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麗
(山西林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9)
山西素有“表里山河”之稱,山地丘陵占全省國土面積的80.30%。據最新森林資源監(jiān)測數據顯示,到2020 年底,全省森林覆蓋率已經達到23.57%,超過了全國森林覆蓋率的平均水平。伴隨著森林資源的增加,進一步做好森林草原防火工作越來越重要。這不僅是各級政府和林草部門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全社會共同的目標。分析山西森林草原防火工作面臨的不利因素和存在問題,并提出相應建議,對推進全省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森林草原火災是一種受自然地理因素制約的災害。山西省地處黃土高原東部,屬于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日照充足、氣溫回升快、風大、空氣干燥、蒸發(fā)力強,形成十年九春旱甚至春夏連旱的獨有特點。春季降水量不到年均降水量的20%,60%的降水量集中在夏秋季節(jié),且山區(qū)降水量大于盆地。這種降水量時間和空間分布的不均勻,造成全省春季森林可燃物含水量低、易燃;夏秋季森林可燃物累積多。加之通過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和各項生態(tài)修復工程,林區(qū)植被生長茂盛,有效可燃物自然分解速度遠遠低于連年累積速度,造成易于發(fā)生森林大火的客觀條件。山西省東有太行山、西有呂梁山,冬春季西伯利亞寒流沿著兩山中間的狹長地帶一路南下,形成了從東北至西南走向的一條“大風走廊”。在這種自然地理和氣候條件的影響下,風速可以達到6級~10 級,極易引起森林草原火災的發(fā)生和蔓延。
在山西省森林資源中,針葉喬木純林面積占喬木林面積的35.66%,其中油松、白皮松、側柏、樟子松等人工種植的針葉純林占針葉林面積的90%以上,針葉純林含油量高、易燃性強,對森林防火工作極為不利。特別是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實施以來,經過多年的封山育林保護,許多地方灌草生長茂密,在干旱的氣候下,無論是進入林區(qū)人員隨意丟個煙頭,還是陽光折射在玻璃瓶上等形成凸透鏡效應,都會引發(fā)森林草原火情火災的發(fā)生。
山西省有森林分布的地方,大多為山區(qū),山大溝深、地形復雜,由于多年來林區(qū)道路建設資金投入有限,導致防火應急通道建設工作滯后,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森林防、滅火工作的順利開展。據調查,山西現有防火道路密度每公頃僅3.30m,且每年對防火道路新建和改造里程也較少,即使是重點林區(qū)也沒有全覆蓋,更形不成互聯(lián)互通的網路,對護林防火的巡查巡護和快速反應造成了一定難度。全國防火道路建設較好的省份,如吉林省的重點國有林區(qū)防火道路密度達到每公頃5.0m。山西與之相比差距較大。
近年來,山西省委、省人民政府高度重視森林草原防火工作,每年都多次召開會議持續(xù)進行安排部署,多次組織人員深入開展督導檢查,但是個別地方仍然存在麻痹大意的思想,沒有切實把“以防為主、源頭管控”的要求落到實處,特別是黨委、政府的主要領導還沒有把杜絕森林草原火災、嚴守生態(tài)安全底線放在第一位。一些地方的林區(qū)群眾依然有野外吸煙、焚燒秸稈、上墳燒紙等不良行為,給全省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隱患和困難。
目前,全省森林草原防火專業(yè)隊伍有8 000 人左右,但是整體裝備水平較差,尤其是在“以水滅火”裝備配備方面嚴重不足。另外,林火視頻監(jiān)控、無人機巡查巡護等先進設備也應用不多,蓄水池建設和引水上山等工程還為空白,這些問題制約著森林草原防火應急處置能力的提高。護林人員年齡結構老化是全省普遍存在的問題,據調查,省直國有林區(qū)護林員50 歲以上占到總人數的60%,個別地方50 歲以上護林員甚至占到總人數的80%。
圍繞打擊野外用火行為,省里雖然出臺了《關于禁止野外用火的決定》,但是由于一些地方執(zhí)行不到位,管理不嚴,對火險隱患排查不細,導致打擊野外用火行為時緊時松,沒有形成常態(tài)化打擊機制。特別是隨著事業(yè)單位改革的推進,個別地方森林公安隊伍受轉隸政策影響,對野外用火行為打擊力度有所放松,加之森林火災案件查處難度較大,導致對違法野外用火行為震懾力度不夠,沒有形成打擊一個、警示一片的效果。
堅持以推進林長制為抓手,進一步建立健全黨委、政府和部門負責的責任體系,嚴格落實黨政同責、行政首長負責制。大力推行省、市、縣、鄉(xiāng)、村干部和護林員分級包干、網格化管理和定點巡查管護機制。全面加強林草防火工作的考核考評,對領導不重視導致林草火災頻發(fā)的市縣,要及時約談政府部門的主要領導;對責任落實不到位引發(fā)火災的,嚴格追究有關人員責任,督促各級各部門領導干部認真履行職責,層層壓實責任。
要對《山西省禁止野外用火的決定》進行深入宣傳,運用傳統(tǒng)媒體和新型媒體,全方位、多角度宣傳護林防火,全面提高公眾防火意識。圍繞禁止野外用火行為,倡導文明祭祀風尚,推進秸稈還田技術,教育引導民眾移風易俗、改變傳統(tǒng)觀念,適時開展禁止野外用火的專項打擊行動,形成依法高壓打擊態(tài)勢。全面加強聯(lián)防聯(lián)護工作,發(fā)動群眾參與林草防火,進一步提升社會化林草火災防控水平。
全面推進林草防火專業(yè)隊伍建設,是提升林草防火工作水平的前提和基礎。圍繞構建省、市、縣、鄉(xiāng)、村五級林草防火專業(yè)隊伍體系加大投入力度,重點加強省直林區(qū)和防火重點縣的防火專業(yè)隊伍建設,確保每個省直林區(qū)和防火重點縣都擁有100 人以上專業(yè)人員。加強防火專業(yè)隊伍裝備建設,大力推進以水滅火技術,配備脈沖水槍、高壓水泵等專業(yè)裝備;加強實戰(zhàn)演練、靠前部署兵力,統(tǒng)一調度使用,全面提高林草防火專業(yè)隊伍綜合作戰(zhàn)能力。
堅持規(guī)劃先行,指導各地科學編制林草防火基礎設施建設規(guī)劃,加大林草防火基本建設和財政投入力度,增強防火基礎設施建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積極申請國家項目,重點加強防火阻隔工程建設,著力推進自然阻隔帶、工程阻隔帶、生物阻隔帶和應急通道建設;加強瞭望塔建設,確保每個林場、每個林區(qū)行政村至少建1 座防火瞭望塔。全面加強火情預警監(jiān)控體系建設,天上衛(wèi)星監(jiān)測、空中飛機巡護、地面視頻監(jiān)控,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的監(jiān)控體系,全面提高火情預判能力和應急處置能力。
建立健全林草防火應急預案,嚴格按照預案要求,提前儲備防火物資,加強預案演練,提高實戰(zhàn)能力。加大防火隱患排查力度,及時發(fā)現清除隱患,嚴格進山入林人員檢查登記,確保從源頭上杜絕火種入山。建立防火專家會商機制,主動與氣象等部門溝通會商,及時發(fā)布林草火災預警信息,提前做好撲火準備。嚴格領導帶班值班制度,規(guī)范報送和處置火情工作制度,堅持有火必報、報撲同步,及時組織人員進行科學撲救,確保發(fā)現火情后第一時間上報、第一時間處置、第一時間撲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