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瀅竹
語文學科是一門綜合強很強的學科,課堂教學既要講授知識,更要講究授課藝術。為確保學生可以更加高效、精準認知學習內容,教師還應為學生創(chuàng)設濃郁、和諧、輕松、民主的課堂學習氛圍,以此喚醒課堂學習活力,讓語文課堂溢滿藝術的光彩,推動語文教學的高質量發(fā)展,讓語文學科的魅力永駐。
在大語文時代來臨之際,傳統(tǒng)層面照本宣科的語文學習模式,已經難以滿足當前的學習需求,教師應在引導學生掌握教材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從藝術角度啟發(fā)學生學習語文,拓展語文知識學習面,讓語文課堂溢滿藝術的光彩。而導言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重點關注導言引導教學,利用導言教學,為學生構建詩情畫意之舟,讓學生能夠感受到文字的美好,可以達到直擊學生心靈的引導作用,讓學生感知美,陶冶學生的情操,以此促進學生順利進入學習階段,增強學生的學習代入感,讓學生能夠更加高效地學習語文知識。
以統(tǒng)編版九年級上冊《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為例,這是一首現(xiàn)代詩,描寫了“四月天”的景象,開篇用春色多變、春光明媚、春風輕靈等詞語描繪了四月的景象,在中間段落分別用四月天中不同的景象來暗喻生活,在最后段落,詩人直抒胸臆,直接描述,你就是愛,你就是暖,就是希望。這本就是一篇詩意十足的課文,自身充滿了較強的藝術感,其特點還在于全詩中含有諸多意象,書寫柔麗、細膩的情愫,展現(xiàn)了優(yōu)雅輕盈之美,同時,詩歌中涵蓋了中國詩歌的繪畫感、音樂感,以及英國古典體詩的韻律,是一首越是吟誦越是能夠體會出更多新意的優(yōu)秀作品。
教師可以在導言教學環(huán)節(jié),先為學生介紹這首詩的作者,以及詩歌的創(chuàng)作意圖,這會讓學生在懂得更多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的同時,可以更加順利地進入到詩歌學習階段。而且,也能更好體會詩歌中表現(xiàn)的藝術性,從藝術角度學習理解詩歌內容。首先,本詩歌的作者林徽因的個性純凈、溫暖、猶如一陣清新的風,即不灼熱也不甜膩,富有較強的女性的深情與細膩,能夠使人從內心深處感受到舒適、愉快。其次,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有兩種說法,即有說詩歌是為其好友徐志摩所創(chuàng)作,也有說是為其兒子所作。但無論是為誰而創(chuàng)作的詩歌,都是借助描寫四月天,對人間真情的歌頌,而四月本身就是一個生機盎然的世界,一個生機勃發(fā)的世界,枝繁葉茂、草長鶯飛,花和草無需“多言”只是靜靜矗立,就已默然成詩,其中的藝術氣氛不言自明。
教師在導言環(huán)節(jié),對學生講述詩歌的創(chuàng)作者及創(chuàng)作背景,能夠通過語言為學生構建詩情畫意之舟,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內容,感受詩歌的藝術性,使學生能夠更加高效理解詩歌內容。
在大語文時代,教師不僅要提高學生的語文基本學習能力,更應注意構建藝術化的課堂學習氛圍,讓學生能夠更好感受文字的藝術氣息,為學生塑造多元化的語文審美觀。尤其應注意,語文教學應以閱讀學習為基礎,讓學生通過大量的閱讀,以此提高文字理解能力,而這是學習其他語文知識的基礎。教師引導學生以多元化的方式開展語文閱讀學習,比如,單人閱讀、雙人閱讀、小組共讀等閱讀模式,讓學生通過多元化的閱讀活動,循序漸進提高閱讀素養(yǎng)。在此基礎上,教師將抒情共讀融入課堂閱讀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融入角色化的閱讀氛圍中,進而深入、高效地理解閱讀內容,為學生營造瑰麗多姿的閱讀藝術殿堂。抒情共讀的另一個優(yōu)勢在于,教師通過引導學生以角色的方式進行沉浸式閱讀,學生能夠更加精準認知到課文的含義,確保學生能夠深度理解課文內容。
以統(tǒng)編版八年級下冊《大自然的語言》為例,這是一篇知識性小詩,通過反應一些自然現(xiàn)象,告訴讀者,只有通過仔細觀察,才能夠認知到大自然的規(guī)律。詩歌中表現(xiàn)了較多景物、生物,比如,白云、螞蟻、蝌蚪、春天、大雁、秋天、大樹、大魚、“三葉蟲”化石、“廬山”、風箏、雷電等,它們都能反映出自然界的現(xiàn)象,只要人類善于觀察自然,善于思考,自然會了解到不同的自然語言,感受到大自然中包含的藝術性。
為提高學生對這首詩的理解能力,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詩歌朗讀,可以讓每名學生分別以不同的“身份”進行模仿性朗讀,并在朗讀過程中,融入不同物種的感情特點,使整篇課文的閱讀能夠更具形象性、生動性,讓學生能夠通過抒情共讀,進一步體會到大自然的語言,在豐富學生自然知識儲備的同時,也可以使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以及大自然中蘊含的藝術之美。比如,高高飄起的白云、地上忙著搬家的螞蟻、在水中游泳的蝌蚪、南飛的大雁、魚鱗上的圓圈等,都是大自然的語言,更是大自然的藝術。而哥白尼的出現(xiàn),創(chuàng)建了太陽中心說,阿基米德在洗澡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浮力定理,富蘭克林在暴雨中放風箏,捕捉到了雷電,這些內容,不僅是科學知識,更是大自然創(chuàng)造的獨有的藝術,正如同工匠的石刻木雕、廚師的雕花廚藝、桌子上的插畫都是一種藝術,
柴可夫斯基曾說,上天賜給人類最偉大的禮物就是音樂,音樂是人類的精神食糧,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同時,結合課堂教學現(xiàn)象進行分析,任何一門學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不同學科間都存在千絲萬縷的關聯(lián)性,教師應抓住不同學科的關聯(lián)點,對學生開展深入、系統(tǒng)的教學引導,會形成一通百通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讓學生學會從多元角度看待問題。
將語文課堂教學與音樂相融合,能夠為學生打造意境悠遠的語文學習空間,不僅能夠通過音樂為學生創(chuàng)設輕松、寬泛的學習氛圍,更可以讓學生理解樂理、節(jié)奏、旋律的基礎上,發(fā)現(xiàn)語文知識中的學習要點。我國從古代開始,就有了吟詩配樂的習慣,尤其宋詞更是譜曲后就可以進行演唱的歌曲,因此,語文與音樂實際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有機整體。音樂的靈魂就是音樂的旋律,教師將音樂的旋律與語文閱讀相融合,將不同的語文學習內容,配合不同旋律的音樂,自然會使課文內容更加完整,也更有助于學生進行理解。
以統(tǒng)編版九年級下冊《密州出獵》為例,這是一首蘇軾的詞,宋詞的創(chuàng)作本意就是歌詞的形式,譜曲后可以進行演唱,因此,應通過音樂與詩詞教學的融合,幫助學生更好理解宋詞的含義,以及其中具有的藝術性。從詞作者以及詞的表現(xiàn)形式不難看出,這篇課文充滿了較強的藝術格調,它呈現(xiàn)了一種充滿陽剛之氣的藝術之美,使得一個英雄人物的形象躍然紙上。為有效提高學生對這首宋詞的理解能力,教師可以將整首宋詞進行拆分,分成開頭部分、中間部分、結尾部分,開頭階段適合播放舒緩的輕音樂,在中間部分應逐步轉換為激昂的大型交響樂,而在結尾部分,需要轉換為氣勢恢宏厚重感強的配樂,這種不同的音樂內容,更加真實反映出詩詞的含義,也更容易使讀者進入詩詞學習狀態(tài),進而形成音樂與詩詞融為一個有機整體的教學效果,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古詩詞鑒賞素養(yǎng)。
圖形是文字的補充說明,具有較強的直觀性、具象性,可以刺激學生的視覺感官,提高學生對學習知識的記憶能力。尤其是初中階段的語文知識學習有一定難度,且處于基礎學習與高等學習的交接階段,故而學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僅要教會學生學習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但是,單純的通過文字啟發(fā)學生進行學習,較難從更深層面引導學生認知學習內容,學生的學習效果會大打折扣。而引入圖文教學的模式是指用圖形解釋文字內容,這會簡化學習內容,讓學生通過讀圖,理解文字內容,通過這種拓展視覺體驗的方式,助力于學生更好理解課文內容。
以統(tǒng)編版九年級下冊《孔乙己》為例,這篇課文的藝術魅力在于,課文以樂寫哀,雖然以“笑”貫穿了課文內外,卻以多重對比的方式,使人物的悲劇性更為突出,揭露了舊社會的陰暗,以及強大的封建黑暗吞噬了讀書人的軀體。教師可以通過教材中簡單的圖形,引導學生認知課文中涵蓋的藝術成分,讓學生對課文形成大體認知。然后,教師應讓學生在理解文章內涵的同時,自主進行圖形繪制,包括以下兩種繪圖方式,其一,以寫意畫的方式,繪制整個魯鎮(zhèn)咸亨酒店的格局,以及課文中的人物形象,包括孔乙己、酒店掌柜、伙計、酒店用餐者、鄰居孩子等人,應注意人物的表情、衣著符合其身份,并分別標注每個人物的臺詞,這種形象化的表達方式,具有較強的藝術特點,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鮮活、豐滿,藝術氣息十足,也能夠更加深入細致的說明課文內容,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課文理解能力。
通過繪制劇情圖形,也會讓學生在繪制過程中進行二次學習,強化學生對課文內容及人物的記憶。同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繪制思維導圖,以此深層次展現(xiàn)課文的藝術特點,比如,可以設置情節(jié)發(fā)展主線,以及從主線引申發(fā)展的分支,并用文字對不同分支的內容進行說明,以視覺角度展現(xiàn)藝術特質,并鼓勵學生從藝術角度理解文章內涵。而且,繪制思維導圖,能幫助學生更加清晰、明朗地理解課文內容,提高學生的文章理解能力。
語文學科本就是一個藝術性十足的學科,它是通過語言文字表達情感、交流情感的教學藝術。同時,語文的教學特點在于,運用生動的語言文字,為學生營造濃郁的藝術化學習氛圍,使課堂學習模式燃起欣欣向榮之感。在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應注意語言的生動性,能夠讓學生通過聽課,就可以感受到文字的藝術性、文字的美,使學生真正理解語文的文學魅力,讓學生通過文字獲取力量,成就學生的審美意識,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自信心,更懂得語文中蘊含的藝術。
以統(tǒng)編版九年級下冊《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為例,這是舒婷的一首現(xiàn)代詩,且整首詩沒有一字議論,均以情感貫穿始終,以意向開展描寫,這更突顯出詩歌的抽象性、藝術性。詩歌以四個部分開展描寫,以不同的五組意象,刻畫了對祖國歷史的反思,也體現(xiàn)了祖國千百年來災難深重、貧窮、落后的面貌,前四行描寫富有較強的藝術色彩,讓人產生沉重的深思之感。第二節(jié)內容具有承上啟下的藝術特點,揭示雖然中華民族災難重重,卻理想永存。第三節(jié)作為重點段落,連用了五組意象,激情昂揚,傾吐希望,將一個百廢待興的中國面貌呈現(xiàn)出來。第四節(jié)的藝術氛圍更加濃郁,讓人通過生動的描寫語言,體會到我與祖國的不可分割的關系,祖國源源不斷滋潤著我的肉體,我就要用我的血肉之軀報效祖國,表達了希望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決心。這種通過藝術化的語言表達方式,燃起了讀者強烈的閱讀激情。
懸念引導法是一種教學藝術,它是指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懸念,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并在結尾處讓學生回答懸念問題,通過這三個步驟,讓學生能夠逐步理解主題的含義,通過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模式,讓學生在學習的尾聲環(huán)節(jié),產生豁然開朗的感覺。同時,設置懸念,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及分析思考意識,學生會更加投入地進入學習,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以統(tǒng)編版七年級下冊《老王》為例,這是楊絳創(chuàng)作的一篇回憶性散文,講述了在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作者與老王的日常交往。任何一篇文章的寫作含義及其藝術性都與作者的認知及當時的時代背景相關,這篇課文也不例外,它的藝術價值在于,通過描寫在特殊年代,知識分子與底層車夫的交往,體現(xiàn)了人性的光輝,讓讀者懂得人性中的真、善、美與身處的時代無關,它是隱藏在人心底的一束光,能夠溫暖他人。
教師通過描寫老王的身世特點,為學生設置懸念,目的在于讓學生能夠通過閱讀,及讀后思考,可以更加深入理解課文的精髓,尤其在后續(xù)描寫中,為什么作者“我”在得知老王已經去世后,心情十分沉重?通過深入閱讀,以及深度思考,能夠找到問題的答案,也可以更好理解人性中蘊含的真情,上升到從藝術化角度理解問題。同時,這種通過設置懸念的教學手法,可以讓學生帶著疑問進行閱讀,并在結束閱讀找到答案后,產生豁然開朗的了然于心的感覺。
在初中統(tǒng)編版教材中,有很多優(yōu)秀的現(xiàn)代詩、古典詩,以及名家散文等內容。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通過深入閱讀課文,從藝術化角度思考課文的內涵,并在了解作者個人經歷,以及文章創(chuàng)作背景的基礎上,從立體化層面分析問題,從藝術層面感知文章,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領悟能力,挖掘學生的藝術學習潛能,讓語文課堂溢滿藝術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