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洲
(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 100089)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當今中國帶有政治與外交性質的最熱門詞語之一,是習近平外交思想中一個帶有統(tǒng)攝性的核心概念。雖然2011年的《中國和平發(fā)展(白皮書)》中就首次使用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這樣的表達,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逐漸發(fā)展與完善是在黨的十八大之后,其系統(tǒng)化也是由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習近平在重大國際場合完成的,即是說,它的提出、完善與系統(tǒng)化同時也是一個國際傳播的過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包含五大要義,即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體現(xiàn)了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外交理念發(fā)展的重要思想成果,也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對于回答和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所提供的“中國方案”。這五大要義所包含的話語創(chuàng)新與國際話語權含義,正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國際傳播的基礎。近年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國際傳播中產(chǎn)生了廣泛影響,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和研究者所認同。不過,作為一套系統(tǒng)性新話語,在西方占據(jù)國際輿論和話語權主導地位的“西強我弱”總體格局下,它在傳播中也遭遇了一定的“認同障礙”和“傳播困境”。深入認識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體系的“超越性”話語含義,突破其“認同障礙”和“傳播困境”,正是我們應該思考的重要問題。
“人類命運共同體”包含著系統(tǒng)化的豐富內(nèi)涵,媒體輿論和研究者們可以從不同角度對其作出各自的闡釋,但它首先是一套創(chuàng)新性話語。我們知道,理念的傳播首先是話語的傳播,理念是通過話語來表達的;而所謂話語創(chuàng)新,其核心的要旨就是理念創(chuàng)新。話語創(chuàng)新和理念創(chuàng)新往往是一枚硬幣的兩面而非兩個不同的事物。因此,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研究,不可忽視話語創(chuàng)新的視角。而話語創(chuàng)新的基本動力,一是創(chuàng)新性理念表達的需要,二是價值觀傳播的意圖,三是話語權的競爭。就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話語創(chuàng)新而言,這最終無疑是指向贏得更多的國際話語權。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完善和體系化,有多個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和場合。2012年11月8日,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①黨的十八大報告中該句子的完整表述是:“合作共贏,就是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fā)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fā)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fā)展伙伴關系,同舟共濟,權責共擔,增進人類共同利益?!焙\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2年11月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7頁。;2013年3月23日,習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發(fā)表演講,首次在國際場合闡明當今世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②習近平:《順應時代前進潮流 促進世界和平發(fā)展(2013年3月23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272頁。;2015年3月29日,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式上的演講題為《通過邁向亞洲命運共同體,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2017年1月18日,習近平主席在日內(nèi)瓦萬國宮發(fā)表的演講《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標志性意義,其中第一次明確而系統(tǒng)地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闡述為五大支柱: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③習近平:《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2017年1月18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541—544頁。此后,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論述,也以此五大支柱性理念為標準式表述。④黨的十九大報告第十二部分“堅持和平發(fā)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包含這五大理念的完整表述是:“我們呼吁,各國人民同心協(xi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绷暯剑骸稕Q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7年10月1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58—59頁。由此可見,人類命運共同體已經(jīng)成為一個多重理念構成的復合概念。
這五大理念無論是合為整體還是作為個體來看,如何理解其所具有的話語創(chuàng)新價值和國際話語權含義?當然,這里所指的創(chuàng)新,是與此前既有的理念表達或他者的話語表述相比較而言的。
一方面,就人類命運共同體來說,五大理念合為一個系統(tǒng)化的整體,既與和平與發(fā)展的主題相關聯(lián),與中國的大國擔當和外交定位相關聯(lián),與歷史的經(jīng)驗總結與教訓相關聯(lián),也與全球化時代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及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相關聯(lián)。因此,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僅是“中國之答”“中國智慧”“中國方案”,而且從一開始就是一套中國創(chuàng)新性的國際話語,每一個理念的表達都是有上下文的歷史語境與文本語境的。只有在這樣的語境中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話語創(chuàng)新價值及其作為“軟實力”的國際話語權含義。
對“人類命運共同體”完整語境的表達,習近平總書記在相關主題演講中都講得很清楚,這里僅舉一例。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闡明:“以史為鑒、開創(chuàng)未來,必須不斷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平、和睦、和諧是中華民族5000多年來一直追求和傳承的理念,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沒有侵略他人、稱王稱霸的基因。中國共產(chǎn)黨關注人類前途命運,同世界上一切進步力量攜手前進,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fā)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新的征程上,我們必須高舉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旗幟,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走和平發(fā)展道路,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fā)展,以中國的新發(fā)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中國共產(chǎn)黨將繼續(xù)同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一道,弘揚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堅持合作、不搞對抗,堅持開放、不搞封閉,堅持互利共贏、不搞零和博弈,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推動歷史車輪向著光明的目標前進!”①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21年7月1日)》,《人民日報》2021年7月2日,第2版。黨的十九大報告對人類命運共同體語境的闡明則更加完整。在這些重要講話及報告之后,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世界政黨的對話,無疑也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及其系統(tǒng)化的及時的國際傳播,對于克服“傳播困境”、促進世界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同具有重要意義。
另一方面,從單個理念來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似乎都不特殊;其實不然,人類命運共同體對既有理念的超越性正是包含于其中。這五大理念是中國可以有信心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國際傳播中終究會贏得話語權的基礎。
其一,關于持久和平。當今世界的主題,仍然是和平與發(fā)展,雖然不同階段形態(tài)各異,但這兩個問題一個都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冷戰(zhàn)的終結看似迎來了世界和平的時代,但很快又發(fā)生了一系列戰(zhàn)爭,如霸權國家美國主導或作為主角的海灣戰(zhàn)爭、伊拉克戰(zhàn)爭、科索沃戰(zhàn)爭、阿富汗戰(zhàn)爭、利比亞戰(zhàn)爭,英、法、德、加、澳等西方主要國家也以出錢或出兵等各種不同的方式參與了戰(zhàn)爭。中東地區(qū)的巴以沖突和敘利亞的內(nèi)戰(zhàn),以及非洲某些國家的內(nèi)戰(zhàn)與種族屠殺,都是威脅世界和平與安寧的重大事件。在許多國家發(fā)生的“顏色革命”,雖然內(nèi)因有別,但從外因來說大體都是美國“烹制的一道有毒的菜”。冷戰(zhàn)后實際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增加了印度、巴基斯坦和朝鮮,核不擴散機制遭到嚴重破壞,核毀滅性戰(zhàn)爭的威脅性對于人類社會而言就像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再看中國,它盡力維護和平,倡議用和平的方式解決國際爭端,并派遣世界上人數(shù)最多的維和部隊去一些發(fā)生戰(zhàn)爭的國家。中國深知“持久和平”的重大價值。雖然眾多研究都把“持久和平”的理念追溯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和平、和睦、和諧的“和天下”思想,事實上古人并沒有做到“持久和平”。在西方思想史上,雖然康德有過“永久和平論”②[德] 伊曼努爾?康德:《論永久和平》,何兆武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但那是對歐洲歷史上戰(zhàn)爭頻仍的反思,仍然只是在一個哲學家的腦袋中而沒有能夠付諸實踐。而“持久和平”的理念超越了東西方過去所有關于和平的理論,中國推動構建的實踐能力超越了紙上談兵的設想。
其二,普遍安全。國家在國際體系中對安全的追求,被國際關系現(xiàn)實主義認為是國家的本能、首要的國家利益和政策目標。因此,每一個國家都追求安全,即使到冷戰(zhàn)后時代,一些強權國家仍然追求“絕對安全”。為了安全利益,某個國家不顧國際道義、以鄰為壑的事件就經(jīng)常發(fā)生,“國家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成為現(xiàn)實主義信奉的圭臬。但按照現(xiàn)實主義的邏輯,一方追求絕對安全必然會造成另一方的不安全,于是會出現(xiàn)“安全困境”。①John Herz, “Idealist International and the Security Dilemma, ” World Politics, Vol.2,No.2,1950,p.157.就冷戰(zhàn)后美國與伊朗以及美國與朝鮮關系的例子來說,核問題的出現(xiàn)也與某些國家追求單方面安全導致的“安全困境”有關,而解決方式的理念基礎只能是“普遍安全”。各國都能獲得安全,才是真的安全。在冷戰(zhàn)后安全概念泛化的背景下,非傳統(tǒng)安全也更凸顯,普遍安全的另一層含義應該是各種非傳統(tǒng)安全方面的“普遍安全”。如今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作為公共衛(wèi)生方面的非傳統(tǒng)安全問題,則是最好的說明。可見,“普遍安全”理念才是各國家各民族獲得安全的基礎,也是解決國家之間走向沖突和戰(zhàn)爭等許多矛盾的一把鑰匙,它超越了西方以“理性自私”為基礎的現(xiàn)實主義國家安全觀。
其三,共同繁榮。全球化世界體系中的每一個國家,在商品生產(chǎn)和經(jīng)濟發(fā)展方面都不可能完全自給自足,每一個國家都處在全球價值鏈中,即使有的國家可以在一段時間內(nèi)獨自繁榮,但從長遠來說它不可能在沒有其他國家共同繁榮的背景下保持長久的獨自繁榮。這是一個經(jīng)濟發(fā)展與繁榮的邏輯,也是經(jīng)濟規(guī)律使然。當然,由于經(jīng)濟發(fā)展和繁榮的自然稟賦、管理機制、生產(chǎn)能力和價值鏈中的位置不同,發(fā)展有先后,是否繁榮有差異,但經(jīng)濟和社會繁榮是各國人民的期待。中國共產(chǎn)黨的初心和使命,不僅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也為世界人民謀大同。②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開幕式上發(fā)表的視頻主旨演講,深刻闡明中國共產(chǎn)黨為世界謀大同的使命擔當:“100年來,中國共產(chǎn)黨篳路藍縷、求索奮進,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不僅使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也為人類文明和進步事業(yè)作出了卓越貢獻?!薄读暯皆诓梺喼拚搲?021年年會開幕式上的視頻主旨演講(全文)》,2021年4月20日,http: //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1—04/20/c_1127350811.htm。如果沒有共同繁榮,當然就談不上世界大同。但對中國來說,這不只是一句漂亮的口號。一方面,它植根于中華文明“大道不孤,天下一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天下主義”世界觀和行為準則;另一方面,現(xiàn)實中的“一帶一路”倡議、“周邊外交”政策和推進中非命運共同體的方略,有“日益走向世界舞臺中央”時的大國責任擔當和道義。中國也歡迎他國“搭便車”,③《習近平歡迎各國“搭便車”亞洲方式布局周邊外交》,2014年8月22日,https: //www.chinanews.com.cn/gn/2014/08—22/6523301.shtml。把自己的發(fā)展變成他國發(fā)展的機遇。中國雖然還只是一個發(fā)展中國家,但對這種共同繁榮的價值理念是表達得非常清晰的;而回頭看世界上許多發(fā)達國家,它們對于具有“共同繁榮”價值的“一帶一路”倡議多有貶損,尤其是第一霸權國為保持“美國優(yōu)先”政策,不惜“筑墻”“脫鉤”。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共同繁榮”無論在道義上、文化理念上,還是發(fā)展政策上都超越了西方。
其四,開放包容。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和文明形態(tài),它們共同構成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人類在數(shù)千年的歷史中形成了民主、自由等許多共同的價值,但是沒有單一的標準。如果只有單一的標準或單一的文明形態(tài),就像百花園里只有一種花、陽光只有一種顏色,世界就會變得單調(diào)。開放才能學習,包容才能互鑒,這不僅是文明和文化的要求,也是國家政治制度的要求和經(jīng)濟發(fā)展形態(tài)的要求。但總有一些強權國家自以為是,它們或信奉“西方中心主義”,或將西方經(jīng)濟模式化的“華盛頓共識”推向世界,甚或將西方的“自由民主”認為是人類社會“歷史的終結”①[美]弗朗西斯?福山:《歷史的終結及最后之人》,黃勝強、許銘遠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中國文明是一個包容性的文明,中庸的思維方式也有利于采取包容性的政策。即使說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許多價值理念還需要進行現(xiàn)代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但中國所主張的開放包容無疑是人類得以和平共處的基本法則。“開放包容”超越了“國強必霸”的邏輯、“單邊主義”的偏狹、“西方中心主義”的自以為是與“歷史終結論”的虛幻。
其五,清潔美麗。近代以來工業(yè)化的一個副產(chǎn)品就是環(huán)境污染和生態(tài)危機,尤其是全球氣候變暖的態(tài)勢直接威脅到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如今,在南北半球的許多城市里連清潔水源、潔凈空氣都成了稀缺物品。保護藍天白云、青山綠水的自然生態(tài),過低碳、綠色、節(jié)能的生活,已經(jīng)是世界潮流的方向。人類的經(jīng)濟發(fā)展不能以破壞生存的環(huán)境為代價,人類在生態(tài)危機中不可能過上美好的生活,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全球性的生態(tài)危機一旦發(fā)生,沒有誰能幸免。中國作為大國,人口多,碳排放壓力大,工業(yè)化進程尚未完成,但是現(xiàn)在就明白工業(yè)化發(fā)展和經(jīng)濟增長可以與環(huán)境保護和生態(tài)文明并行不悖,除了做解決氣候暖化問題的積極行動者和榜樣外,倡導人類生態(tài)文明、把建設清潔美麗的地球家園作為環(huán)境和生態(tài)的價值理念,這就超越了舊有的經(jīng)濟發(fā)展模式和美國共和黨政府退出《巴黎協(xié)定》及與世界不合作的碳排放政策。當然,對于仍然未實現(xiàn)工業(yè)化和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中國家來說,中國的倡導也是一種引領。
概括而言,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這五大價值理念和支柱,實現(xiàn)了對東方與西方、中國與他國、歷史與現(xiàn)實、和平與安全、發(fā)展與繁榮、經(jīng)濟與生態(tài)等方面的多重超越。正是因此,五大理念支柱構成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系統(tǒng)化理論體系。這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國際傳播的基礎。需要說明的是,從國際話語權的理論視角來看,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的理念是理論的品質,而認同才是理念及系統(tǒng)化的理論贏得國際話語權的關鍵。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國際傳播,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巨大反響,為中國贏得了國際話語權的快速增長。當我們談論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傳播困境”時,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前提,就是其國際話語權增長的態(tài)勢。因此,兩方面都不可偏頗。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國際傳播及其已經(jīng)贏得的國際話語權增長,主要表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在眾多重大的國際場合由國家主席習近平發(fā)表精心準備的演講帶動“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和理念的國際傳播。例如,他于2015年9月28日在紐約聯(lián)合國總部發(fā)表了《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伙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演講;2017年1月17日,他在瑞士達沃斯世界經(jīng)濟論壇年會開幕式上發(fā)表了《共擔時代責任 共促全球發(fā)展》的主旨演講;1月18日又在聯(lián)合國日內(nèi)瓦總部發(fā)表《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主旨演講,等等。全球范圍的記者和新聞媒體對會議主題的報道和對演講的評論使“人類命運共同體”及其包含的理念成為一種“世界話語”。
二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獲得了聯(lián)合國、上海合作組織等權威性國際組織的“背書”。例如,2017年2月10日,聯(lián)合國社會發(fā)展委員會第55屆會議以協(xié)商一致的方式通過“非洲發(fā)展新伙伴關系的社會層面”決議,首次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寫入聯(lián)合國決議。①《聯(lián)合國決議首次寫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2017年2月11日,http: //www.xinhuanet.com/2017—02/11/c_1120448960.htm。3月17日,聯(lián)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關于阿富汗問題的2344號決議,強調(diào)應本著合作共贏精神推進地區(qū)合作,有效促進阿富汗及地區(qū)安全、穩(wěn)定和發(fā)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②《安理會決議呼吁各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2017年3月18日,http: //www.xinhuanet.com/2017—03/18/c_1120651440.htm。3月23日,聯(lián)合國人權理事會第34次會議在通過“經(jīng)濟、社會、文化權利”和“糧食權”兩個決議時,明確表示要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標,著手解決許多緊迫問題。③《人類命運共同體重大理念首次載入聯(lián)合國人權理事會決議》,2017年3月24日,http: //www.xinhuanet.com/world/2017—03/24/c_129517029.htm。11月1日,第72屆聯(lián)合國大會負責裁軍和國際安全事務第一委員會會議通過了“防止外空軍備競賽進一步切實措施”和“不首先在外空放置武器”兩份安全決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再次被載入這兩份聯(lián)合國決議,這也是這一理念首次被納入聯(lián)合國安全決議。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再次寫入聯(lián)合國決議》,《人民日報》2017年11月3日,第21版。2020年11月6日,第75屆聯(lián)合國大會裁軍與國際安全委員會表決通過“不首先在外空部署武器”決議,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又一次被寫入聯(lián)合國外空決議之中;決議序言段重申,應研究和采取切實措施,達成防止外空軍備競賽條約,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⑤《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又一次寫入聯(lián)合國外空決議》,2020年11月7日,http: //www.xinhuanet.com/world/2020—11/07/c_1126710616.htm。
三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贏得了諸多國際有識之士的認同和贊譽。例如,前聯(lián)合國秘書長、現(xiàn)博鰲亞洲論壇理事長潘基文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鼓舞人心,能改善國際治理體系,讓各國更好地應對目前面臨的困難和挑戰(zhàn)?!比毡局锢韺W家谷畑勇夫表示:“中國應該繼續(xù)大力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讓全世界認識到每個國家既可以各具特色,也可以和諧相處。”⑥《習近平致力倡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人民日報》2018年10月7日,第1版。聯(lián)合國副秘書長、裁軍事務高級代表中滿泉認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聯(lián)合國的共同安全的和平理念高度契合,給充滿不確定的世界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中國方案”,符合各國共同利益。第72屆聯(lián)合國大會一委主席、伊拉克常駐聯(lián)合國代表阿魯羅姆表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具有前瞻性,是破解全球安全治理困境的有效辦法,應該在多邊領域加以推廣。巴基斯坦常駐聯(lián)合國代表洛迪認為,各國只有摒棄叢林法則與零和博弈,追求人類命運共同體,才能實現(xiàn)持久和平與普遍安全,相信巴基斯坦將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直接受益者。⑦《綜述:聯(lián)合國熱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再次寫入聯(lián)合國決議》,2017年11月2日,http: //mt.sohu.com/20171102/n521268634.shtml。
四是中國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外交實踐相結合,使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一個多層立體的體系。如在全球治理層面,習近平主席在出席第二屆世界互聯(lián)網(wǎng)大會、第四屆核安全峰會、第七十三屆世界衛(wèi)生大會視頻會議、領導人氣候峰會,集體會見出席中國海軍成立七十周年活動外方代表團團長等場合,分別提出構建網(wǎng)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打造核安全命運共同體、構建人類衛(wèi)生健康命運共同體、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等倡議。中國還在地區(qū)層面分別提出了打造周邊命運共同體、建設亞洲命運共同體、構建亞太命運共同體、攜手建設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攜手構建更加緊密的上海合作組織命運共同體、打造新時代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打造中阿命運共同體、構建攜手共進的中拉盟友共同體等重大倡議。在雙邊層面,中國先后與哈薩克斯坦、巴基斯坦、柬埔寨、老撾、越南、緬甸等一系列國家領導人深入溝通、凝聚共識,倡導共建命運共同體。①中共中央宣傳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習近平外交思想學習綱要》,北京:人民出版社、學習出版社,2021年,第52—53頁。
從以上內(nèi)容可以看出,人類命運共同體已經(jīng)成為重要的“國際話語”“世界話語”。話語只有被接收到才可能被認同,只有被認同才會轉化為話語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已經(jīng)不斷獲得認同、贊譽,而且在解決國際重大問題的外交事務中發(fā)揮了基礎理念和動力的作用。因此,它不是一套空洞的原則,而是贏得認同越來越多、國際話語權日益增長的“中國方略”和“理念軟實力”。不過,我們在看到話語權增長的成就時,也要看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國際傳播中所遭遇的“傳播困境”。這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西方國家政府一直沒有從積極的方面回應中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反而經(jīng)常對之抹黑,許多發(fā)展中國家和周邊國家對中國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也有猜忌和疑慮。中國部分鄰國甚至也以“國強必霸”的邏輯來看待中國對于人類命運共同體及其實踐平臺“一帶一路”,②陳鑫:《“人類命運共同體”國際傳播的困境與出路》,《寧夏社會科學》2018年第5期,第72—73頁。因此常有抵觸情緒。對于美國來說,中國推進亞太命運共同體建設,與其“重返亞太”和印太戰(zhàn)略是有矛盾的,拜登政府寧可自己花費更大成本搞新基建,也不愿意參與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反映了它的一種競爭與不合作態(tài)度。一些發(fā)展中國家和周邊國家則擔心崛起的中國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會使它們被中國所控制,雖然這種誤解可能會慢慢消除,但是從目前來說,這是一項很有難度的“增信釋疑”工作。
其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傳播遭遇中西方思維方式差異。對于中國文化熏陶下的中國人民來說,思維方式帶有重原則、重理念和保持一定模糊性的特征,而分析性思維則相對不足,這也反映在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國際傳播上。西方的思維方式重個案研究,重邏輯分析,帶有分析哲學的特征。因此,中國人的好心與善意,西方人卻往往不能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人站在全球問題和全人類共同命運的視角來提供的“中國方案”,而西方人對中國倡導的“雙贏”“義利觀”“天下觀”等理念在理解上存在偏差,認為其帶有“烏托邦”色彩。③宋婧琳、張華波:《國外學者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研究綜述》,《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7年第5期,第202頁。還有人認為,中國夢也好,人類命運共同體也好,都只是一種“話語表達”或“道德敘事”。④William A.Callahan, “China 2035: From the China Dream to the World Dream, ” Global Aff airs, Vol.2,No.3,2016,pp.247—258.Jacob Mardell, “The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in Xi Jinping’s New Era, ”O(jiān)ctober 25,2017,https: //thediplomat.com/2017/10/the—community—of—common—destiny—in—xi—jinpings—new—era.這種東西方的思維方式差異,也反映在“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概念的翻譯上。在中文中很好理解的這個詞,翻譯成英文或其他一些外文,就遭遇到難以找到對應詞的問題?!叭祟惷\共同體”僅英文就有多種翻譯。如“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the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a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a community of shared destiny”“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humanity”“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等,盡管“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被確定為官方標準,但是“shared future”字面意思是“共享的未來”或“共同的未來”,而漢語中“命運”與“未來”卻是相去甚遠的概念。時間是流逝的,如果“共同命運”可以被理解為“共同的未來”,那么已經(jīng)過去的昨天就不是“共同命運”了嗎?這種思維方式差異存在于不同民族的深層心理結構中,是很難消除的。
其三,西方對于中國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圖存在誤解。西方學者對人類命運共同體也有頗多研究,他們從“現(xiàn)實需求的角度”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的動因有五花八門的誤解。如有人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意在保障中國國內(nèi)穩(wěn)定和發(fā)展,為中國營造更有利的國際環(huán)境,維護和保障國內(nèi)社會、政治、經(jīng)濟發(fā)展的穩(wěn)定性與長久性;①Christine R.Guluzian, “Making Inroads: China’s New Silk Road Initiative, ” Cato Journal, Vol.37,No.1,2017,pp.135—147.或認為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踐平臺的“一帶一路”是為了穩(wěn)定中國的能源補給及資源優(yōu)化,解決資源分配不均與產(chǎn)能過剩的發(fā)展困境;或認為是為了應對美元體系的沖擊,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或認為是為了穩(wěn)定東北亞局勢,促進東北亞國家間信任與共同利益;或認為是為了維護海上安全,包含著中國人謀求霸權的動機,等等。②宋婧琳、張華波:《國外學者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研究綜述》,《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7年第5期,第198—200頁。這種誤解就把中國基于自古以來傳統(tǒng)文化中“天下大同”的理念與和平理念,以及由“以天下為己任”經(jīng)現(xiàn)代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而來的“大國擔當”精神等優(yōu)秀品質,當成了一種“自利”行為。這樣的嚴重誤解,就不免會使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國際傳播陷入困境。
其四,“西強我弱”的國際話語權格局使傳播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輿論環(huán)境往往由西方媒體主導。雖然近年來中國在經(jīng)濟、科技、文化等許多領域的國際話語權有所提升,但是總體而言中國還沒有獲得與綜合國力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世界傳媒霸權仍然掌握在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手中,它們塑造著主流輿論,掌握著帶有政治性質和意識形態(tài)形式性質的話語主導性。尤其是與傳播相關的議程設置、國家形象塑造能力、敘事結構、修辭應用等,都是它們的“拿手好戲”。中國在這些方面的差距仍然不小。在一些西方國家將中國視為“戰(zhàn)略競爭對手”和“修正主義國家”的當下,中國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又往往與“一帶一路”相鉤掛,也就很難獲得它們的積極評價和認同。雖然中國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傳播走出了“有理說不清,說了傳不開”的困境,但在一定程度上又遭遇了“傳開沒人信”的“認同障礙”。
盡管存在著“認同障礙”與“傳播困境”,但人類命運共同體是解決世界問題的“中國方案”,具有向國際社會傳播的重要價值。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一套創(chuàng)新性話語,它的傳播是否有效,最終要看是否轉化為了國際話語權的增強。因此,從國際話語權理論來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及其國際傳播,是一個有意義的視角。國際話語權理論包含一些基本的關于話語產(chǎn)生權力的原理,或者說話語產(chǎn)生權力的邏輯。依據(jù)這樣的邏輯,探索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國際傳播,我們可以樹立更強的信心。
話語如何產(chǎn)生權力,學術界從不同視角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討論,國際關系學學者側重于國際關系視角的解釋,傳播學學者側重于傳播理論的解釋,語言學學者側重于語言學的解釋,但是話語產(chǎn)生權力的原理是一樣的。話語產(chǎn)生權力,不僅在于話語的內(nèi)涵和本質,而且需要通過傳播而獲得認同;所以說,認同就是話語產(chǎn)生的關鍵,而傳播必不可少。在話語的國際傳播中,人們總是對與自己相同或相近的他國思想文化和價值理念易于接受并認同,而與之相反的則難以產(chǎn)生認同,話語不能獲得認同當然也就不能贏得話語權。話語權就是話語言說者或者話語主體的話語所贏得的權力,因此對話語主體的認知和判別至關重要。形象積極正面可信可親的國家,其話語更容易贏得認同。形象跟身份也相關聯(lián),朋友和伙伴比對手和敵人更容易贏得好的形象。國家的國際形象如何,又在于“自塑”和“他塑”的話語競爭,而話語權強弱結構則不僅對誰的話語能在塑造國家形象中起到?jīng)Q定作用,也直接決定著話語產(chǎn)生權力的關系。思維方式相近者更易于互相理解和認同,思維方式差異大則容易在跨文化中產(chǎn)生誤解。道義是話語的內(nèi)涵本質之一,也是話語贏得權力必不可少的要素。因此,尋找加強人類命運共同體國際傳播的進路,促進國際社會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認同,應基于國際話語權生產(chǎn)的邏輯并結合當下的“認同障礙”和“傳播困境”予以探索,具體建議有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強化世界共同價值的認同。目前我們較多地宣傳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來自中國傳統(tǒng)文化價值,這固然是必要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深地打上了中國文化和思維的烙印,這是不可磨滅的,也是它所具有的“中國性”的根本。不過,今后要更多強化傳播人類命運共同體所包含的世界共同價值,以便得到認同。其實,習近平主席于2017年1月在日內(nèi)瓦萬國宮的演講中,就在闡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時闡述了中西方的共同價值認同:“縱觀近代以來的歷史,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是人類孜孜以求的目標。從360多年前《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立的平等和主權原則,到150多年前日內(nèi)瓦公約確立的國際人道主義精神;從70多年前聯(lián)合國憲章明確的四大宗旨和七項原則,到60多年前萬隆會議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國際關系演變積累了一系列公認的原則。這些原則應該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遵循?!彼赋觯骸爸袊桨甘牵簶嫿ㄈ祟惷\共同體,實現(xiàn)共贏共享。”①習近平:《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2017年1月18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539頁。這樣的表述就容易強化國際傳播效果,贏得國際話語權。
其二,思維方式上靠近。有研究者指出,既有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傳播中的“認同障礙”和“傳播困境”,在很大程度上來自“跨文化傳播”常見的話語不對應性。今后應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所應用于國際問題解決和外交實踐的個案上多下功夫,注意我們習以為常的話語表達和思維方式的“原則性”“模糊性”特征,多在分析思維上下功夫。還有研究者指出,我國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國際傳播當前存在針對性、實效性不強,傳播效果不佳的狀況,其中一大原因在于對外傳播過程中話語體系設置缺乏親和力,敘事語言單一、敘事路徑程式化,面對西方媒體對中國的全球貢獻的質疑與批評,中國媒體通常扮演澄清者和反駁者的角色,缺乏相應的議程設置。①趙文剛:《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國際傳播的現(xiàn)實困境與突破路徑》,《國際傳播》2020年第5期,第39頁。換個角度來說,西方的媒體評論重“批評”,而中國的媒體重弘揚“正能量”而對“挨罵”非常敏感,這也是思維方式上的差異。習慣于國內(nèi)傳媒環(huán)境的中國媒體,在國際傳播的大趨勢下,要學會更好地適應國際輿論的風格。
其三,塑造中國良好形象。西方媒體經(jīng)常貶損中國形象,有時候是出于其偏見和“職業(yè)習慣”,有時候是出于“不明真相”,還有時候是出于意圖比較明確的意識形態(tài)和話語權競爭?!霸鲂裴屢伞笔切枰プ龅?,可以消除一部分不必要的負面形象。在對中國形象的“自塑”和“他塑”競爭中,我們可以通過“講好中國故事”來樹立形象,這一點對于中國的和平形象就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很多人并未意識到。又如,中國的減貧成就巨大,中國是得到聯(lián)合國認可的減貧榜樣,但是以國家為中心的宣傳其實難以有親和力,需要加強的是個人化的減貧和生活改善的故事。對于“一帶一路”倡議,國際上有許多誤解和質疑,我們可以講述這一倡議是如何有助于沿線發(fā)展中國家某些個人減貧的故事。這些故事可以使“共同繁榮”的宏大理念具有“可感性”。中國形象的塑造,就是中國作為話語主體的形象和身份的塑造,對于傳播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具有促進作用。
總之,增強中國國際話語權,改變“西強我弱”的國際話語權格局,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但是必須有比較明確的國際話語權意識。一個國家的國際話語權是一個復合體,政治話語權是核心,經(jīng)濟話語權是物質基礎,文化話語權是根本,媒體話語權是前沿,意識形態(tài)是攻防陣地……各領域的話語權形成一個復合結構。一套話語背后包含價值理念,有敘事邏輯和結構,但說到底還是需要國家的發(fā)展實力。中國的發(fā)展優(yōu)勢要轉化為話語優(yōu)勢,這需要思路創(chuàng)新和話語創(chuàng)新,需要有整體性和系統(tǒng)化的國際話語權戰(zhàn)略。改變“西強我弱”的國際話語權格局,中國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就必然會在國際傳播中贏得更多人的信任和認同。而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一套創(chuàng)新話語,也理應在國家的國際話語權建設中發(fā)揮它應有的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