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旭輝
我們那兒,八月正是下海游泳的好時節(jié)。尤其是下午三點后,陽光不像正午那般強烈,海水也曬得溫?zé)?,只消游上一陣,暑氣也就在陣陣襲來的海風(fēng)中散去了。夏日的白天和傍晚,海邊到處都是玩水的人,很多人因為貪涼,總也不肯上岸,只消一個下午的光景,強烈的紫外線就會曬得人皮膚黝黑發(fā)亮。第二天遇上熟人,對方看你黑了幾個色度,就知道你最近肯定下海了。如若對方也是游泳愛好者,便會順道約你改天一起下海,就這樣,大家在曬黑的道路上一去不復(fù)返了。
游泳這件事,在海里游與在河湖里游有些不一樣。海面開闊,天生浪大,即使風(fēng)和日麗的天氣,海面也不像河湖那樣太平。一個習(xí)慣在河湖里游泳的人,如若不知其中深淺,乍一下海,便會領(lǐng)教到海浪的厲害,在和海浪的對抗中,堅持不了多久,便會力竭。好在水下都是沙子,不會陷人,再加上海床坡度平緩,人吃不了大虧。不過,有了海浪的阻礙,下海游泳要記得的第一件事便是不能用蠻力與它對抗。
其實,這個道理早在《莊子》里就講過了??鬃佑螀瘟褐畷r,見一瀑布高懸,二三十丈,激流沖刷,波濤洶涌。這時候,卻見一個披頭散發(fā)的壯年男子在其中邊唱邊游,一游就是幾百步才換一次氣,看起來好不快活。孔子問他有什么特別的技巧。那人回答:“我跟水里的漩渦一塊兒下到水底,又跟向上的涌流一道游出水面,順著水勢而不作任何違拗。這就是我游水的方法。”
這個故事是真是假,我們沒法確定,不過順勢而為的道理,卻很符合海邊人的游泳經(jīng)驗。常在海里游泳的人基本都掌握著仰面躺在水上,隨波浪起伏,以放松身體的技能。這些熟識水性的人在海浪中游一陣、漂一陣,幾乎能游上一下午而不感到疲累。
對海邊人而言,學(xué)游泳可算是一件平常事,很多人的童年記憶里多半會有被家里大人扯下泳圈,強迫學(xué)習(xí)游泳的經(jīng)歷。這個時候,大人們常會說一句:“帶著泳圈,永遠(yuǎn)學(xué)不會游泳!”很多人天生怕水,在沒有泳圈輔助后,心里的無助感便油然而生。要學(xué)游泳,就要克服對水的恐懼,要在沒有任何外物輔助的情況下,僅憑著自己尚不熟練的四肢動作,在與海浪的搏斗中掌握海水流動的規(guī)律。這個過程看似艱難,但只要放開膽子,在海中撲騰幾日,游泳也就學(xué)成了。
其實,面臨困境、孤立無援時,人們自然會找別的出路。習(xí)泳如此,生活亦如此。
在這新的一期,我們選擇了遠(yuǎn)離海洋的內(nèi)陸古城——平遙。雖說不同的自然地理會賦予人不同的氣質(zhì)。不過,遠(yuǎn)在內(nèi)陸的平遙人目光并不一味向內(nèi):明清兩代,面臨人多地少的生存困境時,平遙人憑借區(qū)位優(yōu)勢,從事商業(yè),成為晉商中的一支勁旅;在當(dāng)代,為盤活古城豐富的旅游資源,平遙人又率先舉辦了以平遙國際攝影大展為代表的各類大型節(jié)慶活動,開掘了新的客流資源……平遙人總是有這樣一種敢于求新求變的精神。也許在未來,他們還會面臨新的挑戰(zhàn),不過,既然有了這樣的精神氣,又何愁弄潮于驚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