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腐—大豆腐—”
下班路過跳蚤市場,猛然聽見有人吆喝,聲音高亢,底氣十足。能感覺得出,這吆喝的功夫絕對經(jīng)歷了歲月的洗禮,應(yīng)該是位古稀老人喊出來的。
我忍不住扭頭看,果不其然,是位七十多歲的老爺爺,他正敞著大嗓門招攬客人,兜售鹵水豆腐。驀然間,童年時代那些賣貨郎的吆喝聲在耳旁響起……
我小時候,農(nóng)村人的生活簡單,沒有現(xiàn)在的電商和快遞,需要什么生活用品,都得去百貨商店和供銷社買。常用的小物件,會有賣貨郎走街串巷兜售,大嗓門吆喝也就應(yīng)運而生了。而且,那吆喝聲,會隨著四季的更迭而變化,各季節(jié)的吆喝聲是不一樣的。
春天里,是農(nóng)民犁田種地的時節(jié)。可播種的時間短,大家為了搶時間,都會找人幫忙,這樣,就得買些好菜招待人家,卻又抽不出人手去集市。不用愁,走街串巷的賣貨郎會來解決這個難題。
“干豆腐—綠豆芽—大頭菜—黃瓜辣椒洋蔥?!辟u貨郎騎著自行車,后座上有個柳條筐,里面放著各種小菜。一進村,賣貨郎就伸直了脖子,挺胸、收腹,氣沉丹田,聲音洪亮地吆喝起來。
“下地干活很辛苦,買點好菜補一補,”賣貨郎的嘴巴如同百靈鳥,吆喝起來一套一套的,還帶著韻律,“開春種地人挺累,買點酒菜犒勞胃,腰盤肉—豬頭肉—新鮮韭菜咯!”
這時,在家做飯的婦女,就會端著盆跑出來招呼:“喂!賣菜的,過來過來,我看看,稱點啥合適的菜?!?/p>
“來咯!”賣貨郎爽快地回應(yīng),推著自行車飛奔過來,打開柳條筐上的紗網(wǎng),眉飛色舞地給人介紹適合下酒的菜,然后雙方開始激烈又愉快的討價還價,直到雙方都滿意才成交。
忙完種地的時令,就開始打理自家的小菜園子,什么豆角、黃瓜、茄子、辣椒、西紅柿,都要栽種一些,以備夏天有菜吃。這時,有育苗經(jīng)驗的老人,就會挑著育好的菜苗到村子里叫賣。
“茄子秧—辣椒秧—栽我育的菜秧,保你小日子充滿陽光!”
賣菜苗的老大爺挑著倆大柳筐,里面裝著翠綠翠綠的秧苗。老大爺雖然上了年紀(jì),瘦得皮包骨似的,可走起路來非常穩(wěn)健,吆喝聲鏗鏘有力,一嗓子下來,全村人都能聽見。
當(dāng)你還覺得這聲音仍在耳畔環(huán)繞時,那些婦女已經(jīng)站在家門口,或跑到街上找賣菜秧的老人了。她們用力招手呼喊:“喂!老爺子,來來!看看你育的苗好不好……”
老大爺高興地回答:“你就放心吧!我敢說,在咱這方圓十里八村,沒有人育苗比我好,二分錢一棵,棵棵壯實,要多少有多少,保證你全栽活。”
“哦,這苗是不錯,給我來一塊錢的,多給幾棵??!”婦女們認(rèn)可老大爺?shù)难砻?,欣然掏錢選苗。
春天里的吆喝聲轉(zhuǎn)瞬即過,奔跑的時間帶來了夏日的光陰。賣貨郎的吆喝聲有所改變了,和以往的不同,受眾群體也不一樣了。瞧,那邊賣冰棍兒的來了。
“冰棍兒—冰涼甘甜的冰棍兒嘞!一毛錢一根,一個雞蛋換三根?!辟u冰棍兒的小伙子也騎著自行車,后架子上綁著用泡沫做的保溫箱,里面用棉被包著孩子們喜愛的冰棍兒。
這吆喝聲不但嘹亮,還很悠長,冰棍的棍字放長音,似乎是專為孩子設(shè)計的吆喝聲。只要這聲音在村子里響起,村里的孩子都跟觸了電似的,“騰”地一下站起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沖出去。
“喂!賣冰棍兒的,上這兒來!”想吃冰棍兒的孩子不假思索地喊出自己的心聲,然后扭頭向爸爸媽媽要一毛錢,或者一個雞蛋,買根冰棍兒解解饞。
家里條件好的孩子能得到冰棍吃,但是條件差的家庭就舍不得了,大人會嚴(yán)厲地拒絕,甚至用鞋底子在孩子屁股上“招呼”幾下,讓他痛哭流涕地明白,吃冰棍挨揍不劃算,一定得管住肚子里的饞蟲別出來給屁股“招災(zāi)”。
可賣冰棍的人只要聽見誰家院子里有孩子的聲音,就會扯開嗓門多吆喝幾聲,他才不管他的屁股會不會挨鞋底子呢。不過,這招還挺好使,總能多賣幾根冰棍。
在夏天里,還有賣干豆腐、舊衣服和鋸鍋鋸大缸的吆喝。
“干豆腐—”夏天農(nóng)民沒事做,愛喝兩盅,干豆腐是必不可少的下酒菜。只要聽見這樣的吆喝,男人們一定會光著腳丫子跑出來,用黃豆換。一斤黃豆能換六兩干豆腐,夠美美地喝上半斤“高粱燒”了。
賣舊衣服的吆喝很特別,不是男人來吆喝,而是婦女。她們?nèi)コ鞘欣镒呓执?,收人家穿舊的衣服回農(nóng)村來賣。幾塊錢一件,或者用雞蛋換。這既能自己賺錢,也為村里搗蛋的孩子們解決了衣服緊缺的難題。
“舊衣服舊鞋—買舊衣服舊鞋嘞!拿雞蛋也能換,小孩有衣服穿,不考大學(xué)也能考中?!边汉嚷暠容^平和,卻也很風(fēng)趣幽默,讓人聽了心里舒坦。
家里孩子多的婦女,一定會被這吆喝聲吸引住,迫不及待地出來招呼東家二嬸、西家大娘一起看,給孩子和大人找?guī)准仙淼?,穿著下地干農(nóng)活。
除了這些,老手藝人也到鄉(xiāng)村里來吆喝:“鋸鍋鋸缸鋸?fù)吲琛贝蟾?、鐵鍋和瓦盆是農(nóng)村人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用來裝糧盛水,炒菜做飯,壞了舍不得扔,修一下還能用,可以省些錢。
別看這些老手藝人年歲大,可吆喝聲不小,還很有磁性,如同敲響的銅鑼,半個村莊都能聽見。家里的男人們或快步,或小跑出來找他。
用不了多一會兒,老藝人就會坐在陰涼處,用金剛鉆把裂紋的大缸、瓦盆和鐵鍋鉆出洞來。然后,用膏泥把縫隙和漏洞封住,再用焗釘鉚上,這樣就成了。做好一件能賺將近一塊錢,不錯的收入。
暑往寒來,必有秋風(fēng)微微涼,吹得綠葉漸漸黃。黃色是秋天的主色,寓意稻谷飄香,農(nóng)民豐收。同樣,吆喝聲依舊遵循著季節(jié)的改變而改變。
秋初時節(jié)是瓜果成熟期,香味撲鼻的香瓜和大西瓜,好吃得讓人不肯住嘴。于是,村里就會響起“甜瓜嘞—又甜又脆,保證吃了不后悔;剛開園的大西瓜—甜軟可口還起沙,一毛錢一斤”的吆喝聲。
這種吆喝聲對所有人都有吸引力,尤其孩子們,為了吃到解饞又解暑的瓜,不惜屁股挨削,也要演示一遍就地十八滾和一哭二鬧三撒嬌。如果是孩子贏了,爸媽們就會叫住賣瓜的,買給他們吃。
雖然那時候的瓜果很便宜,一斤也就一角錢,可困難的家庭也是舍不得,但孩子哭著喊著要吃,只能硬著頭皮去賒賬,到冬天賣了秋糧再給錢。
“換豆油—上好的豆油—”晚秋時節(jié),糧食都打下來了,油坊掌柜就會趕著馬車,拉著大油桶,在村子里轉(zhuǎn)悠,扯著嗓門吆喝,用黃豆換豆油。
這種吆喝絕對是重量級的,清一色的棒小伙。他們進到村子里就猛吸氣,再把氣力下沉到丹田,然后返回;像練武似的,要在體內(nèi)運行一周才喊出來,聲音特別響亮,村外都能聽得清清楚楚。
農(nóng)村人習(xí)慣每年秋天換夠一年的食用H+jTgb3vix2nWbidssalAx2UOcJVEIle98FZEH6D5Zk=油。聽見吆喝聲,老人們,或是一家之主,就會抽著旱煙袋穩(wěn)步走出來招呼:“換油的,來來,看看你的油好不好?!?/p>
生意來了,油坊掌柜的趕緊牽著馬車迎過來,爽朗地笑著說:“老哥,我的油可是良心油,質(zhì)量絕對沒問題,不信咱就放鍋里試試,試好了再說。”
“好,掌柜的是爽快人,那就試試?!鞭r(nóng)民老哥弄了一勺油放到鍋里,點上柴;鍋熱了,油沒噼里啪啦地響,證明沒摻水,也沒冒嗆人的黑煙,說明人家壓榨得好。沒得說,老哥當(dāng)即換了一大桶油。
豐收的畫面轉(zhuǎn)瞬就換成了大地白茫茫一片。冬天來了。
賣糖葫蘆的人找一根木棍,上端用谷草捆成了靶子,再將大個山楂穿成串,用熬好的糖漿裹上,糖漿冷卻后會變酥脆。一串串錯落有致地扎在草靶子上,在遠(yuǎn)處看,宛如凌寒怒放的梅花,特別喜人。
“糖葫蘆—酸甜脆是真爽口,吃了它,下次來你都不舍得讓我走……”這是冬天里的吆喝聲。大叔穿著膠皮烏拉鞋,裹著大棉襖,戴著狗皮帽子,進村賣糖葫蘆了。
兜里有零花錢的孩子趕緊出來,遞上兩毛“大票兒”,自己選一串拿下來,咬上一口,糖葫蘆是外面酥脆甘甜,里面的山楂果酸爽生津,細(xì)細(xì)咀嚼,真是爽到心坎里去了。
在冬天里,只有糖葫蘆的甜酸爽,對于孩子們顯然是不夠味的,還要加點更爽的。瞧,村口方向有騎自行車的來了,遠(yuǎn)遠(yuǎn)就聽見嘹亮的吆喝聲:“雪糕—奶油雪糕嘞!”
雪糕、冰棍兒是夏天消暑吃的,咋會大冬天來賣?我絕對沒寫錯,在東北,冬天吃雪糕是很正常的事。穿著大棉襖,裹著羽絨服,跑出來買一根雪糕,邊吃邊打冷顫,嘴里還會不停地說著“過癮”。
而且,在過年時,條件好的人家會給孩子多買些雪糕,放在倉房里,想吃就去拿一根。就算凍得手通紅,上下牙齒直打架,也不會放棄吃雪糕的想法。
“嘎嘎冷的天,棉襖套坎肩,凍得我直蹦高,也要哆嗦著吃雪糕—”
這是小時候伙伴們胡編的歌詞兒,唱的時候都是仰著頭,伸直了脖子,鉚足力氣嚎出來的,跟小毛驢兒叫喚差不多,也可以理解成孩子們那也是在吆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