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深
家中的小朋友準備寫日記,卻苦無頭緒。
“看到什么就寫什么,聽到什么就寫什么。”大人如是建議。
連日晴雨不定。此前烈日當空,這會兒窗外卻是狂風疾雨。玻璃窗上先是沙沙作響,接著風雨齊來,一扇窗被風刮得一開一合,“咚咚”震耳。玻璃窗上,已經水流如瀑,一家人匆匆奔去關窗。
“有了,那就寫雨吧。寫寫這場雨的動靜!”小朋友靈機一動,來了主意。
他在窗前站了一會兒,又開門跑了出去,再回來時,已經半濕。沒有遲疑,伏案便寫。
后來,我看到他寫完的日記:“今天下了一場雨。雨打在窗戶上,‘滴滴答答’;雨打在樹葉上,‘稀里嘩啦’;雨點打在我的身上,咦,怎么沒有聲音?”
我們在樓上聽雨,在船里聽雨,在亭中聽雨,聽的是雨水敲在屋檐上的聲音,是雨水落在船篷上的聲音,是雨水打在樹葉上的聲音,是雨水掉在地上的聲音……總之,聽的是在“我”之外,雨和一切接觸的聲音。
孩子的可愛在于,他們并不滿足這些,還要聽雨水落在自己身上的聲音。
聽雨,大人常把自己置身雨外,孩子卻把自己置身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