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高超
“春秋筆法”是《春秋》的話語表達方式,指用筆曲折而意含褒貶,即不直接闡述對人物和事件的看法,而是透過措辭手法和材料選取等傳達主觀態(tài)度。司馬遷曾稱贊《春秋》“約其文辭而指博”。也正因此,司馬遷在創(chuàng)作《史記》時繼承和發(fā)揚了這一敘史筆法,為后世史學乃至文學創(chuàng)作樹立了典范?!按呵锕P法”最突出的特點是“一字之中寓褒貶”,即作者通過某一個字的運用不動聲色地向讀者傳達其深刻的價值取向,以達到臧否人物、褒貶歷史的效果。然而,《春秋》是以記事為主,《史記》是以記人為主,太史公通過記人達到“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目的。因此,《史記》對“春秋筆法”的繼承和發(fā)揚主要體現(xiàn)在其“一字之中褒貶人物”上。作為讀者,我們在解讀《史記》的人物形象時,務必要深入到文本的字里行間里去品味和揣摩。接下來,筆者將以《鴻門宴》為例,剖析“春秋筆法”在文中人物形象刻畫方面的作用,以此來達到深度解讀文本的效果。以下按詞性分類詳細論之。
1.時間名詞?!而欓T宴》首段寫項羽得到曹無傷“沛公欲王關中”的密報后怒不可遏,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這里出現(xiàn)了一個時間名詞“旦日”,“旦”是指早上的5時到7 時,那時候天剛微亮。據(jù)揚州大學張其昀教授考證,古人一日兩餐,早餐一般在上午8 時進行,晚餐在下午4 點,不在規(guī)定的時間吃飯是不合禮制的。由此可見,項羽命令士卒違背禮制提前用餐足以顯示出他內心的急躁、急不可耐,項羽魯莽的性格特點躍然紙上。
2.稱謂名詞?!而欓T宴》中的稱謂名詞比較多,此僅以“君”“公”“豎子”為例?!熬焙汀肮笔茄缜把缰袆顚埩嫉牟煌Q謂。在張良將項羽要“破沛公軍”的消息告訴劉邦時,劉張二人展開了緊張的交談。劉邦三次稱張良為“君”:“君安與項伯有故?”“孰與君少長?”“君為我呼入”?!熬笔蔷崔o,雖然此時的張良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劉邦屬下,但是“為韓王送沛公”的張良實際上履行的就是劉邦屬下的職責;然而,大難面前,劉邦主動自降身價,稱呼張良為“君”。由此,一個善于籠絡人心、巧言善變的劉邦便形象地站在了讀者的面前。更為巧妙的是,鴻門宴中,劉邦為了中途脫身,將張良置于項羽軍中“留謝”。在這千鈞一發(fā)的危急時刻,張良的一舉一動都可能會關涉到劉邦的身家性命。此時的劉邦進一步降低身價,直接兩次稱呼張良為“公”:“公為我獻之”,“度我至軍中,公乃入”?!肮辈粌H是尊稱,還往往用于長輩,以此來表達對長輩的恭敬。危難之中,為保全性命,劉邦能屈能伸的性格特點便被太史公不動聲色地刻畫了出來。
“豎子”是范增在劉邦脫逃后對項羽的辱罵稱謂。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教材注釋為“罵人的話,相當于‘小子’”。在眾人面前,范增不給項羽一點面子,甚至公然辱罵他,可見其極不理智,這也為后來二人的分道揚鑣埋下了伏筆。同時,我們也可以推斷出鴻門宴上劉邦成功脫逃的客觀因素。
1.召,招。宴中,范增多次示意項羽殺掉劉邦以除后患,然而項羽始終漠然以應。為了達到目的,范增只好另作安排?!胺对銎?,出,召項莊?!闭伲呛魡镜囊馑?,以言相呼曰召。一個“召”字便將范增在軍中的地位凸顯出來。同時,范增以言告項莊并定下“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擊殺策略,將劉邦推入危險的境地,推動了整個故事高潮的到來。面對如此危險的局勢,劉邦打算伺機逃走,“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此處的“招”字為提手旁,意指暗中打手勢。沛公打算隱秘地、偷偷地逃走,因此離席前只能用手輕輕地示意樊噲,這一個“招”字便將劉邦的處境及其做事小心謹慎的性格特點表現(xiàn)出來了。對這兩個字做進一步的對比分析,我們會發(fā)現(xiàn),范增召項莊舞劍很可能是臨時起意,否則沒必要再用言語相告;而反觀劉邦主從二人心照不宣、配合默契的表現(xiàn),我們推斷劉邦集團很可能為這次赴宴做了充分的預案。由此,鴻門宴劉勝項敗的結局在字里行間就已經(jīng)顯露出來。
2.操,持,奉。劉邦中途而逃,留下張良善后。張良問道:“大王來何操?”劉邦回答說:“我持白璧一雙?!蓖瑯邮钦f攜帶禮物,為何在張良口中是“操”而在劉邦口中變?yōu)椤俺帧蹦兀俊安佟弊衷诮y(tǒng)編版高中語文教材注釋中解釋為“拿、攜帶”?!安佟弊蛛m指攜帶,但較為隨意,有穩(wěn)固不變、慣常的含義,古代諸侯之間甚至朋友之間相互贈送禮物是比較常見的,而且贈予方和被贈方往往是平等的關系,在這種情況下用“操”字十分恰當。張良問劉邦給項羽帶了什么禮物,一個“操”字就可以看出張良將劉項二人視為平起平坐的諸侯,以此表示對劉邦的尊敬之情,同時也讓我們看出劉張二人主從同心、其利斷金的完美配合,暗示了鴻門宴的最終走向。而“持”字是“往上托,向上提”的意思,往往用在較為莊重的場合,此處劉邦用“持”來表達自己對項羽的尊敬之情。雖說劉項二人勢不兩立,劉邦也有滅掉項羽之意,然而眼下項強劉弱,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一個“持”字便將劉邦能屈能伸、忍辱負重的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
“奉”字雖然也有攜帶的意思,但是它比“持”更為莊重,指恭敬地用雙手捧著。此字用在劉邦返回己方軍營后張良入謝項羽:“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币粋€“奉”字不僅表現(xiàn)了張良作為臣子的恭敬之情,也巧妙地化解了項王因劉邦不辭而別而生的不快,可見張良行事之謹慎與得體。
我們在這里討論的語氣詞是指表達人物情感態(tài)度的“語氣”詞,這些詞往往有增加語句的感情色彩、更好地表達人物感情的作用。
1.奈何。“奈何”一詞在文中一共出現(xiàn)了三次。第一次是劉邦在張良處得知項羽將要攻打自己時,問張良“為之奈何?”此種語氣一下子便將劉邦心急如焚、胸無韜略的一面表現(xiàn)了出來,當然從另一個角度講也表現(xiàn)出劉邦不恥下問、善于用人的一面。第二次“為之奈何”是在劉張二人探討敵我雙方力量懸殊的軍事現(xiàn)狀后劉邦的發(fā)問。此處的語氣與第一處有所不同,此處有試探張良計謀的用意,體現(xiàn)出劉邦虛心求教、擇善而從的品質,為其在鴻門宴中全身而退做了鋪墊。第三次“為之奈何”出現(xiàn)在鴻門宴中,劉邦打算不辭而別,然而又不知如何全身而退的情況下,他主動向樊噲?zhí)釂枴盀橹魏巍?。這次詢問是在劉邦已經(jīng)決定要逃走的情況下提出的,然而中途逃走畢竟有辱門面,于是劉邦以假裝征求樊噲意見的語氣發(fā)問,待得到樊噲肯定的回答后便借坡下驢,一走了之,既保住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又保全了自己的顏面,一舉兩得。此處的“為之奈何”顯示了劉邦既陰險狡詐又老謀深算的一面。
2.唉。鴻門宴中,劉邦中途出逃使得范增擊殺劉邦的計謀破產(chǎn),范增氣急敗壞,當著眾人之面破口大罵:“唉!豎子不足與謀!”此處的“豎子”,統(tǒng)編版教材注釋為“小子,指項羽”。“唉”字是感情色彩十分強烈的語氣詞,一個“唉”字便將范增的懊悔和憤怒刻畫得淋漓盡致,他既為劉邦的出逃感到遺憾和懊悔,又為項羽的不聽勸告而不解和憤恨,于是,他便不顧主從之禮辱罵項羽。由此可知,范增是一個空有計謀而無心機,喜怒形于色的有性格缺陷的人。因此,我們也可以推斷出,面對范增的“數(shù)目項王”,項羽“默然以應”是情有可原的了??梢哉f,范增的性格缺陷也是鴻門宴劉勝項敗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太史公在“鴻門宴”章節(jié)中處處運用“春秋筆法”來褒貶人物、暗示情節(jié)。學生作為特殊的讀者,在閱讀文本時不僅要關注作品“寫了什么”,還要關注作品“為何這么寫”,如此解讀,就要求我們細讀文本,在文本的字里行間品味、揣摩。唯有如此,才能使我們在語文學習中立足語言、開拓思維、培養(yǎng)審美、傳承文化,從而全面提升我們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