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是中國山水畫獨特的語言,畫家想要表達自己的思想,為作品營造意境,留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的技法。本文通過對“古意”思想的體會和對留白觀念的哲學意味進行分析,以《水村圖》為例講解其中留白是如何作用于畫面的,趙孟頫“古意”思想是如何在這一技法中是如何體現(xiàn)的。
1 趙孟頫“古意”的美學思想
“古意”一詞是趙孟頫在1301年《秋林平遠圖》的自拔中提出的,他說:“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今人但知用筆纖細,傅色濃艷,便自謂能手。殊不知古意既虧,百病橫生,豈可觀也。吾所作畫,似乎簡率,然識者知其近古,故以為佳。此可為知者道,不為不知者說也。”周雄平、鄧思杭、劉奇琦、張靜等研究者認為趙孟頫所講述的“古意”是“仿古”“復古”,對唐代和魏晉之風的學習和延續(xù),他們從趙孟頫山水畫中所用的皴法與董源等相做比較,說其為“古意”。于成娟、張帥等人還有的人認為“古意”不僅是師法古人,更是師法造化、師法自然,是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他們認為趙孟頫在師法古人的同時進行創(chuàng)新,師古而不泥古。李珊則認為“古意”是一種審美趣味和品格,是一種審美理想,是一種簡遠、古拙、雅逸的審美趣味,一種意蘊深婉的中和之美。
這些研究者大多通過趙孟頫學習董、巨的披麻皴或者在其書法用筆上找尋趙孟頫“古意”美學思想的體現(xiàn)。而筆者認為的“古意”的思想內(nèi)涵與李珊所講的相似,“古意”之中其實更重于“意”,如何將意境達到古人一般質樸,這種意境如何表現(xiàn)才是古意的核心。想要將“古意”表達在畫面上,審美理念需要與古人相近,在思想上與傳統(tǒng)達成一致。正如李珊所講:“‘古意對趙孟頫而言,是一種審美理想、是一種簡遠、古拙、雅逸的審美趣味,一種意蘊深婉的中和之美。[1]”
2 留白的哲學意味
留白是中國山水畫獨特的語言,通過筆墨語言在水墨山水畫中表現(xiàn)出來。留白不僅僅是想要進行虛實對比或者更加真切的表現(xiàn)現(xiàn)實世界,這種形式體現(xiàn)的是中國傳統(tǒng)道家哲學思想,“黑”與“白”是一種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它所對應的道家思想“陰陽”。山水畫的留白使畫面氣韻生動,畫面中氣息的流動萬物生長,能夠把萬物生靈的生息在畫中表現(xiàn)出其最為生動的一面。畫家通過留白傳達的精氣神可以直接到達觀者的內(nèi)心,如畫家的獨白一般告訴觀眾畫中所營造出的境界是如何的、畫家想要表達的情感又是如何的?!袄?、莊名之為‘道,為‘自然,為‘虛無,儒家名之為‘天,萬象皆從空虛中來,向空虛中去,所以在紙上的空白是中國山水畫的直觀部分真正的畫蘊,是留白的思維模式或是古代哲學與國學外國文藝的綜合體。[2]”所以留白所表現(xiàn)的“古意”更是有著哲學思想層面上的意味。在元代的大環(huán)境下趙孟頫也是極度推崇老莊思想,他的書法作品中就不乏有一些經(jīng)文題材,某種意義上說,他對這種思想是有深刻了解的,而趙孟頫提出的“古意”思想也是源自于老莊思想觀念的影響。
3 留白對“古意”意境的營造
3.1 畫面分析與解讀
《水村圖》(圖1)是趙孟頫為隱居江南的友人錢德鈞所畫的,錢德鈞遁世在一個幽靜的水鄉(xiāng)中,趙孟頫前去拜訪錢德鈞,到往這片水村之后便不由地被這片恬靜淡雅的小村莊風景所吸引,于是提筆作畫,將自己心中所念眼睛所見到的水鄉(xiāng)景色表現(xiàn)在畫面之中,將這幅畫送給朋友。這幅畫采用三段式構圖,橫幅長卷畫面構成平遠小全景。遠處用披麻皴塑造出連綿的山坡,山坡上團聚的點子形成一簇簇灌木,山腳下參差不齊的樹木立在水面之上。中景的部分有五處小景,形成“z”字延綿到畫面前景。右邊最遠處有兩座房屋被柵欄圍起背后簇擁著幾顆樹,中間部分像是一個小島嶼,上面有幾戶人家,居所邊樹木叢生仿佛是世外仙境一般。右邊小橋連接了兩個小島,幾顆垂柳立在寬廣的水面邊,一葉小舟正在水灣中行駛,可能是駛向另一邊去打漁或者也可能是從右側打漁歸來的。往前看來左側又是 一片陸地,灌木叢生,樹木林立在河邊,在陸地的右側又一個小棚子,可能是漁人暫住的地方。近處右側幾所水鄉(xiāng)村居掩映在叢林之中,這里是畫面中最具有生活氣息的部分。楊柳包圍的村落,邊上環(huán)繞著柵欄,右邊還有一漁人??看蛔呦虼迓浞较?。近景處有幾顆高低不一的歪樹,有兩顆已是枯樹了只有一些枝干,旁邊蘆葦叢生感覺有些清冷,與背后的留白相對比顯得孤寂空曠。
縱觀整個畫面留白所營造出這種水霧繚繞朦朧的氛圍,空白的部分和樹木陸地的對照讓人感覺此地如此簡遠、恬靜、清和,如世外仙境一般靈動飄逸。這說明留白很大程度上的影響著整個畫面的意境,想要營造出什么樣的氛圍就要把握好留白的多少與地方,這是畫面經(jīng)營。意境是中國山水畫的精妙之處,同時也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表達,趙孟頫“古意”的美學追求正是如此,他的那種簡遠、古拙、雅逸的審美理想在這幅畫面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畫面中的一草一木都在他的計算之中,這里的留白恰恰是起到了神來之筆的作用,虛實結合,從一點一絲的筆畫中不斷由心中所向生發(fā)出一處處動人的景色,將眼中所看到的這片無盡美好之地中的精華之處表現(xiàn)在畫面之上,僅憑這一點一滴,我們也能在讀畫看畫的同時如圖置身于此地一般。他有如此虛實相生、虛實相融的思維,正是源于老莊哲學的辯證思維的長期地潛移默化的影響。觀察完整幅畫面我們會發(fā)現(xiàn)《水村圖》遠看仿佛寥寥幾筆,但是實則細節(jié)豐富,每一處景物都在畫面中恰到好處不會讓畫面過于平均也不會使整個畫面看起來失衡?!昂跁r看不完,看不清神秘之極,白時滿幅白紙都是畫,使人覺得神奇或有光氣水氣靈氣仙氣 ,把每丁點白看的與黑同等重要。[3]”不管畫面給人“黑”多或“白”多,在一副好的山水畫作品中,我們也能在“黑”與“白”的微妙變化之中看到極為豐富的內(nèi)容、體會到它營造出的獨特韻味。
3.2 畫面墨色的運用
畫面對于墨色的經(jīng)營十分講究,畫面中樹木的部分和左側山巒的部分是畫面墨色最重的地方,也是用筆最多的地方,其他的地方如房屋,河岸用筆較少,大多為皴擦出的線條勾勒塑造。河水的部分完全是空出來的,還有畫面右上角遠處山川綿延到隱隱約約的水霧之中。這些樹木山巒的“密”與大片河流的“疏”形成強烈的對比,點點簇簇的樹木像音符一樣在畫面上躍動,地面以及房屋的灰色銜接著河流的“疏”讓畫面的一些部分能夠逐漸融入留白之中,構成朦朦朧朧水霧繚繞的感覺,給人無盡的遐想空間。這種“有無相生”“虛實結合”的情景給人呈現(xiàn)出一種生命流動的節(jié)奏。正如《道德經(jīng)》所講:“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匈忏辟猓渲杏形?。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4]”萬物生于“有”“無”,這一切都蘊含著“道”的特征、虛實相生,趙孟頫所倡導的“古意”與這種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與是有聯(lián)系的,是對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思考繼承和延續(xù)。
3.3 畫面中的“動”“靜”對比
畫面留白對比出的“動”與“靜”也在畫中有所體現(xiàn)(如圖2),人物向走動的“勢”,蘆葦向左傾倒樹木傾倒,柳葉下垂、向左微微凹著,仿佛畫面中有一縷微風吹過,把蘆葦草叢輕輕吹動向一邊擺動著,樹木的長勢也向一方,這些動勢的物體所參照的就是左上方的樹木與房子以及山石,那些不受微風影響的物體。留白的水面正是為了襯出這些物體的動靜比較,倘若是也畫出水面被這清風吹過辦起漣漪的樣子來的話,一是會使畫面變得擁堵不堪,二是失去了畫面的精巧,往往會將想要突出表達的東西埋沒起來。這種動靜結合對比讓畫面具有生機,看似寥寥幾筆實則每一處景都是畫家用心經(jīng)營的成果。清風微拂,水鄉(xiāng)勞動人民打漁歸來的場景,給人的給人十分愜意,幽靜、恬適的感覺。“恰到好處的留白,面家把所有的物象都順應在自然的狀態(tài)之中,這時心就會靜,其創(chuàng)作行為也是一種體道的狀態(tài),作品才能表現(xiàn)出靜的意境。[5]”這幅作品不僅是表現(xiàn)出了畫家的心境,更是通過畫家的主觀處理描繪出了現(xiàn)實物象的自然狀態(tài),這種極致的感受非“天人合一”所不可及,趙孟頫在創(chuàng)作此圖之時,他不僅是對前人的學習,更是他師法自然、感受天地的成果,只有親身的感受才能將五感的體會都凝結在繪畫之中來。
4 結語
留白對《水村圖》畫面意境的營造從畫面各個地方都表現(xiàn)著趙孟頫的“古意”思想——古拙、質樸、簡遠的審美意趣,這種畫面氛圍給人帶來的直接感受與遐想是其他技法所不及的。與其說趙孟頫的“古意”思想是對前人董、巨的學習,皴法的利用或者說是對其畫面其他技法的學習,不如從根源上來講道家哲學對趙孟頫美學思想的影響。這種哲學思想的體現(xiàn)正是源自于對畫面的經(jīng)營——留白。“境生向外”,是中國傳統(tǒng)美學“意境”說的重要理論支撐,若是沒有“虛實相生”、沒有留白介入,就很難達到“氣韻生動”的效果。留白是意境在畫面中的體現(xiàn),意境能夠表現(xiàn)傳統(tǒng)的美學思想,而趙孟頫在畫面中表現(xiàn)的這種古樸、雅逸的審美理念正是對這種美學思想的延續(xù)。
引用
[1] 李珊.趙孟頫“古意”說美學思想形成探析[J].湖北美術學院學報,2014(4):11-14.
[2] 李建軍.中國山水畫中留白的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0.
[3] 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 沙少海,徐子宏.老子全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9.
[5] 張凡.留白在山水畫中的運用[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 2015.
作者簡介:馬小雨(1998—),女,陜西西安人,碩士研究生,就讀于西安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