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蘭
每次讀《千字文》,我都會驚嘆于古人的教育智慧。前段時間我把《千字文》抄寫了一遍,更讓我感慨不已。《千字文》是古人的啟蒙教育讀本,由南北朝時期梁朝散騎侍郎、給事中周興嗣編纂,全書由1000個不重復的漢字組成,4字一句,共250句。整部作品沒有一個重復的字,堪稱奇跡!《千字文》一書構(gòu)思精巧,知識豐富,音韻諧美,內(nèi)容包括天文學、地理學、歷史學、倫理學等,包羅萬象,應有盡有,讓我不禁想起現(xiàn)在大學里的“通識教育”。
什么是通識教育?通識教育是教育的一種,這種教育的目標是在現(xiàn)代多元化的社會中,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間的知識和價值觀。
通識教育最早由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學家弗吉里奧在論文《論紳士風度與自由學科》中闡述。19世紀,當時有不少歐美學者有感于現(xiàn)代大學的學術(shù)分科太過專門、知識被嚴重割裂,于是提出通識教育,目的是讓學生能獨立思考且對不同的學科有所認識,以至于能將不同的知識融會貫通,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出完全、完整的人。自20世紀起,通識教育已廣泛成為歐美大學的必修科目。
在中國古代,通識教育的思想源遠流長。《易經(jīng)》主張:“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中庸》主張,做學問應“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古人一貫認為博學多識就可達到出神入化,融會貫通。《淮南子》主張“通智得而不勞”。通識教育可產(chǎn)生通人,或者稱之為全人。《論衡》中說:“博覽古今為通人”“讀書千篇以上,萬卷以下,弘揚雅言,審定文牘,以教授為師者,通人也”“通人胸中懷百家之言”。
回到我們的《千字文》,它的成書背后有一個感人的故事——
在南北朝時期,作為父親,一生戎馬倥傯的梁武帝希望膝下的孩子們能夠勤習書法,便讓大臣從“書圣”王羲之的墨寶中,拓出一千個字,寫在一千張紙上,可礙于字與字之間缺乏聯(lián)系,難以記誦學習,梁武帝神思一動,便請來了大臣周興嗣,讓他將這一千個字組成一篇有意義的韻文。周興嗣苦思冥想了一整夜,文思如泉涌,他樂不可支,邊吟邊書,終將這一千字串聯(lián)成一篇內(nèi)涵豐富的四言韻書。次日,梁武帝通讀全文后拍案叫絕,當即命人將之公之于世,以供萬千稚子開蒙。
由此推斷,也許李毓秀編撰的《弟子規(guī)》就是由《千字文》而來。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閏余成歲,律呂調(diào)陽。云騰致雨,露結(jié)為霜。金生麗水,玉出昆岡……”開篇便是大手筆,從宏觀到微觀介紹了自然科學、地理學的知識,且句句押韻,讀來朗朗上口。
作為童稚啟蒙讀物,我更看重《千字文》對“做人”方面提出的要求:
“蓋此身發(fā),四大五常。恭惟鞠養(yǎng),豈敢毀傷。女慕貞潔,男效才良。知過必改,得能莫忘。罔談彼短,靡恃己長”告訴孩子們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一定要愛惜。女子要仰慕那些持身嚴謹?shù)呢憢D潔女,男子要仿效那些德才兼?zhèn)渲恕V雷约河羞^錯,一定要改正;適合自己干的事,不要放棄。不要談論別人的短處,也不要依仗自己有長處就不思進取。
“禍因惡積,福緣善慶。尺璧非寶,寸陰是競”告訴孩子們?yōu)牡準亲鲪憾喽说慕Y(jié)果,福祿是樂善好施的回報。一尺長的美玉不能算是真正的寶貝,就算片刻時光也值得珍惜。
“似蘭斯馨,如松之盛”是說要讓自己的德行像蘭草那樣清香,像松柏那樣茂盛。
“德建名立,形端表正”是說養(yǎng)成了好的道德,就會有好的名聲,就如同形體端莊了,儀表也隨之肅穆一樣。
“篤初誠美,慎終宜令。榮業(yè)所基,籍甚無竟”是說無論修身還是求學,有一個好的開頭固然不錯,但更重要的是要能持之以恒,有始有終……
總之,《千字文》對孩子們怎樣做人從孝親侍君、修身學習、拜師交友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并作了詳細指導。
同時,《千字文》還要求孩子們了解古代歷史:磻溪伊尹,佐時阿衡。奄宅曲阜,微旦孰營。桓公匡合,濟弱扶傾。綺回漢惠,說感武丁……
此外,《千字文》還描述了國家疆域的廣闊和風景的秀美:“九州禹跡,百郡秦并。岳宗泰岱,禪主云亭。雁門紫塞,雞田赤城。昆池碣石,鉅野洞庭。曠遠綿邈,巖岫杳冥……”自豪感滿滿。“索居閑處,沉默寂寥。求古尋論,散慮逍遙。欣奏累遣,戚謝歡招。渠荷的歷,園莽抽條。枇杷晚翠,梧桐蚤凋……”贊美了那些甘于寂寞、不為名利羈絆的人們,引導孩子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可惜,古代童稚啟蒙文章(通識),現(xiàn)在的大學生大概都知之者甚少吧。
再次翻開《千字文》,我想:是不是應該重拾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寶貴遺產(chǎn),讓《千字文》成為中小學的通識教育讀本呢?
【作者單位:湖南省懷化市靖州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