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燕秋
怎樣才能做到自立自強?孔子的精神世界和歌曲《孤勇者》背后的人生故事都可以給你答案。
歲月不居,時節(jié)如流,轉(zhuǎn)眼又是一年。
這一年,歌曲《孤勇者》火了。不僅火爆全網(wǎng),還破圈火成“兒歌”,成了不折不扣的年度流行符號。“愛你孤身走暗巷/愛你不跪的模樣/愛你對峙過絕望/不肯哭一場……”這樣入心的歌詞,讓人瞬間破防。
人們喜歡這首歌,是因為被共情,被字里行間升騰的自強不息、奮斗拼搏的力量感染!
這種力量,每一個為夢想和生活而奮斗的人都需要它,每一個渴望世代興旺的家庭都需要它,每一個涵煦萬民的國家都需要它。尤其是在這樣一個時代,這樣一年的歲末。因為這諸多感懷,我鎖定了本期的主題—自立自強。
在華夏大地上,自立自強的家風,可謂從古吹到今。
自立自強,生生不息
當我認真思考自立自強的家風時,不由凝神貫注,仿佛看到范仲淹,他在囑咐“二郎、三郎并勸修學,日立功課,彼中兒男,切須令苦學,勿使因循”;看到曾國藩,他在教育子孫“世事勝負要靠挺”……在這樣的家風浸潤下,子孫們或勤學苦讀,或能文善畫,或造福一方,或堅守信仰,各有建樹。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我又仿佛看到“中國航母之父”劉華清一邊踮腳看著美國航母,一邊淚流滿面地說:“中國不搞出航母,我死不瞑目!”看到“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邊目睹有人餓倒在馬路邊,一邊暗下決心:“飯碗要掌握在我們中國人自己手上?!?/p>
因為這樣的風骨,中華民族從百年前積貧積弱到現(xiàn)在物質(zhì)上富起來、精神上強起來,從百年前山河破碎到今天蓬勃發(fā)展、民族復興。
這都是自強不息創(chuàng)下的家業(yè)和國本!沒有先人的自強不息,何來今天的幸福生活?
可是現(xiàn)在,當“啃老”“躺平”“佛系”“年輕人經(jīng)不住事兒”這樣的字眼和言論不斷涌現(xiàn)時,大家可能真的要好好反思:自立自強的家風,我們傳承了嗎,發(fā)揚了嗎,學習了嗎,進步了嗎?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是時候好好惡補自立自強這堂家風課了。這方面,《論語》依然是一個很好選擇。
“三十而立”,獨當一面
《論語》中極少出現(xiàn)“強”,但多次出現(xiàn)“立”,自立自強實為一體。
大家都知道,在《論語》中有很多勸學名言,比如“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等??鬃硬粎捚錈┑貏駥W教做人,其目的就是助人自立。這在《論語·為政》中有直接體現(xiàn):
《論語·為政》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p>
這段話,孔子自述了他學習修養(yǎng)提高的過程。這是一個隨著年齡增長,能力、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所有收獲都是學習的成果。
所以,“十有五而志于學”真的很重要,而“志于學”要達到的第一個目標就是“三十而立”。其中,“立”本身就有自立自強之義。
甲骨文的“立”字,上面是一個人形,下面是一橫。這一橫是指示符號,意為地面。甲骨文的“立”字既表示站立的地方,也表示站立的姿態(tài)。下面的“一橫”代表世間所有萬物的平靜狀態(tài),海平面、大地、高山等。
所以,“三十而立”就是我們在任何場合與境況都要立得住、站得穩(wěn),能獨當一面,游刃有余。這分明就是自立自強的天花板啊!
照此標準,大部分人年過“三十”,都沒有“立”,還在抱怨懷才不遇,沒有適合自己的職位施展才華。這種情況下,如何改變命運?
不要擔心,也不要怨天尤人,孔子在《論語·里仁》里為我們指了條明路: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
《論語·里仁》4.14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在對“立”字的字義溯源后,這段話就很好理解了?!安换紵o位,患所以立”的意思是:不必擔心沒有位子,應該考慮的是以什么能力才可以在這個位子上立得住,德不配位肯定立不住?!安换寄褐?,求為可知也”的意思是:不要擔心別人不懂得自己,而應該尋找能被別人懂得的方法。
也就是說,要懂得社會的需求、他人的需要,要做對方需要、能理解的事情。別人不懂、不理解你很自然,你要讓事情能成,別人自然就知道你的能量和價值了。
所以,如果沒有位子,歸根結底還是要磨礪自己,反省、調(diào)整、拼搏和努力。你做到了,做對了,積淀夠了,自然會被知曉,被給予好位子。這不就是我們常念叨的“事在人為”嗎?
好了,現(xiàn)在我們懂得“三十而立”,又記住了“不患無位,患所以立”,是不是往后余生只需擼起袖子加油干就行了?
并非如此,如果自立的目的性和功利心太強,成功欲太過熾盛,很容易誤入自私自利的歧途。
不得不承認,我們在言行上特別容易走極端。比如,你說我“言多必失”,讓我“謹言慎行”,那我索性就不說、不做了;你讓我自立自強,那我就以自我利益為中心,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假如這樣認定,那一開始就跑偏了,因為一個人要想自立,必先立人。在《論語·雍也》中,孔子早已強調(diào)過。
人若自立,必先立人
《論語·雍也》6.30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子貢問孔子:假若有一個人,能夠廣泛地給民眾以好處,又能幫助大家生活得很好,可以算是符合仁道了吧?孔子回答說:豈止是仁道,簡直是圣人了!就連堯、舜恐怕都難以做到呢。
關于“仁人”,孔子給出了一個標準:自己要站得住,同時也使別人站得??;自己要通達,同時也使別人通達。
這與《論語·衛(wèi)靈公篇》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同,都體現(xiàn)了“仁”的根本精神—推己及人。
由此觀之,《論語》中的成才、自立邏輯非常清晰:自立自強和立人強人是一體兩翼;欲自立自強,必須有立人強人之心意。
假如了解《孤勇者》歌詞背后的故事,相信你對這一邏輯的感受會更為深刻。
感《孤勇者》,“立人”故事
《孤勇者》歌詞背后的故事,和它的歌詞一樣勵志。詞作者叫唐恬,一個身患鼻咽癌的漂亮女孩。她在10年抗癌過程中,寫下了《孤勇者》《人世間》《如愿》這樣火爆全國的歌詞。
雖然在患病之前,她也是一位詞作者,但遠沒有現(xiàn)在炙手可熱。
這蛻變,就源自一顆立人之心。
在剛被查出鼻咽癌的那段時間,唐恬也絕望過,“頭上像懸著一把刀”,最大的愿望是“活過自己的父母”。但很快,她“不再只關注自己的情緒,還長了很多觸角去碰觸別人的心”。
因為自己經(jīng)受不幸,所以她格外珍惜平凡生活中的光與暖、希望與美好,把“歌里要有人”作為自己的創(chuàng)作理念,用歌詞描繪普通人的故事和情感,用文字去溫暖人。因此有了“祝你踏過千重浪/能留在愛人的身旁/在媽媽老去的時光/聽她把兒時慢慢講”這樣的催淚歌詞。這份懂得與愛和暖感動了大眾,所以大眾才不吝報以最熱烈的掌聲。
“因為自己淋過雨,所以想給別人撐把傘”這句話,特別適合唐恬。在為別人撐傘(立人)的過程中,唐恬也慢慢自我成長,實現(xiàn)了自立。完全符合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路徑倡導。
一年過去,又到了辭舊歲許新愿的時刻。我們已經(jīng)被《孤勇者》的歌詞感動過,在“孤勇者”的人生故事里徜徉過,在孔子的精神世界里遨游過,希望我們的“愿”里,多一分暖意,多一片遼闊。在自立自強的征途上,既要相信“咬得菜根,百事可做”,也要牢記“立人”“達人”,兼濟天下。唯有這樣的自立自強,才如春風一般輕撫家族的枝蔓,讓其葉茂枝繁,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