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走向深層話語塑型方式建構:賦權理論本土化的認知邏輯演進*

2023-01-07 21:20:32彭宗峰
浙江社會科學 2022年8期
關鍵詞:塑型賦權深層

□ 彭宗峰

內(nèi)容提要 賦權理論源于西方社會工作學。在國內(nèi)賦權理論本土化進程向縱深推進的關鍵階段,對其所走過的認知邏輯歷程做一種反思性評估是十分必要的。對國內(nèi)學術場進行深層透視之后,可以發(fā)現(xiàn)國內(nèi)賦權理論本土化進程正在走向一種深層話語塑型方式建構。這種深層話語塑型方式,建立于賦權理論本土化意識覺醒的基礎之上,在從“誤讀”式、“獨特”式、“失靈”式到“轉型”式理解路徑的演進序列中初冶原型,并在西方中心主義與本土中心主義、普遍主義與特殊主義、傳統(tǒng)主義與現(xiàn)代主義、本質主義與歷史主義的話語爭論中獲得正反兩方面的認知邏輯參照。這種深層話語塑型方式實質上是一種歷史性、情境化、擴大化的知識共同再生產(chǎn)方式。構建這種深層話語塑型方式,需要跳出既有認知框架,實現(xiàn)從“中心論”向“互構論”、“單變論”向“共變論”、“符合論”向“創(chuàng)制論”、“純粹論”向“共在論”、“還原論”向“生成論”的轉變。

對于任何一個追求理論自覺的民族而言,實現(xiàn)舶來理論的本土化是一項無法回避的歷史性任務。如果說譯介外來理論是以一種隱性負載的方式開啟了賦權理論(Empowerment Theory)本土化進程,那么隨著賦權理論在國內(nèi)學術場各學科中的廣泛傳播與應用,賦權理論本土化已然成為國內(nèi)學界一個公開的理論口號。在這一公開的理論口號之下,匯聚著不盡相同的賦權理論本土化理解路徑,其理論圖景甚為可觀。

當前,國內(nèi)賦權理論本土化進程正在向縱深發(fā)展。但如果對其進行深一層的邏輯追問,不難發(fā)現(xiàn),國內(nèi)賦權理論本土化進程尚處于分散且淺層的邏輯話語之中,其更深層的本土化話語塑型方式并沒有被揭示出來。所謂深層話語塑形方式,其實是一種立足于實踐基礎之上的理論邏輯生產(chǎn)方式,具有一種范式性制約作用,并影響著理論的內(nèi)在結構與外在形態(tài)。正是在這種理論情境下,本文嘗試在國內(nèi)學界已經(jīng)開拓較深的賦權理論本土化討論場域內(nèi),再做深一層的邏輯反思與解蔽。即在一種新的認知邏輯平臺上,重新詮釋國內(nèi)賦權理論本土化進程,并探究賦權理論本土化的深層話語塑型方式及其建構之可能,以期拋磚引玉,推進相關問題的進一步探討。

一、開端:賦權理論本土化意識的覺醒

任何理論都不具有“放之四海而皆準” 的特權,舶來的理論更是如此。對于舶來的理論而言,只有當其與本土的文化空間和實踐場域進行深度整合之后,才能獲得一種重構了的新的扎根合法性。在這種重新扎根的過程中,“本土化”發(fā)揮著關鍵的轉換中介作用,并通過構建深層話語塑型方式來賦予舶來理論以新的社會歷史意蘊。一定意義上,本土化意識的覺醒,正是自覺建構這種深層話語塑型方式的開端。

(一)譯介中隱匿的本土化意識

賦權理論作為社會工作領域中的一個舶來品,自其于上世紀90年代被譯介到國內(nèi)學術場伊始,就已經(jīng)走上了一條本土化之路。不過,在翻譯和闡釋的語境中,這條本土化之路尚處于一種邊緣且隱匿的邏輯形態(tài)之中,并沒有在一種認知邏輯強光的投射下獲得焦點式呈現(xiàn)。這當然是無可厚非的。因為在國內(nèi)還沒有能與賦權理論相匹配的文化與實踐經(jīng)驗時,翻譯和闡釋活動更多地是以還原到原初語境的方式來尋求賦權理論的本真涵義。在那里,厘清國外關于賦權理論的理解是焦點,而本土化意識則處于一種非自覺狀態(tài)。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翻譯和闡釋國外賦權理論只是一種純粹地還原到國外語境的活動,在更深層意義上,翻譯和闡釋已經(jīng)是一種國內(nèi)外語境的整合與重構了。

其實,翻譯和闡釋活動已經(jīng)蘊含了國內(nèi)語境與國外語境之間歷史性整合和創(chuàng)新性重構的沖動,而本土化意識就隱藏其中。一個典型的例證是關于“empowerment”的翻譯和闡釋問題。國內(nèi)關于“empowerment”的翻譯和闡釋并沒有達成一致,而是依據(jù)不同的理解給出了不同的答案。有的沿著“權”的視角,把“empowerment”翻譯成賦權、充權、增權等;有的則沿著“能”的視角,把“empowerment”翻譯成賦能、增能等。近年來,又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理論動向,就是把“權”和“能”整合起來,把“empowerment”理解為賦權增能。這種翻譯的差別及其重新組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國內(nèi)學界已經(jīng)開始對“empowerment”的涵義進行調(diào)整,以使其適應國內(nèi)文化空間和實踐場域的需求。雖然這種涵義調(diào)整還主要處于外來話語的牽引和制約下,但本土化意識的胚芽已經(jīng)在其中孕育了。

這里還可以通過另外一個例子來反向映照出這種隱匿的本土化意識。關于如何理解賦權的“權”字,國內(nèi)學界也有不同的意見。有的把“權”理解為“權力”,有的則把“權”理解為“權利”。而在這種“權力”與“權利”的差異中,本土語境就顯現(xiàn)出來了。有學者認為:“權力的隱喻又與政治和社會秩序等素有瓜葛,因此,許多社會工作者在采取充權模式時,始終保持一種警覺和敏感,甚至敬而遠之?!雹贋榱吮苊膺@種情況,他就主張從權利角度來理解充權(賦權),以減少權力化理解帶來的緊張感。這固然是一種緩和的策略,但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國內(nèi)在接受賦權概念時,本身也帶有一種來自本土的理解,而且這種本土的理解制約著賦權理論的闡釋、傳播及其應用。諸如此類的本土性理解正是生成本土化意識的重要前提,也是本土化舶來理論的重要構件。

(二)實踐中覺醒的本土化意識

如果說在翻譯和闡釋的語境中,賦權理論本土化意識還處于一種隱匿的孕育狀態(tài);那么隨著賦權理論走向實踐運用,各種差異和矛盾就會促使國內(nèi)學界的本土化意識逐漸走向自覺。這種現(xiàn)象已經(jīng)在國內(nèi)學術場中出現(xiàn),并表現(xiàn)為不同的形態(tài)。

一方面,在一種文化差異的意義上,有學者在考察賦權理論在我國農(nóng)村社會工作中的運用時,就指出“產(chǎn)生、發(fā)展于西方社會土壤的賦權思想,移植到中國社會的現(xiàn)實處境之下,不能不考慮中國社會的歷史脈絡”,由此,“作為農(nóng)村社會工作者,在運用‘賦權’這一理論時,要結合中國文化的處境,靈活地制訂項目的計劃及評估項目的進展”。②這就從歷史傳統(tǒng)和文化處境的角度,揭示出社會工作者在應用賦權理論時需要面對的本土性制約因素。而在更深一層意義上,這也反映出賦權理論的應用并不是一個線性直達過程,而是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之間的互動過程。在這種互動過程中賦權理論本土化意識逐漸走向自覺。

另一方面,在一種教育和實務不均衡的意義上,有學者指出我國社會工作存在著“專業(yè)性懸空”和“職業(yè)性排斥”兩大積弊?!斑@兩種積弊的具體表現(xiàn)主要在于,教育傳授的理論知識和實踐中需要應對的具體情境產(chǎn)生了距離甚至沖突”。③這種舶來理論與本土情境的距離乃至沖突,恰好反證了立足本土實踐對舶來理論進行本土化詮釋的重要性。而舶來理論的本土化詮釋恰好也是近年來國際社會工作研究和實踐領域所發(fā)生的重大轉向的內(nèi)在要求,即“國際社會不再以某一社會工作制度發(fā)源地的知識體系作為普遍標準,而是更加關注社會工作在全球傳播過程中各地的實際運用,以及對本土的經(jīng)驗總結和本土理論的形成?!雹軗Q言之,立足本土經(jīng)驗、總結本土知識、形成本土理論已然成為賦權理論傳播與應用的重要導向。在這種趨勢之下,賦權理論本土化意識走向覺醒已成必然。

總而言之,從翻譯、闡釋到實踐反思,賦權理論本土化意識已經(jīng)從一種隱匿的不自覺狀態(tài)轉變?yōu)橐环N顯性的追求自覺狀態(tài),而形成本土化的賦權理論也成為國內(nèi)學界的重要理論旨趣。正是在這種理論情境之下,賦權理論本土化意識的覺醒成為構建深層話語塑型方式、進而推動賦權理論本土化創(chuàng)新的燎原之火。

二、進展:賦權理論本土化理解路徑及評價

覺醒的賦權理論本土化意識必然會在實踐和邏輯的雙重辨證運動中獲得自身結構,并形成關于賦權理論本土化的理解路徑。當然,由于知識背景、關注焦點以及實踐情境的差異,不同的學者會依據(jù)自身理解建構出不同的賦權理論本土化理解路徑。而對這些不同理解路徑進行一種邏輯評價,能為判斷國內(nèi)賦權理論本土化進展情況提供重要依據(jù),同時也能為構建賦權理論本土化深層話語塑型方式提供一定的方向指引。

(一)“誤讀”式理解路徑

賦權理論本土化的“誤讀”式理解路徑持有的是這樣一種基本假設:本土話語會造成對外來理論本真涵義的“誤讀”,因此,要實現(xiàn)舶來理論的本土化,就需要消除這種“誤讀”,把舶來理論的本真涵義嵌入到本土話語之中。這是一種典型的“以外化中”的賦權理論本土化理解路徑。

這種理解路徑的一個例證是關于賦權的“權”的“誤讀”問題。有學者發(fā)現(xiàn),在賦權理論本土化的進程中出現(xiàn)了理論和實務斷層、表達和現(xiàn)實失諧的不親和現(xiàn)象。他認為國內(nèi)更傾向于將充權(賦權)的“權”解讀為權力,因而“誤讀充權而導致的權力的敏感性和政治性正在消解著充權的本真涵義”,而“西方社會工作所倡導的充權實質上是一種社會動力和社會權利的獲得”,因此,把“empowerment”譯成“充權”,即“使其有能量、使其有能力,使其覺醒等等”⑤,才最接近其原初涵義。很顯然,這種“誤讀”式理解路徑是在認識到國內(nèi)外關于“權”的差異化理解的基礎上,試圖通過返回到國外原初涵義的方式,來消除國內(nèi)關于賦權的政治敏感性,進而為賦權理論本土化提供一個舶來理論嵌入本土的通道。

當然,“誤讀”式理解路徑有一定的合理性。尤其是在賦權理論最初被譯介到國內(nèi)時,消除這種來自于本土的“誤讀”,可以為賦權理論在國內(nèi)的傳播和應用提供一個相對寬松的環(huán)境。但是,“誤讀”式理解路徑的理論重心是偏斜的,其把“原初涵義”放在中心位置,而把“本土理解”置于邊緣位置并貼上“誤讀”的標簽。這樣它就把“本土理解”中的合理因素也一同去掉了。由此帶來的一個可能的理論后果是,“誤讀” 式理解路徑變成了一個沒有“本土理解”基礎的本土化進路,其實質上是一種舶來理論嵌入并替代“本土理解”的本土化過程,是一種“復制”的“本土化”,而不是一種“自主的有根基的”本土化。

(二)“獨特”式理解路徑

賦權理論本土化的“獨特”式理解路徑秉持的是這樣一種基本觀點:雖然國內(nèi)可以學習借鑒國外賦權理論的形式框架與分析方法,但當涉及到具體的實質內(nèi)容時,本土情境仍然有其獨特性。因此,要實現(xiàn)賦權理論的本土化就需要注重本土情境的獨特性,并以其為根基來轉化舶來的賦權理論。這是一種典型的“以中化外”的賦權理論本土化理解路徑。

這種理解路徑在國內(nèi)學界中有不少例證。有學者在比較中美社會工作差異時就指出,我國社會工作有其獨特性,主要表現(xiàn)為:那些極易產(chǎn)生“被剝奪感”的社會性弱勢群體塑造了社會工作當事人的獨特性;傳統(tǒng)的社會關系結構以及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福利體制決定了我國社會工作環(huán)境的獨特性;而知識與經(jīng)驗儲備的不足則是我國社會工作者自身的獨特性。這些獨特性影響著賦權理論的本土化實踐。⑥也有學者從社區(qū)賦權的角度探討了賦權理論本土化的獨特性。他認為,與西方社區(qū)賦權理論建立在國家與社會二分的基礎上不同,本土化的社區(qū)賦權建立在國家與社會有限合作的基礎上,其不強調(diào)通過社區(qū)賦權來抵御國家權力對社區(qū)的侵蝕,而是強調(diào)通過政府、專業(yè)社會組織等外部力量的介入來激發(fā)社區(qū)內(nèi)個體或集體的主動性和能動性,以改善社區(qū)治理品質。⑦

與“誤讀”式理解路徑相比,“獨特”式理解路徑矯正了前者對于本土文化與實踐不夠重視的缺陷,避免了沒有本土根基的本土化傾向。這為自主自覺地進行賦權理論本土化提供了重要前提。不過,“獨特”式理解路徑存在劃入“特殊論”的風險,容易變成一味地強調(diào)自身的獨特性,從而忽視了外來的有益東西。尤其是在一種文化保守主義的立場上,過度強調(diào)傳統(tǒng)文化并在理論上向古典時代復歸,則會削弱賦權理論所蘊含的現(xiàn)代化意義。

(三)“失靈”式理解路徑

賦權理論本土化的“失靈”式理解路徑認為:賦權并不一定能帶來權能的增長,賦權的行動與賦權的結果之間并不具有直接的正相關關系,賦權也有可能存在效果不好甚至反向作用。這就打破了關于賦權理論的價值確定性神話,把一種不確定性視角引入到賦權理論本土化之中。這是一種典型的批判性的賦權理論本土化理解路徑。

這種理解路徑在國內(nèi)學界也有例證。有學者在探討信息技術賦權時就指出,“賦權是一個受到社會結構、權力關系、文化規(guī)范、身份認同等因素影響的高度情境化的過程”,而“在一般情境下,接觸媒介和使用信息技術的權力已經(jīng)被收編到整個權力結構之中,成為原有的權力格局在新的領域的邏輯延伸,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強化了原有的權力格局”。⑧這就從信息技術的社會權力結構嵌入角度揭示出賦權對于原有權力結構的維護作用,進而導致賦權失靈。也有學者從社會工作實踐反思角度指出,“囿于專業(yè)性壓迫、認識和現(xiàn)實條件,社會工作者在實踐中無法完全踐行賦權背后的理論意蘊,導致賦權低效、失效甚至去權的情況時有發(fā)生”,“經(jīng)常落入‘賦權陷阱’”。⑨這種理論意蘊的價值預設與現(xiàn)實條件的參差不齊之間矛盾,正是賦權失靈的重要原因。

在更深層面上,“失靈”式理解路徑與“誤讀”式和“獨特”式理解路徑都不同,其內(nèi)含著雙重反思,既反思舶來的賦權理論,也反思本土的情境,并在二者的矛盾中進行雙重批判?!罢`讀”式理解路徑的“拿來主義”做法和“獨特”式理解路徑的“自我主義”做法,同時都是“失靈”式理解路徑批判的對象?!笆ъ`”式理解路徑已經(jīng)內(nèi)在地要求超越“誤讀”式和“獨特”式理解路徑,并形成一種新的賦權理論本土化進路。

(四)“轉型”式理解路徑

賦權理論本土化的“轉型”式理解路徑是從社會變革與轉型的角度理解賦權理論本土化的基本情境,并認為賦權理論本土化需要扎根于由社會變革與轉型所塑造的基本場境中。由此,作為舶來品的賦權理論所內(nèi)含的基本假設,在本土變革與轉型的社會空間再生產(chǎn)進程中已不能完全適用,而構建基于本土轉型情境的賦權理論則成為一項重要的歷史性任務。

這種理解路徑在國內(nèi)學界也有其來源。有學者就從社會工作實踐的發(fā)展歷程角度指出,“賦權與社會、經(jīng)濟結構變動高度相關”,而社會變革“催生了大量被動弱勢群體的出現(xiàn),比如失地農(nóng)民、農(nóng)民工、下崗工人、農(nóng)村留守人員等”,“這些群體要么處于‘無權狀態(tài)’,要么處于‘失權狀態(tài)’或‘弱權狀態(tài)’”。⑩這就從賦權對象的角度揭示出社會轉型對賦權理論與實踐的影響。也有學者從災后社區(qū)重建的角度探討了社會變革與轉型對賦權理論本土化的影響,認為“在賦權居民從而提升公共參與能力這個意義上,參與式社區(qū)發(fā)展理論仍然是適用的”,但是“面對擁有政治權力的國家和經(jīng)濟權力的企業(yè),社區(qū)中富有公民精神的居民和居民組織不可能獨立發(fā)展,而是需要和外部的社會工作者、NGO、媒體、社會公眾連接形成強有力的第三方力量。只有形成強大的第三方,才能真正對社區(qū)內(nèi)部的行動者形成賦權?!?

與上述三種理解路徑相比,“轉型” 是一種更深層次的賦權理論本土化理解路徑,其要求在更深的邏輯層面上對賦權理論的原初假設進行批判性反思,并從一種社會歷史轉型的視角出發(fā),構建基于實踐場境的新的賦權理論。

這里需要對上述四種理解路徑的分類及其闡釋做一個簡略說明。上述四種理解路徑并不是當前國內(nèi)學界的自覺概括,而是筆者在一種反思的意義上做的提煉。這四種理解路徑雖然在國內(nèi)學術場中同時存在,但它們之間并沒有剛性的邊界,而是相互交叉和滲透的。從邏輯的深刻程度看,這四種理解路徑之間有著一個從“誤讀”到“獨特”,再到“失靈”,最后到“轉型”的演進方向。而且這四種理解路徑的演進方向正好與國內(nèi)賦權理論本土化的發(fā)展方向是一致的。尤其是,“失靈”式和“轉型” 式理解路徑更是對構建賦權理論本土化深層話語塑型方式提出了迫切要求:既避免“以外化中”的本土化傾向,也避免“以中化外”的本土化傾向,在二者的雙重反思與重構中,立足于社會轉型場境,走出一條新的賦權理論本土化之路。

三、裂隙:賦權理論本土化內(nèi)含的話語之爭

賦權理論本土化進程并不是一個線性過程,而是一個復雜的話語博弈過程。在諸種賦權理論本土化理解路徑內(nèi)部以及它們彼此之間,存在著不同的話語之爭。透過這些話語之爭,可以大致看出賦權理論本土化演變的正反邏輯參照系,并能為構建賦權理論本土化深層話語塑型方式提供一種認知邏輯定位。

(一)西方中心主義與本土中心主義之爭

賦權理論在發(fā)展過程中本有著反對傳統(tǒng)西方中心主義的意圖,但卻又在一種理論的運演中形成了新的西方中心主義。這個悖論的生成有著復雜的邏輯,并把西方中心主義與本土中心主義之爭推進到一個新的理論深度。

賦權理論是在反思和批判經(jīng)典發(fā)展理論的過程中形成的,是對以西方為模板的經(jīng)典現(xiàn)代化模式及其所帶來不良后果的一種矯正。關注弱者、注重參與和自主的參與式發(fā)展是賦權理論的基本主張。這種秉持參與式發(fā)展理念的賦權理論,在國際援助和第三世界的社區(qū)發(fā)展中獲得廣泛傳播,似乎能為后發(fā)展國家的社區(qū)尋找出一種新的發(fā)展之路。但隨著實踐的深入,這種賦權理論所內(nèi)含的一些基本假設逐漸遭到質疑。比如,“社區(qū)發(fā)展被想象成一個局限于社區(qū)內(nèi)部、孤立的社會過程”,“忽視了社區(qū)原有權力結構張力及其再生產(chǎn)的能力”,“假設社區(qū)治理結構相對封閉和獨立于國家”,等等。?由此,賦權理論自身也變成了被批判的對象。

賦權理論的自我否定,同時也促使人們從更深層面去理解西方中心主義與本土中心主義之爭。賦權理論本來是要跳出西方中心主義的窠臼,從異質于西方的后發(fā)展國家的文化與實踐中總結并形成新的發(fā)展理論。這表面上看起來是把非西方的“本土”放到了中心位置,但卻在一種隱性的認識論—方法論轉換中變成了西方所理解的非西方“本土”。而西方憑借其話語霸權把提煉自非西方“本土”的理論再一次兜售給非西方國家,形成了新的西方中心主義。由此,國內(nèi)賦權理論本土化進程中也就包含了更加深入的西方中心主義與本土中心主義話語之爭。而要破解這種爭論,則需要我們在認知邏輯上實現(xiàn)一種深層次的轉變。

(二)普遍主義與特殊主義之爭

賦權理論本土化內(nèi)含著普遍主義與特殊主義的話語之爭。尤其是,在賦權理論本土化十分注重“本土知識”的情況下,這種普遍主義與特殊主義之爭就變得更為明顯。

在國內(nèi)賦權理論本土化進程中,“本土知識”當然是重要的資源?!氨就林R”(local knowledge)這個范疇指的是,“對發(fā)生的事件的本地認識與對于可能發(fā)生的事件的本地想象的復合體,以及隱含于對原則的形象化描述中的事件敘述”。?而“本土知識” 范疇的提出,本身就具有一種批判性意圖,即本土知識是與以西方理性知識或科學知識為代表的普遍性知識相對的,其意在打破這種普遍性知識的話語壟斷地位。?或者說,“本土知識”范疇“包含著解構西方的話語霸權、抵制文化一元論的排他性、提升邊緣文化地位和凸顯平等、多元的文化生態(tài)”的意蘊。?從這種“本土知識”視角出發(fā),一種不同于西方普遍主義的新知識觀就顯現(xiàn)出來了。在這種新的知識觀念下,可以重新定位“本土知識”在全球化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并為其創(chuàng)造性轉換提供新空間,而不是用源于西方的所謂的普遍知識來替代“本土知識”。

“本土知識”彰顯了賦權理論本土化中的特殊主義意蘊,但并沒有消除普遍主義和特殊主義的話語之爭。雖然在“本土知識”的視域下,以西方科學知識為模板的“普遍主義”被消解為以西方本土文化為根基的“特殊主義”,但是西方的話語霸權并沒有被剝奪。相反,在一種調(diào)和主義的論調(diào)中,“本土知識”反而成為以西方科學理性為基礎的普遍知識的補充物,成為科學知識情境化應用的中介物??梢哉f,在賦權理論本土化過程中,普遍主義與特殊主義的話語之爭,以“本土知識”重新發(fā)現(xiàn)及其被內(nèi)卷化的方式,重新運演了一遍共同規(guī)律與文化差異的博弈。如何破解國內(nèi)賦權理論本土化中的普遍主義與特殊主義之爭仍需要我們深入加以思考。

(三)傳統(tǒng)主義與現(xiàn)代主義之爭

與“本土知識”的重新發(fā)現(xiàn)相關,賦權理論本土化同樣內(nèi)含著傳統(tǒng)主義與現(xiàn)代主義的話語之爭。雖然在一種立足于“本土知識”而對現(xiàn)代化進行反思性批判的語境中,現(xiàn)代化不再被看作是一個“簡單的同質化、單一化過程”,而是被看作是“在一定程度上產(chǎn)生了一系列新的地方性知識”的過程;?但是,這種傳統(tǒng)主義與現(xiàn)代主義的話語之爭并沒有完全消失,反而在一種發(fā)展時空不均衡的情境下時有顯現(xiàn)。

有學者在研究我國農(nóng)村社會工作時發(fā)現(xiàn),這種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專業(yè)社會工作知識,在嵌入我國農(nóng)村社會結構與秩序的過程中存在著應對不足的現(xiàn)象。而這種現(xiàn)象的根由在于“熟人社會的互助與陌生人社會的求助、本土經(jīng)驗與專業(yè)方法、傳統(tǒng)鄉(xiāng)土價值與專業(yè)價值觀”之間的差異。?換言之,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專業(yè)社會工作在我國農(nóng)村中的應用,面臨著來自傳統(tǒng)鄉(xiāng)土價值的挑戰(zhàn)。這種現(xiàn)象并不止于農(nóng)村,而是“在非西方社會的現(xiàn)代化轉型過程中,任何地方性知識會陷入這樣一種困境:如何處理傳統(tǒng)文化的保真性與現(xiàn)代科學的身份認同這兩者之間的矛盾”,“前者涉及到傳統(tǒng)文化挖掘、保護、繼承、發(fā)揚、傳播”,“后者涉及到國家的社會、經(jīng)濟與科技的現(xiàn)代化問題”。?可以說,在這種發(fā)展時空的錯位中,賦權理論本土化將無可避免地遭遇傳統(tǒng)主義與現(xiàn)代主義的話語之爭。

當然,賦權理論本土化中所內(nèi)含的傳統(tǒng)主義與現(xiàn)代主義之爭,已不再是簡單的二元對立那么簡單,而是進入到二者彼此轉化的論爭層面。“本土知識”的現(xiàn)代化,現(xiàn)代科學知識的“本土化”,成為新的爭論焦點。這種相互轉化性的爭論,促使學界關于傳統(tǒng)主義與現(xiàn)代主義之爭的思考進入到一個新的反思階段,同樣也對賦權理論本土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本質主義與歷史主義之爭

賦權理論本土化也包含著本質主義與歷史主義的話語之爭。這種爭論的突出表現(xiàn)就是關于賦權實質問題的爭論。本質主義認為賦權有其確定的本真性本質,而歷史主義則認為賦權是一個歷史性的建構物。

在一種形而上學的二元對立認知方式中,學界關于賦權本質的理解有不同的看法。比如,在西方語境中,關于賦權的本體到底是什么,就存在著一種實體主義的本質之爭。有的認為賦權的本體是一種主觀的心理狀態(tài),這種心理狀態(tài)即參與和控制的內(nèi)在感知,是一種精神實體;有的則認為賦權的本體是一種可以測量的客觀存在,這種客觀存在即客觀物(比如資源),是一種物質實體。雖然這種精神與物質二元對立的理論旨趣不同,但二者都沒有跳出還原論的本質主義求真性思維。這種還原論的本質主義求真性思維,在翻譯和譯介國外賦權理論時也有表現(xiàn),即是上文所討論的“誤讀”式理解路徑。這種“誤讀”式理解路徑是在中外二元對立的意義上把握賦權的本質,并把賦權的本質還原到國外語境的理解方式之中,以此來尋求賦權理解的本真性及其本土化根基。

與這種尋求賦權本真性的本質主義話語不同,在一種歷史主義的話語中,賦權理論本土化被理解為一種歷史性過程。從一種知識觀角度看,賦權理論本土化的歷史主義,內(nèi)含著本土知識與科學知識在歷史實踐中,尤其是在社會與制度環(huán)境中發(fā)生和發(fā)展的意蘊。?而從一種實踐過程看,上文所闡釋的“轉型”式理解路徑,正是賦權理論本土化歷史主義的重要體現(xiàn)。換言之,與本質主義的本真性尋求不同,賦權理論本土化的歷史主義更加注重基于歷史場境轉換之上的話語整合與重構。

總而言之,賦權理論本土化內(nèi)含的多元話語之爭,證明了賦權理論本土化并不是一個單層單維單向度的簡易過程,而是一個多層多維多向度的復雜過程。這些話語之爭對賦權理論本土化的認知邏輯提出了挑戰(zhàn),同時也或正或反、或明或暗、或深或淺地為構建賦權理論本土化深層話語塑型方式提供了邏輯坐標系。

四、轉向:解蔽本土化的深層話語塑型方式

在對賦權理論本土化的意識覺醒、理解路徑、話語之爭做了邏輯澄清與評估之后,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也就浮現(xiàn)出來了,即解蔽本土化的深層話語塑形方式問題。這個問題是一個深層次的核心問題,制約著賦權理論本土化意識覺醒、理解路徑、話語之爭的深刻程度及其表現(xiàn)形態(tài)。隨著國內(nèi)賦權理論本土化向縱深推進,解蔽并構建這種本土化深層話語塑型方式,成為整合多元理解路徑及話語之爭,并塑造新的主導性賦權理論范式的重要任務。

(一)作為共同生產(chǎn)的本土化深層話語塑型方式

如何理解賦權理論的“本土化”? 在這個看似容易解答的問題里,卻隱藏著復雜的關系。在一般的理解中,“本土化” 是指外來事物適應本地情境的過程。在這種理解方式中,好像“本土化”只是一個單向度的活動,即有外來事物適應本地情境的向度,而沒有本地情境適應外來事物的向度。這種理解顯然是不準確的。實際上,“本土化”是一個復雜的互構過程,既包含外來事物適應本土情境的向度,也包括本土情境適應外來事物的向度。在賦權理論本土化進程中,這兩個向度都存在。上文所討論的“獨特”式理解路徑,就內(nèi)含著外來事物適應本土情境的賦權理論本土化向度;而“誤讀”式理解路徑則內(nèi)含著本土情境適應外來事物的賦權理論本土化向度。

當然,簡單地以“誤讀”式或“獨特”式理解路徑來各自強調(diào)賦權理論本土化的不同向度的做法仍然是過于線性了?!笆ъ`”式理解路徑的出現(xiàn),讓我們認識到這種線性的向度觀念是不準確的。因為,“本土化”并不是一個簡單的適應關系,而是復雜的重構關系?!笆ъ`”式理解路徑的意義就在于既對外來事物進行反思性批判,也對本土情境進行反思性批判,并在二者的重新評估中形成一種新的本土化意蘊。沿著“失靈”式理解路徑所開辟的道路,在“轉型”式理解路徑中更可以看到賦權理論本土化的社會—歷史復雜性。而在“轉型”式理解路徑中,賦權理論本土化的向度已經(jīng)不再是簡單的線性方向,而是帶著社會—歷史轉型意蘊的矢量。在這種層層遞進的邏輯中,可以看出賦權理論本土化內(nèi)含著復雜的帶有矢量的多元向度,而正是這些帶有矢量的向度之間的交織與重構刻畫了賦權理論本土化的基本圖景。

如果對這些帶有矢量的向度再做深一層的知識論透視,不難發(fā)現(xiàn),賦權理論的本土化其實是一個復雜的知識生產(chǎn)過程或者叫話語塑型過程,而其中知識生產(chǎn)方式或者話語塑型方式起著關鍵的制約作用。進一步來說,有學者從知識整合的角度指出,“知識生產(chǎn)必須由共同體完成”,即“知識整合遵循共同體的一般規(guī)則,也就是共同體的規(guī)則對專業(yè)性知識和地方性知識的碰撞與融合具有誘導性和制約性”?。因此,知識生產(chǎn)方式其實是一種包含了多元知識及其向度的共同體式的知識生產(chǎn)方式。而這種共同體式的知識生產(chǎn)方式其實就是賦權理論本土化的深層話語塑型方式。

(二)本土化深層話語塑型方式的基本特質

整合多元知識進行共同生產(chǎn)的本土化話語塑型方式,是賦權理論本土化理解路徑以及話語之爭的深層邏輯,也是國內(nèi)賦權理論本土化研究逐步認識到的深層問題。反過來,通過對賦權理論本土化諸理解路徑及其話語之爭的評估,也可以映照出賦權理論本土化深層話語塑型方式的基本邏輯。

一是擴大再生產(chǎn)。共同生產(chǎn)并不是簡單的知識重復生產(chǎn),而是一種擴大化的知識再生產(chǎn)。具體地說,共同生產(chǎn)并不等于本土知識的生產(chǎn),也不等于外來知識的生產(chǎn),而是基于二者之上的知識擴大再生產(chǎn)。從一種知識觀角度看,“知識在本質上不是一系列既成的、被證明為真的命題的集合,而是活動或實踐過程的結合”?。因而,賦權理論本土化過程中的外來知識與本土知識都不是既成物,而是需要在實踐中結合的重構物。而從“誤讀”式到“獨特”式,再到“失靈”式以及“轉型”式理解路徑的演進,更是證明簡單地依循外來知識不可行,簡單地強調(diào)本土知識同樣也是不可行的,只有對二者進行雙向反思并構建出一種新的知識,才能為賦權理論本土化提供一個新的扎根合法性。

二是情境化生產(chǎn)。共同生產(chǎn)并不是一種宏觀的抽象化的知識生產(chǎn),而是一種情境化的知識生產(chǎn)。這種情境化的知識生產(chǎn),既不同于所謂的外來知識在本土情境的運用,也不同于基于本土文化與社會情境對外來知識的反思性重構。這種情境化生產(chǎn)其實是一種復合性的知識生產(chǎn),是在外來知識與本土實踐相遭遇并不斷展開的復合性空間中的知識生產(chǎn)。在這種復合性知識生產(chǎn)空間中,不論是外來知識所隱性負載的情境,還是本土文化與實踐情境,都只是作為有待重構的先在性情境出場,而兩種先在性情境的碰撞、轉化、整合與重塑才是情境化生產(chǎn)的關鍵。因此,賦權理論本土化的情境化生產(chǎn)就是舶來的賦權理論所背負的情境與本土固有的文化與實踐情境的碰撞、轉化、整合與重塑的過程。

三是歷史性生產(chǎn)。共同生產(chǎn)不只是一種共時性生產(chǎn),更是一種歷時性生產(chǎn),有著顯著的歷史性。賦權理論本土化的傳統(tǒng)主義與現(xiàn)代主義之爭、本質主義與歷史主義之爭,正是這種歷史性生產(chǎn)的特定表現(xiàn)。再深一層次看,歷史性生產(chǎn)歸根結底是由社會轉型的不均衡造成的。原本先發(fā)展國家與后發(fā)展國家之間就有著一定的歷史性間距,而產(chǎn)生于先發(fā)展國家的賦權理論又把對其經(jīng)典發(fā)展理論的反思推廣到后發(fā)展國家,這就形成了雙重的歷史性間距。由此造成的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情形,即傳統(tǒng)的因素、經(jīng)典現(xiàn)代化的因素、反思經(jīng)典現(xiàn)代化的因素同時存在于賦權理論本土化之中。這種不同時間向度因素的共在性,決定了賦權理論本土化的復雜歷史性。當然,這種歷史性生產(chǎn),并不是一種向后看的知識生產(chǎn),而是一種向前看的知識生產(chǎn)。在“轉型”式理解路徑所揭示的理論趨勢中,賦權理論本土化的歷史性生產(chǎn)之目的就是構建一種新的賦權理論。

總而言之,賦權理論本土化的深層話語塑形方式實質上是在社會轉型不均衡的場域內(nèi)進行的一種歷史性的、情境化的、擴大化的知識共同再生產(chǎn)。而多元理解路徑及其話語之爭,不過是賦權理論本土化深層話語塑型方式在不同層面、維度與環(huán)節(jié)上的特定表現(xiàn)。對于實現(xiàn)賦權理論本土化創(chuàng)新而言,自覺構建這種深層話語塑型方式才是關鍵。

(三)構建本土化深層話語塑型方式之可能

隨著國內(nèi)賦權理論本土化向縱深推進,自覺構建本土化深層話語塑型方式,已成為擺脫國外賦權理論范式制約、實現(xiàn)話語創(chuàng)新與自主的迫切要求。但是,與這種要求相比,國內(nèi)學界對本土化深層話語塑型方式的探討還有待進一步加強。當然,真正地構建起賦權理論本土化深層話語塑型方式,并實現(xiàn)賦權理論本土化創(chuàng)新,還有一段較長的路要走。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只能消極等待,而是應當積極地從認知邏輯轉變角度來探究構建賦權理論本土化深層話語塑型方式之可能。

一是從“中心論”向“互構論”轉變。構建賦權理論本土化深層話語塑形方式,不能再堅持原來的“中心論”思維,或者以外來知識為中心,或者以本土知識為中心,或者再建構出其他的中心;而應當形成一種互相建構的思維,即從外來知識與本土知識互動與重構的視角出發(fā),積極解蔽賦權理論本土化深層話語塑型方式內(nèi)含的新知識。

二是從“單變論”向“共變論”轉變。構建賦權理論土化深層話語塑形方式,不能再采取一種“單變論”思維,認為本土化要么是改變本土知識,要么是改變外來知識;實質上本土化既要改變本土知識,也要改變外來知識。換言之,賦權理論本土化深層話語塑型方式是一種共變情境下的知識共同擴大再生產(chǎn)過程。

三是從“符合論”向“創(chuàng)制論”轉變。構建賦權理論本土化深層話語塑型方式,并不是向某一種既定真理的復歸過程,因為并沒有一個可以“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等待著去澄清并與之相符合。相反,構建賦權理論本土化深層話語塑型方式恰恰需要一種歷史性的真理觀,形成一種“創(chuàng)制論”思維,進而推動賦權理論邏輯的創(chuàng)新。

四是從“純粹論”向“共在論”轉變。構建賦權理論本土化深層話語塑型方式,并不是一個追求純粹理想模型的過程。各種時間向量的共在性,決定了構建賦權理論本土化深層話語塑型方式必然是一個復雜的歷史性過程。只有堅持共在共變的思維,才能準確把握這個過程。

五是從“還原論”向“生成論”轉變。構建賦權理論本土化深層話語塑型方式,并不是一個本質主義的還原過程,而是一種基于社會轉型場境之上的歷史性生成過程,即一種共在共變的創(chuàng)制過程。由此,一種賦權理論本土化的深層話語塑型方式才能顯現(xiàn)出來。

五、結語

當前,國內(nèi)賦權理論本土化進程正向縱深發(fā)展,并提出了構建賦權理論本土化深層話語塑形方式的迫切要求。在對賦權理論本土化的意識覺醒、理解路徑、話語之爭做了邏輯澄清與評估之后,解蔽并建構賦權理論本土化深層話語塑型方式也就成為了一項重要的歷史性任務。與那種分散且表層的探究不同,本文所理解的賦權理論本土化深層話語塑型方式,實質上是一種歷史性、情境化、擴大化的知識共同再生產(chǎn)方式。要構建這種深層話語塑型方式,則需要推動認知邏輯實現(xiàn)從“中心論”向“互構論”、“單變論”向“共變論”、“符合論”向“創(chuàng)制論”、“純粹論”向“共在論”、“還原論”向“生成論”的轉變。當然,構建賦權理論本土化的深層話語塑形方式需要國內(nèi)學界持續(xù)共同的努力,而本文只是在一種認知邏輯轉變的意義上對這一問題做了一個有限的探索。

注釋:

①⑤衛(wèi)小將:《社會工作“充權”的本土詮釋》,《學習與實踐》2011年第3 期。

②芮洋:《“賦權”理論在農(nóng)村社會工作中的運用》,《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7年第5 期。

③④?葛道順:《地方性知識生產(chǎn)與農(nóng)村社會工作話語體系建構》,《學習與實踐》2019年第12 期。

⑥⑩孫奎立:《“賦權” 理論及其本土化社會工作實踐制約因素分析》,《東岳論叢》2015年第8 期。

⑦陳偉東:《賦權社區(qū):居民自治的一種可行性路徑》,《社會科學家》2015年第6 期。

⑧陳靜靜、曹云雯、張云霄:《賦權,還是去權?——一個藏族村莊中的傳播、權力與社會身份》,《新聞與傳播研究》2014年第8 期。

⑨吳帆、吳佩倫:《社會工作中的“賦權陷阱”:識別與行動策略》,《華東理工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5 期。

??朱健剛、胡明:《多元共治:對災后社區(qū)重建中參與式發(fā)展理論的反思》,《開放時代》2011年第10 期。

?吉爾茲:《地方性知識:事實與法律的比較透視》,梁治平主編:《法律的文化解釋(增訂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4 版,第126 頁。

?吳彤:《兩種 “地方性知識”——兼評吉爾茲和勞斯的觀點》,《自然辯證法研究》2007年第11 期。

?莫愁:《從格爾茨“地方性知識”理論出發(fā)闡釋民俗學關鍵詞“地方性”》,《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3 期。

?力古日:《地方性知識研究的歷史維度及其內(nèi)涵》,《云南社會科學》2017年第6 期。

?張紅、馬茗薈:《地方性知識與農(nóng)村社會工作的互構研究》,《社會工作與管理》2019年第1 期。

?蔡仲:《地方性知識之困境——“范式” 的規(guī)訓與懲罰》,《哲學動態(tài)》2013年第1 期。

?吳彤:《地方性知識: 概念、意蘊和少數(shù)民族哲學研究》,《科學發(fā)展觀與民族地區(qū)建設實踐研究》2009年,第56~70 頁。

?盛曉明:《地方性知識的構造》,《哲學研究》2000年第12 期。

猜你喜歡
塑型賦權深層
警惕兒童塑型性支氣管炎
論鄉(xiāng)村治理的有效賦權——以A縣扶貧項目為例
中國西部(2022年2期)2022-05-23 13:28:20
企業(yè)數(shù)據(jù)賦權保護的反思與求解
南大法學(2021年6期)2021-04-19 12:27:30
考慮各向異性滲流的重力壩深層抗滑穩(wěn)定分析
試論新媒體賦權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2:12
基于改進AHP熵博弈賦權的輸變電工程評價
測控技術(2018年6期)2018-11-25 09:50:24
SAM系統(tǒng)對TDCS數(shù)據(jù)的優(yōu)化處理與深層應用
盒子魚的制作
母子健康(2016年6期)2016-06-03 16:09:50
對“醫(yī)患失去信任”的深層憂慮
電視節(jié)目低俗化的深層反思
富平县| 云浮市| 衡山县| 株洲市| 盐山县| 绵阳市| 六安市| 文昌市| 沙田区| 建平县| 新蔡县| 成都市| 手游| 日照市| 和硕县| 武汉市| 尉氏县| 巨野县| 开化县| 定南县| 寻乌县| 讷河市| 白沙| 晋宁县| 广安市| 泗水县| 佛学| 江津市| 兴隆县| 察隅县| 齐齐哈尔市| 和林格尔县| 平果县| 漾濞| 祁阳县| 威宁| 彰武县| 丰顺县| 内乡县| 五河县| 庄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