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會芬 王玉鳳 羅旭 王千千
甘肅省腫瘤醫(yī)院,甘肅 蘭州730050
胃癌是我國常見消化道腫瘤之一,近年來其發(fā)病率呈不斷上升趨勢,外科手術仍是胃癌最有效的治療手段之一[1]。胃癌根治術行D2 淋巴結清掃術逐漸成為標準術式,而術后并發(fā)癥的防治也被認為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重要方向。報道顯示,胃癌根治術后膽囊結石的發(fā)病率明顯高于正常人群,為30%左右[2-3]。其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反復右脅部、上腹部及后背脹滿不適,偶見疼痛、惡心、嘔吐、消化不良、食欲欠佳、疲乏無力、畏寒發(fā)熱、口苦等,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威脅,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老年患者在胃癌患者中占比不斷增加[4],老年患者因合并其他系統(tǒng)疾病,整體營養(yǎng)狀況差,手術意愿降低,接受二次手術切除可能性低,因此,如何有效防治術后并發(fā)癥,使其獲得更高的生活質量成為臨床醫(yī)師亟待解決的問題。傳統(tǒng)醫(yī)學治療胃癌根治術后并發(fā)膽結石具有獨特優(yōu)勢。我國著名專家裴正學主任醫(yī)師中西醫(yī)結合臨床經驗豐富,其認為本虛標實是胃癌術后并發(fā)膽囊炎、膽囊結石的主要病機,臨床上常以扶正固本、兼以疏肝利膽、活血化瘀治療大法,療效確切。筆者有幸跟師學習,總結其臨證經驗。本文報道2 例采用中醫(yī)藥治療老年胃癌根治術后并發(fā)膽囊結石病例,從傳統(tǒng)醫(yī)學角度對膽石癥的發(fā)病機制及治法方藥作一闡述,旨在為臨床診治療提供一定思路。
胃癌根治術后并發(fā)膽囊結石形成中醫(yī)學沒有專門論述,可遵循中醫(yī)學辨證論治的原則去進行研究與治療。根據(jù)其臨床癥狀,在中醫(yī)學屬于“脅痛”“胃脘痛”等范疇。傳統(tǒng)醫(yī)學認為膽位于六腑之一,又屬奇恒之腑,膽呈囊形,附與肝之短葉間,與肝相連。肝和膽又有經脈相互絡屬,互為表里?!鹅`樞·本輸》稱膽為“中精之府”,《千金要方》稱膽為“中清之府”,《難經·三十五難》稱之為“清凈之府”,膽內貯藏、排泄膽汁,膽汁由肝之余氣所化生,匯集于膽,泄于小腸,以助飲食消化,是保證脾胃運化功能正常進行的重要條件?!鹅`樞·經脈》曰:“膽,足少陽之脈,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靈樞·脹論》曰:“膽脹者,脅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說明脅痛為膽腑病的主要癥狀?!稘健っ{痛評治》曰:“夫脅痛之病……多因疲極嗔怒,謀慮驚擾,悲哀煩惱,致傷肝臟。肝臟既傷,積氣攻注,攻于左,則左脅痛;移逆兩脅,則兩脅俱痛;攻于右,則右脅痛”,故情志不遂是引起脅痛的主要原因。《丹溪心法·疸》曰:“疸不用分其五,同是濕熱”,膽汁黏稠郁阻而使?jié)駸崽N結,致肝膽氣機不暢,膽汁蘊積,久而成石。故認為濕熱邪氣也是導致膽病的主要原因。《素問遺篇·刺法論》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內徑》亦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胃癌屬本虛標實之證,手術損傷膽絡,膽囊失其濡養(yǎng),失去了正常貯存和排泄膽汁的功能,疏泄不利,日久膽液凝結,郁阻而使?jié)駸崽N結,肝膽氣機逆亂,失于疏泄,結石得成。因此正氣虧虛是所有腫瘤患者普遍存在的內在基礎。故筆者認為此病與肝氣郁結,膽失疏泄,肝胃不和,脾虛不運,濕熱內蘊等有關。加之術后生活失節(jié)而誘發(fā),故病位在肝、膽涉及脾胃、胰腺。
傳統(tǒng)醫(yī)學認為膽汁的化生和排泄,由肝的疏泄功能調節(jié),肝性喜條達而惡抑郁,肝氣郁結則橫逆犯胃而出現(xiàn)胃失和降,多見心下痞硬,兩脅脹痛,口苦噯氣。對應《景岳全書》良方柴胡疏肝散,主治肝氣郁滯證,證見:脅肋疼痛,噯氣太息,脘腹脹滿,脈弦?!端貑枴毭握摗芬嘣啤巴恋媚径_”。故筆者在健脾和胃基礎上運用疏肝利膽之法,俟脾氣健旺,則木不乘土,肝氣自疏,肝脾調和,氣機通暢,而癥自除。中藥方選柴胡疏肝散加減。金鈴子散出自《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清代徐大椿認為此方“金鈴子善入厥陰,化伏熱以祛濕;延胡索善走血分,活血脈以調血。為散酒調,使血氣和則濕熱自化而木火氣伸”,因此金鈴子散可疏利肝膽濕熱,調暢氣機止痛。筆者臨證參考傳統(tǒng)膽結石治療方藥[5]及裴正學主任醫(yī)師經驗自擬方藥治療2 例胃癌根治術后并發(fā)膽囊結石患者,癥狀明顯得以改善。自擬方具體組成:柴胡10g,白芍10g,枳實10g,郁金6g,木香10g,草寇10g,大黃6g,元胡10g,川楝子20g,金錢草10g,甘草6g。中醫(yī)學認為肝脾主升,膽胃主降,此方核心立足肝膽樞機,具有疏肝和胃、行氣活血,清熱利濕,旨在調暢人身氣機升降。扶正去邪兼施,從而達到祛邪不傷正,扶正不留邪的最終治療目的。
病例一,李某,68 歲,女性。2017 年6 月24 日初診,患者胃惡性腫瘤根治術后1 年,術后行SOX 方案化療6 周期,定期復查未見復發(fā)轉移征象。近一周上腹脹痛不適,右脅下為著,時有惡心,口苦,納差等癥狀。門診行腹部超聲示膽囊泥沙樣結石,大小為5mm×6mm。腹部增強CT 示:胃癌術后改變,膽囊泥沙樣結石。門診診斷膽囊結石。體查見右上腹疼痛并向右肩胛部放射,疼痛拒按,惡心,口干苦,小便黃,大便時干時溏,脈左弦滑,關郁;右弦細,關尺沉。舌紅苔黃膩。辨證:濕熱蘊阻型(膽囊結石)。治則:疏肝利膽。給予自擬方藥加減:柴胡10g,白芍15g,枳實10g,甘草6g,木香10g,丹參10g,草寇10g,黃芩6g,元胡20g,川楝子20g,干姜6g,半夏6g,蒲公英15g,敗醬草15g,金銀花15g,連翹15g。共6 劑,水煎服。于2017 年7 月5 日二診:服上方諸癥好轉,診左脈弦細,右脈弦緩,舌紅苔薄黃。上方去參草豆蔻,連翹,金銀花,加龍膽草10g,金錢草15g,地黃12g,以排其結石,7 劑。2017 年8 月2 日三診:服上服出現(xiàn)大便次數(shù)增加,便呈醬色,診脈弦細,舌紅苔淡。原方再給予5 劑。囑忌生冷辛辣刺激之物,藥盡一周后復查腹部超聲示膽囊泥沙樣結石消失,膽管未見明顯異常,患者自訴腹痛好轉,精神較前好轉,大便次數(shù)2~3 日一次,顏色正常。
病例二,張某,70 歲,男性。2019 年10 月8 日初診,患者胃惡性腫瘤根治術后4 年余,術后給予單藥輔助化療,定期復查未見明確復發(fā)及轉移。近期復查腹部超聲示:肝血管瘤,膽囊泥沙樣結石。因僅有口干癥狀,患者未予重視,于就診1 周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后背脹痛連及兩脅不適,胸悶等癥狀。遂于門診行腹部增強CT 示:胃癌根治后改變,肝血管瘤,膽囊泥沙樣結石。腹部超聲示:肝血管瘤,膽囊結石,其大小為5mm。心電圖未見異常,體查見后背脹痛連及兩脅,頭痛,煩悶,惡心,呃逆,反酸,大便時溏時瀉;左關弦細,舌質紅。辨證:肝氣郁結型(膽囊結石)。治則:疏肝理氣散郁。給予自擬方加減:柴胡15g,枳實10g,白芍20g,元胡10g,川楝子15g,半夏6g,黃芩6g,郁金10g,香附6g,烏藥6g,干姜6g,甘草6g。共6 劑,水煎服。2019 年10 月20日二診:患者后背脹痛好轉,反酸噯氣改善,食欲較前改善。診左脈弦,舌白紅苔薄。上方去元胡、川楝子,加陳皮6g,茯苓12g,白術15g,雞內金6g,金錢草15g,再服6 劑。囑忌生冷辛辣刺激之物,藥盡一周后隨訪,患者自訴精神情緒好轉,大便次數(shù)2~3 日一次,能正常生活。電話隨訪3 月內癥狀未見反復。
胃切除術后并發(fā)膽石癥作為胃癌根治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常伴腹部疼痛不適和一系列胃腸道消化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其發(fā)病機制至今尚未明確。尤全山等[6]報告老年胃癌根治術后并發(fā)膽囊炎受多種因素影響,主要有過高的BMI、經歷開腹手術、清掃No.8 淋巴結和No.12 淋巴結等,尤其是手術過程中可能會造成迷走神經受損及膽囊壁血供受影響,術后肝外膽道可與周圍粘連,嚴重抑制膽囊、膽總管收縮功能,導致膽汁淤積、膽囊炎的形成[7]。由此可見,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同時受到來自外部手術因素及自身體質的影響。因此,合理選擇手術方式,加強術后管理,或可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建議接受胃癌根治術的患者應調整進食習慣,盡量少食多餐,減輕胃腸功能負擔,從藥物預防角度來看目前也有研究證實,口服12 個月熊去氧膽酸治療可顯著降低胃癌切除術后膽(結)石的發(fā)生率[8]。
研究顯示,近年來胃癌的死亡率呈現(xiàn)隨著年齡增長而上升的趨勢[9],老年腫瘤患者的生存現(xiàn)狀也引起更廣泛關注??紤]到高齡患者在生理器官與細胞功能等方面均存在退變情況,相應代償能力和免疫力低下,部分人群多合并其他系統(tǒng)疾病,加之術后并發(fā)癥較多,愿意或能夠接受二次手術人群比例也會相應減少[10]。中藥治療膽結石歷史悠久,具有很好的臨床療效。傳統(tǒng)醫(yī)學治療膽石癥體現(xiàn)在兩方面,第一,針對由結石誘發(fā)的并發(fā)癥處理;第二,對無法手術或者暫時不需要手術的患者進行輔助治療,以達到減輕炎癥及水腫,緩解疼痛的目的,在患者接受程度及臨床療效方面,顯示出其絕對優(yōu)勢及特色。有研究報道[11]中藥治療膽結石在改善上腹痛,腹脹,排石,調節(jié)情志等方面療效明顯。且未見明顯不良反應。幾項基礎研究[12,13]也證實,中醫(yī)藥治療結石主要體現(xiàn)在改善膽道動力學、減少致石性膽汁形成等方面。與西藥單一靶點作用不同,中藥方劑依靠多味中藥按照君臣佐使配伍方法,通過整體以及多途徑整合發(fā)揮作用,并結合現(xiàn)代醫(yī)學的成果和方法手段,通過西醫(yī)診斷,中藥治療,方證相應,達到效如桴鼓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