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軍(上海)
“黨的二十大閉幕不到一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帶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強、趙樂際、王滬寧、蔡奇、丁薛祥、李希,專程從北京前往陜西延安,瞻仰延安革命紀念地,重溫革命戰(zhàn)爭時期黨中央在延安的崢嶸歲月,緬懷老一輩革命家的豐功偉績,宣示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賡續(xù)紅色血脈、傳承奮斗精神,在新的趕考之路上向歷史和人民交出新的優(yōu)異答卷的堅定信念。習近平強調,要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弘揚延安精神,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發(fā)揚斗爭精神,為實現(xiàn)黨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標任務而團結奮斗?!?/p>
新華社的這篇報道,使人們的目光再一次投向了革命圣地延安。延安,這塊充滿紅色基因的熱土,讓人每參訪一次都會被她的故事所感動,被她的精神所感染,那是一個去了就再也不會忘記的地方。
一
“幾回回夢里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千聲萬聲呼喚你——母親延安就在這里!”賀敬之的一首《回延安》,道出了多少人心中的尋根情愫。
延安,這座聞名遐邇的陜北古城,是一方載滿歷史轍印的土地。寶塔山、清涼山、鳳凰山環(huán)峙,逶迤曲折的延河繞城而流。在她樸實無華的外表中,蘊含著一種莊嚴神圣的意韻。
筆者的目光在一片荷綠色的中國地圖上疾走,躍出上海,掠過安徽,經(jīng)河南,進入陜西境內,沿310國道一路上溯,尋尋覓覓。最后,終于將目光定位于八百里秦川,在與西安市相接的洛川上落定。
老實說,地圖上的洛川縣并不起眼,對于一個不熟悉西北地理的人來說,尋找它,恐怕還要花些功夫。然而,就是這個不算太起眼的地方,當年卻是通向延安的必經(jīng)之地——一條蜿蜒的山路上,一群青年男女正在艱難跋涉。一名女學生模樣的行進者,手拄木棍,褲腳卷得高高的,背著背包,敞著外衫衣襟……彼時,照相機咔嚓一聲,將這一幕定格成一張黑白照片,留下了歷史性的瞬間。我曾在這幅照片前久久流連,仿佛看到當年大批熱血青年沿著“紅色通道”奔赴延安的動人畫面。
我第一次見到這幅歷史照片,還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在西安西五路北新街的“八辦”。所謂“八辦”,亦即“八路軍駐陜辦事處”,其前身為“紅軍聯(lián)絡處”。我們上海新聞界赴延安學習團從上海來到西安,下榻于東城人民大廈,往北走不遠,過西五路,就是七賢莊一號——“八辦”的所在地。這里白墻青瓦、院落古樸,當年被稱為“小延安”“紅色堡壘”。全國各地前往延安的人們,差不多都是在此地辦好手續(xù),再經(jīng)由草灘、咸陽、三原、耀縣、銅川、洛川等“紅色通道”,步行400余公里進入延安。
抗戰(zhàn)時期,先后有4萬余名有志青年懷揣理想,奔赴延安。從西安到延安,一般要步行10天。只有極少數(shù)的幸運者,得以搭乘裝貨物的卡車,坐在敞篷的堆滿貨物的車廂里,也要3天左右才能到達。
在這眾多的青年之中,陳慕華便是其中的一個。1921年6月21日,陳慕華出生于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二都(今油竹街道)上村,父親是國民黨愛國軍官陳樹勛。那個年代能讀書的人并不多,而女孩子就更少了。陳慕華則非常幸運,她的小學是在縣里敬業(yè)小學完成的。1938年3月,年僅17歲的她,坐著叔叔陳棲霞(時任中國空軍第三路司令)的小汽車,抵達“八辦”接待室,要求報考抗日軍政大學。
延安艱苦的條件,也讓一部分意志不堅定吃不了苦的人打道回府。陳慕華出身于官宦家庭,她能吃得了苦嗎?她能夠堅持下來嗎?臨走前,林伯渠找陳慕華談了話。之后,她乘坐八路軍往延安運糧的卡車,沿著那幅照片中的崎嶇山道來到了寶塔山下,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延安歷練了她,使她逐漸成長起來。新中國成立后,她成為中國經(jīng)濟工作和婦女兒童工作杰出領導人,先后擔任過國務院副總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務。1989年,在陳慕華的倡導下,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發(fā)起設立第一個旨在救助貧困地區(qū)失學女童重返校園的專項基金——“女童升學助學金”。1992年,這一社會公益項目被正式定名為“春蕾計劃”。
那時候,延安這座小城名人薈萃。魏巍、賀敬之、郭小川、華君武、于光遠……這些日后耳熟能詳?shù)拿?,當年是通過設在“八辦”的招生委員會,被輸送到延安的。畫家古元、石魯,作家丁玲、周揚、柳青,電影導演丁里,演員于藍、李麗蓮等等,也都是由“八辦”轉往延安的。最感人的是科普作家高士其,以殘疾之身,發(fā)出“就是爬也要爬到延安去”的誓言,最后成功到達延安。
那時,前往延安的還有不少國際友人:1937年10月,朝鮮全羅南道光州(今屬韓國)人鄭律成(新中國第一位駐外女大使丁雪松的丈夫),懷著滿腔熱情奔赴延安,先后在陜北公學和“魯藝”學習。1939年創(chuàng)作了《延安頌》并正式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后來他又創(chuàng)作了《八路軍進行曲》《朝鮮人民軍進行曲》《中國人民志愿軍進行曲》等作品,享有“軍歌之父”的美譽。
1938年春,加拿大大夫諾爾曼·白求恩在“八辦”住了近10天,隨后前往延安。這一年,印度援華醫(yī)療隊隊長愛德華,在赴延安途中看到在崎嶇的山路上一隊隊奔赴延安的青年隊伍時,不禁贊嘆:“奇跡,奇跡。這真是奇跡!這是中國20世紀的耶路撒冷?!?/p>
二
“住上了高樓大廈,不能忘記延安的土窯洞!”
延安,好像是窯洞“博物館”。走到山坡邊總能看到一排排窯洞,整整齊齊,一眼望去十分壯觀。窯洞是黃土高原的產(chǎn)物,歷史悠久,從周代的半地穴式,到秦漢末代的全地穴式,最后到現(xiàn)在石窯洞,窯洞發(fā)展了無數(shù)年,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形成了堅固牢靠的好居所。
窯洞成了中國革命的指揮所。美國女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曾寫道:“黨的負責干部住著寒冷的窯洞,憑借微弱的燈光,長時間地工作。那里沒有講究的陳設,很少物質享受,但是住著頭腦敏銳、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p>
毛澤東初到延安時,先住羅家院,再住鳳凰山麓的李家窯洞、吳家窯洞。1938年11月起,先后住過的楊家?guī)X、棗園、王家坪,清一色也全是窯洞。他的許多重要著作,都是在窯洞里寫出來的。
在那孔陳設簡陋的吳家窯洞里,毛澤東撰寫了《實踐論》《矛盾論》《為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zhàn)勝利而斗爭》《反對自由主義》《抗日游擊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中國共產(chǎn)黨在民族戰(zhàn)爭中的地位》等重要著作。
1938年5月,毛澤東在吳家窯洞里完成了《論持久戰(zhàn)》,為此他七天七夜沒有出門。由于思想高度集中,就連炭火燒著了棉鞋也全然不知,直到聞到了棉布的焦味才發(fā)覺。6月3日,毛澤東在延安抗日戰(zhàn)爭研究會上作了《論持久戰(zhàn)》的長篇講演。演講中,他批駁了“速勝論”和“亡國論”,提出持久戰(zhàn),指出抗戰(zhàn)必定勝利的總趨勢。這篇文章和這次演講撥開了籠罩在人們心頭上的迷霧,對人們當時最關心的問題給出了科學合理并且有分量的回答,在延安引起轟動。很快,《論持久戰(zhàn)》被油印成冊,各個抗日根據(jù)地軍民爭相傳閱,成為指導抗戰(zhàn)、堅定中國人民抗戰(zhàn)勝利信心的綱領性文獻。
在延安城西北3公里的一個山坳坳里,坐落著占地面積101畝的中共中央駐地舊址——楊家?guī)X革命舊址。這里是延安的“心臟”,推動中國歷史進程中的一個又一個重大決策就在這里產(chǎn)生。從1935年到1948年,黨中央和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在延安生活和戰(zhàn)斗了13年。其中,有5年是在楊家?guī)X度過的。
1938年11月,中共中央機關由鳳凰山遷到楊家?guī)X。在楊家?guī)X,中國共產(chǎn)黨召開了延安文藝座談會、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展了大生產(chǎn)運動、延安整風運動。
今天,走進楊家?guī)X革命舊址,就可以看見一棟青灰色的建筑,上面刻著中央大禮堂字樣,周邊青松掩映,高處紅旗招展。這里是黨的七大會址,1945年4月至6月,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此隆重召開。
如今的大禮堂內部,按照七大會場原貌陳列,兩邊擺放著一排排座椅,屋頂被設計成穹狀,有4道拱梁。主席臺上方的拱梁上刻有標語“在毛澤東的旗幟下勝利前進”,中央懸掛著毛澤東、朱德大幅畫像,兩側是鮮紅的黨旗;主席臺兩側墻上分別掛著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畫像和標語。會場墻壁上共設有6個V字形的旗座,象征著勝利,每個旗座上都有“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的字樣并插著4面黨旗。這24面黨旗,代表著我黨自1921年成立以來走過的24年歷程。站在這里,仿佛可以聽見七大代表們的如潮掌聲,可以感受當年會場上熱烈的氣氛,一種崇高而神圣的情感油然而生,不禁讓人熱血沸騰。
當年七大歷時50天,總結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20多年曲折發(fā)展的歷史經(jīng)驗,制定了新民主主義國家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方面的綱領,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使全黨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達到空前統(tǒng)一和團結。
如今,這座歷經(jīng)半個多世紀滄桑的建筑,依然風姿如初,質樸而莊嚴,閃耀著延安精神的光輝。
在楊家?guī)X的窯洞里,毛澤東寫下了《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chǎn)黨》《紀念白求恩》《新民主主義論》《改造我們的學習》《整頓黨的作風》《反對黨八股》《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抗日時期的經(jīng)濟問題和財政問題》等重要著作。
中央書記處在1943年10月由楊家?guī)X遷往城西北15華里的棗園(又名延園),中辦、組織部、宣傳部、統(tǒng)戰(zhàn)部、婦委、青委等中央其他單位仍留在原地。
1943年11月起,毛澤東在棗園東北半山坡上那間坐北面南的5孔窯洞,住了兩年又1個月,寫下了《組織起來》《學習和時局》《為人民服務》《論聯(lián)合政府》《愚公移山》《對日寇的最后一戰(zhàn)》《關于重慶談判》等重要文獻。
1945年春節(jié),棗園的群眾扛著寫有“為民謀利”四個大字的錦旗,帶著年糕、米酒來到毛澤東的窯洞前,為毛澤東、朱德和中共中央祝賀新年。毛澤東設宴招待群眾,親自敬酒,軍民同樂,場面感人,成為棗園佳話。
棗園毛澤東舊居
著名的“窯洞對”就是在這里進行的?!案G洞對”的要義,是回答黃炎培提出的如何跳出治亂興衰歷史周期率、避免人亡政息、確保政權長期存在的問題。在“窯洞對”中,毛澤東給出了第一個答案:“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jiān)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币坏罋v史難題,毛澤東用“民主”兩字作了簡明回答。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全面從嚴治黨的實踐中給出了第二個答案,這就是黨的自我革命。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經(jīng)過不懈努力,黨找到了自我革命這一跳出治亂興衰歷史周期率的第二個答案,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顯著增強,管黨治黨寬松軟狀況得到根本扭轉,風清氣正的黨內政治生態(tài)不斷形成和發(fā)展,確保黨永遠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自我革命,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奮斗的雄厚底氣。勇于自我革命,從嚴管黨治黨,是我們黨最鮮明的品格,蘊含著中國共產(chǎn)黨人接續(xù)奮斗的精神密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延安革命舊址見證了我們黨在延安時期領導中國革命、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光輝歷程,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每次來都溫故而知新,受到深刻教育和啟示。
走過延安,走過一段漫長的歷史,觀景,讀史,論興衰,延安精神已經(jīng)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上的永恒經(jīng)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