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志龍
《豐富詞語積累》是統(tǒng)編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八單元《詞語積累與詞語解釋》的第一個大的學習活動。該教學內(nèi)容下安排了三個子學習活動:
1.了解詞語“家族”,讓積累更加有效。
2.豐富熟語積累,讓語言多姿多彩。
3.關注新詞語,讓語言鮮活生動。
通過研究教材內(nèi)容很容易就發(fā)現(xiàn)是要實現(xiàn)“詞語”“熟語”“新詞語”三種類型的“豐富積累”。基于豐富積累“詞語”“熟語”“新詞語”的教材內(nèi)容要求的立足點,我們通過研讀課標明確活動目標,通過分析教材內(nèi)在邏輯來確定活動程序,并進行了《豐富詞語積累》活動教學的實踐嘗試。
《詞語積累與詞語解釋》是對標落實《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以下簡稱“課標”)中課程內(nèi)容里學習任務群4“語言積累、梳理與研究”的具體內(nèi)容。
考察課標學習任務群4“語言積累、梳理與研究”的內(nèi)容,不難發(fā)現(xiàn),關于《豐富詞語積累》的要求不僅多而散亂。略舉如下要求:
1.培養(yǎng)學生豐富語言積累、梳理語言現(xiàn)象的習慣。
2.觀察、探索語言文字現(xiàn)象,自主積累語文知識,探究語言文字運用規(guī)律等。
3.積累漢字、漢語的有關現(xiàn)象和理性認識,了解漢字在漢語發(fā)展和應用中的重要作用,鞏固和加深義務教育階段所學的漢字知識。
4.體會漢字、漢語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及漢語的民族特性,增強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
5.要有系統(tǒng)、有計劃、有步驟地、持續(xù)地進行積累、梳理。
6.積累、整合與探究,都要邊積累,邊記錄。主要寫語言札記,隨時記錄點滴材料。
7.重在過程的典型性,不論是積累、梳理還是探究,都注重發(fā)展語感,增強對語言規(guī)律的認識,不追求知識點的全面與系統(tǒng)。
通過仔細研讀課標要求,我們發(fā)現(xiàn):
1.從語言建構與運用方面來說,課標要求學生主動的積累、梳理、探究和運用詞語。
2.從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方面來說,課標要求學生獲得有序地、系統(tǒng)性地豐富詞語的思維。
3.從思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方面來說,課標要求學生最終增強語言文字運用的敏感性,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獨特魅力
4.從文化傳承與理解方面來說,課標要求學生增強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等。
從將課標要求落實在《豐富詞語積累》活動課的角度來理解,就是要求學生要會“豐富”地自主地積累語言(詞語),要善于梳理語言(詞語)現(xiàn)象,探究語言(詞語)規(guī)律,增強語言文字運用的敏感性和豐富性,更加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等。這是我們通過研讀課標確定的設計綜合實踐活動課《豐富詞語積累》的活動目標。
《詞語積累與詞語解釋》單元導語部分對《豐富詞語積累》就提出“了解漢語詞語的特點,通過多種方式積累詞語”的要求,直指“詞語積累”。
《豐富詞語積累》板塊一共設計安排了五個學習任務:
1.寫一段文字,說說自己從前是怎樣積累詞語的,現(xiàn)在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寫完后與同學交流。
2.可以按照這幾個類別(成語、慣用語、歇后語),分類搜集、整理一些熟語。每類中各選五個例子,理解它們的含義,并分別用它們說一兩句話。還可以找出意思相近的成語、慣用語和歇后語,做做互換練習。
3.全班分成若干小組,梳理所學成語,以其中若干成語作為研習的對象,查找它們的出處。注意考察成語中保留的古代漢語詞匯、語法等方面的特征。
4.分類整理成語(如愛國、民本、誠信、榮辱、世情、師友、讀書、歲月、動物、植物等,也可以自己擬定),同學分工,各選一類,以《成語中的_____文化》為題,寫一則語言札記。
5.搜集一些新詞語,從中選擇十個,參考后面的‘學習資源’,為它們制作‘詞語檔案’。檔案內(nèi)容包括詞語的來源、含義,體現(xiàn)了社會生活哪些領域的變化,反映了什么樣的文化現(xiàn)象,等等。
通過研讀教材的這五項學習任務,我們發(fā)現(xiàn)有以下特點。
1.所有的學習任務都圍繞著“詞語搜集”而展開。
任務1 要求學生說以前“搜集”詞語的方法和現(xiàn)在更好地方法;任務2 明確要求“按成語、慣用語、歇后語的類別搜集一些熟語”;任務4 要求分類“搜集”成語;任務5 也是很明確地要求“搜集一些新詞語”;任務3 雖然沒有直接說明要進行“詞語搜集”,但“全班分成若干小組,梳理所學成語”的基礎就是所學的成語,從某種程度上“所學的成語”就學生學習“搜集”的結果。因此,這些學習任務不僅圍繞著“詞語搜集”展開,而且很多學習任務的第一步就是“搜集”活動,即豐富詞語積累的第一步就是“積累(搜集)”。
2.所有的學習任務都要進行系統(tǒng)化的“詞語梳理”環(huán)節(jié)。
任務4 鮮明的提出了“梳理”的環(huán)節(jié);任務2 和任務4 中的“分類整理”本身就是一個“有序”的“梳理”進行的環(huán)節(jié);任務1 中以“從前”和“現(xiàn)在”為時間分界,按“更好”的效果來說明是今昔對比、好壞對比的“梳理”環(huán)節(jié);任務5 在搜集新詞的基礎上制作“詞語檔案”是按內(nèi)容進行“梳理”的。由此可見,基于某種“標準”的“梳理”環(huán)節(jié)對豐富詞語積累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在“搜集”積累之后進行“梳理”環(huán)節(jié)是使所積累的詞語更“系統(tǒng)”、“有序”,而且“搜集”和“梳理”的先后順序是緊密相連的。因此,豐富詞語積累的第二步是“梳理”。
3.所有的學習任務都不止步于“詞語梳理”,還要進行“詞語探究”。
任務1 要求“探究”更好的詞語積累的方法;任務2 要求“探究”理解分門別類積累的熟語的含義;任務3 要求“查找成語的出處”還要“探究”所考察成語中保留的古代漢語詞匯、語法等方面的特征;任務4 要求“探究”所選成語中蘊含的某種文化;任務5 則要求“探究”詞語的來源、含義,體現(xiàn)了社會生活哪些領域的變化,反映了什么樣的文化現(xiàn)象,等等。在“詞語梳理”的基礎有所“探究”是豐富詞語積累的必然要求,所以要開展好豐富詞語積累活動,就要在“積累、梳理”的基礎上進行第三步“探究”。
4.所有的學習任務最終指向于“詞語的運用”。
任務1 在探究出更好的方法后,還要拿這些“寫好”的文字來“與同學交流”,所寫的文字是“用來”交流的基礎;任務2 明確要求是“分別運用他們說一兩句話”和“做做互換練習”;任務3 和任務4 所有的做法都是“用來”開展“領略成語魅力”的主題語文活動;任務5 雖然沒有直接說制作“詞語檔案”后要做什么,但從教材中該部分的小標題“關注新詞語,讓語言鮮活生動”可以窺見,就是在日后的詞語“運用”實踐中“讓語言鮮活生動”。因此,所有豐富詞語積累的最終目的就是讓積累的詞語更加豐富,讓學生在說話寫文章時,能充分表達,用詞豐富。也就是說,豐富詞語積累的“積累、梳理、探究”的基礎上最終要去“運用”。
“詞語積累(搜集)”就是將詞語搜集聚合在一起,階段性目標是實現(xiàn)“數(shù)量”上的“豐富”,形成“詞語庫”;“詞語梳理”就按照某種標準有序化“詞語庫”,階段性目標就是使“詞語庫”變得“井井有條”便于掌握“詞語庫”?!霸~語探究”就是明晰“詞語庫”的蘊含,明確“詞語庫”承載的文化,階段性目標就要明晰“詞語庫”的能指功用和使用語境?!霸~語運用”就是要熟練地“使用”足夠“豐富的詞語”,實現(xiàn)語言運用的鮮活生動。
根據(jù)教材進行“詞語”“熟語”“新詞語”的豐富積累的要求和教材涉及到的按語義關系的家族式積累詞語的方法,我們按照“詞語積累(搜集)——詞語梳理——詞語探究——詞語運用”的操作程序設計了教學,以期達成課標要求的教學活動目標。具體構思框架如下表:
表1:
以豐富“詞語”的積累為例,具體展示如下教學設計。
中國古代社會中人們很講究自我稱謂,這些自稱也很有特點。請同學們搜集、整理這些用來自稱的詞語,簡要探究自稱詞語中所蘊含的文化,并將探究的結果寫成一篇短文。
任務一 積累活動:搜集中國古代社會中人們用來自稱的詞語。
愚、妾、敝、臣、朕、仆、吾、余、孤、予、其、之、某、竊、妾身、不才、在下、寡人、小可、民女、孤王、鄙人、奴婢、微臣、不谷、老臣、末將、下官、奴才、下臣、小的、老朽、老身、貧僧、貧尼、賤妾、婢子、貧道、小女子。
任務二 梳理活動:按照稱謂人的身份進行分門別類的梳理。
帝王自稱:朕、孤、孤王、寡人、不谷。
臣子自稱:臣、微臣、下臣、老臣、末將、下官、奴才、小的。
老人自稱:老朽、老身。
僧侶自稱:貧僧(男子)、貧尼(女子)、貧道。
女子自稱:妾、賤妾、妾身、奴婢、婢子、民女、小女子。
男子自稱:愚、敝、仆、吾、余、予、其、之、某、竊、不才、在下、小可、鄙人。
任務三 探究活動:探究中國古代社會人們自稱中的獨特文化
古人用來自稱的詞語有很多,說法也各具特色,不盡相同,按照自稱人的身份分類梳理后,不難發(fā)現(xiàn),人們自稱基本是都是“謙稱”,上到皇帝,下到百姓,都很“謙卑”,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的綱常禮制。
任務四 運用活動:運用所積累的自稱詞語,結合探究的結論,寫一篇小短文體現(xiàn)古代社會中的自稱文化。
中國古代社會中的“我”
《說文》有云:我,施身自謂也。在中國,不同身份的人對“自我”稱呼各不相同,名稱眾多,如:“仆”“某”“小可”“孤王”“末將”等,都是自己稱呼自己。
這些稱呼雖然用語各異,但大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謙卑”,對人稱呼自己時總是盡量放低自己。例如,帝王自稱“孤”“寡”“不谷”。臣子自稱“奴才”“微臣”“下官”。女子自稱““賤妾”“奴婢”“小女子”。男子一般自稱“愚”“不才”“鄙人”。老人自稱“老朽(男子)”“老身(女子)”。僧侶自稱“貧僧(男子)”“貧尼(女子)”“貧道”。
不但稱自己用謙稱,與他人說和自己相關的人事物時也用謙稱。稱自己的兒子“犬子”“不肖子”“賤息”,稱自己的女兒“小女”,稱自己的父母為“家父”“家母”“家嚴”“家慈”,稱自己的妻子“內(nèi)人”“賤內(nèi)”。稱自己的房子為“寒舍”“蓬蓽”“舍下”。稱自己的文章為“無能之辭”“鄙賤之語”“拙作”。稱自己的意見主張為“管見”“淺見”。表演技藝時說“獻丑”,自稱是“三腳貓”的功夫,在別人之前發(fā)言說是“拋磚引玉”。
古人稱“我”時的“謙卑”是古代禮儀文化的表現(xiàn),是古代社會綱常的縮影,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社會的精神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