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中產(chǎn)
民國初立,民國教育部掛牌,當日效率奇高,一天連出幾個法令:學堂改學校,監(jiān)督改校長,要編寫教材。
教育總長蔡元培常對同事說:小學沒辦好,哪來好中學,沒有好中學,怎有好大學?
而辦小學,就從定教材開始。葉圣陶、豐子愷、陶行知等數(shù)十位民國大家,因此云集。這些學貫東西的大家,寫起小學課本,卻提筆千鈞,小心翼翼。
那些課本寄托了啟蒙中國的理想。1912年,“共和國教科書”系列由商務印書館推出,印發(fā)超2560萬冊。教科書開篇寫道:本書以養(yǎng)成完全國民之人格為目的。
小學語文課第一課,由大文學家錢玄同和劉半農(nóng)共同編寫。兩位先生因用“來來來,來上學”,還是“去去去,上學去”而爭論不休。學者們討論多日,反復斟酌,才最終決定用“來”字版本。課本每一篇都慎重如此。
多年后,歷史學者傅國涌點評說:小學課本不是什么大著作,但它能為一個民族提供文明的底線。
最終,天下的壯美,在課本翻動間浮現(xiàn):安徽形狀像薔薇花,江蘇像舞劍,江西像老公公,浙江像老婆婆,山東如跪倒的駱駝,陜西如風中翩翩的神女。
而中文的獨有美感,則浸入字里行間:“梧桐兩株,枝高葉大,霜降后,葉漸黃,西風吹來,落葉滿階?!?/p>
20世紀30年代,葉圣陶編寫語文課本,豐子愷配畫插圖,一課一畫,花鳥人物搭配顏體楷書,古風躍然紙上。人生大道便藏在樸素畫間。
豐子愷女兒回憶,有幅畫是孩子問父親,為什么不種花。父親答“先種菜,后種花”,生活要先務實,后務虛。
第一套課本成為當時許多人認知的起點,那些字與畫釀著中華。
九十多年后,有人將翻印的課本送給百歲的楊絳。老人翻開第一頁,便開口朗讀,后脫卷背誦,情難自禁。
第一套課本不光有文化之美,更旨在重塑國民。小學課本最后一課,名叫《大國民》。文中勸勉少年,不空言,多踐行,不任人蹂躪,不做奴隸之民。
1932年,日軍進犯上海。日本海軍陸戰(zhàn)隊司令鹽澤幸一稱:燒毀閘北幾條街,一年半年就可恢復。只有把商務印書館這個文化機關毀了,它才永遠不能恢復。
當年1月29日,日軍連投六枚炸彈,轟炸商務印書館,紙灰遮天蔽日,長達三天。胡適寫信慰問,印書館負責人張元濟回信:若從此隕滅,未免太為日本人所輕。
轟炸第二天,張元濟便組織編寫“復興版”新教材,封面是被炸后的斷壁殘垣。半年后,商務印書館重開張,掛出標語“為國難而犧牲,為文化而奮斗”,路人無不動容。
復興版教科書流傳各地,里面有錚錚鐵骨,有軍馬蕭蕭,有岳飛和文天祥,有浩氣長存。在云南騰沖,有年輕人參加遠征軍,慷慨赴國難。他留下的小學課本中,講著鳩占鵲巢,那課名叫《御侮》。
1938年,大師錢穆隨西南聯(lián)大遷至云南,在眾人推舉下,由他為中國通史寫一部教科書。
他在縣郊寺廟空房中,耗時一年,寫出53萬字的《國史大綱》。開篇扉頁上,錢穆寫下:獻給前線抗戰(zhàn)為國犧牲之百萬將士!
有人整本抄錄,抄著抄著就泣不成聲。時評人寫道,這本教材使懦夫有立志,病夫有生氣,讀之無不熱血沸騰。
1977年,上海萬人空巷,人們擠在禮堂電視前,觀看一節(jié)語文公開課。
久違課堂的人們,激動地聽著高爾基的《海燕》。教材上沒有這篇,講課老師特意到圖書館翻出朗誦。
那時的教材,物理已被簡化為“三機一泵(拖拉機、柴油機、電動機、水泵)”,生物則簡化為“三大作物(稻、麥、棉)一頭豬”。
當年,鄧小平復出主持工作,將教材改革視為重中之重。他希望1978年秋季開學時,中小學生能用上新教材,“把先進科學知識吸收進來”。
散落各地的編輯和各省名師,共200余人,緊急赴京,在西山腳下的香山飯店,閉關一年,編寫教材。眾人熱情高漲,常熬夜趕工。
“鋤禾日當午”“春眠不覺曉”入選,朱自清的《背影》回歸,葉圣陶當年的經(jīng)典課文恢復了三分之二。部分歐美優(yōu)秀作品,首次入選教材,少年們第一次讀到《賣火柴的小女孩》和《月光曲》。
相比人文教材,理科教材的編寫更為艱難。
為了解國際前沿科技,中央特批10萬美元???,委托中國駐海外使領館,購買8000多本各國教材,空運回國參考。
眾人看到教材后,目瞪口呆,方知被甩開距離之漫長:國外二十多年前,便在中學教材中引入微積分和概率學,地理教材中有“人地關系”,生物課本已在講“分子水平”。
老師們開始補課,一點點將新知識移植到新教材中。1978年秋天前,第五套統(tǒng)編教材出版,此后增編沿用長達20年。
許多人對那套教材一年級第八課印象深刻。那節(jié)課名叫《奔向二〇〇〇年》,配圖是孩子們圍著巨大的時鐘奔跑,未來已不遙遠。
教材中許多插圖由王惟震所畫。他說,插圖影響孩子一生的審美,可能一輩子也忘記不了最初的啟蒙。
為了畫好插圖,他反復研究兒童心理學,和幼兒們一起聽課,“只有親身體驗過孩子的生活,才能準確表達孩子的心境”。
用心、嚴謹、貼近時代,成就了第五套教材,而隨著改革推進,教材有了更多開放元素。1986年,舒婷的愛情詩《致橡樹》入選高中課本,愛情不再是禁區(qū)。
兩年后,聯(lián)合國計劃開發(fā)署提供資金,人教社聯(lián)合英國朗文集團,首次中外合編教材。中方和英方各派一名主編,兩名責編。兩年后,李雷、韓梅梅和鸚鵡Polly問世,那句“How are you”成為一代人的接頭暗號。
在王惟震筆下,李雷平頭濃眉,韓梅梅齊耳短發(fā),鸚鵡Polly有長長翎毛、羽衣一樣的翅膀,英國責編看后贊不絕口。
細節(jié)蘊藏在每幅插圖中,中方主編劉道義說:“細節(jié)關注到眼神,比如,別人給你遞尺子,我們就要求一定要看著人家,這是一種尊重,我們要把這些日常美德融入教材中?!?/p>
這版英語教材一直用到2005年,發(fā)行超2億冊,助力無數(shù)學子推開通往世界的大門。
那一套教材,深刻改變了70后、80后、90后三代人。有網(wǎng)友記得歷史課本的第13課,講火車第一次進入中國。他總能想起那個午后,掩上課本,窗外寧靜,但能聽到新時代正從遠方轟隆駛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