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實驗中學 劉姍姍
微課是一種規(guī)模較小的授課方式,主要是通過碎片化的方式呈現(xiàn)知識點,學生在課前、課中、課后都可以通過微課開展學習。另外,微課的時長較短,3~5分鐘的微課比較多見,因此,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展開學習。由于微課的制作成本低,教師在熟練應用信息技術后,可以通過錄制+剪輯的方式準備好一節(jié)微課,這使微課在教學中得到廣泛應用。
首先,微課應用于化學課堂教學中,具備機動靈活的特點,符合初中生的認知規(guī)律,因為初中生在初次接觸化學的時候,對化學學習感到好奇,微課可以從化學的神秘感出發(fā),帶給學生全新的認知,無論是通過引入的生活經(jīng)驗,在實驗教學中對比分析實驗現(xiàn)象,還是以跨學科融合的視角整合知識點,都會讓學生的化學學習充滿趣味性。
其次,微課可以對教學重難點進行有效突破。在學習化學時,學生會分析化學概念,根據(jù)實驗過程、實驗現(xiàn)象分析實驗原理,而微課的出現(xiàn),可以在短時間內(nèi)把這些重難點細化,以短視頻的多元方式呈現(xiàn)出學習的步驟。如果學生對課上的學習仍有疑問,可以在課下反復觀看這些重難點微課,促進學生在學習中做到有的放矢。
最后,微課可以有效優(yōu)化目前的化學教學過程。在開展化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在講臺前講解化學知識,或者為學生演示化學實驗,學生對知識的學習都太過表面,只是跟隨著教師的思路走,而應用微課后,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要選擇是否學習微課,而且可以近距離接觸微課中的實驗,看到實驗中的細節(jié),記錄好實驗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在做實驗時腦海中也有具體的印象。
微課可以看作課例的片段,這種碎片化教學特別適合用作課堂教學的導入,在化學教學的備課環(huán)節(jié),教師就要設法把新課中的知識點整理出來,尋找其中的基礎性內(nèi)容,制作為微課,利用微課中的圖片、音頻、視頻等資源,啟發(fā)學生的思考,促進學生對化學新知進行思考。
例如,在學習“自然界中的水”時,教師就圍繞“水的天然循環(huán)”這個知識點設計了導入微課,在微課中體現(xiàn)出了江河湖海中的水變成水蒸氣,水蒸氣冷凝成云,云遇冷變成雨、雪,降落地面,后又匯入江河湖海的水循環(huán)小動畫。微課非常形象地展示了水的天然循環(huán)經(jīng)歷的幾個環(huán)節(jié),個個環(huán)節(jié)都和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相關,因此,在導入時教師還巧妙設計了問題:“你知道水蒸氣是如何變成云的嗎?水在循環(huán)過程中,有形態(tài)上的變化嗎?”從而引出水的循環(huán)過程、水的三態(tài)變化及分子特征等知識點,促進學生投入到新知的探究中。
初中化學中的教學目標維度增加,學生要開展更為全面的學習,教師在進行化學課堂教學時要落實學生本位的觀念,基于學生發(fā)展的需要引入微課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利用微課的靈活性與豐富性,可以隨時針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重點講解,進行補充或拓展,使學生在學習時接觸到豐富的學習素材,同時配合有價值的提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化學問題的探究中。
例如,在學習“燃燒與滅火”時,教師先是設計問題,詢問了學生燃燒的條件。教師:“我現(xiàn)在想把這個本子點燃,就現(xiàn)在這個條件來說,可以成功點燃嗎?”學生的回答不一,可以看出,有的學生忽視了燃燒中的火源,即使本子是可燃物,空氣中的氧可以助燃,但沒有引起物質燃燒的能源,物質仍然不能燃燒。在學生存在疑問的當下,教師就引入了提前錄制好的微課,微課中形象地展示了幾種不能燃燒的場景,以及能夠燃燒的場景,促進學生在可燃燒的場景中尋找相同點,從而在觀看微課、對比分析的過程中探究出燃燒的條件。
初中化學的內(nèi)容抽象,學生需要具備一定的想象能力與推理能力,尤其是重難點知識,對學生的學習更是一大考驗,教師采取微課教學,可以把抽象的化學知識點變得具象,降低學生在理解上的難度,從而使之順利建立化學學習中最重要的宏觀和微觀意識。學生既可以在宏觀層面通過動手實踐了解實驗過程,分析實驗現(xiàn)象,又可以在微觀視角看到分子間的運動,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識,從而突破重難點的學習。
例如,在教學“原子的構成”時,教師就以水分子的分解過程為內(nèi)容制作了微課,在微課中,不僅形象地展示了分子和原子的形態(tài),還通過分子分化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組合的過程展現(xiàn)了化學反應的本質。這個微課可以幫助學生以微觀視角理解原子和分子的概念,隨后,教師又引出了一個更加簡短的微課,即原子彈的資料,以及原子彈的爆炸視頻。這次,學生看到了原子裂變而釋放出來的巨大能量,產(chǎn)生了想要探究原子內(nèi)部結構的興趣。從這一點出發(fā),教師組織學生閱讀課本關于原子和原子核的大小的內(nèi)容,再與原子核爆炸的視頻相聯(lián)系,使學生看到在原子身上發(fā)生的奇妙化學變化。這時,教師展示原子構成的動畫,以及原子核構成的動畫,促進學生在動畫中感知原子核的構成,并根據(jù)原子的構成,組織學生分析原子核的帶電情況。又例如,在學習“化學反應中的質量守恒”時,學生觀看視頻中教師做的實驗,分析實驗中的反應物與生成物之間的關系,以實驗來佐證化學反應中的質量守恒,促進學生在宏觀上建立正確的化學觀念。隨后,教師組織學生觀看另一個微課,觀察微觀世界中的化學反應過程,看到反應物中的分子分化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后,數(shù)目不變,并且組合后成為生成物的過程,意識到在微觀世界中的化學反應仍然會遵循質量守恒定律。
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結構化,基于學習思路的結構化,基于知識關聯(lián)的結構化,教師需要在教學中搭建知識平臺,在課堂教學中講解學科知識間的關聯(lián),運用微課教學,在學生分析概念、形成能力、解決問題、構建模型的學習主線中提供相應的幫助。結構化的化學教學,可以讓學生從化學單科知識的學習走向跨學科的學習,從單純的學習技能轉變?yōu)榕囵B(yǎng)化學核心素養(yǎng),促使學生根據(jù)化學知識間的內(nèi)在邏輯,搭建知識網(wǎng)絡,把知識內(nèi)化為自己的知識結構,促進學生知識提取與遷移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學習“空氣的成分”時,教師對物理知識與化學知識進行了整合,因為在課堂教學中證實空氣存在的小實驗,既能體現(xiàn)空氣中的反應,又能突出物理中的壓強等知識點,教師在教學中為學生提示本節(jié)課可能會遇到的物理知識,先降低學生的認知負荷,后又通過微課,把物理與化學知識整合起來,促進學生認識到空氣中的氧氣含量,為學生下節(jié)課測定空氣中的氧氣含量奠定基礎。在第二天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微課展示了在混合物中測量鐵屑含量的方法,促使學生學會先去除或取出某一成分,再進行稱重的實驗方法,進而應用到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中??鐚W科知識的整合,為學生的化學學習提供了新的視角,便于學生把物理學習經(jīng)驗應用到化學學習中,依據(jù)自然類學科的學習規(guī)律搭建知識網(wǎng)絡。
基于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視域,教師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可以靈活應用微課,以微課與化學教學的融合為學生提供可視化、趣味化、結構化的學習,促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借助微課的力量突破重難點知識的學習,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應用微課分析宏觀和微觀的化學知識,促進學生掌握化學學習方法。在今后的化學教學實踐中,教師要進一步分析微課與化學教學融合的途徑,提高自身制作微課的水平,以更貼合學生學習需要的方式,為學生制作出導學微課、重難點微課、動畫微課、跨學科微課等,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