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國呂萍牟重臨(指導)
1 臺州市黃巖區(qū)頭陀鎮(zhèn)衛(wèi)生院 浙江 臺州 318026
2 臺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浙江 臺州 318020
升降學說是中醫(yī)獨特的理論,在臨床上起著重要作用?!夺t(yī)源》言:“天地之道,陰陽而已矣,陰陽之理,升降而已矣?!鄙c降是人體生理活動的一種現(xiàn)象,人體唯有表現(xiàn)出升降,才顯示出生機。升清與降濁是人體新陳代謝的主要表現(xiàn),兩者對立統(tǒng)一,相互影響,相互聯(lián)系,故謂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而濁陰不降則清陽不升。升降在病理上也是互為因果?!额櫴厢t(yī)鏡》言:“升降者,病機之要也。”人體升清降濁功能失常會造成許多病變[1],臨床上所見疾病離不開陰陽失衡、臟腑功能失調(diào)、氣血津液代謝障礙,大都表現(xiàn)出升降失調(diào)??娤S赫f:“升降者,治法之大機也。”調(diào)節(jié)升降是臨床常用治法,現(xiàn)就升降配合組方的應用體會小結如下。
頭部腦髓、五官的功能健全,全賴氣血的供養(yǎng),以及臟腑氣機升降平衡。所謂清陽出上竅,如果清陽不升,濁陰上泛,就會生病變。常見的眩暈病,一般認為是由于風、火、虛、痰等病因所致,所謂“無痰不作?!保嘀^“無虛不作?!保R床上所見眩暈,以虛證為多見,其次是肝陽化風與痰濁中阻,虛實夾雜者不少。如腎水不足,水不涵木,致肝陰虛虧,風陽上擾而發(fā)眩暈。亦有由于脾胃虛弱,不能運化水谷生成氣血,致痰濁乘虛而上犯清竅,發(fā)生眩暈。所以治療需要標本兼施,施以升清降濁配合。
病例1,黃某,男,56歲。初診日期:2020年11月6日。訴頭暈目眩反復發(fā)作半年余。經(jīng)前醫(yī)治療后,改善不明顯。診見患者面?體豐,每天感到頭暈目眩,如坐舟車,上午尤甚,眩暈嚴重時伴有惡心欲吐現(xiàn)象,納食不佳,時有耳鳴,大便時見溏薄,尿清長,舌淡少苔,脈象弦小滑,無高血壓史。診斷:梅尼爾病。證屬清氣不升,痰濁上擾,治療以升清陽配合降痰濁,處方:黃芪、茯苓各20g,黨參、白術、葛根、澤瀉、制半夏各15g,蔓荊子、石菖蒲、陳皮各10g,天麻8g,甘草5g。每天1劑,服用1周,自覺癥狀消失,納食如常。再以上方加減,鞏固1周而愈,半年后隨訪未復發(fā)。
喘證的治療,先辨虛實,虛喘宜補,實喘宜降。臨床所見的喘證不少是屬于虛實夾雜,如肺心病之氣喘,多見氣虛挾痰濁瘀阻。一般認為動則氣喘,多由肺氣虛虧,氣不接續(xù),或由腎不納氣。但是臨床所見氣喘不少是痰飲所致,或是痰飲伴氣虛。對于病程長、久病多數(shù)夾虛的情況,治療常用升陽益氣藥與化痰降氣藥組合。脾胃居中土,協(xié)助肝升肺降及水火既濟。喘咳一般認為是肺的宣發(fā)與肅降功能失調(diào),大都治在肺,但調(diào)升降不獨肺,與肝之疏泄密切相關。肝的升發(fā)與肺的肅降,相互制約,相互協(xié)調(diào)[2],配合脾胃之樞紐功能,共同行使機體的氣機升降功能。臨床上常通過調(diào)節(jié)肝肺的升降來治療喘咳之疾。如采用疏肝和血理氣化痰法(加味逍遙散合厚樸半夏湯)、疏肝健脾祛濕化痰法(四逆散合二術二陳湯)等治療喘咳證均是使用調(diào)理升降法來實現(xiàn)的。
病例2,尤某,男,68歲。初診日期:2020年12月28日??人詺獯磸褪嗄?,近1周因受涼而喘咳頻作,自服中藥、西藥,效果不明顯。診見患者面色灰黯,唇色偏紫,言語氣短,行走乏力,上樓氣喘,夜臥加劇,吐痰清稀,納食不振,大便溏滯不暢,小便清長,舌淡、苔薄白,脈小滑數(shù)。素有慢性支氣管炎病史,2年前于某市醫(yī)院診斷為慢阻肺。此證屬宗氣不足,痰濁壅阻,治以升陽益氣,化痰降濁。處方:升麻6g、柴胡6g、黃芪、茯苓各20g,黨參、當歸、白術、半夏各15g,桂枝、陳皮、厚樸各10g,炙甘草5g。每天1劑,7劑后,氣喘明顯減輕,咳痰減少,食納增加。再以上方加減2周,癥狀基本控制,囑其慎風寒,服用百令膠囊以扶正防復。
氣機升降失調(diào)最容易導致脾胃發(fā)病,所以調(diào)理氣機升降是復雜性脾胃病最常用的治療。如治療大便溏滯伴痔瘡腫痛,使用升陽補氣藥升麻、黃芪配合清泄苦降藥大黃、黃連。治療久治不愈胃下垂,腹脹便滯不爽,可用補中益氣湯配合小承氣湯。升清與降濁配合,有巧妙調(diào)節(jié)作用。臨床經(jīng)常碰到一些久瀉伴有脫肛患者,單純使用補中益氣湯等治療,往往效果并不理想,因為這些患者常伴有大便溏滯而不爽或里急后重等濕熱壅滯之象,須于升清舉陷劑中配入清泄導滯之品,常選用黃連、厚樸、枳殼、制大黃、檳榔之類相佐,方能奏效。
病例3,劉某,男,56歲。初診日期:2020年9月19日。大便滯下不暢,伴有黏液血便,反復2年余,結腸鏡提示:潰瘍性結腸炎,使用西藥治療,癥狀反復,反復2年不愈。服用中藥治療,亦效果不明顯。診見患者形瘦氣短,納食不佳,大便日5~8次,泄利后重,溏而不爽,雜有黏液及血液,舌淡、苔膩,脈象弦數(shù)小滑。證屬中氣虛陷,濕熱下注。治當升清益氣與清腸導滯配合,處方:升麻、柴胡、黃連各6g,赤芍、檳榔、炒萊菔子、當歸各15g,敗醬草、炒白術、黨參各20g,黃芪30g。7劑即明顯見效,繼以上方加減治療3周后得愈,3個月后因傷食而復發(fā),再以上方加減治療1周而愈。
水腫病的治療,《素問·湯液醪醴論》提出“開鬼門,潔凈府”的治法,就是采用發(fā)汗與利尿來治療水腫病。仲景師其法,在《金匱要略·水氣病篇》言:“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fā)汗乃愈?!卑l(fā)汗與利水配合運用,其實就是升散與降泄的協(xié)同作用。發(fā)汗退水腫的作用機制,在于疏通郁滯的陽氣,恢復其氣化功能,并能夠協(xié)同利水劑,促使水腫消退。所以張仲景《傷寒論》在利水劑五苓散的服法中提出“白飲和服,多飲暖水,汗出愈”,意在借發(fā)汗來宣通陽氣,促其氣化功能。冉雪峰注釋言:“觀傷寒多飲暖水,汗出愈,里氣化則外氣化,外氣化則里氣化,內(nèi)外豁然,亦活潑潑一片生機?!碧貏e對頑固性水腫,如果單用發(fā)汗或利水效果不明顯,可以兩者配合使用,相得益彰,能起到協(xié)同的效果。此法于臨床屢施屢效。
病例4,陳某,男,62歲。初診日期:2019年10月21日。早晨面部浮腫,下午兩足浮腫,此癥狀反復2年余。用過多種中藥、西藥,均未獲得明顯效果??淘\患者面?帶灰,氣短乏力,納食不佳,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脈弦細尺部小滑。尿檢:蛋白++~+++;血液檢驗:白蛋白降低,尿酸升高。西醫(yī)診斷慢性腎炎。中醫(yī)辨證屬陽氣虛衰,水飲不化。治用升陽益氣配利濕泄?jié)嶂?。處方:荊芥、防風、蘇葉、當歸各10g,蟬衣、甘草各6g,土茯苓、白術、黃芪、菟絲子各30g,車前子、車前草、萆薢各20g,石韋15g。每天1劑,囑溫服,令微微汗出。服用2周水腫基本控制,諸證有改善,再以上方隨證加減調(diào)治1個月,尿檢轉陰。
癃閉是排尿不通暢,甚則小便閉塞,其病機有虛實不同,臨床不少是屬于虛實夾雜,而致膀胱氣化失司,治療須消補并施。如臨床治療一些輸尿管結石嵌頓伴腎盂積水,對常規(guī)采用通降之性的排石利尿藥物效果不佳者,可運用“欲降先升”的治法,在通利藥物中加入升提益氣之味,往往能促使結石梗阻解除。肺為水之上源,有些排尿不暢者,可采用提壺揭蓋法,使開提肺氣與利水通淋相互配合。在《醫(yī)宗金鑒·雜病心法》治“小便不通”之虛證諸方之中,治“內(nèi)傷勞脾”用補中益氣湯合五苓散,治“勞腎陽虛”用金匱腎氣丸[3]。近代名醫(yī)張簡齋師其法治療張某,小溲困難,淋漓不暢2個月,遍治無效。認為是辛勞中虛,開合失利,治以:升麻、柴胡、當歸、白術、黃芪、黨參、陳皮、五苓散、滋腎丸、金匱腎氣丸、懷膝、牡蠣、澤瀉[4]。此即為升降配方,以調(diào)開合失利。
病例5,徐某,男,65歲。初診日期:2020年3月21日。排尿淋瀝不暢反復半年余,加劇2周,2個月前曾發(fā)生尿閉1次,經(jīng)臨時導尿解決。在當?shù)匦l(wèi)生院用過多種中藥、西藥效果不明顯。診見患者面蒼形瘦,言語氣短,納食尚可,大便干結,時感少腹脹墜,排尿不暢,夜尿頻多,舌淡、苔薄白,脈細無力。B超提示:前列腺增生,回聲不勻。血液檢驗:前列腺特異抗原(PSA)增高。證屬中氣不足,膀胱氣化不利。治療升陽益氣,化瘀通利。處方:升麻、柴胡各6g,黃芪30g,白術、馬鞭草、皂角刺各15g,陳皮、三棱、桔梗各10g,留行子、半枝蓮各20,甘草5g。每天1劑,服7天癥狀有改善,繼續(xù)以上方加減治療1個月,排尿通暢,余癥均有明顯好轉。
升清與降濁法配合使用,應用范圍很廣泛,以上僅舉筆者臨床使用一隅?!洞娲纨S醫(yī)話稿》亦言:“古名醫(yī)治病,無不以陰陽升降為劑量準?!迸R床常用的苦辛開降法、寒熱并用法、攻補兼施法、升陽通便法、疏木平肝法、培土泄木法等,都是升降配合的具體應用。由于人體氣機的升降是互相影響的,故調(diào)升降應注意兩者的協(xié)調(diào)關系,不能光顧一端,應遵循《醫(yī)碥》言“蓋欲升之,必先降之而后得升也;欲降之,必先升之而后得降也”。如治療肝陽上亢在大隊平肝潛陽藥中配合少量疏肝達郁藥,在治療中氣虛陷的大隊升陽益氣藥中佐入少量降氣導滯藥,起反佐作用,能夠增強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