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華法系的文化安全智慧
——以價值觀為中心的考察

2023-01-03 13:17
華東政法大學學報 2022年2期
關鍵詞:中華價值觀法律

龍 瀟

一、問題的提出

中華法系是古代中國長期積淀形成的一套關于法律制度設計、創(chuàng)制與運行的思想體系與規(guī)范體系,也是國家與社會的治理體系,歷經夏商西周的“禮刑”體系、春秋戰(zhàn)國秦朝的“法?律”體系、漢唐明清的“禮法”體系,至清末學習西方進行法制改革方始解體,在世界五大法系中獨樹一幟。2021 年4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意見》中指出,“傳承中華法系的優(yōu)秀思想和理念,研究我國古代法制傳統(tǒng)和成敗得失,挖掘民為邦本、禮法并用、以和為貴、明德慎罰、執(zhí)法如山等中華傳統(tǒng)法律文化精華,根據時代精神加以轉化,加強研究闡發(fā)、公共普及、傳承運用,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法律文化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在如何維護文化安全的問題上,中華法系于實踐中積累了獨特而豐富的經驗和智慧,對推進我國當前的文化安全建設和法治建設,也能提供有益的歷史鏡鑒。

文化安全系指一個國家的各種文化元素處于“沒有危險,不受威脅”的客觀狀態(tài)。文化的結構可以從兩個方面剖析,表層結構包括語言文字、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是“看得見的文化”;深層結構指價值觀念,是“看不見的文化”。依哲理概念論之,價值觀念即價值觀,是人們對個人、家庭、社會和國家所持的觀點和看法之總和,其對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等文化要素起著支配性作用。從時間的角度觀察,來自內部的諸如政權更迭、文化革命一類的危險,會破壞文化的延續(xù)性;從空間的視域考量,來自外部的諸如文化侵略、顏色革命一類的威脅,會顛覆文化的穩(wěn)定性。因而文化安全就是對內維護其延續(xù)性,對外鞏固其穩(wěn)定性。隨著經濟全球化、信息網絡化、文化市場化時代的到來,世界大國的博弈深層次展開,文化安全問題愈顯突出。2003 年8 月,在第十六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體學習會議上,國家最高決策層第一次將“國家文化安全”提高到重要位置,指出要“確保國家的文化安全和社會穩(wěn)定”。2014 年4 月,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將文化安全作為當代國家安全體系中的重要內容。

2021 年7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再度強調:“新的征程上,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始終居安思危,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統(tǒng)籌發(fā)展和安全。”〔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載《黨建》2021 年第7 期,第8 頁。加強新時代的文化安全建設,既需要注重對新形勢新問題新策略進行研究,也需要從歷史上汲取養(yǎng)分、獲取啟迪。中國古代雖然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文化安全”這樣的概念,卻十分看重文化對國家興亡的作用。清代思想家龔自珍說:“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2〕徐世昌等編纂:《清儒學案》卷一百五十八,《古史鉤沉論二》,中華書局2008 年版,第6151 頁。歷史是文化賴以存續(xù)的時空載體,文化是歷史保留傳承的精神財富。欲滅其國,必先滅其史;而滅其史,即割斷其文化血脈。國家滅亡但歷史文化尚未被泯滅,就必然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希望,所以中華法系特別注重運用法律制度來維護自身文化的安全,從而使中華文化五千年傳承不絕,成為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跡。

中華法系維護文化安全的實踐探索是多方面的,既在表層文化上著力,又在深層文化上用功。國家安全學學者劉躍進教授認為,價值觀念“是這種言行模式背后發(fā)揮支撐作用的精神支柱,是文化中更內在也更為深刻的本質方面”?!?〕劉躍進:《解析國家文化安全的基本內容》,載《北方論叢》2004 年第5 期,第90 頁。美國政治學者塞繆爾?亨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甚至認為觀念的力量更大于軍事手段:“對一個傳統(tǒng)社會的穩(wěn)定來說,構成主要威脅的,并非來自外國軍隊的侵略,而是來自外國觀念的侵入,印刷品和言論比軍隊和坦克推進得更快、更深入?!薄?〕[美]塞繆爾?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王冠華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 年版,第141 頁。由于價值觀在文化中占據著最為重要的位置,故而本文旨在考察中華法系在維護價值觀方面積累的經驗,進而發(fā)掘其維護文化安全的智慧,并冀望從中獲得啟示。

二、維護“孝”“義”價值觀,保障家庭層面的文化安全

中華法系在家庭層面積累的文化安全智慧主要在于:用法律手段維護孝悌節(jié)義一類的價值觀,既可以構建團結和睦的家庭秩序,實現近期目標;又有助于形成傳承不變的文化傳統(tǒng),達成遠期愿景。傳統(tǒng)社會乃“家國天下”,家庭牢固,國家才能穩(wěn)定。而欲家庭穩(wěn)固,必得有人人信服的價值觀來加以維系?!兑捉洝酚醒裕骸案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薄?〕(宋)朱熹:《周易本義》卷之二,《周易下經?家人》,中華書局2009 年版,第145 頁。大家都能恪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節(jié)”的價值觀,才能使不同的家庭角色做到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出現“家和萬事興”的局面。然而孝悌節(jié)義的價值觀在個人內心的養(yǎng)育,光靠道德教化是不夠的,還得用法律制度進行規(guī)制,才能使之內化為普羅大眾的行為心理,真正發(fā)揮出“修身”“齊家”的功能,起到維護文化安全的作用。

(一)用法律對“孝”“悌”觀念進行規(guī)制

“孝”是古代家庭最重要的價值觀,中華法系對此設計了切實的制度保障。早在夏朝就有不孝罪,《孝經?五刑》 篇云:“五刑之屬三千,而罪大于不孝。”漢代以后的歷朝統(tǒng)治者,莫不宣稱“以孝治天下”,孝成為安邦定國的核心價值觀。從文化學的視角觀察,任何一種價值觀都不是單一的,而是由多個層次的價值元素有機構成。即如孝道就有物質層的“供養(yǎng)”,今日民法謂之“贍養(yǎng)”;精神層的“敬養(yǎng)”,又稱“樂養(yǎng)”。在此從這兩個層次來考察中華法系是如何對孝道觀念進行調整的。

首先,用法律調整物質層次的孝道觀念,培育“供養(yǎng)”的價值元素。

在傳統(tǒng)中國人眼中,子孫供養(yǎng)父母長輩是天經地義、不證自明的責任,同時也是法律賦予的不可免除的義務。從漢朝的律令可以看出,中華法系對不盡供養(yǎng)義務的子孫,設置的法律制裁力度相當大?!抖曷闪? 奏讞書》規(guī)定:“有生父而弗食三日……當棄市。”實踐中的案例也能證明這一點。《宋書?何承天傳》記載,南北朝劉宋時期,江陵(今湖北荊州)縣民尹嘉因不養(yǎng)生母被告發(fā),“法吏葛滕簽,母告子不孝,欲殺者許之”,將其判處大辟之刑。后因遇到大赦,尹嘉才免除一死。

隋唐法制是中華法系得以成熟的標志,其中關于供養(yǎng)的立法也趨于合理。《唐律疏議?斗訟律》規(guī)定:“供養(yǎng)有闕者,徒二年?!钡枳⒁庾锱c非罪的界限,以“堪供而闕”為入罪標準。如果子孫確系家境貧寒、無力供養(yǎng),不合有罪。同時,唐律還規(guī)定了養(yǎng)子對養(yǎng)父母的贍養(yǎng)義務,“諸養(yǎng)子,所養(yǎng)父母無子而舍去者,徒二年?!薄?〕劉俊文:《唐律疏議箋解》卷第十二,《戶婚?養(yǎng)子捨去》,中華書局1996 年版,第941 頁。為了讓供養(yǎng)的行動能落到實處,供養(yǎng)的觀念能得到強化,歷代還配套設置了“別籍異財”的法律制度。唐律之《戶婚律》規(guī)定:“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孫別籍、異財,徒三年?!惫糯鐣约彝ヰB(yǎng)老為主,此法的意旨在于確保長輩年老之后有子孫在身邊照顧,以解除老無所靠的問題??梢?,隋唐法制強調子孫對長輩盡供養(yǎng)義務,而后宋元明清沿襲該法律制度,展現了中華法系鞏固孝道價值觀的不變初衷。

其次,用法律調整精神層次的孝道觀念,培育“敬養(yǎng)”的價值元素。

“敬養(yǎng)”是孝道觀念中更高層次的價值要求,中華法系在這方面所做的設計更是獨具特色。漢《二年律令?賊律》中規(guī)定:“子毆詈泰父母、父母……皆棄市?!睊侀_“毆”的情形不論,依今日觀念看來,“詈”不過是違背道德要求的辱罵行為,但在那個時代,因其對孝道倫理沖擊太大,如果放任不管,可能會引發(fā)整個社會的觀念失落與混亂,對價值觀安全造成危害與威脅,所以要用法律予以嚴禁。魏晉南北朝沿襲這一立法模式?!端螘酚涊d:“律文:子罵詈父母,棄市?!蹦铣瘎⑺螘r張江陵辱罵母親黃氏,導致黃氏上吊自殺,大臣孔淵之認為:“故毆傷咒詛,法所不原,詈之致盡,則理無可宥?!彼炫袕埥陾n首?!?〕(南朝梁)沈約:《宋書》卷五十四,列傳第十四《孔季恭?孔淵之》,中華書局1974 年版,第1534 頁。

因襲中華法系一貫的立法旨意,隋唐法律對“敬養(yǎng)”的價值元素培植力度更大,調整范圍更廣,孝的價值觀更加深入人心。《唐律疏議?名例律》:“謂告言、詛詈祖父母、父母”,皆入不孝罪,從以前的辱罵擴展到告發(fā)父母、詛咒父母的行為,此后各朝承襲如舊。宋朝任布擔任越州(今浙江紹興一帶)長官時,“有祖訟其孫者‘醉酒詈我’,已而悔,日哭于庭曰:‘我老無子,賴此孫以為命也?!悸勚?,貸其死,上書自劾,朝廷亦不之責?!薄?〕(元)蔑里乞?脫脫等:《宋史》卷二百八十八,列傳第四十七《任布》,中華書局1985 年版,第9683 頁??梢娏R詈父母尊長在理論上是要判死刑的,只是在實踐中法官會根據天理、人情來做必要的變通。非惟如此,頂撞父母尊長也是犯罪,罪名為“子孫違反教令”,須判處兩年徒刑,直到清末法制改革,該罪名成為是否廢改的爭議焦點。伴隨著這一類制度的廢止,中華法系亦走向解體。

“孝”作為家庭中的核心價值觀,用以調整縱向的親屬關系,由此還派生出“悌”“友”“恭”一類的價值觀,用以調整橫向的親屬關系,正如《弟子規(guī)》所說:“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边@對弘揚團結和諧的家風非常重要?!靶钟训茔笔恰案复茸有ⅰ庇^念的延伸,自然也成為中華法系關注的對象,對違反者必予以嚴懲,唐宋以后相關案例可謂俯首即是,聊舉一例以證之。南宋一個叫丁細七的人,因盜葬祖墓與堂兄弟丁居約、丁五十二發(fā)生糾紛,將官司打到衙門,并于訴狀中直呼對方綽號。法官看了非常生氣,判決寫道:“狀中所稱,一則曰丁花晚,再則曰丁花晚,為人之弟,而以此等惡名叱其兄,委是有傷風教。杖一百,枷項令眾半月,余人并放?!薄?〕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宋遼金元史研究室點校:《名公書判清明集》卷之十,《人倫門?兄弟?弟以惡名叱兄》,中華書局1987 年版,第372 頁。在正規(guī)的法律文書中稱呼兄長惡名本無大礙,但無疑蔑視了兄友弟悌的家庭倫理,對長幼有序的價值觀形成潛在威脅,妨害文化安全,故而中華法系在立法和執(zhí)法實踐中都會對此做出應對。

(二)用法律對“節(jié)”“義”觀念進行規(guī)制

“節(jié)”“義”二字是維系夫妻關系的價值觀。北宋理學家程頤說:“順理而行,是為義也。”〔10〕(北宋)程顥、程頤:《二程集》卷第十八,《伊川先生語四?劉元承手編》,中華書局2004 年第2 版,第206 頁。行為合理就是義,反之就是不義。在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丈夫是家庭中主要勞動力,他能撐得起家里這片天,就是“義”;妻子專心操持家務,修德守節(jié)就是“義”,反之就是不義?!傲x”的范疇大于“節(jié)”,它既是規(guī)范丈夫的價值觀,也是約束妻子的價值觀。所以《禮記?婚義》中就說:“夫婦有義?!边@種價值觀對穩(wěn)定婚姻關系舉足輕重,是中華法系不可忽略的調整重點,相關的制度建設主要從兩個方面來展開。

第一,解除婚姻關系的行為符合“義”的價值評判,法律即予支持。

中華法系在這方面設置的制度,以“義絕”最具代表性,即夫妻中某一方的行為達到了義絕的程度,可以依法解除婚姻關系。漢班固撰《白虎通義?嫁娶》載:“悖逆人倫,殺妻父母,廢絕綱常,亂之大者。義絕,乃得去也?!惫P者以為,“義絕”在漢朝或已成為法律中的定制,因為該則史料明確指出了“義絕”的范圍,包括前述的三種行為,又使用了“去”這一法律術語。如漢武帝時,朱買臣的老婆嫌他窮酸,“求去”,〔11〕(東漢)班固等:《漢書》卷六十四上,《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第三十四上?朱買臣》,中華書局1962 年版,第2791 頁。即要求離婚,兩人便解除了婚姻關系。又如漢成帝時,左將軍史丹的女兒嫁與王俊為妻,后得知王俊準備告發(fā)自己父親丞相王商,左丹覺得這樣的女婿靠不住,“為女求去”,〔12〕(東漢)班固等:《漢書》卷八十二,《王商史丹傅喜傳第五十二?王商》,中華書局1962 年版,第3372 頁。即主動要求王俊休棄自己的女兒??梢姟叭ァ笔蔷哂蟹杉s束力的法言法語?;蛟S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制度,所以漢朝人已經比較普遍地運用“義”的價值觀念來評判離不離婚的行為。東漢初年,光武帝劉秀的姐姐湖陽公主劉黃欲嫁給有婦之夫宋弘,結果宋弘以“糟糠之妻不下堂”為由堅辭拒絕。〔13〕(南朝宋)范曄等:《后漢書》卷二十六,《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第十六?宋弘》,中華書局1965 年版,第905 頁。此舉大大弘揚了“義”的價值觀,因而備受后世推崇。

唐律中關于義絕制度的規(guī)定就更為具體了,歸納起來有三類行為:一是丈夫對妻子,有毆打、殺害妻子一定范圍內親屬的行為;二是妻子對丈夫,有“欲害夫”,或與丈夫一定范圍內親屬有毆打、罵詈、通奸的行為;三是夫妻各自一定范圍內親屬,他們之間有“自相殺”的行為。夫妻關系存續(xù)期間,只要出現其中某一種情形,便構成義絕,必須強制解除婚姻關系。“諸犯義絕者離之,違者,徒一年?!薄?4〕劉俊文:《唐律疏議箋解》卷第十四,《戶婚?義絕離之》,中華書局1996 年版,第1060 頁。由唐至清,這一制度相沿不改。如元朝李先強奸繼子媳婦阿李,又將妻子李阿鄧打傷,官府認為:“夫妻原非血屬,本以義相從,義和則固,義絕則異。”〔15〕《元典章?刑部?妻告夫奸男婦斷離》。認定李先的行為構成義絕,判決其與李阿鄧離婚。

第二,解除婚姻關系的行為違背“義”的價值評判,法律則予以禁止。

周禮有“七出三不去”的禮制,漢以后逐漸轉化為中華法系中相關的原則和制度?!叭蝗ァ笔墙闺x婚的規(guī)定,包括“與更三年喪,不去”,即妻子為公婆守了三年喪的,不能離婚,理由是“不忘恩也”;“前貧賤后富貴,不去”,即娶妻時貧賤,后來升官發(fā)財出名了,不能離婚,理由是“不背德也”;“有所取無所歸,不去”,即結婚時老婆帶了很多嫁妝,說明她娘家境況很好,后來娘家散落了,老婆無處可去,不能離婚,理由是“不窮窮也”?!?6〕(清)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卷十三?本命第八十》,中華書局1983 年版,第255 頁。忘記妻子對丈夫家的恩德,“男人有錢就變壞”,將娘家破敗的妻子往絕路上逼,這三種行為都是典型的忘恩負義,故為法律所禁止?!短坡墒枳h》作為中華法系的定鼎之作,直接將這些禮制轉變?yōu)橄鄳姆蓷l文,不過順序、詞匯略有變動而已,從而維護義的價值觀的穩(wěn)定性與延續(xù)性。

如果丈夫在沒有“三不去”的情形下休妻,法律又該如何處理呢?這種行為由于沒有違反法律的禁止性規(guī)定,本有可能逃脫制裁。但這種鉆法律漏洞的舉動,對義的價值觀會造成人為破壞,故在中華法系設計的制度網絡中,同樣會給予相應的懲罰。唐代宗時,源休任御史中丞,“因小忿而離,妻族上訴,下御史臺驗理,休遲留不答款狀,除名,配流溱州”?!?7〕(后晉)劉昫等:《舊唐書》卷一百二十七,《列傳第七十七?源休》,中華書局1975 年版,第3574 頁。源休因為一點小矛盾就把老婆給休掉,結果受到了除名和流刑的處罰。作為朝廷高官竟因離婚糾紛而受重罰,這樣的案例在全社會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有助于弘揚“夫婦有義”的價值觀。

三、維護“禮”“信”價值觀,保障社會層面的文化安全

中華法系在社會層面積累的文化安全智慧主要在于:運用法制手段推崇“仁”“禮”“智”“信”“溫”“良”“儉”“讓”一類的價值觀,以穩(wěn)定社會秩序,鑄牢文化信念。由于概念頗多,茲從“禮”“信”這兩個視角來觀察其成功的經驗。

(一)維護禮儀價值觀的法律措施

北宋史學家歐陽修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18〕(宋)歐陽修:《新五代史》卷五十四,《雜傳第四十二》,中華書局1974 年版,第611 頁。可見,“禮”是構建正常社會秩序的價值觀之首。禮在夏商周三代,既是法律規(guī)范,又是道德準則,是道德法律混同的產物。春秋戰(zhàn)國禮崩樂壞,到秦朝一統(tǒng)中國時更是棄禮任法,禮就不再用法律的手段來強制調整,搖身而變?yōu)榧兇獾牡赖隆牡赖碌慕嵌绕饰?,禮可分為兩個層次:一為禮義,即禮內在的精神實質,由于這部分內容與“孝”“悌”“忠”“信”“仁”“義”“廉”“恥”等價值觀念多有交叉重合,法律如何對其進行調整就略而不述;二為禮儀,即禮外顯的禮節(jié)儀式,也就是在社會上人與人打交道需遵循的規(guī)程范式。

曾經有西方人對古代中國沒有自己的宗教而感到驚訝,那是因為我們有一套較為完整的禮儀制度。宗教旨在對靈魂與肉體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物的關系進行思考并提出解決方案,而中國的禮,足可以對這三大關系進行有效的調諧。就人與人而言,強調舉止有禮、恭敬多讓、尊老愛幼、以和為貴等?!墩撜Z?雍也》說:“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薄?9〕《論語?雍也》。提倡儀態(tài)適宜、言行有度。古代童蒙教材《弟子規(guī)》說:“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边@與今天正規(guī)場所“衣冠不整者請勿入內”的要求旨趣相通,對提高社交往來的文明程度很有指導意義。又說:“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敝T如此類的禮數,不僅是古代學堂教學的重點,在中華法系的視域里,也是強制調控的范疇。如唐朝的《儀制令》規(guī)定:“凡行路巷街,賤避貴,少避老,輕避重,去避來?!薄?0〕劉俊文:《唐律疏議箋解》(下冊),中華書局1996 年版,第1944 頁。凡在大街小巷走路,地位低的人要給地位高的人讓路,年輕的要給年長的讓路,負擔輕的要給負擔重的讓路,去的人要給來的人讓路,違反者處“笞五十”的刑罰。實踐中,因違反禮數而受到法律制裁的案例也不鮮見。唐文宗時,御史中丞溫造在街上與左補闕李虞相遇。御史中丞的官階是正四品,左補闕則是從七品上,依“賤避貴”的禮數,應該是李虞給溫造讓路。但左補闕這個職位是皇帝的近臣,難免瞧不上其他大臣,所以李虞就沒有給溫造讓路。溫造當即將李虞的祗承人(侍者)抓起來,每人背上打了十杖?!?1〕參見(后晉)劉昫等:《舊唐書》卷一百六十五,《列傳第一百一十五?溫造》,中華書局1975 年版,第4316 頁。唐以后宋元明清各朝,常于重要交通路口刻立《儀制令》石碑,至今尚有實物遺存。

中華法系中設置調整禮儀的法律制度,雖然帶有一定的等級特權色彩,但其立法用意在于維護文明禮讓的價值觀念,養(yǎng)成尊敬長者、照顧弱者、先后有序、緩急有度的秩序意識。正因為有了法律的強力塑造,使得禮的精神深深嵌入中國人的靈魂,不僅與人打交道講禮,甚至在利益、爭端面前也能保持禮讓的態(tài)度,在軍事、外交上還能堅持先禮后兵的寬容。英國著名哲學家、諾貝爾文學家得主羅素先生于1920 年來華考察講學,后在其《中國問題》一書中就說:“中國人的生活,即便是最現代化的人,比起我們也要有禮得多……對備受西方野蠻之苦的人來說,中國的禮讓就顯得十分怡然?!薄?2〕[英]羅素:《中國問題》,學林出版社1996 年版,第162 頁。

(二)維護誠信價值觀的法律措施

“信”是社會層面的道德準則,更是文化觀念中的重要內容。中國早期字典之一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說:“誠,信也。從言成聲。”又說:“信,誠也,從人言?!笨梢?,誠就是信,信就是誠,所以現在常常將兩個字連用為“誠信”。無論古今,誠信價值觀對社會和諧的秩序構建功能都是不可替代的,因而成為中華法系的調控重點。中華法系在夏商周時代,以“禮”為行為規(guī)范,以“刑”為制裁措施,“失禮則入刑”,〔23〕(南朝宋)范曄等:《后漢書》卷四十六,《郭陳列傳第三十六?陳寵》,中華書局1965 年版,第1554 頁?!岸Y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禮則入刑,相為表里者也?!庇枚Y刑結合的機制懲罰違反誠信價值觀的行為?!吨芏Y?秋官?司約》記載:“凡大約劑書于宗彝,小約劑書于丹圖……其不信者服墨刑?!敝匾跫s刻載于宗廟彝器上,一般契約則書寫在紅色竹帛上。違背誠信的人要處以墨刑。墨刑就是在臉上刺字,一個臉上刺了字的人,走到哪里別人都知道他是不守誠信的人。這和當今法院為了解決執(zhí)行難問題,在各種媒體上公布“老賴”名單的做法,道理上是相通的。

同時,油田物資供應處還優(yōu)化完善現代化物流供應鏈,建立標準化選型定型采購流程;根據框架協議采取訂單式操作,提高物資采購的效率和效益,為低成本、高質量、高效益開發(fā)的智慧油

漢唐以降,對失信行為的打擊,中華法系基本上采用的是雙罰制,即既要如數償還債務,還要處以刑罰?!短坡?雜律》規(guī)定:“諸負債違契不償,一疋以上,違二十日笞二十,二十日加一等,罪止杖六十;三十疋,加二等;百疋,又加三等。各令備償。”其中貫穿的原則就是:所欠債務越多,拖欠時間越長,處罰就越重。最輕的要用笞杖打二十下屁股,最重的可以處杖一百。如果所欠債務價值超過“百疋之物”,“百日不償,合徒一年”,拖欠時間超過一百天,判處剝奪自由強制勞動一年。明清時期沿襲這一立法原則,沒有質的變化,只是具體處刑數量略有變化?!靶拧弊鳛槲幕械闹匾獌r值觀,不僅需要用道德教化的方法來進行培養(yǎng),更需要用法律強制的手段來加以規(guī)制,使之內化為民眾的行為習慣。正因為中華法系對此采取了多方面的法律措施,且打擊力度大,使得誠信觀念得到廣泛推崇,積淀起“民無信不立”的生活經驗,〔24〕《論語?顏淵》。形成誠信為本的文化傳統(tǒng)。

四、維護“忠”“廉”價值觀,保障國家層面的文化安全

在國家層面,忠廉的價值觀念無疑是最為緊要的?!爸摇笔菄艺喾€(wěn)固的觀念基石。對內能夠最大限度地消除威脅現存統(tǒng)治秩序的危險因素,對外可以鑄就民眾抗御外敵的堅強意志?!傲笔菄艺吻迕鞯膬r值指引。一旦國家吏治腐敗、賄賂公行,必將危及國家政治安全,唯有“廉”是抗腐防變的精神力量。中華法系在這方面積累的文化安全智慧則在于:運用法制手段弘揚“忠”“廉”等價值觀,對單個王朝而言,能夠起到維護政治安全、促進政治清明、鞏固政權統(tǒng)治的作用;就整個民族而言,則有助于形成盡忠報國、奉公守法的家國情懷和文化傳統(tǒng)。

(一)對忠義觀念的法律規(guī)制

《禮記?中庸》云:“義者,宜也。”行為適宜就是義,不適宜就叫不義。其囊括的范圍很寬泛,用于調整家庭中的婚姻關系叫“節(jié)義”;用于約束臣民對國家的關系叫“忠義”,即臣民對君主和國家盡忠,就是行為之宜。反之就是不忠不義。在君國一體的帝制時代,忠于君主,也等于忠于國家。因而中國人從來都有“忠君報國”的信仰,中華法系對此亦進行多方調整,設置了相應的原則、制度,從而將忠的價值觀熔化為牢固的民族心理,為維系國家安全提供了堅韌的文化紐帶。

秦漢法律制度中,已出現了專門懲治不忠行為的罪名。《漢書?景帝紀》注文中記載:“律,大逆不道,父母、妻子、同產皆棄市?!薄?5〕(東漢)班固等:《漢書》卷五,《景帝紀第五》,中華書局1962 年版,第142 頁。投敵叛國的不忠行為,在漢律中屬于“大逆不道”罪,父母、妻子兒女、兄弟姊妹都要連坐處死。漢武帝時,名將李陵與匈奴作戰(zhàn),因寡不敵眾戰(zhàn)敗被俘。后來有人說李陵投降了匈奴,且?guī)推渚毐?,“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誅”?!?6〕(東漢)班固等:《漢書》卷五十四,《李廣蘇建傳第二十四?李陵》,中華書局1962 年版,第2457 頁。此案就是用“大逆不道”的法律規(guī)定來進行處理的。漢以后,忠的價值觀念不斷進入法典,形成了一系列的法律規(guī)定,在整個中華法系中占據了最為顯眼的位置。隋唐至明清的“十惡”罪中,有四個罪名是涉及忠的。謀反,“謂謀危社稷”,指企圖推翻當朝政權的行為;謀大逆,“謂謀毀宗廟、山陵及宮闕”,指破壞皇帝宗廟、墳墓、宮室等行為;謀叛,“謂謀背國從偽”,明、清法律改為“謂謀背本國,潛從他國”,指投降敵人、背叛國家的行為;大不敬,西晉律學家張斐在《注律表》中稱“虧禮廢節(jié),謂之不敬”,指的是冒犯皇帝尊嚴、妨害皇帝人身安全的行為。

儒家提倡的忠是“君仁臣忠”:君主對臣民要仁愛、要施行仁政,臣民對君主和國家要恪盡忠誠義務,相互的權利義務以彼此對等為價值追求。中華法系對這樣的理念進行維護,無疑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當這種蘊含著對等精神的價值觀演化成民族文化心理時,就能展現出驚人的力量,激發(fā)出報效國家的情懷。我國臺灣學者許倬云曾注意到這一點,他說:自漢代以來,“雖然廣土眾民,地方性的差異不少,中國能保持相當一致的文化同構性,政治權力可以更迭,文化認同則足以維系共同體的延續(xù)不散”?!?7〕許倬云:《萬古江河》,上海文藝出版社2006 年版,第112 頁。相較而言,同一時期的古羅馬帝國就有了本質不同,由于缺乏文化認同,一旦崩潰就再難浴火重生。而中國歷史走到隋唐,出現了比秦漢帝國更能“持續(xù)發(fā)展”的盛況,可以說忠義的價值觀在其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中華法系用制度規(guī)范的形式來弘揚忠的價值觀,從而使華夏民族對“忠”形成廣泛的文化認同。這種文化認同不僅使國家內部在政權更迭時,能夠“維系共同體的延續(xù)不散”,即便遇到強大外敵入侵,也難以改變它的文化韌性。當然,漢唐以后,法律過度強調臣民對君主盡忠誠義務,以致變成愚忠,是應當批判的。學者馮爾康研究發(fā)現,家族作為中國帝制時代超穩(wěn)定的基層組織,近現代以來已開始轉型,以適應從固有的“天下觀”向近代“國家觀”的轉變?!扒宄瘯r期,民間家中安置‘天地君親師’的牌位,民國時期改作‘天地國親師’,‘君’字易為‘國’字的一字之更,反映的是國體的變異,表示民眾從忠君轉向愛國。”〔28〕馮爾康:《18 世紀以來中國家族的現代轉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第22 頁。當今社會我們已經“撥亂反正”,不再有“忠君”“愚忠”的觀念,但“盡忠報國”卻是值得提倡的美德,在現行法律中也得到了強有力的保障。例如我國《刑法》分則第一章,專門設置了“危害國家安全罪”,具體分設了11 個罪名,最高刑罰可以判處死刑,充分維護了幾千年傳承不變的忠義價值觀。

(二)對廉政觀念的法律規(guī)制

“廉”作為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價值觀,主要有三層含義。其一,對財富要廉潔。法家集大成者韓非說:“所謂廉者,必生死之命也,輕恬資財也?!薄?9〕《韓非子?解老》。其二,對是非要廉明?!豆茏?牧民》說:“廉不蔽惡?!逼淙?,對工作要廉正?!妒酚?滑稽列傳》載:“念為廉吏,奉法守職,竟死不敢為非?!辟|而言之,廉是典型的官德、政德,故可合稱“廉政”,其對政治的影響非同小可?!蛾套哟呵铩氛f:“廉者,政之本也?!薄?0〕張純一校注:《晏子春秋校注》卷六,中華書局2014 年版,第298 頁??梢哉f廉的觀念關乎一個國家的政治風氣、政治清明和政權穩(wěn)固,是確保政治安全不可或缺的文化土壤。中華法系對廉政文化價值觀的維護,主要從如下兩方面展開。

首先是設置正面引導鼓勵的法律制度。秦朝《為吏之道》中有“五善”的法律標準,其中第二善就是“清廉毋謗”,〔31〕湖北云夢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即官吏為政清廉而無負面評價,屬于獎賞考核的一個重要績效點。漢朝開始出現“舉孝廉”的選官制度,廉潔自律的人可以推薦出來做官,是察舉制中的一種?!皾h世諸科,雖以賢良方正為至重,而得人之盛,則莫如孝廉”,〔32〕(宋)徐天麟:《東漢會要》卷二十六,《選舉上?孝廉》,中華書局1955 年版,第284-285 頁。后世魏晉南北朝相沿不改,由此產生的清官循吏亦不勝枚舉。譬如東漢初年的董宣,以“舉高第”的途徑出仕,任洛陽縣令時,湖陽公主劉黃的家奴光天化日之下殺人,董宣扛住公主的壓力,將該家奴正法。劉黃仗著是當朝皇帝劉秀的親姐姐,強求劉秀處死董宣。劉秀不但不予追究,反而“賜錢三十萬”獎勵董宣。董宣又將賞錢全部發(fā)給下屬諸吏,自己分文不取,去世時家里只有大麥數斛、敝車一乘。劉秀感嘆地說:“董宣廉潔,死乃知之!”〔33〕(南朝宋)范曄等:《后漢書》卷七十七,《酷吏列傳第六十七?董宣》,中華書局1965 年版,第2490 頁。

及至隋唐科舉制出現,考試制度取代了以前的察舉制(即推薦制),但“廉”仍然是官吏選拔與考核的重點。唐朝職官考課法中有“四善二十七最”的規(guī)定,四善是道德層面的指標,二十七最是能力層面的指標。四善中的“清慎明著”就是廉的品格,即對財富要廉潔,對工作要廉明,對壓力要廉正,考核業(yè)績好的升官,差的降職。以“孝子廉吏”為科目舉薦人才,用“清慎明著”的標準考核官吏,或許在短時期內,只能看出其對某一階層人群的命運有所影響;但從長遠來看,經由漢唐以迄明清數以千年的積淀,對引領整個社會風向至為重要,由此形成的文化價值觀更牢不可破。

其次是設置反面制裁懲罰的法律制度。早在戰(zhàn)國時期,對違反“廉”的要求者,法律便予以嚴懲。法家代表人物李悝為魏國制定的《法經》中,就有“丞相受金,左右伏誅。犀首以下受金則誅”的規(guī)定?!?4〕(明)董說:《七國考》卷十二,《魏刑法?法經》,中華書局1956 年版,第367 頁。西漢惠帝三年(公元前 192 年)出臺了《監(jiān)御史九條》,而“吏不廉”正是督察的重點之一,但監(jiān)督范圍僅限于京畿地區(qū)。〔35〕(唐)李林甫等:《唐六典?御史臺》卷第十三,《御史大夫?中丞?侍御史》,中華書局1992 年版,第379 頁。漢武帝時,又出臺了適用全國范圍的監(jiān)察法令《六條察郡之法》(又稱《六條問事》),即中央向各地派出刺史,對郡一級的長官以及地方豪強的六種犯罪行為進行監(jiān)督檢查,其中第六條督察的就是“二千石違公下比,阿附豪強,通行貨賂,割損政令”,〔36〕(南朝宋)范曄等:《后漢書》志第二十八,《百官五?州郡》,中華書局1965 年版,第3618 頁。旨在懲處官員不廉之舉。

到了唐朝,則有了更為系統(tǒng)的“六贓”制度,其中“受財枉法”“受財不枉法”“受所監(jiān)臨”“坐贓”這四個罪名是維護廉潔官德的。其中,“受財枉法”最高刑可處絞刑;“受財不枉法”最高刑可處“加役流”,即流放三千里、服勞役三年;“受所監(jiān)臨”指監(jiān)臨主官利用職權收受下屬和轄區(qū)百姓的財物;“坐贓”則相當于今天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皆有不同的處刑標準。如唐貞觀十九年(公元645 年),長蘆縣令李大辨“恣行侵奪,賂賄盈門”,為求自保,給頂頭上司滄州刺史席辨送縑二百匹、羅三十匹。席辨收禮后,極力充當李大辨的保護傘,為其開脫。后罪行敗露,席辨被處死,“大辨亦伏法”?!?7〕(北宋)王欽若等編纂:《冊府元龜》卷第七百,牧守部(三十)《貪黷》,鳳凰出版社2006 年版,第8087 頁。得益于法律的嚴厲打擊,貞觀年間出現了清廉為官的政治風氣,“深惡官吏貪濁,有枉法受財者,必無赦免……由是官吏多自清謹”?!?8〕(唐)吳兢:《貞觀政要集校》卷第一?政體第二,中華書局2009 年第2 版,第52 頁。明朝繼承了唐“六贓”制度但略有改造,保留原來的“受財枉法”“受財不枉法”“坐贓”,將“受所監(jiān)臨”改為“監(jiān)守盜”,用以治貪倡廉。尤其是朱元璋時期懲治力度更大,凡官吏貪贓滿六十兩銀子即處死,甚至還要使用“剝皮實草”的酷刑。長期的嚴懲使得明朝前期形成了“不敢貪”的震懾,即使到了吏治逐漸敗壞的中后期,這種震懾力仍有余波尚存。

中華法系從正反兩方面協同發(fā)力,促使廉的價值觀念在官吏集團得到不同程度的踐行。明代宗(景泰)時,劉鉉(1394—1458)任國子監(jiān)祭酒,二兒子劉瀚以進士身份出使南方。“瀕行,閱其衣篋。比還,篋如故,乃喜曰:‘無玷吾門矣。’瀚官終副使,能守父訓?!薄?9〕(清)張廷玉:《明史》卷一百六十三,列傳第五十一《劉鉉》,中華書局1974 年版,第4426 頁。追求廉潔成為一些官員家庭的家風家訓,不能不說是一種“不想貪”的文化自覺。當然,在政治黑暗時代這種觀念也會發(fā)生動搖,但歷史一旦回到正軌,“廉”又會成為國家的主流價值觀。

五、經驗與啟示

習近平法治思想指出:“要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法律文化,從我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中探索適合自己的法治道路?!薄?0〕習近平:《論堅持全面依法治國》,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 年版,第3 頁。中華法系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集中體現,其中潛藏著眾多的智慧。在維護古代文化安全的問題上,其成功經驗在于:用法制手段鞏固不同層面的價值觀,以凝練文化共識,培育文化基因,從而形成了一系列的文化傳統(tǒng)。文化共識是一種“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認知態(tài)度;文化基因則是一種難以復制、難以改變的遺傳密碼,它們不因朝代更替而戛然斷裂,亦不因外來文化侵蝕而訇然崩塌。在這二者基礎上構織而成的文化傳統(tǒng),展示出充分的文化自信,正如《論語?季氏》中所說:“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這一系列的經驗智慧,對當下加強法治建設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也有著重要的啟示。

(一)家庭層面的孝義文化傳統(tǒng)及其啟示

中華法系通過設置合理的原則和制度,出臺針對性強的法律條文,以維護“孝”“悌”“節(jié)”“義”等價值觀,塑造了一脈相承的價值觀體系,在家庭層面形成了以孝義為代表的文化傳統(tǒng)。因此,兩千年前孔子說:“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兩千年后曾國藩還說:“讀盡天下書,無非是一個‘孝’字?!泵癖娔灰曅樘旖浀亓x的行為準則?!肮?jié)”“義”觀念也同樣具有垂久傳遠的文化品格?!吨芤?序卦》說:“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惫糯梢浴傲x”作為是否維持婚姻關系的價值取舍,“夫婦之道,有義則合,無義則離。”〔41〕(東漢)班固等:《漢書》卷八十一,《匡張孔馬傳第五十一?孔光》,中華書局1962 年版,第3355 頁。這樣的法制模式就算依現代人的思維來看,也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正因如此,不管是改朝換代也好,外族入侵也罷,都無法摧毀孝悌節(jié)義的文化韌性,更無法改變民眾對它的內心信仰。傳統(tǒng)國家的文化安全,正是在這些堅韌信念的支撐下得以實現的。

近代以來,在法制設計上我們向西方學習,從而導致中華法系逐漸走向解體。此后的立法以個人為法律主體,家庭不再是主體,導致個人主義思想肆虐,對孝義文化傳統(tǒng)造成了極大的沖擊。如果說價值觀安全是文化安全的核心,那么當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就是當代文化安全建設的重中之重。從傳統(tǒng)中華法系處理文化安全的經驗智慧來看,必須借助法治手段來維護核心價值觀中的各種價值元素,才能達到維護文化安全的目的。雖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已經沒有以前的“孝”“義”等觀念,但“和諧”的提法,無疑涵蓋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夫婦有義”內在的精華,對形成孝順父母、家庭團結、夫妻和睦的家風家教大有裨益,因而需要用法律對之進行調整保障?,F行《民法典》第1043 條關于“家庭應當樹立優(yōu)良家風,弘揚家庭美德,重視家庭文明建設”的規(guī)定,正是“和諧”價值觀在法典中的體現,發(fā)揮了法律制度維護文化安全的作用。

(二)社會層面的禮信文化傳統(tǒng)及其啟示

中華法系對禮儀、誠信等價值觀進行多方規(guī)制,經年累月在社會層面形成了以禮信為代表的文化傳統(tǒng)?!短坡墒枳h》卷三《名例》說:“中華者,中國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義,故謂之中華。非同遠夷狄之俗:被發(fā)左衽,雕體文身之俗也?!弊⒅囟Y儀是華夏中國區(qū)別于外邦鄰國的主要特征,禮儀文化傳統(tǒng)使得吾國在世界上獲得了“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的贊譽。在處理人與人的關系上,禮講求恭敬多讓、以和為貴;在處理人與物的關系上,禮提倡取之有道、重義輕利。這樣的價值取向,在中華法系的制度設計中得到了有力的配合,久之養(yǎng)成了禮讓的社會風氣,不但對人可以做到依禮而讓,而且對利益、爭端也能做到禮讓為先,進而成為構建和諧人際關系的強大精神支柱,為今日建設文明和諧的社會秩序能提供有益啟示。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文明”“友善”的價值要素,正是對古代禮讓文化傳統(tǒng)的創(chuàng)新性繼承,對在社會層面培育正確的價值觀念意義重大,需要法律予以支持。針對曾經肆虐的高鐵霸座,無視交通規(guī)則橫穿公路、闖紅燈,公眾場合跳舞放音樂、搶場地等行為,各地各部門陸續(xù)出臺相應的地方性法規(guī)和部門規(guī)章,大大地推動了文明禮貌、與人為善的社會風氣。

古人說:“信,國之寶也?!薄?2〕(清)阮元:《十三經注疏》清嘉慶刊本(七),《春秋左傳正義》卷第十六,《僖公二十有五年》,中華書局2009 年版,第3952 頁。中華法系注重對“信”的價值觀進行強力保障,形成誠信文化傳統(tǒng),成為穩(wěn)定社會秩序的助推器。人們不但將誠信當作一種高尚的品德,更將其視為處世立身的人生智慧,因為誠實守信能給自己帶來更多的利好,以至于社會上有了“人無信不立,業(yè)無信不興”的民諺。誠信文化傳統(tǒng)的形成,不但體現了古代文化安全的實然狀態(tài),對今天的文化安全建設也能提供重要啟示?!坝^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闭\信的價值元素若要形成穩(wěn)定的價值觀,必須借助法律的維護。近代以來學習西法,法律制度中分出刑事和民事等不同部門,奉行“民事行為不科刑”的理論。民事活動中不守誠信的行為只是民事違法,不再是犯罪,只能用返還財產、支付違約金的方式來制裁,其與中華法系“民刑不分”的傳統(tǒng)做法相去甚遠。這種制裁措施在很多人看來,基本沒有什么違法成本,不具有懲罰性質,從而無視誠信價值觀,引發(fā)誠信危機。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中強調,要加大對違法失信行為的處罰力度,“實行懲罰性賠償制度”?!吨腥A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其立法目的,將誠信作為其基本原則之一,為新時代培育新的誠信價值觀提供了必要的法治保障。

(三)國家層面的忠廉文化傳統(tǒng)及其啟示

中華法系對忠誠、廉政等價值觀,更可謂呵護備至,長此以往在國家層面形成了以忠廉為代表的文化傳統(tǒng)。堅守忠義理念的人,必將得到國家和社會更多的認可與褒獎。眾所周知的關羽,因矢志不渝追隨劉備恢復漢室,留下“忠義千秋”的美名。清末大理院正卿張仁黼曾一語中的地指出:“數千年來禮陶樂淑,人人皆知尊君親上,人倫道德之觀念,最為發(fā)達,是乃我國之國粹,中國法系即以此?!薄?3〕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匯編:《清末籌備立憲檔案史料》,中華書局1979 年版,第834-835 頁。遙想抗戰(zhàn)勝利之時,刻立《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以資紀念,碑文上寫道:“蓋并世列強雖新而不古,希臘羅馬有古而無今,唯我國家亙古亙今,亦新亦舊,斯所謂‘周雖舊邦,其命唯新’者也?!薄?4〕何炳棣:《讀史閱世六十年》,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年版,第194 頁。在19、20 世紀列強霸凌的痛苦歲月里,中國能屹立東方而不倒,堅韌的忠義價值觀無疑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

在西方價值多元理論的支配下,有些人以“學術自由”為名,通過各種媒體詆毀英雄烈士,使傳統(tǒng)忠義觀念受到質疑。通過探尋中華法系在這方面積累的經驗智慧,發(fā)現要應對這樣的問題,必須通過加強法治建設來培育“愛國”“富強”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培育核心價值觀來確保文化安全。為此,國家出臺《英雄烈士保護法》,對歪曲、丑化、褻瀆、否定英雄烈士的事跡和精神的行為,對宣揚、美化侵略戰(zhàn)爭的行為,直接啟用刑罰進行制裁。雖然“愛國”“富強”的提法與“忠義”一類的詞匯差別甚巨,但其相互間的文化傳承脈絡也顯而易見。注重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法律文化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才能將“愛國”“富強”的觀念塑造成國家層面牢固的文化價值觀。

中華法系設置獎懲兩方面的法律原則和制度,以維護“廉”的價值觀,長期積淀形成了廉政文化傳統(tǒng)。歷史上流傳甚廣的36 字《官箴》便是明證:“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 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惫袤鹉耸亲龉俚母裱?,廉是其中的核心要義。該文最初為明代山東巡撫年富所撰寫,流傳到清道光四年,長安知縣張聰賢再將其刻為碑文,今保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館?!?5〕參見裴建平:《追溯“官箴碑”的歷史足跡》,載《中國紀檢監(jiān)察》2020 年第9 期,第60 頁??梢姡傲钡挠^念不但能借助樹碑勒石的實物傳之后世,更能通過潛移默化的方法化育萬民。

傳統(tǒng)“廉”的價值觀包括對財富要“廉潔”,對是非要“廉明”,對工作要“廉正”,這三種品格和態(tài)度,可以和今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法治”“敬業(yè)”“公正”的理念相對接。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強化不敢腐的震懾,扎牢不能腐的籠子,增強不想腐的自覺,通過不懈努力換來海晏河清、朗朗乾坤?!睘榇?,各級黨政機關設置紀委、監(jiān)委,加強對領導干部的監(jiān)督檢查,出臺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監(jiān)察法》,進一步完善黨規(guī)黨紀,使反腐倡廉工作做到有法可依。如此種種法治舉措,一定能使我國的廉政建設由“不敢腐的震懾”邁向“不想腐的自覺”,將“法治”“敬業(yè)”“公正”等理念打造成新時代不可動搖的廉政文化價值觀。

猜你喜歡
中華價值觀法律
我的價值觀
圖說 我們的價值觀
圖說我們的價值觀(三德)
法律解釋與自然法
法律講堂之——管住自己的饞嘴巴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知名企業(yè)的價值觀
溧阳市| 郓城县| 安新县| 丰城市| 双辽市| 公主岭市| 旅游| 修文县| 绍兴县| 左贡县| 绥滨县| 陆川县| 涞水县| 肥西县| 无棣县| 天柱县| 类乌齐县| 焉耆| 霍山县| 剑阁县| 米脂县| 宜章县| 绍兴市| 湘西| 安岳县| 商洛市| 凤冈县| 来安县| 高阳县| 澄江县| 沭阳县| 略阳县| 大石桥市| 灵台县| 英德市| 河西区| 独山县| 都兰县| 师宗县| 专栏| 科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