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艷
我國殘障群體基數龐大,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速,以及正常人群隨時可能面臨不同程度的情境性或臨時性殘障,殘障造成的實際影響力要遠遠大于人們的預估。更為人性化的無障礙環(huán)境的普及是當前社會層面的迫切需求,利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技術對現代設計的影響,賦能無障礙環(huán)境的實現,不僅能幫助殘障人群享受平等生活的權利,也將普惠包括老齡化人口在內的所有人,為其提供更為便利的生活,并間接促進社會的發(fā)展和生命意識的提高。
無障礙設計是在對人類行為、意識與動作反應的細致研究基礎上,針對殘障使用場景的友善設計。通過合理設計物、人、使用環(huán)境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清除那些讓使用者感到困惑、困難和不便的“障礙”,為使用者提供最大可能的方便,從而創(chuàng)造平等、安全、舒適、高效的生活環(huán)境。將無障礙設計應用到商品包裝領域,是使包裝易于使用的人性化友善設計,既有重要的社會價值也蘊含了巨大的商業(yè)價值。優(yōu)秀的無障礙包裝設計不僅可以促進特殊使用人群與包裝產品的正常交互,還可以為普通人提供更為舒適的包裝使用體驗。
2019年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fā)布了《包裝無障礙設計一般要求》,對包裝中的文字圖像、標識色彩、盲文及其他觸覺提示信息,以及易于開啟、便攜等無障礙設計做了明確規(guī)定。盡管國家鼓勵無障礙設計的發(fā)展,但能看到并真正投入市場的包裝設計應用產品卻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主要由無障礙觀念的基礎意識薄弱、無障礙產品的投入將增加設計制作成本、處于弱勢群體的殘障人士及老齡化群體的市場購買力較弱等因素導致。即使是面向特殊群體開發(fā)的無障礙包裝設計,也存在缺乏將真正的無障礙性植入產品生命周期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意識,同時也面臨著如何將無障礙包裝設計同產、學、研進行深度融合,以及促進無障礙設計驅動創(chuàng)新平臺的形成并保持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現實問題。隨著體驗化設計的不斷發(fā)展,對多感官體驗在無障礙包裝設計中的應用進行深入研究是社會對特殊群體需求高度關注的表現,更是對實現多樣平等、包容性無障礙社會環(huán)境的期許。
無障礙包裝設計針對的特定使用者,主要是殘障人群以及老年人等特殊群體,殘障大致又可分為視力障礙、肢體障礙、聽力障礙、言語障礙、智力障礙等。視力障礙者在識別、閱讀、理解外部信息的過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難,如難以正確辨別包裝的色彩,對包裝上的文字信息的閱讀常常會出現識別緩慢、漏讀、錯讀等現象,全盲人士甚至只能依靠記憶或語音的提示,憑借觸覺和嗅覺來摸索、辨別極為簡單的包裝信息;肢體殘障者因行動不便,很難順利完成打開包裝等操作;聽力殘障者無法聽到包裝材質發(fā)出的聲音反饋,主要依靠視覺完成理解信息的過程(見圖1);認知障礙患者難與外界環(huán)境交流,例如,陌生的包裝材質都有可能引起自閉癥患者的情緒失控等。
圖 1 部分障礙人士感官知覺缺失示意
在現實生活中,除了特殊的殘障人士,正常人在某些情境下也可能面臨“殘障”的困擾,比如在開車的時候,無法同時駕駛和接打手機造成的情境性的視覺、肢體、注意力障礙;在嘈雜的公共環(huán)境中,無法聽清對方說話的情境性聽覺障礙;疾病康復期,以及任何其他原因引起的暫時性肢體障礙;不同語言環(huán)境下急需解決交流問題的情境性溝通語言障礙;過度勞累引起的暫時性認知障礙等。因此,準確地說,無障礙包裝的特定受眾人群,是至少有一種以上的感官體驗或者臨時情境性的感官體驗缺失的人群。
殘障人士在日常生活中存在著諸多不便,不方便的產品和環(huán)境設計容易引發(fā)該群體產生一定的心理不安,甚至導致其難以完全融入社會。例如:成分說明“隱蔽”到完全無法看清的藥品包裝、無法判斷商品限制使用期限的食品包裝……缺乏人性化的設計所引發(fā)的知覺障礙,讓即使沒有殘障缺陷的人群同樣也會深深陷入懊惱和失望。這樣的情形幾乎無處不在地出現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于少數殘障人士來說,更是橫亙在生活中無法解決的問題和煩惱,所以,無障礙包裝設計不僅要考慮特定人群生理方面的局限,更要注重對包裝易使用的功能需求以及包裝所帶來的“平等化”的舒適體驗感的情感需求的滿足。通過設計,自然地化解生理缺失以及暫時性生理缺失所帶來的問題和矛盾,讓包裝使用者體驗到被尊重、被平等對待和被理解的感受。
感受、體驗來自對外界刺激的感知,人類主要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等感知“通道”來傳遞和反饋外部信息[1](見圖2)。特殊殘障人士或老年人表現出來的是喪失其中的某種知覺“通道”,或某些知覺“通道”的功能減弱。多感官體驗正是從研究這五種感官知覺入手,分析特定人群感官缺失體驗的具體表現,結合多種感官知覺方式在包裝使用過程中和不同使用情境下的綜合應用,探討以人為本的無障礙包裝設計的創(chuàng)新可能。
圖 2 感官認知模型
包裝設計是在視覺感官的主導下綜合其他感官體驗形成的知覺感受設計,是利用視知覺原理[2]對多種感官知覺進行的可視化再設計。因此,包括色彩、文字、圖像、版式、材質、結構的可視化設計仍然是無障礙包裝設計所要探討的重要設計語言的構成要素。
3.1.1 色彩的無差別關懷
包裝設計中色彩的色相、純度和明度是決定設計是否能有效傳遞品牌形象、產品屬性、產品特質的主要因素,不合理的配色會阻礙產品信息的準確傳達,造成產品使用操作方面的困難?;谝曈X障礙受眾者的特殊性,更需要對色盲、色弱、弱視、老年人等特殊人群使用的包裝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
老年人由于機體老化、視力呈不斷減退的趨勢,辨別色相的能力遠低于年輕人,而色盲患者又大致分為全色盲(只能辨別黑白的明度關系)、紅綠色盲(只能用兩種原色匹配色相)、色弱(可見全彩,但對色彩的純度辨識度偏低)三種,他們共同的特點是基本能夠辨別藍、黃兩色,尤其是能清楚辨別色彩的明度關系[3]。因此,根據視覺障礙人士對色彩感知力普遍較弱的共性特點,在包裝設計中,應盡量避免使用色差較小的近似色以及色相較多的復雜色彩,選擇明度差異明確的黑白對比色以及對紅藍色盲較為友好的藍、黃色系色彩,在色彩明度區(qū)分不能夠完全傳達信息內容的時候,還可以進一步添加盲文、易理解的圖形符號以及清晰的文字信息來輔助色彩明度關系的準確表達。對包裝的色彩進行有偏向的、有針對性的設計,能更好地實現無障礙包裝設計對包括視覺障礙人士在內的多數人“無差別”的關懷和尊重。
3.1.2 可視化元素的“功能至上”
除了色彩,包裝設計可視化的構成元素還有圖形和文字,文字是信息傳遞的直接語義要素,直觀、明確的圖形輔助文字表達,因此,包裝設計中圖文的布局關系是影響包裝版面信息傳遞的重要因素。
基于高齡者的“老花眼”以及色盲、色弱、弱視對細小文字難以辨識以及對色彩的辨識度低但對明度辨識度高的特點,根據包裝尺寸的大小,除了添加盲文,還需要限制文字的數量,盡量選擇較大的字號和簡潔的字體樣式,并高度注意文字各種間距的合理設置,減少文字過于擁擠或版面負空間留白不均而引發(fā)的錯視以及視覺疲勞感;圖形上,避免視認的復雜造成的不確定性,應選擇視覺障礙人群容易辨認,簡單易懂,所見即所得的圖形圖像;按照文化習慣盡量保持文字橫向水平的布局,加大重要信息的空間布局尺寸[4]。包裝各版面的功能分區(qū)、視覺流程的設計也應簡單合理,減少視認過程中因誤差造成的反復性。無障礙包裝設計,對可視化元素一定要把握“易辨、好懂”功能至上的設計原則,滿足對障礙受眾群體特殊使用心理需求的關懷和體貼。
觸覺感知主要來自外部世界的形狀結構、肌理材質、體積重量等物理性的刺激,不同的物理性能引發(fā)不一樣的心理感知體驗。包裝的材質和結構是包裝與人產生觸覺交互的重要知覺形式,外在的形狀、結構引發(fā)視觸覺形成心理感知,真實的肌理、材質形成觸覺的實體感知,這兩點同時相互作用構成了無障礙包裝設計的核心。用戶的情感體驗往往來自對包裝容器的觸覺感知。觸覺也是視覺之外,人們了解感知真實外部世界、對空間進行定位的最重要的途徑,尤其是視覺障礙這一特殊人群,他們依靠觸摸形成優(yōu)于常人的觸覺記憶能力,依靠手部的觸覺完成構建和感知世界的過程。因此,從自然、生活中提取參照,添加盲文輔助結合觸感明確、結構簡單,且有記憶感知經驗的設計,就可以有效激發(fā)弱視群體的視觸覺感知體驗,使人的感官體驗和對事物的理解進一步產生連接,用觸覺彌補視覺的不足或缺失。
日本著名的明治純牛奶包裝上的缺口結構設計,解決了視覺障礙者需通過觸摸判斷純牛奶的購買需求。英國新創(chuàng)公司Mimica在食品包裝設計上采用明膠制作溫度敏感標簽,幫助視障者通過觸摸判斷食物的新鮮度。獲得歐洲設計獎的俄羅斯Dino&Me兒童果泥(見圖3)的包裝參照了恐龍的外形形態(tài)進行設計,有趣的視覺外形結構引發(fā)關注和好奇的同時,可觸摸、可感知的仿生結構設計又能使兒童對產品形成直觀的觸感記憶,更為重要的是在包裝的使用過程中,通過特殊的外形結構設計,使抓握姿勢中手指、手掌與產品之間的接觸位置和面積形成舒適而自然的貼合,從而自然、巧妙地提升了包裝從拿取到飲用過程中的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
圖 3 Dino&Me兒童飲料(圖片來自http://www.gaoruiad.com/news/d365.html)
根據兒童以及視覺障礙、老年人等特定人群對包裝使用過程、使用情境更為舒適和自然的需求,選擇合理的材質和有效的操作空間結構設計,可以安全、明確地引導使用者完成和包裝之間的交互,借助對各種自然、生活形態(tài)結構的模擬,也能進一步實現觸覺感知體驗的真實感受,為視覺障礙者和兒童搭建感知和理解世界的橋梁,使包裝更趨人性化和情感化。
聽覺是除了視覺和觸覺之外,人類認識外部世界和獲取信息的主要感官通道。不同狀態(tài)的聲音給人的感受完全不同,味覺只有在食物進入口腔對味覺器官進行刺激,才會形成知覺感受,嗅覺也需要依靠氣味進入鼻腔才能被獲知。聲音、味道雖不可看、不可觸,但卻能夠和視覺、觸覺一起形成聯(lián)覺反應,引發(fā)情感共鳴。緩慢的聲音給人帶來平靜的感受;節(jié)奏激昂的聲音引發(fā)血液流動加快,產生類似高強度對比色的視聽畫面感受;酸澀的感受往往和檸檬的視覺、味覺感聯(lián)系在一起;粉紅色會讓人產生蜜桃類圓形形態(tài)的視覺聯(lián)想以及香甜的味覺體驗感受[5],這種五感間的聯(lián)覺現象正是多感官體驗設計的重要靈感來源。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在無障礙包裝設計中,可以將視覺和觸覺進行連接轉換,也可以通過轉移、添加某種可觸發(fā)聽覺和嗅覺等知覺反應的材質和結構,形成多感官知覺形式的綜合體驗,用“可看、可觸、可聽、可聞、可嘗”五感的疊加刺激和反饋,提升特殊受眾對產品多維度的認知和感受。讓更多的特殊障礙群體超越缺失感官的限制,實現更多可替代的感知體驗,最終滿足用戶人群對產品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創(chuàng)造無差別、平等、可共享的無障礙生活環(huán)境。
日本平面設計大師原研哉認為,信息傳達的目的并不是通過強烈的視覺沖擊來吸引人們的注意,而是要慢慢地滲透到五官中去,通過眼睛和手將信息傳遞給大腦,大腦再通過信息整合,激活、融合其他感官的覺知,喚醒人們的記憶和體驗,完成信息的有效傳遞和情感化的體驗過程[6]。隨著技術的不斷突破,將多種感官體驗更加自然地相互疊加、代替和轉換,建立與特殊用戶的生理及心理需求高度自然匹配的關系,幫助用戶獲得舒適的體驗感始終是多感官無障礙包裝設計的基本原則。
源于醫(yī)學領域的感官代償是指在人的某些感官受到損害的時候,其他感官的功能會相應增強的現象。充分利用數字信息智能技術的優(yōu)勢,綜合運用多種感官體驗,避開身體缺陷所引起的感官障礙,利用感官代償的方法進行感官體驗的代替、補償和轉化,仍然是未來無障礙包裝設計的重要趨勢。
對于視覺障礙者使用觸覺、味覺的感官代替,對于聽覺障礙者增加視覺、觸覺、味覺的感知補償等,可以在提高用戶感官體驗自由度的同時,創(chuàng)造優(yōu)質的無障礙化包裝設計應用的可能性。2021年5月,家樂氏在英國最新推出的限量版 “世界視覺日Coco Pops麥片盒”(見圖4)的包裝中使用了更大的字體,并添加浮雕盲文的設計,依托Navilens技術,讓智能手機精確檢測產品包裝上的標簽,并觸發(fā)音頻注釋,向用戶回放標簽內容以及發(fā)出重要過敏源警告等全方位的商品信息。該設計把包裝閱讀認知功能的視覺感知模式,自然代替、轉換為以聽覺為主的感知模式,使盲人和視力不全的人第一次能夠在貨架上找到產品,并完全獨立地獲取有關該產品的所有信息。
圖 4 Coco Pops 麥片盒(圖片來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372000145)
根據英國皇家盲人研究所RNIB的研究顯示,90%的盲人和弱視者認為食品包裝的信息很難或不可能看懂。因此,在包裝設計中,根據感官代償性原則,利用摩擦生香技術將香料加入食品或飲料的包裝設計中,或將文字、圖像等可視化信息轉化為聽覺語音信息,將唇部動態(tài)視覺和語音聽覺信息轉換為視覺文字信息作為設計手段,結合人工智能以及虛擬現實技術提供的更為自然、便捷的無障礙使用情境,新的智能技術未來會更廣泛地被應用到無障礙包裝設計中,將會為更多的感官障礙人士帶來更為合理和舒適的體驗感。
唐納德·A.諾曼在《設計心理學》中提到了自然匹配原則,既讓用戶一看就明白如何使用該產品[7]。深澤直人提出的將無意識的行動轉化為可見之物的“無意識設計”概念[8],詮釋了設計是為了滿足而不是改變,是為了方便而非復雜,只有使人、物、環(huán)境三者達到和諧完美才是真正有價值的設計。無障礙包裝設計在遵循使用者自然操作行為習慣的同時,不僅要避免用戶受阻的任何可能性,更要自然、恰當地引導使用者的操作行為,減少不必要的煩瑣步驟,省時省力,形成美好、舒適的產品使用感受。
以微軟XBOX無障礙游戲控制器的外包裝設計為例(見圖5),整個包裝無論哪個步驟都可以讓用戶享受單手操作、毫無障礙的開啟體驗。明確清晰的拉環(huán)開啟結構提示,一觸即開的封膠、色帶以及抽屜式的內包裝盒,不需要任何說明,即可在包裝結構一目了然的操作提示下通過多種方式輕松、順滑地完成包裝的開啟過程,為包括各類肢殘人士和認知障礙人士在內的游戲玩家創(chuàng)造了從“開箱”環(huán)節(jié)就已經開始享受到專屬于他們的、完整的游戲產品體驗感。
圖 5 XBOX無障礙控制器(圖片來自https://www.gamewikia.com/news/176523)
基于包裝尺寸的限制,視覺障礙人群、認知障礙、老人和兒童等特殊群體很難自主關注食品、藥品包裝上過小但重要的提示性內容,也記不住過多的規(guī)則和限制。對于具有一定安全隱患的包裝,反而應利用反向思維,在設計中添加一定的時間、體量和使用規(guī)則等的障礙限制[9],例如增加功能結構、增加使用過程環(huán)節(jié)、增加使用附加條件等,限制、避免誤操作引發(fā)的特殊產品的不安全性,從而更加有效地幫助特定人群,防止其受到傷害,并獲得真正意義上自然的、有尊嚴的、無障礙體驗的自由。以一款名為Sabi的無障礙藥物包裝設計為例,該設計根據使用者服用藥物的不同情境,設置增加不同容器和數量的障礙限制,將藥品每天的服用量平均分成等量的單元小包裝,根據清晰、簡潔的文字和圖形的提示拿取、服用,避免了障礙人群,尤其是視覺障礙人群錯拿、反復拿取等各種潛在危險。這款包裝外觀的設計用材考究,造型風格簡約高端,甚至很難讓人聯(lián)想到產品的藥用屬性,其設計創(chuàng)意也體貼地關照到了特殊障礙人群對保護個人隱私的心理需求。
隨著數字信息智能技術的不斷突破,多感官融合的信息交互技術正通過網絡媒介被廣泛推廣和使用,無障礙包裝設計要實現從設計到完成使用,再到儲存、回收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不同使用者的完美使用體驗感,一要加強政府在技術支持方面的開發(fā)投入,降低技術的使用成本;二要完善立法和政策,鼓勵信息轉換技術在社會各領域中的應用;三要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借助學術平臺提高社會對無障礙設計概念的關注和認同,從而真正促進全社會無障礙環(huán)境的形成。
未來的包裝設計在任何環(huán)節(jié)都有可能會突破我們的想象:可以幫助殘障群體分辨食物類別和味道的可直接食用的包裝;視障、肢體障礙人士通過語音指令就可以開啟的實體包裝;能夠連接聽障人士的助聽設備,感知其情緒,即刻可轉換為語音并擁有思考能力的智能可變式包裝……隨著人工智能、VR/AR等虛擬現實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完善,探索多種感官體驗,能夠模擬人與人之間的交互方式,無縫對接、高度自然融合在一起的交互性設計仍然將是未來無障礙包裝設計的重要發(fā)展方向。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明確要求“完善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和關愛服務體系”,努力實現“平等、參與、共享”的發(fā)展目標[10],為我國殘疾人在內的特殊群體無障礙事業(yè)的建設提供了正確的發(fā)展方向和理論指導。推廣、普及應用無障礙包裝設計是未來設計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大趨勢,也是人工智能技術參與產品包裝設計的潛在增長點。通過對至少有一種以上感官體驗或者臨時情境性感官體驗缺失的特定人群的感官認知分析,探討多感官體驗在無障礙包裝中的設計方法和設計原則,不斷提高包裝設計的“無障礙”體驗感,不僅可以幫助殘障人群獲得享受平等參與、共享生活的權力,也可以帶給所有人生活普惠的價值和便利,從而最大限度地創(chuàng)造一個可以實現的自由、文明、和諧的無障礙生活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