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巖 曹宏萍
從三星堆遺址發(fā)現(xiàn)六座祭祀坑開始,有著“三星堆文物修復泰斗”之稱的楊曉鄔,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到發(fā)掘現(xiàn)場轉轉。已經74歲的他主持并參與了三星堆出土文物的修復工作,經他之手修復過的青銅器文物多達數(shù)千件。
跟名家學習文物修復
年輕時,楊曉鄔被分配到四川省博物館(現(xiàn)四川省博物院),跟隨民間銅匠黃師傅學習青銅器文物修復。
最初,楊曉鄔對文物修復的理解就是“把一些銹跡斑斑的破銅爛鐵補起來”。但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楊曉鄔漸漸喜歡上了文物修復的工作,也逐漸明白了文物修復的重要性。
1976年,國家文物局在上海博物館舉辦全國青銅器文物修復培訓班,楊曉鄔被派到上海博物館,師從上海博物館的王榮達(北京“榮寶齋”青銅器文物修復專家)和顧友楚(上海博物館青銅器文物修復專家),學習青銅器文物修復技藝。
由于當時沒有教材,王榮達和顧友楚兩位師傅采用手把手教的方式,主要是實際操作,不懂的地方隨時講解。由于當時上海博物館文物有限,培訓班規(guī)定學員必須“自帶文物”實踐操作,楊曉鄔當時帶的是一件“完全是碎片”的漢代銅釜。
在上海培訓班,楊曉鄔學到了比四川更為先進的修復技藝——焊接、做舊、著色等。比如青銅器做舊和著色,四川當時采用的方法是將青銅碎片黏結在一起,然后用鹽酸捂住,這樣文物表面慢慢地會腐蝕成綠色。而上海的方法則更先進一些,用蟲膠漆著色,通過顏色調和來呈現(xiàn)文物紅斑、綠銹、藍銹等著色效果。蟲膠漆做出來更加美觀,色彩更豐富。
課余,楊曉鄔還從圖書館借閱不同領域的書籍和雜志,學習美學、色彩、雕塑、建筑等知識。楊曉鄔說:“文物修復是由多門學科組成的復合型學科。文物不是千篇一律的,它的形態(tài)、色彩以及風格都需要大量時間和精力潛心研究,不斷地加以積累和總結,才能讓文物‘活起來?!?/p>
半年后,楊曉鄔拿著修復完整的漢代銅釜回到四川省博物館,成為當?shù)匚ㄒ唤涍^正規(guī)培訓的文物修復技師,也為他日后主持三星堆文物修復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十年修復青銅神樹
在楊曉鄔修復的所有文物中,三星堆青銅文物無疑是最耀眼的“明星”。三星堆出土的成百上千件青銅器中,有一大半是楊曉鄔親手修復的。其中最令楊曉鄔自豪的,也是用時最長的、修復最難的國寶級文物是青銅神樹。
1986年10月,從三星堆二號坑出土的殘破神樹被一車車運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除了嚴重變形的底座,看不出任何“樹”的形態(tài)。一箱箱夾雜著泥土的青銅碎片擺在楊曉鄔的面前,而他接下來的工作就是要把這些殘破的青銅碎片修復完整。最棘手的問題是,這些文物沒有任何文獻資料記載,更沒有任何器物借鑒,要把文物恢復成幾千年前的原貌,幾乎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楊曉鄔迎難而上,用最笨的方法修復青銅神樹:先把所有神樹碎片都收集起來,然后再把可能是神樹的碎片一塊一塊地放在一起;再把所有神樹碎片分類,找出結構最簡單的碎片,根據(jù)碎片和碎片之間斷裂的縫隙結構,像玩拼圖游戲一樣把它們拼起來。
考慮到神樹的承重情況,楊曉鄔放棄了焊接,而是在神樹空心主干里添加一根新銅管,然后在神樹與銅管之間灌注環(huán)氧樹脂和范土。之后,他又給神樹打上鉚釘,把各個部件用鉚接的方法接起來。鉚接中間也有一根銅管,銅管插進去后,最外面用螺絲擰起?!暗^眾看不到,因為凸出來的螺帽都已被打磨平整,又涂上顏色做舊了?!?/p>
等到青銅神樹部件都修復完畢,楊曉鄔和徒弟郭漢中才發(fā)現(xiàn),神樹還有很多殘缺的部分,鳥不應該只有三只,果實、圓環(huán)的數(shù)量也遠遠不夠……根據(jù)真實參照物和古人講究對稱性的原則,楊曉鄔復制了十四個果實、十五個圓環(huán)和六只鳥。按照古蜀人二次鑄造的方法,鉚鑄在樹干上。為了能與原部件“融合為一體”,所有新制作的神樹部件被刻上同樣的花紋,描上同樣的顏色,做出逼真的銅銹。
修復青銅神樹工作從1986年開始,一直持續(xù)到1996年,整整用了十年時間。修復完成的青銅神樹,高3.96米,樹干殘高3.84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單體青銅器。
讓文物修復后繼有人
四川每年都有上萬件出土文物需要修復,但專門從事文物修復的專業(yè)技術人員不超過二十人。因為文物修復技術人才的嚴重短缺,大量出土文物只能靜靜地躺在庫房里。
面對文物修復人才奇缺的問題,楊曉鄔憂心如焚并積極尋求解決方案。2006年,楊曉鄔欣然接受四川省文化藝術學院的聘請,擔任文物鑒定與修復專業(yè)的導師,力求將畢生所學傳授給熱愛文物修復的年輕學子,并將優(yōu)秀學子引入省內各文物修復崗位。
此外,楊曉鄔還舉辦短期培訓班培養(yǎng)文物修復技術人才。但他很快發(fā)現(xiàn),舉辦短期培訓班只能使學員了解和掌握文物修復技術中的皮毛,高校培養(yǎng)的相關專業(yè)的學生則缺少接觸文物標本的機會,這兩種途徑培養(yǎng)出來文物修復技術人才在真刀實槍的文物修復工作中都難當大任。
最后,楊曉鄔推出了“文物修復技術師承制”——在四川省考古研究院招收學徒,由楊曉鄔親自執(zhí)教,既避免了只了解皮毛,也解決了缺少文物接觸的問題。就這樣,楊曉鄔將院里的三位同事馮陸一、樊斌、郝翔招收為徒。
楊曉鄔采取了多年前從上海培訓班學到的教學方法:注重實踐。先教使用焊接工具、鋸子和剪刀,再教鍛造和雕刻,然后教拼接、黏合……在教學中,楊曉鄔逐步嘗試把傳統(tǒng)修復工藝與現(xiàn)代修復技術相結合,如在修復三星堆、羅家壩出土的青銅器時,既采用傳統(tǒng)的石膏翻模技術,又采用硅橡膠翻模技術。
如今,楊曉鄔力推的“文物修復技術師承制”,不但解決了文物修復技術人才青黃不接的問題,還獲得了國家文物局2005年科技創(chuàng)新獎二等獎。在他所帶的徒弟中,大徒弟郭漢中最為出色,不但成了“四川工匠”,還帶出了一批自己的徒弟。后期帶的三個徒弟也都成了文物修復的中堅力量,馮陸一和樊斌挑大梁完成了近期四川出土文物中最大的漢代銅車馬的修復。
收服95后UP主
2021年3月,三星堆新一輪考古發(fā)掘又有新發(fā)現(xiàn),6座“祭祀坑”挖掘出的500余件重要文物中,僅有“半張臉”的金面具殘片成了萬眾矚目的焦點,眾多網友通過各種方式為金面具補齊另外的“半張臉”。
對于只有“半張臉”的金面具,楊曉鄔也給出了他的合理猜想:“可能是祭祀活動完成后,把它撕成了兩半。從金面具的背面看,已經燒成半熔化狀了,在它下面有一些金珠子,我們猜測是另一半面具的……另外的‘半張臉雖然不得見,卻給了文物研究很大的想象空間?!?/p>
4月,一位年僅25歲的UP主“才疏學淺的才淺”在視頻平臺上傳了一條名為《15天花20萬元用500克黃金敲數(shù)萬錘純手工復原三星堆黃金面具》的視頻,詳細記錄了自己手工制作金面具的全過程。短短幾天時間,這條視頻走紅網絡,連三星堆博物館副館長朱亞蓉也在其朋友圈分享了這條視頻,并喊話:“來我們修復館上班吧?!?/p>
“才疏學淺的才淺”帶著親手制作的黃金面具專程來到三星堆博物館,與三星堆文物修復大師楊曉鄔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才疏學淺的才淺”制作的金面具在外行人看來“有模有樣”,但在有著幾十年三星堆文物修復經驗的楊曉鄔眼里,它缺少了三星堆文物的風格、內涵和靈魂。在交流過程中,楊曉鄔指出了幾個重要細節(jié):“首先眉毛短了,眉眼間距窄了,眼角的弧度也沒有做出三星堆青銅像的風格;再看鼻子,三星堆5號坑中出土的金面具是有鼻孔的,而你的這件鼻子下面是平的;再看下面的嘴巴,三星堆青銅像的嘴角都有其獨特的風格,還有耳朵上的兩層洞……這些都是三星堆文物不可或缺的部分?!睏顣脏w的專業(yè)功力讓這位95后UP主佩服得五體投地,頻頻點頭。
談起這么多年做文物修復工作的心得體會,楊曉鄔自豪地說:“修復文物是個有樂趣又很艱苦的過程,修復成一件完整的文物是很有成就感的。用幾十年時間修復三星堆文物,看到它們由若干碎片變?yōu)橐患鴮?,那種油然而生的成就感是一個文物修復工作者一輩子的榮耀?!?/p>
編輯/張秋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