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書和看短視頻都是“看”,但二者相差極大。這句話看似是廢話,其實揭示出媒介對我們的“閱讀”有著深刻影響。因為“字書”不是Facebook,它們總是在一定厚度中按照某種秩序得以展開。一行行,一頁頁,我們的思維隨之流動。在與作者的對話中,我們主動地重建一個世界,重建一種秩序。
這與刷“抖音”時對流動影像自然而然地接受有著極大的不同。當然,正像“字書”中也有“尋?!钡姆簽E,影像也不僅僅流動在“抖音”里,我們同時還有那么多偉大的影視劇。比如,我曾經追過一部德劇《巴比倫柏林》,那種以影像方式對極為復雜的敘事的從容駕馭,是多少寫書的作家難以企及的啊。因而,接下來我說的“讀書”體會,并沒有厚此薄彼的意思。
讀書是一種翻譯。翻譯不僅僅發(fā)生在不同的語種之間。我更傾向于接受沃爾特·本雅明對“翻譯”的理解,即它是以一種敬畏、尊重、謹慎、細致的方式,將隱藏在文本中的事物本身的存在顯現出來。
毋庸置疑,事物原本就在宇宙中與我們共存,但人擁有獨特的語言能力,能夠描繪它們。動植物也有語言,但它們永遠無法以“出聲”的方式進入文本中。它們的語言就像密碼——枝葉的婆娑、喉嚨深處的吼叫。只有人擁有去記錄、描述并且在文本中重建一個世界的能力。而閱讀就是讓它的原本,連同它被編織的方式靜靜地顯現出來。
人在建立這樣一個世界秩序的過程中,無論是作者還是讀者,都無法避免自身想法的介入。說到底,閱讀是一種對作者、對世界也是對自我的打開。我們只有銘記著自然的多彩、人之復雜,才能知道自身的局限,才能收獲一份豁達?!拔镏积R,物之情也。”心靈在變得澄明之前,必得先穿越文本中的迷霧。字句如山峰,攀援過程中,需要時時克服艱難險阻。
真正的閱讀,絕不是一種簡單的快樂,那是關于生活的鄭重承諾。
(選自2022年第11期《視野》,本刊有刪改)
—— 鑒賞空間 ——
“讀書不得要領,勞而無功?!迸喔岢鲎x書要“推敲細思”“全神貫注”,“淺嘗”“吞食”與“咀嚼”相結合;而馬南邨化用陶淵明的“不求甚解”,認為讀書在于“會意”;孫藜則認為只有“打開”作者、世界,甚至讀者自身,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三位作者從不同角度給予我們讀書方法的指導,從而讓我們的閱讀能夠“勞而有獲”。
—— 讀有所思 ——
在閱讀經典名著的過程中,你們一定遇到過一些困惑,那么你們是如何掃除障礙,讓閱讀順利進行的呢?請結合自身閱讀體驗,向小伙伴分享你的讀書方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