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不同降雨條件下沂蒙山區(qū)耕層土壤團聚體特征

2022-12-27 07:35王月月吳元芝范雯華丁文雪
水土保持研究 2022年1期
關鍵詞:雨強粒級降雨

王月月, 吳元芝, 范雯華, 丁文雪, 魏 瑋

(山東省水土保持與環(huán)境保育重點實驗室, 臨沂大學 資源環(huán)境學院, 山東 臨沂 276000)

土壤是一個復雜多變的三相體系,受人為及自然因素的影響,土壤的結構、形態(tài)和物理特性呈動態(tài)變化[1]。大量研究表明,耕作方式、機械壓實、降雨、凍融過程、根系生長和土壤生物活動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土壤結構的變化[1-3]。土壤結構具有很強的時空變異特征,耕作后土壤結構內(nèi)部會發(fā)生改變[4-5],直接影響土壤滲透性、透氣性、根系穿透阻力和機械強度等物理性質,對土壤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有著重要的影響[6-7]。因此,良好的土壤結構是作物生長和農(nóng)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保障。

降雨作為影響土壤結構的因素之一,是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經(jīng)常面臨的實際田間環(huán)境。土壤團聚體是土壤結構的基本組成單位[8-9],且土壤水穩(wěn)性團聚體數(shù)量和穩(wěn)定性是影響土壤抗侵蝕性的重要因素[10]。降雨過程中雨滴打擊、雨水的濕潤及徑流泥沙搬運等作用會對團聚體產(chǎn)生影響[11-13]。作為描述降雨特征的重要參數(shù),降雨強度和時長對土壤團聚體的影響至關重要[14]。目前,許多研究者研究了降雨對坡面侵蝕過程中土壤團聚體及穩(wěn)定性的影響[14-16]。對于坡面土壤,隨降雨強度和降雨時長的增加,受雨滴打擊和雨水濕潤及徑流的影響,表土大團聚體會破碎成細小顆粒[12-13,17],降低了團聚體的穩(wěn)定性,土壤團聚體發(fā)生遷移[18-19],土壤抗侵蝕能力減弱[20]。而降雨對耕作層土壤團聚體影響的研究相對較少,尤其是在北方土石山區(qū)水力侵蝕較嚴重的沂蒙山區(qū)。該區(qū)土壤結構松散,且夏季降雨以暴雨方式居多,耕層土壤經(jīng)歷不同強度和時長的降雨過程,土壤團聚體特征發(fā)生變化,進而影響土壤結構[21-23]。目前關于沂蒙山區(qū)耕層土壤侵蝕過程的研究非常薄弱,不同降雨特征下耕層土壤團聚體時空變異特征的研究更是鮮見報道。本研究以該區(qū)典型土壤類型褐土為研究對象,人工模擬不同降雨強度和時長,分析不同降雨特征下不同土層土壤團聚體變化特征,以期為改善沂蒙山區(qū)耕層土壤結構、提高土壤抗侵蝕性提供重要的理論指導。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供試土壤取自山東省臨沂市郊區(qū)(35.13°N,118.30°E)20 cm的耕層土。該區(qū)域以種植玉米—小麥為主,土壤類型為沂蒙山區(qū)典型土壤褐土,質地為粉壤土,其基本理化性質見表1。土壤機械組成利用激光粒度儀測定,土壤容重利用環(huán)刀法測定,pH值采用酸度計測定(水土比為2.5∶1),有機質利用重鉻酸鉀加熱法得到。土壤樣品風干后沿自然節(jié)理將其掰成3~4 cm的土塊,以保持原有的土壤結構[8]。試驗于2019年7—8月在山東省水土保持與環(huán)境保育研究所人工模擬降雨大廳開展。降雨設備為壓力垂直下噴式模擬降雨器,雨滴能量較大,既有較強的抗風能力,又接近自然降雨,降雨均勻系數(shù)>0.85。試驗所用土槽為長85 cm、寬60 cm、高43 cm的塑料箱。

表1 供試土壤基本理化性質

1.2 試驗設計與步驟

本研究共設計3個降雨強度(16 mm/h,43 mm/h,71 mm/h),每個降雨強度下設置3個降雨時長(10 min,30 min,60 min),共9個處理,每個處理3個重復。

試驗前將供試土壤樣品分層填裝到塑料箱,每5 cm為一層,每填裝一層土,用1 cm厚的木板抓毛土壤表面以防止發(fā)生分層現(xiàn)象。填裝土壤分為兩層,底層模擬犁底層,深度為20 cm,填裝土壤容重為1.35 g/cm3;犁底層以上模擬耕層,深度為20 cm,填裝土壤容重為1.20 g/cm3。為保證模擬降雨過程試驗土箱有良好的透水性,在試驗箱底部均勻打孔。正式開始降雨試驗之前設定雨強,達到試驗雨強要求后開始降雨試驗。當雨強降雨試驗結束后靜置,待接觸不變形時分三層(0—5 cm,5—10 cm和10—20 cm)取樣,樣品自然風干后稱重。

1.3 指標測定及數(shù)據(jù)分析

1.3.1 土壤團聚體測定 分別采用干篩法和濕篩法測定土壤團聚體。干篩:將風干土樣依次通過孔徑為5,2,1,0.5,0.25 mm的土篩裝置進行干篩,左右平行震蕩60下,稱重每一孔徑土篩上的土壤。濕篩:依據(jù)干篩后每一孔徑下的土壤樣品所占比例配置100 g土壤樣品。將配好的土樣倒入團聚體分析儀套篩最上部(套篩孔徑自上而下依次為5,2,1,0.5,0.25 mm),沿桶壁緩慢加入去離子水直至沒過土樣,浸泡5 min,然后以30次/min的頻率震蕩30 min,收集各級土篩內(nèi)的土樣于鋁盒中,烘干后稱重,每個處理重復3次。

1.3.2 土壤團聚體穩(wěn)定性評價指標 平均重量直徑(mean weight diameter,MWD)是評價土壤團聚體穩(wěn)定性最重要的指標,MWD值越大,說明土壤團聚體的穩(wěn)定性越大,土壤抗侵蝕能力也越強。本研究通過計算降雨后團聚體的MWD來反映土壤團聚體的破碎情況,同時表征降雨侵蝕過程中團聚體的遷移特征。

MWD的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Xi為篩分出來的i粒級團聚體的平均直徑;wi為i粒級團聚體的相應重量占土壤樣品干重的分數(shù)。

測定所得數(shù)據(jù)利用Excel處理,并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供試土壤中團聚體組成

由表2得出,干篩法測定的>0.25 mm的土壤團聚體含量達到79.19%,且以>5 mm粒級為主。濕篩后土壤團聚體以<0.25 mm為主,達到50.23%,是干篩處理下的2.41倍;濕篩后>0.25 mm的團聚體為49.77%。濕篩后>5 mm粒級團聚體含量僅為1.88%,比干篩處理降低21.29%;<1 mm粒級團聚體含量呈增加趨勢,0.25~0.5 mm粒級團聚體是干篩處理的1.69倍,以上數(shù)據(jù)說明濕篩處理下>5 mm粒級團聚體受雨滴打擊和濕潤的拆分作用轉化為小粒級團聚體。

表2 供試土壤團聚體組成

通過計算干篩和濕篩處理下土壤團聚體的MWD可得出,濕篩后土壤團聚體的MWD低于干篩處理,相比干篩處理降低63%,土壤團聚體穩(wěn)定性下降。

2.2 不同降雨時長下土壤團聚體特征

當降雨強度為16 mm/h,降雨時長為10 min時,濕潤土層深度小于5 cm,因此只測定了0—5 cm土層團聚體含量。由圖1可以得出,各降雨時長下各土層>5 mm粒級土壤團聚體所占比例最小,<0.25 mm土壤團聚體所占比例最高。隨土層深度的增加,<0.25 mm土壤團聚體含量逐漸減少。在0—5 cm土層,隨著降雨時長的增加,<0.25 mm土壤團聚體含量逐漸增加。降雨時長為10 min時,0—5 cm土層>5 mm及2~5 mm的土壤團聚體含量比供試土壤分別減少了37%和49%;1~2 mm,0.5~1 mm,0.25~0.5 mm及<0.25 mm粒級的團聚體均呈增加趨勢,其中1~2 mm粒級的團聚體增加比例最高,達到33%。當降雨時長由10 min增加到30 min時,0—5 cm,5—10 cm和10—20 cm土層中>5 mm和2~5 mm粒級的團聚體含量均呈減少趨勢,其中2~5 mm粒級的團聚體減少幅度最大,比供試土壤分別減少了61%,53%和57%。<1 mm團聚體含量增加,以1~2 mm粒級團聚體增加為主。當降雨時長由30 min增加到60 min時,各土層大團聚體含量繼續(xù)降低,微團聚體含量增加。表明,隨著降雨時長的增加,各土層各粒級團聚體含量逐漸發(fā)生變化,大團聚體含量減少,微團聚體含量增加,且在0—5 cm土層表現(xiàn)更明顯。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0—5 cm土層>5 mm粒級的團聚體含量在30 min和60 min降雨時長下相近。說明,16 mm/h降雨強度下,0—5 cm土層>5 mm土壤團聚體含量在30 min降雨時長后趨于穩(wěn)定。

圖1 降雨強度為16 mm/h時不同降雨時長下不同土層各粒級團聚體組成

當降雨強度為43 mm/h時,除降雨時長10 min時的10—20 cm土層,其他降雨時長及土層下<0.25 mm粒級團聚體含量均增加(圖2)。表明,當降雨達到一定時長后,較深土層團聚體含量才開始發(fā)生變化。降雨時長為10 min時,0—5 cm和5—10 cm土層>2 mm團聚體明顯減少,<0.25 mm粒級團聚體含量所占比例增加,在0—5 cm土層含量最高,達到58.30%。當降雨時長增加到30 min時,<0.25 mm粒級團聚體在5—10 cm土層含量最高。降雨時長為60 min時,<0.25 mm粒級團聚體在10—20 cm土層含量最高。說明,隨著降雨時長的增加,>0.25 mm的各粒級團聚體含量減小,而<0.25 mm粒級團聚體含量增加,且<0.25 mm粒級團聚體含量最高值所在的土層深度逐漸增加,微團聚體隨雨水向下遷移。

圖2 降雨強度為43 mm/h時不同降雨時長下不同土層各粒級團聚體組成

當降雨強度為71 mm/h時,隨著降雨時長的增加,>5 mm土壤團聚體含量明顯減少,<0.25 mm的土壤團聚體明顯增多(圖3)。降雨時長為10 min時,10—20 cm土層<0.25 mm的土壤團聚體含量為49.95%,當降雨時長增加到60 min時,<0.25 mm的土壤團聚體含量變?yōu)?5.51%,增加了51%。表明,雨滴的打擊和濕潤促使大團聚體轉化為微團聚體,并隨雨水的入滲向下遷移。與供試土壤相比,3個降雨時長下 0—5 cm土層>5 mm土壤團聚體含量分別降低了80%,95%和93%,<0.25 mm的土壤團聚體分別增加了27%,46%和42%,30 min和60 min降雨時長下>5 mm土壤團聚體含量差異變化不大。說明,降雨30 min后,各土層>5 mm土壤團聚體含量趨于穩(wěn)定。

圖3 降雨強度為71 mm/h時不同降雨時長下不同土層各粒級團聚體組成

2.3 不同降雨強度下土壤團聚體特征

通過對比圖1—3可以得出,同一降雨時長下,隨著降雨強度的增加,3個土層<0.25 mm的土壤團聚體含量均表現(xiàn)出增加的趨勢,>5 mm的土壤團聚體均表現(xiàn)出降低的趨勢。不同降雨強度下耕層土壤團聚體分布不同,降雨強度越大,對團聚體影響越大,在0—5 cm土層表現(xiàn)最明顯。

降雨時長10 min時,當降雨強度由16 mm/h增加到43 mm/h,0—5 cm土層>5 mm和2~5 mm粒級團聚體所占比例降低,<2 mm的土壤團聚體含量增加,且以1~2 mm團聚體增加為主。5—10 cm土層土壤團聚體含量在43 mm/h降雨強度下才開始出現(xiàn)變化,變化趨勢與0—5 cm土層一致,但以2~5 mm粒級團聚體增加為主。由于濕潤土層深度小于10 cm,10—20 cm土層團聚體含量在16,43 mm/h降雨強度下沒有發(fā)生變化。當降雨強度增加到71 mm/h時,0—5 cm土層>0.5 mm的各粒級土壤團聚體均降低,其中>5 mm的土壤團聚體所占比例降到0.37%,明顯低于前兩個降雨強度;0.25~0.5 mm土壤團聚體相比前兩個降雨強度分別增加了0.78%和2.28%,<0.25 mm的土壤團聚體增加了9.95%和5.47%。表明,隨著降雨強度的增加,雨滴打擊和雨水濕潤作用增強,受影響土層深度增加,>5 mm的土壤團聚體所占比例降低,微團聚體含量增加。

降雨時長為30 min時,與供試土壤相比,16 mm/h降雨強度下,>5 mm和2~5 mm粒級團聚體所占比例減少,且減少比例為22%~61%,而1~2 mm粒級土壤團聚體所占比例增加最多;降雨強度由16 mm/h增加到43 mm/h時,>5 mm和2~5 mm粒級團聚體含量繼續(xù)減少,且0—5 cm土層1~2 mm粒級土壤團聚體含量也開始減少,說明1~2 mm粒級土壤團聚體破碎為小粒級團聚體或向下遷移。降雨強度繼續(xù)增加到71 mm/h時,>0.5 mm的各粒級土壤團聚體含量均呈減少趨勢。說明,30 min降雨時長下,隨降雨強度增加,>2 mm粒級的大團聚體含量逐漸減少,<0.25 mm粒級土壤團聚體含量逐漸增多,且土壤團聚體受影響土層由0—5 cm土層逐漸向下擴展。

降雨時長為60 min時,在3種降雨強度下,0—5 cm土層土壤團聚體含量變化趨勢一致:>0.5 mm的各粒級土壤團聚體含量減少,<0.5 mm粒級土壤團聚體含量增加。降雨強度為16 mm/h時,5—10 cm和10—20 cm土層以<2 mm粒級土壤團聚體含量增加,且以1~2 mm粒級土壤團聚體含量增加為主;降雨強度增加到43 mm/h時,5—10 cm土層<1 mm粒級土壤團聚體含量開始增加。雨強增加到71 mm/h時,<0.25 mm粒級土壤團聚體含量增加了25%,>0.25 mm的各粒級土壤團聚體均呈減少趨勢,且以2~5 mm粒級團聚體含量減少為主,為11%。說明此降雨時長下,隨降雨強度的增加,土壤團聚體含量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5—10 cm和10—20 cm土層。

2.4 土壤團聚體穩(wěn)定性

土壤團聚體是土壤結構的基本單元,土壤團聚體的穩(wěn)定性與土壤養(yǎng)分流失密切相關,MWD是評價土壤團聚體穩(wěn)定性的最重要指標,MWD值越大,說明土壤團聚體的穩(wěn)定性越大,土壤抗侵蝕能力也越強。

在降雨強度相同時,隨著降雨時長的增加,土壤團聚體穩(wěn)定性發(fā)生改變,且不同土層表現(xiàn)不一致(圖4)。降雨強度為16 mm/h,降雨時長為10 min時,濕潤土層深度小于5 cm,土壤團聚體的MWD在0—5 cm土層變化較大,與供試土壤相比,由0.84 mm降到0.64 mm,其他深度MWD無變化。降雨時長增加到30 min時,各土層MWD均有所降低,相比降雨時長10 min的MWD分別降低13%,19%和27%。降雨時長繼續(xù)增加到60 min時,0—5 cm和5—10 cm土層的MWD比降雨時長30 min的MWD分別降低14%和21%,但在10—20 cm土層變化不大。說明30 min和60 min降雨時長下10—20 cm土層土壤團聚體穩(wěn)定性一致。降雨強度為43 mm/h時,在10 min降雨時長下,0—5 cm和5—10 cm土層MWD比供試土壤分別降低36%和31%,10—20 cm土層無變化。降雨時長為30 min時,相比10 min降雨時長,各土層MWD均顯著降低。當降雨時長達到60 min時,0—5 cm和5—10 cm土層MWD與30 min降雨時長差異較小,但10—20 cm土層團聚體MWD進一步減小。表明,30 min降雨時長后,0—5 cm和5—10 cm土層土壤團聚體穩(wěn)定性趨于一致。降雨強度為71 mm/h,降雨時長10 min時,各土層團聚體MWD均顯著降低,相比供試土壤分別降低49%,37%和27%。降雨時長增加到30 min時,各土層團聚體MWD均呈降低趨勢,且在0—5 cm和5—10 cm土層顯著降低。當降雨時長達到60 min時,各土層團聚體MWD值趨于一致。與30 min降雨時長相比,5—10 cm和10—20 cm土層團聚體MWD均顯著降低。表明,30 min降雨時長后,僅0—5 cm土層土壤團聚體穩(wěn)定性趨于一致。

注:大寫字母表示同一土層和降雨強度下不同降雨時長各指標在p<0.05水平上差異顯著性,小寫字母表示同一土層和降雨時長下不同降雨強度各指標在p<0.05水平上差異顯著性。

降雨時長一致,隨著降雨強度的增加,土壤團聚體的MWD也會發(fā)生變化。降雨時長10 min下,雨強由16 mm/h增加到43 mm/h時,0—5 cm和5—10 cm土層團聚體MWD顯著降低,降低比例達到16%和31%。當降雨強度增加到71 mm/h時,10—20 cm土層團聚體的MWD也開始發(fā)生變化,且相比前兩個雨強顯著降低。表明隨降雨強度的增加,較深土層土壤團聚體穩(wěn)定性逐漸發(fā)生顯著變化。降雨時長30 min時,各雨強下各土層的MWD均呈降低趨勢,其中16 mm/h和43 mm/h兩個雨強下的10—20 cm土層MWD差異不顯著,其余土層MWD均隨雨強增大呈顯著性變化。降雨時長60 min,16 mm/h和43 mm/h兩個雨強下0—5 cm土層MWD的值分別為0.48,0.45 mm,差異不顯著,而71 mm/h雨強下的值為0.32 mm,顯著降低。在5—10 cm土層,隨雨強強度增加,MWD顯著降低。在10—20 cm土層,43,71 mm/h兩個雨強下的MWD差異不顯著,但均與16 mm/h雨強下的MWD存在顯著差異。說明,雨強介于43~71 mm/h,土壤團聚體穩(wěn)定性差異不顯著。

3 討 論

(1)土壤團聚體組成測定方法分析。土壤團聚體按大小可以分為大團聚體(直徑>0.25 mm)和微團聚體(直徑<0.25 mm),按其抵抗水分散力的大小,可分成水穩(wěn)性團聚體和非水穩(wěn)性團聚體。相比非水穩(wěn)性團聚體,土壤水穩(wěn)性團聚體對土壤侵蝕影響較大,能夠反映土壤潛在抵抗水力侵蝕的能力,是制約土壤結構穩(wěn)定性的重要因子,因而更為重要[8,10]。干篩處理下所得到的團聚體是臨時的穩(wěn)定性團聚體,濕篩處理后團聚體則表現(xiàn)為水穩(wěn)性團聚體,團聚體內(nèi)閉蓄空氣爆破所引起的破壞作用(即消散作用)和外力的機械作用的共同作用是濕篩處理下團聚體破碎的主要原因。正是由于團聚體破碎方式的不同,導致干篩和濕篩方法處理下團聚體MWD差異較大[8]。

(2)不同降雨特征對土壤團聚體分布的影響。不同降雨特征對土壤團聚體分布的影響不同。盧嘉等[8]研究發(fā)現(xiàn),隨著降雨強度和時長的增強,微團聚體的含量增加,且隨雨水遷移。本研究結果也得出,隨著降雨時長和強度的增加,小團聚體和微團聚體數(shù)量增加。這主要是因為隨著降雨時長和強度增加,雨滴動能增強,對土壤大團聚體的拆分作用增強,導致土壤團聚體破碎程度增大,較大的團聚體轉化為小團聚體和微團聚體。在相同降雨強度下,降雨時長為10 min時,大的團聚體轉化為小團聚體和微團聚體的現(xiàn)象僅在0—5 cm土層表現(xiàn)較為明顯,主要是因為降雨初期雨滴對土壤地表的作用較強;隨著時間推移,團聚體的破碎程度增強[24],在30,60 min降雨時長下,各土層土壤團聚體均表現(xiàn)出大團聚體轉化為小團聚體和微團聚體的現(xiàn)象,且隨降雨強度增大,微團聚體含量增多并逐漸向深土層遷移。在相同降雨時長下,整個耕層>5 mm粒級的土壤團聚體含量隨降雨強度的增加而減少,在降雨初期降低最大,10 min降雨時長下團聚體含量降低3.16%;而<0.25 mm的土壤團聚體含量隨降雨強度的增加而增加,在60 min降雨時長下增加了60.83%,且深土層含量大于表土層。土壤侵蝕過程中,團聚體的遷移主要受兩方面的綜合影響:一方面隨著雨強增加,雨滴打擊裸露的土壤地表,對土壤結構的破壞作用增強,土壤的破碎程度增大[8,25-26],導致>5 mm粒級的土壤團聚體破碎為粒徑小的團聚體[27],且雨水的潤濕作用也會促使土壤大團聚體快速崩解,變成小團聚體;另一方面,受雨水重力的作用,部分土粒向下遷移。本研究結果與盧嘉[8]、安娟[18]等的研究結果一致:團聚體的遷移是團聚體破碎和徑流搬運的耦合結果。本研究中徑流搬運作用主要是地下徑流,而盧嘉[8]和安娟[18]等的研究中主要為地表徑流。

(3)不同降雨特征對土壤團聚體穩(wěn)定性的影響?;谇叭搜芯拷Y果,團聚體破碎呈現(xiàn)“兩段式”的變化過程,在降雨初期土壤團聚體會迅速裂解導致MWD劇烈下降,隨后破碎過程變緩,僅有MWD的緩慢線性下降,且這一過程通常在20 min即基本完成[28-30]。從我們的研究結果可以看到,在71 mm/h降雨強度下,0—5 cm土層MWD隨降雨時長的增加而迅速降低,降雨30 min后由原始土壤的0.84 mm降到0.32 mm,之后趨于穩(wěn)定。在43 mm/h降雨強度下表現(xiàn)出同樣的規(guī)律,降雨30 min后MWD值降到0.44 mm。但在較小降雨強度如16 mm/h,隨降雨時長的增加MWD值一直處于緩慢下降的過程。這主要是因為降雨強度較大時雨滴動能增加,對團聚體的拆分作用增強;相反雨強較小時,對團聚體的拆分作用減弱,大團聚體變?yōu)槲F聚體的速度減慢[8,27]。

不同降雨特征下不同土層土壤團聚體MWD的變化不一致。降雨時長為10 min時,16 mm/h的降雨強度下僅有0—5 cm土層的團聚體MWD迅速降低;43 mm/h的降雨強度下0—5 cm和5—10 cm土層的團聚體MWD迅速降低;71 mm/h的降雨強度下各土層的團聚體MWD均降低。這說明在短時降雨時,隨降雨強度增加,土壤團聚體MWD受影響深度增加,且主要受雨水濕潤作用影響。10—20 cm土層的MWD隨降雨時間的增加而升高。土壤團聚體穩(wěn)定性主要取決于>1 mm粒級團聚體含量[20],降雨強度越大,降雨時間越長,微團聚體含量增加,MWD值越低[8]。本研究結果表明在71 mm/h的降雨強度下,降雨60 min后各土層MWD值趨于穩(wěn)定。

以上結果表明,隨著降雨強度增加,耕作層土壤團聚體穩(wěn)定性降低,因此需要采取耕作措施減少降雨對土壤團聚體的破壞作用,尤其是在降雨強度較大的季節(jié)。比如地表覆蓋秸稈,不僅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還能促進土壤團聚體數(shù)量和穩(wěn)定性的增加[30]。

4 結 論

(1)干篩法測定的供試土壤團聚體以>5 mm粒級為主;濕篩后>1 mm粒級的土壤團聚體較干篩法減少了63.50%,其中>5 mm粒級的團聚體減少幅度最大,減小率達到91.91%,說明濕篩處理下>5 mm粒級團聚體轉化為小粒級的土壤團聚體,其反映了土壤團聚體的不穩(wěn)定性和水分濕潤對土壤團聚體的拆分作用。濕篩后<0.5 mm粒級土壤團聚體含量呈增加趨勢,其中<0.25 mm的微團聚體含量最高,達到50.23%,是干篩處理下的2.41倍。

(2)隨降雨強度和時長增加,土壤各粒級團聚體含量由0—5 cm土層到10—20 cm土層逐漸發(fā)生變化。在降雨初始階段,以0—5 cm土層>2 mm粒級團聚體含量減少為主,轉化為小粒級團聚體;隨著降雨強度和時間增加,5—10及10—20 cm土層團聚體含量發(fā)生變化,微團聚體逐漸增多,團聚體由上層向下層遷移。

(3)隨降雨時長和降雨強度的增加,土壤團聚體MWD值逐漸減小,土壤團聚體穩(wěn)定性降低,表現(xiàn)出雨滴打擊和雨水濕潤對團聚體的拆分作用。在60 min降雨時長下,降雨強度大于43 mm/h時,土壤團聚體MWD值隨土層深度增加而降低,微團聚體發(fā)生遷移,降雨強度達到71 mm/h時,各土層土壤團聚體MWD趨于一致。

猜你喜歡
雨強粒級降雨
山地暗棕壤不同剖面深度的團聚體分布
不規(guī)則燒結礦余熱回收豎罐內(nèi)氣體阻力特性
某銅礦粗掃選泡沫流動特性研究
降雨型滑坡經(jīng)驗性降雨型閾值研究(以樂清市為例)
粗骨料最佳級配的試驗研究
龍王降雨
托里降雨時間分布特征分析
雨強及坡度對黃土區(qū)草地坡面水流流速的影響
渭南市1961-2016年雨日、雨強的季節(jié)變化特征
泥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