(lián)合體”的構想,呈現出一種深沉的世界意識。這種世界意識,是對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全球性觀照,為我們致力于解決全球收入不平等、貧富分化嚴重等問題提供了理性支持。從此意義而言,實現人類社會的共同富裕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構的重要價值使命,正創(chuàng)新性書寫著馬克思所言的當代世界歷史。
在實現共同富裕的實踐中,中國道路充分展現了人類發(fā)展的正義價值關切。在有目共睹的國際政治經濟實踐中,中國積極參與國際經濟金融體系改革,積極推進全球治理機制進一步完善,為世界經濟健康穩(wěn)定增長提供智慧;中國向來堅持通過對話協(xié)商與和平談判妥善解決矛盾分歧,維護國際關系發(fā)展大局;中國努力創(chuàng)造更多合作機遇,讓發(fā)展成果更好惠及各國人民,為促進世界經濟增長努力貢獻力量;中國努力促進開放包容,把世界多樣性和各國差異性轉化為發(fā)展活力和動力。此外,在實現共同富裕的實踐中,探索形成的共富精神為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注入精神動力。共富精神,即以共創(chuàng)、共生、共享、共富、共贏為核心要義的發(fā)展精神。在和平與發(fā)展仍然是世界共同主題的今天,實現共同富裕已然成為世界經濟新發(fā)展的新追求和新目標,強調堅持公平正義以維護經濟安全,堅持包容性增長原則以促進經濟增長,拒絕叢林法則以維護經濟體健康的共富倫理原則,將為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持續(xù)的價值動力。如此,共同富裕將成為通向“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實踐路徑。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盵1](p142)從價值視域闡釋和理解共同富裕的歷史唯物主義真諦,共同富裕的中國目標乃是促進國家富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與此同時,在當代世界發(fā)展中,共同富裕的中國式示范將為整個世界和人類最終掙脫發(fā)展困境——“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25](p156),物質財富的增長以犧牲大多數人的全面發(fā)展為代價——啟示前進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