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賽州,郭海謝,謝燕敏,孔敏
浙江省臺州醫(yī)院心胸外科 (浙江臨海 317000)
電視輔助胸腔鏡(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肺葉切除術是臨床治療肺癌最為常用的術式,具有創(chuàng)傷小、術中出血量少及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點[1-2]。但術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肺組織損傷,可誘發(fā)炎癥介質(zhì)大量釋放,使中性粒細胞入侵肺泡,損傷肺泡-毛細血管屏障,影響呼吸功能,導致多種肺部并發(fā)癥,因此,抑制炎癥介質(zhì)分泌,提高患者肺功能,改善其呼吸狀況是減少或預防VATS肺葉切除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的關鍵[3,4]。以往臨床常采用縮唇呼吸、咳嗽訓練、腹式呼吸和呼吸操等方法對VATS肺葉切除術后患者進行呼吸功能鍛煉,雖可取得一定的效果,但無法模擬正常的呼吸模式,且難以促使萎縮的肺泡盡可能復張,無法完全排出殘氣,總體效果不甚理想。呼吸功能訓練儀是一種用于進行呼吸功能鍛煉的儀器,用于VATS肺葉切除術后患者有一定的效果,但關于該訓練儀對患者術后炎癥介質(zhì)影響的報道較少[5-6]?;诖?,本研究旨在探討呼吸功能訓練儀對VATS肺葉切除術后患者呼吸功能、肺功能及炎癥介質(zhì)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在我院胸外科住院治療的90例VATS肺葉切除術后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shù)表法將患者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45例。試驗組男26例,女19例;年齡39~78歲,平均(65.75±6.14)歲;TNM分期:ⅠA期14例,ⅠB期17例,ⅡA期14例;手術時間84~165 min,平均(120.76±19.12)min。對照組男28例,女17例;年齡37~82歲,平均(65.64±6.72)歲;TNM分期:Ⅰ A期16例,Ⅰ B期18例,ⅡA期11例;手術時間80~155 min,平均(118.98±18.64)min。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符合《中華醫(yī)學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2019版)》中的診斷標準[7];TNM分期為ⅠA~ⅡA期;行VATS肺葉切除術治療;術前肺功能檢查正常。排除標準:既往有心血管及呼吸系統(tǒng)慢性疾??;意識、認知及行為無明顯異常,能正常溝通。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呼吸鍛煉。(1)縮唇呼吸:患者以鼻緩慢吸氣,呼氣時將唇聚攏縮成口哨狀,緩緩呼出;吸呼比為1︰3,15 min/次,3次/d。(2)咳嗽訓練:指導患者在深呼吸時,將雙手交叉放在胸前,持續(xù)大口呼氣,當痰液蓄積到咽喉部后,用力咳出,10 min/次,2次/d。(3)腹式呼吸:患者保持平臥體位,將右手放置在胸部,用力深吸氣,感受腹部逐漸上抬,至最高點后,保持屏氣2 s,然后緩慢呼氣,15 min/次,3次/d。
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呼吸功能訓練儀(上海愛弗地醫(yī)療器械公司,型號L25913000)治療:患者手托訓練儀,保持正常呼吸,口含住吸氣管,在護理人員引導下,緩慢均勻地深吸氣,使黃色流速浮標在訓練儀第2格的笑臉內(nèi)懸浮2~3 s,然后盡力深長吸氣,使白色容積浮標盡量靠近目標容積3~5 s,10~20下/組,6組/d。
兩組治療4 d。
(1)呼吸功能:比較兩組治療前后呼吸頻率和呼吸困難程度,其中呼吸困難程度采用Borg疲勞量表評估,該量表分值為0~10分[8],評分越高表示患者呼吸困難越嚴重。(2)肺功能指標:治療前后,采用肺功能儀(Germany公司,型號D-97618)檢測呼氣流量峰值(peak expiratory flow,PEF)、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xiàn)EV1)及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xiàn)VC)。(3)血清炎癥介質(zhì):治療前后,采集患者晨起空腹肘靜脈血5~10 ml,以2 500 r/min轉(zhuǎn)速低溫離心15 min后,分離出血清標本,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4)術后恢復情況:統(tǒng)計兩組術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時間和肺部并發(fā)癥(包括肺部感染、肺不張、呼吸衰竭及胸腔積液)發(fā)生情況。
治療前,兩組呼吸頻率、Borg疲勞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呼吸頻率、Borg疲勞量表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呼吸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PEF、FEV1及FVC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PEF、FEV1及FVC均大于治療前,且試驗組均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清hs-CRP、TNF-α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血清hs-CRP、TNF-α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hs-CRP及TNF-α水平比較
試驗組胸腔引流管留置時間短于對照組,術后肺部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VATS肺葉切除術是目前臨床治療早中期肺癌的常用術式,但術后患者肺容量可下降,肺組織炎性物質(zhì)滲出增加、膈肌和胸壁活動受限,導致肺功能受損,可影響其呼吸功能,增加呼吸道痰液,降低咳嗽排痰能力,進而導致病原菌易入侵氣道,炎癥介質(zhì)大量釋放,易誘發(fā)肺部并發(fā)癥[9-10]。臨床常采用呼吸功能鍛煉對VATS肺葉切除術后患者進行治療,雖取得一定的療效,但難以使陷閉的小氣道和肺泡最大程度地復張,使肺內(nèi)殘氣完全排出,在改善患者呼吸功能及肺功能中的作用相對有限[11-12]。
呼吸功能訓練儀是一種新型的呼吸鍛煉及肺功能輔助鍛煉儀器[13-14]?;颊呖赏ㄟ^克服儀器產(chǎn)生的阻力,維持深慢的呼吸節(jié)律,促使萎縮的肺泡最大程度復張,避免小氣道陷閉,從而促使殘氣排出,改善患者呼吸功能及肺功能[15-16];該訓練儀還能增強患者呼吸肌收縮力,促進術后咳嗽和排痰,抑制炎癥介質(zhì)釋放,減少肺部并發(fā)癥的發(fā)生[17]。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試驗組呼吸頻率、Borg疲勞量表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PEF、FEV1及FVC均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血清hs-CRP、TNF-α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呼吸功能訓練儀可顯著改善VATS肺葉切除術后患者的呼吸功能,提高肺功能,控制肺部炎癥反應。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胸腔引流管留置時間短于對照組,術后肺部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呼吸功能訓練儀可顯著縮短VATS肺葉切除術后患者胸腔引流管留置時間,降低肺部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綜上所述,呼吸功能訓練儀在VATS肺葉切除術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確切,不僅可改善患者呼吸功能,提高肺功能,縮短胸腔引流管留置時間,還可降低血清炎癥介質(zhì)水平,控制肺部炎癥反應,減少術后肺部并發(fā)癥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