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顏淵篇
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不以富,亦只以異?!?/p>
【譯文】子張向孔子請教怎樣提高品德修養(yǎng)和辨別是非??鬃诱f:“以忠厚誠實為主,行為總是遵循道義,這就可以提高品德。對于同一個人,愛的時候希望他長壽;厭惡的時候,卻希望他死去。既要他長壽,又要他短命,這就是迷惑?!@樣對自己實在是沒有益處,也只能使人感到奇怪罷了。’”
【評析】本章里,孔子談的主要是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問題。他希望人們按照“忠信”“仁義”的原則去辦事,感情用事只會陷于迷惑之中。
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惫唬骸吧圃?!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譯文】齊景公向孔子詢問政治??鬃踊卮鹫f:“國君要像國君,臣子要像臣子,父親要像父親,兒子要像兒子?!本肮f:“對呀!如果真的國君不像國君,臣子不像臣子,父親不像父親,兒子不像兒子,即使糧食很多,我能夠吃得著嗎?”
【評析】春秋時期的社會變動使當(dāng)時的等級名分受到破壞,弒君父之事屢有發(fā)生,孔子認(rèn)為這是國家動亂的主要原因。所以他告訴齊景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恢復(fù)這樣的等級秩序,國家就可以得到治理。
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
子路無宿諾。
【譯文】孔子說:“根據(jù)單方面的供詞就可以判決訴訟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沒有說話不算數(shù)的時候。
【評析】仲由為什么能以“片言”而“折獄”呢?歷來有這樣幾種解釋。一說子路明決,憑單方面的陳述就可以作出判斷;二說子路為人忠信,人們都十分信服他,有了糾紛也從不在他面前講假話,所以憑一面之詞就可以明辨是非;三說子路忠信,他所說的話沒有半點虛假,所以只聽一面之詞,就可以斷定案件。但無論是哪種解釋,都可以證明子路在刑獄方面是有一定才干的。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譯文】孔子說:“審理訴訟案件,我同別人一樣(沒有什么高明之處)。一定要使訴訟的事件完全消滅才好?!?/p>
【評析】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強調(diào)教育的重要作用。他覺得之所以有訴訟案件發(fā)生,是因為民風(fēng)還沒有歸于淳厚,而民風(fēng)沒有歸于淳厚,又是因為教化沒有大行于世。在孔子看來,明察善斷固然重要,但通過教化減少訴訟才是使社會達(dá)到和諧的最重要途徑。古代的士大夫做官后,一般都很重視教化,并希望通過教化實現(xiàn)社會治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