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寒,王 琳,趙亞東,張陽明
(安陽工學院機械工程學院,河南 安陽 455000)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1]。課堂教學是促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和發(fā)展的重要途徑之一。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以專業(yè)課程的教學內容為載體,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正確引導與教育,避免出現(xiàn)專業(yè)教育與課程思政教育相互割裂的情況。在課堂教學中,課程思政教育不能貪多求全,不能為政治教育而教育,強行“拉郎配”[2]。
教師開展課程思政需挖掘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以下簡稱思政元素),確保所挖掘的內容體現(xiàn)政治性、飽含育人性、富有科學性、具有生動性,并能有機融入各類課程教學之中[3]。只有把專業(yè)知識的講授與思政元素有機融合在一起,學生才會欣然接受課程思政教育,才能有效實現(xiàn)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如何把挖掘的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程教學中,是教師開展課程思政的難點問題。
開展課程思政“顯性教學”的切人點和具體實施方式與專業(yè)特色和課程特征息息相關,不同課程選擇的課程思政“顯性教學”切人點各不相同[4]。材料力學性能課程主要介紹材料在各種載荷作用及服役條件下的力學性能。材料的力學性能是材料在實際工程應用中必須涉及的共性問題?,F(xiàn)行教材中,材料力學性能的基礎理論及實驗知識基本是國外科學家的研究和發(fā)現(xiàn),鮮有中國或華裔科學家的研究成果。這與我國近代自然科學發(fā)展相對緩慢的歷史現(xiàn)狀有一定的關系。如果僅局限于從現(xiàn)行材料力學性能教材內容中去挖掘蘊含的思政元素,會感到可挖掘的內容十分有限。這也是目前許多專業(yè)課程在開展課程思政時所面臨的問題之一。
近年來,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在有關材料力學性能的研究領域里,涌現(xiàn)出了許多原創(chuàng)的科研成果。為了更好地發(fā)揮材料力學性能課程的德育功能,不僅要從教材內容中深入提煉思政元素,還要不斷從國內近期的科研成果中廣泛挖掘相關特色案例。相比從教材內容中提煉思政元素,引入特色案例會更直觀明晰地將思政教育融入課堂教學中。以特色案例為切入點開展課程思政,關鍵在于如何將特色案例引入課堂教學。只有將特色案例和課堂教學內容有機銜接在一起,案例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才會“自動”地顯現(xiàn)出來,被學生所接受,從而避免課程思政“兩張皮”的問題。因此,引入特色案例,首先要以課堂教學內容為背景;其次,挖掘案例所蘊含思政元素的廣度及深度也尤為重要,最好采取引導和鼓勵學生參與討論的方式,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并總結,最終達成課程思政教育的目標。
民族自豪感是愛國主義的重要因素,是指對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價值取向、現(xiàn)實狀況等表示高度認同、充滿信心的情感??茖W精神一般可概括為探索求真的理性精神,實驗取證的求實精神,開拓創(chuàng)新的進取精神,競爭協(xié)作的包容精神,執(zhí)著敬業(yè)的獻身精神[5]。教育部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強調,“工學類專業(yè)課程要在課程教學中把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教育與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結合起來”[6]。就材料力學性能課程而言,從挖掘的大多數(shù)案例所蘊含的思政元素來看,均可從民族自豪感和科學精神兩個方面分別對案例進行歸類整理。在材料力學性能課堂教學中以特色案例為切入點開展課程思政,可以從案例所蘊含的民族自豪感和科學精神兩個方面進行探索應用。
以往,總有不少學生認為材料力學性能課程中所涉及到的專業(yè)知識是西方人總結的精華。如果能把有關中國科技史和國內科研成果的特色案例融入課堂,學生就會產生濃濃的民族自豪感。如果能在課堂教學中介紹我國科學家的突出成就和科研事跡,則有助于將科學精神傳承給年輕學子。
(1)“鄭玄說”中國科技史研究案例(以下簡稱“鄭玄說”案例):“鄭玄說”是老亮教授于1987年發(fā)現(xiàn)并提出的。早在我國東漢時期,經(jīng)學家鄭玄對《考工記·弓人》中“量其力,有三均”一句作注解時,提到“假令弓力勝三石,引之中三尺,弛其弦,以繩緩擐之,每加物一石,則張一尺”[7]。劉樹勇教授通過比較鄭玄和胡克各自的陳述,證明他們都表述了材料的彈性規(guī)律,但都有些不足之處[8]。也有不少人提出將胡克定律改稱為“鄭玄-胡克定律”。
在材料力學性能課堂教學中,引入“鄭玄說”案例的具體流程如下:
第一步,課堂教學內容介紹。在講授材料的彈性變形定律時,會提到“材料在彈性變形過程中,不論是在加載期還是卸載期內,應力與應變之間都保持單值線性關系,即服從我們熟知的胡克(R.Hooke)定律”。
第二步,以胡克定律為背景,可將“鄭玄說”案例以文本、圖片等多媒體形式引入。讓學生對我國關于力和變形成正比關系記載的歷史有一定的了解,并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表對“鄭玄說”案例的個人觀點和看法。
第三步,對討論的意見進行總結。從老亮教授發(fā)現(xiàn)并提出“鄭玄說”到有人提出將胡克定律稱為“鄭玄-胡克定律”,學生可以很明顯地看出我國關于力和變形成正比關系的記載要早于胡克定律的提出,同時也會感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班嵭f”案例所蘊含的民族自豪感就會在學生心中油然而生。
(2)“張勇教授課題組科研成果”案例:2019年張勇教授課題組研究發(fā)現(xiàn),具有面心立方結構的亞穩(wěn)態(tài)CoCrFeNi高熵合金在4.2 K(約為-268.95 ℃)超低溫環(huán)境下具有十分優(yōu)異的低溫力學性能,拉伸強度高達1260 MPa,延伸率達到62%[9]。
在材料力學性能課堂教學中,引入“張勇教授課題組科研成果”案例的具體流程如下:
第一步,課堂教學內容介紹。材料在低于某一溫度時,會由韌性狀態(tài)變?yōu)榇嘈誀顟B(tài),沖擊吸收能量會明顯下降,產生低溫脆性現(xiàn)象。采用現(xiàn)代冶金技術生產的鋼鐵可以承受-60 ℃的低溫。但是,人類要探索太空就必須考慮太空環(huán)境的溫度,目前沒有鋼鐵材料可以承受接近絕對零度0 K(約為-273.15 ℃)的太空溫度。
第二步,以“人類要探索太空,沒有鋼鐵材料可以承受太空溫度”的問題為背景,直接引入“張勇教授課題組科研成果”的案例。學生會很直觀地認識到,由我國科學家研制出的亞穩(wěn)態(tài)高熵合金具有極強的低溫應用潛力,有望使這個問題得到較好地解決。同時,也會感受到目前我國相關科研成果已經(jīng)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從而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李曉剛教授科研事跡”案例:三十年磨一劍,2015年李曉剛教授的研究論文“share corrosion data”在世界頂級科技刊物《Nature》上發(fā)表。這是世界華人腐蝕研究者首次在《Nature》上發(fā)表研究論文。材料腐蝕數(shù)據(jù)的積累需要長期堅守并持續(xù)投入,李曉剛憑借著對腐蝕研究的癡迷堅持了下來。當談到取得的成就時,李曉剛教授表示這都是集體的成就,要歸功于老一代腐蝕工作者奠定的良好基礎和研究團隊的協(xié)同勞動。他認為科研人員應該做到目標堅定、持之以恒、惜時如金,注重原創(chuàng)性研究成果,同時還要加強團隊密切合作[10]。李曉剛教授有很多身份,但他始終堅持自己“就是一個學者”,一心搞科研,為國家耐蝕材料需求解決一個又一個的難題。
在材料力學性能課堂教學中,引入“李曉剛教授科研事跡”案例的具體流程如下:
第一步,課堂教學內容介紹。機件在加工過程中往往會產生殘余應力,在服役過程中又承受外加載荷,如果與周圍環(huán)境中各種化學介質相接觸,便會產生特殊的斷裂現(xiàn)象如應力腐蝕和氫脆斷裂等。隨著石油化工、航空航天、核能等工業(yè)的迅速發(fā)展,機件接觸的化學介質的條件也越來越苛刻,致使各種腐蝕斷裂形式逐年增多。因此,材料在各種腐蝕環(huán)境中的斷裂現(xiàn)象日益受到工程設計人員及材料科學工作者的重視。
第二步,以“各種腐蝕環(huán)境對材料力學性能的影響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內容為背景,將“李曉剛教授科研事跡”的案例以圖片、視頻等多媒體形式在課堂教學中展現(xiàn)出來。同時,引導學生談談自己的心得體會。
第三步,學生在談關于李曉剛科研事跡的心得體會時,就會深深地被我國科學家身上具有的勇于在實踐中探索創(chuàng)新的精神和團隊意識所吸引,并轉化為自身將來學習生活的精神動力。
從以上三個特色案例在課堂教學中的實際應用可以看出,有的特色案例如文中“張勇教授課題組科研成果”案例,可通過“以教學內容中的某一問題為背景”直接引入的形式,讓其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凸顯出來;有的特色案例如文中“鄭玄說”案例和“李曉剛教授科研事跡”案例,在以相關教學內容為背景引入后,還需要引導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最終以學生自我體會和領悟的方式達成課程思政教育的目標。
教師以特色案例為切入點開展課程思政,需要廣泛挖掘與課程相關的特色案例,并將其融入到課堂教學內容中。從“挖掘”到“融入”,不是一道簡單的工序,而是一項復雜精細充滿實踐性和挑戰(zhàn)性的工作。挖掘案例所蘊含思政元素的廣度深度和把案例融入課堂的有效程度,均與教師自身的政治素質、業(yè)務素質、教學水平等因素密切相關。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教師要把教書育人和自我修養(yǎng)結合起來,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11]?!敖逃弑仨毾仁芙逃笔墙處熢谡n堂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的重要前提條件。教師要自覺把教書育人和自我修養(yǎng)結合起來,增強自身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不斷提升自身的執(zhí)教能力和育人本領,更好地發(fā)揮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的作用。
在材料力學性能課程的課堂教學過程中,相比從教材內容中直接提煉思政元素,以教學內容為背景,結合圖片、視頻等形式引入蘊含民族自豪感和科學精神的“特色案例”,并有意識地引導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更有利于課程思政目標的達成。可見,“特色案例”的應用為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一種更為直觀的途徑。但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在課程思政教育過程中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及課程思政教育中的“主導作用”,積極挖掘“特色案例”的育人資源,不斷豐富“特色案例”表現(xiàn)形式,促進專業(yè)教育與課程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以達到在培養(yǎng)學生專業(yè)素養(yǎng)的同時提升其道德素養(yǎng),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為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堅實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