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30年代,在法國巴黎一所盲人學校里,有位叫布萊葉的教師。布萊葉小時候因意外事故導致雙目失明。后來,他進入盲人學校讀書,畢業(yè)后留校當了教師。
那時,在盲人學校里,老師把一個個用又大又厚的紙片剪成的字母,粘在像縫紉機一樣的臺板上。孩子們讀書時,用手指一個一個摸過去,要摸好久才能讀懂一句話。為此,布萊葉很想創(chuàng)造出一種專供盲人摸讀和書寫的簡單文字。
一次,他偶然聽說一位法國軍官發(fā)明了一種“夜碼”,能在夜間準確傳遞情報。布萊葉立即跑去請教。原來,在戰(zhàn)場上,為了防止暴露自身位置,夜間不能隨便點燈。于是這位軍官想出了一個辦法,用錐子在厚紙上打出小洞,使紙的背面微微凸出。再用手摸紙背,就可以分辨出小洞表示的暗語來。他們就用這些打過洞的厚紙相互傳遞情報。
布萊葉對這種靠手摸的“夜碼”非常感興趣。經過5年的反復研究,布萊葉終于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簡單、實用的“盲文”。這種文字由打在厚紙上的6個點子組成,通過幾組點子的不同排列,可以表示出20個拉丁字母。1887年,“盲文”獲得國際公認,布萊葉給無數(shù)盲人帶來了“光明”。
說一說:布萊葉發(fā)明“盲文”是受了誰的啟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