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野
肉食性恐龍
最有名的是霸王龍,此外還有異特龍、恐爪龍、永川龍等。大型肉食性恐龍的主要捕獵對象是大型的植食性恐龍,例如梁龍、雷龍、馬門溪龍、鴨嘴龍等。
在美國曾發(fā)現(xiàn)肉食性恐龍追逐雷龍的化石足跡。更有趣的是,在一塊雷龍的化石骨骼上發(fā)現(xiàn)肉食性恐龍啃咬時留下的牙印,并在附近發(fā)現(xiàn)了異特龍掉落的牙齒,這證明異特龍就是“殺害”雷龍的兇手。
小型的肉食性恐龍吃小動物,如小的爬行類、昆蟲及哺乳類。有的恐龍可能專以螞蟻為食,比如在蒙古發(fā)現(xiàn)的恐手龍,其前肢竟達3米長,長有巨大的前爪,有人認為其巨大的前肢及爪是掏白蟻窩的工具。
植食性恐龍
在侏羅紀時期,地球陸地表面主要由裸子植物和蕨類植物覆蓋。
那時的蕨類植物可以長到好幾米那么高。森林中一棵棵挺拔的大樹,主要是松柏類和銀杏類。在森林中層,樹蕨讓位給同樣擁有大型羽狀葉片的蘇鐵類植物,而低矮的真蕨類植物占據(jù)地表,將地面覆蓋得郁郁蔥蔥。在白堊紀中期,開花的被子植物與松柏、銀杏和蕨類等組成森林植被。而植食性恐龍就是以這些蕨類、銀杏等為食的。
好多植物也一直生存到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看看都有哪些現(xiàn)存植物是恐龍菜單上的吧!
南洋杉
在晚古生代,隨處可見的高大石松已經(jīng)再也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裸子植物中的南洋杉。這些現(xiàn)今分布在熱帶、亞熱帶的植物廣泛出露于三疊系至白堊系的地層中,最高高度可達70米。南洋杉的恢復能力較強,現(xiàn)生的南洋杉科的頂芽、休眠芽均能在受損害之后長出新枝,這在中生代動蕩的火山活動和植食性恐龍的取食活動中具有優(yōu)勢。南洋杉科的植物葉片中蛋白含量較低,不適合作為蜥腳類恐龍的嬰幼兒配方食物,而成年的蜥腳類恐龍憑借著高挑的身材,對其取食更有優(yōu)勢。
木賊
木賊雖然已經(jīng)遠沒有先祖高大的身影,然而它繼承了先祖的繁殖策略,除了通過孢子繁殖外,還可以通過埋藏在地下的根狀莖生生不息,即使地上部分被啃食之后也能快速再生。在低洼淺灘地區(qū),木賊蓬勃發(fā)展。這對于恐龍來說,是極佳的美味,而與其他植物相比,木賊類植物供能極高,遠超其他植物,并且易于消化,蛋白質含量高,適合較小的植食性動物和幼年蜥腳類恐龍取食。
銀杏
銀杏類植物雖然現(xiàn)今只剩下一科一屬一種,但是從二疊紀開始就迅速演化,從營養(yǎng)角度來說,銀杏地上部分生物量與同樹齡的松柏類相當,銀杏葉片的干物質含量較高,是被子植物闊葉樹的兩倍多。雖然銀杏的種子營養(yǎng)豐富,時至今日也是人類食材的一種,但是其中的氰化物,也只能讓人“淺嘗輒止”。同時,銀杏種子的外種皮散發(fā)出的腐敗氣息總令人不快,不知道在中生代是否有獨好這口的老饕恐龍了。
羅漢松
羅漢松由于呈核果狀的肉質鱗被像個呆萌小和尚合掌的樣子而得名,為常綠灌木或喬木,多見于南半球溫帶和亞熱帶,但是生長極其緩慢且不易消化。而其他松科和柏科,生物量高,分布廣泛,易于消化,可能占植食恐龍食物來源的較大部分。
真蕨
中生代種子蕨和其他裸子植物可能生活在林下層,受分布和生物量所限,不太可能成為主要的食物來源。真蕨中的蓮座蕨現(xiàn)生類群中葉片供能較高,但其生境主要是雨林林下層,大型植食恐龍難于接近,在化石記錄中也較少與蜥腳類恐龍共存。而同樣是真蕨的紫萁屬,葉片供能很高,生境與蓮座蕨屬相似,具地下莖,葉片被破壞后可快速恢復,并且在化石記錄中與蜥腳類共生,可能為這些恐龍?zhí)峁┎糠质澄飦碓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