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風玲
2022年4月20日,清華大學發(fā)布了一則訃告:中國共產(chǎn)黨優(yōu)秀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著名焊接工程教育家和焊接工程專家、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潘際鑾同志,因病醫(yī)治無效,于2022年4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訃告發(fā)出,社會各界紛紛悼念,感嘆痛失國寶泰斗。潘際鑾,一個在很多人聽來有些陌生的名字,何以引起如此巨大的震動?他的故事,值得每一個年輕人側耳聆聽。
1927年12月,潘際鑾出生在江西瑞昌一個普通的職員家庭。他的父親是清末的秀才,為人耿直。盡管家境貧寒,但潘爸爸特別重視孩子的學習。而潘際鑾從小就天資過人,幾乎每門功課都能拿到100分。因為成績優(yōu)異,他接連跳級,只用3年時間就讀完了5年的課程。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原本平靜的生活被打破,剛剛10歲的潘際鑾和家人一起,踏上了逃難的征途。他們冒著敵人的空襲,幾經(jīng)輾轉,終于落腳在昆明。一安頓下來,潘爸爸就給孩子們找學校。即便條件艱苦,他也不想讓孩子們失學。一向好學上進的潘際鑾在昆明讀完了中學,于1944年以云南全省高中畢業(yè)會考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西南聯(lián)合大學。
西南聯(lián)合大學是七七事變后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內(nèi)遷聯(lián)合而成的,可謂大師云集、人才濟濟,它濃厚的學術氛圍、自由的學術環(huán)境讓潘際鑾終生受益。那時候都是用學號來公布成績的,同學們最熟悉的一個學號就是33687,因為它總是與高分聯(lián)系在一起。擁有這個學號的人,就是潘際鑾。
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潘際鑾回到清華大學繼續(xù)自己的學業(yè)。從西南聯(lián)大到水木清華,潘際鑾結識了許多學識淵博、德才兼?zhèn)涞膸熼L,他們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和謙遜的待人風格,對潘際鑾影響深遠。1948年,成績優(yōu)異的潘際鑾畢業(yè)留校,成為清華大學的一名助教。兩年之后,他又被選送到哈爾濱工業(yè)大學進修深造。在這里他師從一位蘇聯(lián)的焊接專家,從此便與焊接結緣。他總是說:“國家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我早就把個人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焊在了一起?!?/p>
關于焊接的概念和意義,很多人并不理解,甚至有人嘲諷說:“學焊接?不就是焊洋鐵壺、修自行車嗎?”面對質疑,潘際鑾回應說:“一輛轎車約有7000個焊點;一架飛機約有25萬個焊點;一個焊接的鍋爐要比鉚接的鍋爐節(jié)省金屬
25%;一個核電站,如果沒有焊接則根本無法完成。學焊接,有用!”
1955年,28歲的潘際鑾組織創(chuàng)建了清華大學焊接專業(yè)。20世紀60年代,潘際鑾帶領一支由教師、工人和學生組成的隊伍,承擔了由清華大學設計建造的核反應堆的焊接工程任務。20年后,第一座由我國自行研究、設計的核電站——秦山核電站遭遇技術難題,潘際鑾臨危受命,擔任焊接顧問。他不眠不休地工作,付出了巨大的心血。遇到工人沒有把握的地方,潘際鑾就接過焊槍親自上陣。在他的嚴格把關之下,秦山核電站真正做到了“密不透風”。2021年12月,秦山核電站1號機組獲得了國家核安全局的運行延續(xù)許可,有效期延長到了2041年。這是潘際鑾一生中的高光時刻,為了秦山核電站的安全運行,他竭盡心力,立下了汗馬功勞。
出走大半生,潘際鑾從未忘記故鄉(xiāng)。1993年,當他受到家鄉(xiāng)江西的邀約請他出任新組建的南昌大學的校長時,他毅然攜婦將子,走馬上任。在任10年,他把西南聯(lián)大“剛毅堅卓”的校風和自己治學科研的心得,都“焊接”在了南昌大學。他頂住各方壓力,推行了學分制、競爭制和淘汰制:學生修滿學分可以提前畢業(yè);評審不及格會被開除;公費生成績不好會被轉成自費生……校園里很快就學風大變,氣象一新。1996年,南昌大學一舉通過國家教委211預審,潘際鑾居功至偉。
2005年,我國首條高標準高速鐵路京津城際鐵路開工,已至耄耋之年的潘際鑾又擔大任,成為鋼軌焊接項目研究的總指揮。為了拿到第一手資料,他不顧年事已高,架著軟梯爬到20多米高的高架橋上看工人焊接。在潘老及其團隊的努力下,鋪設的鋼軌真正做到了“天衣無縫”。他驕傲地說:“一根鋼軌,鋼廠只能生產(chǎn)100米長,兩萬兩千公里的高鐵全部是一點點焊起來的,焊了八十幾萬個頭,這個技術是我們自己的!”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90歲高齡時,潘際鑾依舊奮戰(zhàn)在科研一線,精神矍鑠,思路清晰。他和團隊成功研發(fā)了焊接機器人,并努力促成了它的推廣和落地。
很多人問潘際鑾長壽的秘訣,他說:“我的養(yǎng)生之道,就是忘我地工作!”他騎著電動自行車載著老伴在清華園里自在前行的照片,一度風靡網(wǎng)絡,羨煞了一眾青年人。
潘際鑾為國家創(chuàng)造了上千億元的科研價值,他自己卻一生儉樸,淡泊名利。他的家中清簡至極,最豪華的配置就是滿屋的藏書。氣質儒雅、說話風趣的潘老,平日里穿著樸素,平易近人,是名副其實的“布衣院士”。
際遇風云報家國,鑾鳴焊界炳千秋。2022年4月19日,為我國焊接科技和教育事業(yè)奮斗一生的潘際鑾與世長辭。他的科研精神和大家風范,將永遠為后世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