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佳麗,楊經華
(貴州財經大學 文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被譽為“侗族三劍客”之一的袁仁琮,始終堅持現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風格,秉持為人民創(chuàng)作的理念,為世人留下了豐富的精神寶庫?!短柕紫隆肥撬匾淖髌分?,小說剖析教育現狀,探討人生目標的樹立和人的成長發(fā)展等問題。學界對于《太陽底下》這一小說關注較少,在少數對《太陽底下》的研究中,研究者多從作家的創(chuàng)作特色、時代背景和對社會發(fā)展的有益之處等方面展開討論,對作品本身的敘事技巧和敘事意義關注較少。本文擬用敘事學的研究方法從敘事時序、敘事視角、敘事頻率三個角度對作品進行分析。
小說以多個高中生的在校生活為主要內容,描述了一幅教育悲劇景象,引發(fā)讀者對青少年教育和人生理想等問題的重新思考。作品圍繞著主人公曾京京展開,京京是求實中學的“高價生”,所謂“高價生”是指中考成績沒有達線,靠花錢和走后門進求實中學學習的學生。心思敏感的他時時刻刻都能感到各方的壓力。京京父母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父母下崗之后,生活本就拮據,但為了湊齊京京的高價擇校費,母親去做收銀員,父親不僅去超市當搬運工、到小區(qū)干物管,還要去家電城干運貨的重活,他們只盼望京京可以考上好大學,有份好工作。這種無形的壓力使京京身心俱疲,考試時緊張到頻繁上廁所。老師卻認為他在作弊,要他寫檢討承認錯誤。京京覺得沒有人理解他,選擇離家出走。令狐蕓玉是曾京京的好朋友,她也覺得活著沒有意義,與京京一同離家出走。二人在外漂泊,甚至決定吃安眠藥自殺。自殺未遂返校后,京京覺得自己記憶力嚴重下降,注意力無法集中,于是選擇休學。季小小由于學習壓力過大生病住院,后搶救無效離世,母親趙君蘭因傷心過度發(fā)了瘋,父親身心受到重創(chuàng)。曹健因考試成績排名第三選擇跳樓自殺。姚清華、伍佳佳、王林等人因跟不上學習進度,失去了學習的興趣,或退學,或在學?;烊兆?。
小說故事情節(jié)波瀾起伏,內容震撼人心,節(jié)奏快慢有序,體現了作者高超的敘事才能。作者運用倒敘手法,顛倒敘事時序,通過不同人物的敘述視角表達教育觀念的沖突,引發(fā)讀者去思考。
在《太陽底下》中,作者多次顛倒了故事發(fā)展的順序,先公布結果布置懸念,再揭曉原因。悲劇性結果在前,原因分析在后,這種打破常規(guī)時間的敘述突出了文章強調的重點,并且情節(jié)順序的安排不同,為文章增添了新意和趣味。
一向學習成績優(yōu)異的京京中考成績卻離求實中學的錄取線差了三分,先引起了讀者的好奇心,才在下文揭曉答案。令狐蕓玉和京京為什么離家出走,卻在后文的敘述中通過二人的日記揭開這一謎團。曹健是求實中學的尖子生,他突然跳樓這一事件打破了讀者的閱讀慣性,他之所以做這樣的選擇,是因為在一次考試中考了第三名,一向都考第一名的他認為自己辜負了母親的辛勤養(yǎng)育。曹健父親到青州打工,不幸發(fā)生事故,母親挑起家庭的重任。曹健為回報母親的付出,一向在學習上不讓母親擔心。老師的器重、母親的期望加上自身要強的個性,使他難以接受只考第三名的事實。他覺得一次考試成績的失敗預示了未來沒有希望,不如自己早些解脫。
《太陽底下》的敘事內容中多次先呈現結果再說明原因,敘事時間順序晚于故事發(fā)展的自然時序,這是典型的倒敘手法。倒敘手法的運用使故事內容暗藏伏筆,避免了平鋪直敘所帶來的閱讀疲勞,勾起讀者好奇心,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增強了讀者的參與感。在上述事件中,學生出現問題的原因是家長、老師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缺乏應有的關心,一味強調成績好壞會使學生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他們無處排遣,在積壓過多時就會選擇極端的方式。
“敘事視角是指作品的敘事方式、立場和角度,是人物塑造、事件描述的立足點,深刻地影響著受眾的認知和情境體驗?!盵1]《太陽底下》的作者主要采用了內聚焦型敘述視角,在內視角(內聚焦型)中,敘述者等于人物,也就是敘述者知道的同人物知道的一樣多,敘述者是借助某個人物的感覺和意識,從人物的聽覺、視覺及感受的角度去傳達一切。雖多采用內聚焦型敘事視角,但作者時常轉換敘事視角,通過不同的敘述視角串聯(lián)故事以表達觀點,展現了不同教育觀念間的沖突。不同的敘事視角之間平等交流,形成了多聲部對話形式。在文本中,不同的敘事視角輪流登場展現自己的態(tài)度和思想,讀者在多聲部的對話交織中得以保持客觀性,形成自己的獨立判斷。
在以曾政為代表的部分家長眼中,孩子只能一心向學,認為孩子就是父母的全部,孩子學習成績的好壞甚至事關家族的興旺發(fā)達,他們秉持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教育理念。在以曾泊為代表的老教師看來,教育不是一潭死水地灌輸知識,將知識和實踐割裂開來片面追求升學率,而是要搞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形成完整的人格和對知識的探索精神。他們代表了新型的素質教育觀。在以汪耳為代表的追名逐利者主張以成績高低對學生進行分流,分快班和慢班,他代表的是“分槽喂養(yǎng)”的教育觀。在以京京為代表的學生看來,他們在學校的生活是在考試和做題中度過的,學習成了一種強壓在他們肉體上和精神上的枷鎖,他們代表的是新時代的全面發(fā)展觀。讀者跟隨人物的眼光、視角和心理表征了解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內聚焦型的敘述視角更具情感穿透力和情感表現力。
小說主要描寫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沖突,這一沖突在文中頻繁出現。代際教育觀念的沖突在曾政和曾京京之間出現頻率最高,父親曾政認為京京是家里唯一的希望,對京京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他可以考一個好大學,找一份好工作,光宗耀祖;而京京的內心只有厭煩和可憐爸爸。老師騰弘和兒子王頓之間的關系也并不融洽,騰弘希望兒子可以考上清華北大,而兒子卻喜歡搞小發(fā)明,在騰弘看來,搞小發(fā)明是浪費學習時間不誤正業(yè)的表現。
父母和子女之間的觀念沖突在不同的家庭中普遍存在,頻率越高,沖突越強化。傳統(tǒng)教育理念認為,學生所有的時間都應該用于學習,學習是一切,否則就是不懂事、不聽話、浪費時間、辜負老師和家長的培育。新的教育理念認為,學生的生活不應被學習占滿,還應有自己喜歡和熱愛的事情,學習更應該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和探索知識的興趣以及能力。兩種教育觀念的沖突造成了親子關系的疏離冷漠,甚至釀成了種種悲劇。頻率是一個事件在故事中出現的次數,多次講述是為了強調,確保信息的有效接受。這種沖突的頻繁發(fā)生增強了讀者的閱讀體驗。
作者運用精妙的敘事策略展現了不同教育觀念之間的沖突。這種沖突不僅造成了學生心理上的壓抑、孤僻、脆弱、敏感,更導致學生過激行為的出現,阻礙了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學生性格越來越自卑孤僻、自控能力越來越差,對父母產生了極大的排斥心理。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發(fā)自內心的理解、陪伴、傾聽和關愛,父母應站在孩子的角度,學會以他們的眼光了解對世界的看法,實現良好的代際溝通,培育良好的家庭氛圍,塑造孩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除代際教育觀念沖突之外,作者還通過曾京京、季小小、曹健等人的家庭背景和在學校的表現強調了教育公平的問題。求實中學是當地最好的中學,擁有最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學生想去求實中學接受更好的教育,父母想讓孩子去最好的學校。后來求實中學校長實行的“快慢班”制是一次對教育資源的重新配置,將更好的資源給予了快班,打擊了被分配在慢班同學的自信心,挫傷了他們的自尊心和積極性。學生面臨著學校和家庭給予的雙重壓力,此時的學生還沒有足夠強大的內心和過硬的能力應對教育資源不公平帶來的種種問題,自殺、逃學、厭學問題頻頻出現。教育資源公平是教育事業(yè)應當首先考量的問題,教育公平亦是促進社會公平,形成良好社會秩序的有益途徑。另外,作者抨擊“唯成績論”的教育心理和評價標準,強調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育應該是太陽底下的事業(yè),除教育資源的公平配置和家庭教育的改良外,教育觀念的轉變更是刻不容緩??鬃又鲝垺坝薪虩o類”,應充分尊重受教育主體的主體差異性,要因材施教、全面發(fā)展,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生活能力,而不是將學生培養(yǎng)成為只會考高分和考好大學的學習機器,要培養(yǎng)自由和獨立的人格。
除此之外,作者還通過對曾泊、騰弘等新老教師代表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素養(yǎng)的對比,強調教師同樣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角色。教師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教育模式,應該努力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因材施教,尊重學生,將把學生培養(yǎng)成一個健康向上的人作為重要目標。
悲劇背后是如何看待“人”本身,如何真正實現人人平等,衡量人成功與否的標準是什么。誠如書中所言:“一個人年老年輕,本質意義在于生命的質量,其質量的高低又決定于他們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盵2]教育觀念的沖突在文本中出現頻率較高,在當下仍具有重要的現實觀照意義。作者呼吁給學生減負并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自由思想和獨立人格。人生短暫,成功或失敗的標準不是恒定不變的,也沒有標準答案。偉大孕育于平凡,好的大學、體面的工作并不是衡量人生是否成功、教育是否成功的唯一標準。學生在學校中可以提升自己的德行,實現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成為一個大寫的“人”才應該是追求的目標。
素有教育學之父之稱的夸美紐斯主張“人類智慧是自然獨立地不受強制地使人去尋求知識”[3]。學生是鮮活的個體,教育不是一味的灌注和輸入,而是應該在調動學生求學積極性的基礎上,讓學生主動學習和快樂學習。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強調學生最重要的責任是學做人,教師最重要的任務是教學生做人?!跋壬粦搶=虝呢熑问墙倘俗鋈?。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4]。教育是一個多方主體參與的場域,學生、家長、教師、教學條例、教育理念等都是這一場域中重要的因素。學校是培養(yǎng)學生成長發(fā)展的重要場所,承擔著重要的社會使命和家庭寄托,也是貫徹落實教育制度的重要場地,每一個因素的變化都將引起教育質量和教育水平的變化,但如何使學生健康成長始終是最重要的考量指標和參考因子。
《太陽底下》呼吁重視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摒棄“唯成績論”的教育模式,成績優(yōu)異與否不應作為衡量學生價值的唯一標準。教育問題是一個全人類的問題,也應該是一個在太陽底下的事業(yè),愿每一個受教育者也都能在求學路上找到照亮自己的那個燈塔。無論時代發(fā)生怎樣的變化,成為善良的人、懂得感恩的人、德行良好的人都是永遠不會過時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