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是每年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臘八節(jié)是我國臘月最重大的節(jié)日之一,民間在這一天有喝臘八粥的習俗。今天,就讓我們跟著名家一起過臘八吧!
臘八粥(節(jié)選)
沈從文
初學喊爸爸的小孩子,會出門叫洋車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長了許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臘八粥,誰不是嘴里就立時生一種甜甜的膩膩的感覺呢。把小米、飯豆、棗、栗、白糖、花生仁合攏來,糊糊涂涂煮成一鍋,讓它在鍋中嘆氣似的沸騰著,單看它那嘆氣樣兒,聞聞那種香味,就夠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況是,大碗大碗地裝著,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住方家大院的八兒,今天喜得快要發(fā)瘋了。他一個人進進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鍋粥正在嘆氣,碗盞都已預備整齊,擺到灶邊好久了,但媽媽總是說時候還早。
他媽媽正拿起一把鍋鏟在粥里攪和。鍋里的粥也像是益發(fā)濃稠了。
“媽,媽,要到什么時候才……”
“要到夜里!”其實他媽媽所說的夜里,并不是上燈以后。但八兒聽了這種松勁的話,眼睛可急紅了。鍋中的粥,有聲無力的嘆氣還在繼續(xù)。
“那我餓了!”八兒要哭的樣子。
“餓了,也得到太陽落下時才準吃。”
餓了,也得到太陽落下時才準吃。你們想,媽媽的命令,看羊還不夠資格的八兒,難道還能設什么法來反抗嗎?并且八兒所說的餓,也不可靠,不過因為一進灶房,就聽到那鍋中嘆氣又像是正在嘟囔的聲音,因好奇而急于想嘗嘗這奇怪的東西罷了。
“媽,媽,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們只準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們倆光吃甜的也行……媽,媽,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準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嗎?”
“是??!孥孥說得對?!?/p>
“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兩碗半……”
“噗……”鍋內(nèi)又嘆了聲氣。八兒回過頭來,也不過是看到一股淡淡煙氣往上一沖而已。
臘八粥,是在臘月初八用米、豆、栗、花生等傳統(tǒng)食材熬的一種粥。
從小孩到老人,不同年齡的人“提到臘八粥”,“嘴里就立時生一種甜甜的膩膩的感覺”,說明臘八粥深受人們喜愛。
“讓它在鍋中嘆氣似的沸騰著”,其中“嘆氣”一詞,將臘八粥擬人化,生動形象地突出了煮粥時的咕嘟聲,讀者似乎還可以看到熱氣。
“發(fā)瘋”“眼睛可急紅了”,略顯夸張的描寫,將八兒對粥的喜歡和盼而不得的焦急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看羊還不夠資格”,說明八兒年齡小。
八兒為什么想喝粥?不是因為餓,而是對粥在鍋里發(fā)出的聲音感到好奇,從而想嘗一嘗。
粥還未煮好,八兒就開始給大家分粥了,他苦等之后的急切可見一斑。
粥又在鍋里“嘆了聲氣”,這次卻有“一股淡淡煙氣往上一沖”,看來粥就快要煮好了。
賞析:這段文字寫的是一個小孩子對臘八粥盼望等待的情景。作者雖是在寫臘八粥,但并沒有直接去寫臘八粥如何好吃,這一習俗如何被人們重視,而是選擇一個充滿生活氣息的點,站在小孩子的視角,通過一個小孩子盼粥、等粥、分粥的心理活動,表達了人們對臘八粥的喜愛,細膩地展示了臘八粥在人們心里的地位。
奔奔老師有話說:在寫節(jié)日或者某風俗習慣時,可以向名家學習,從小處入手,通過視覺、嗅覺、聽覺、味覺、觸覺等感官描寫來增加質(zhì)感,同時借助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來表達思想感情。另外,適當運用修辭手法,會讓人物特點更明顯,文章也更生動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