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迷影”的憂郁

2022-12-04 14:56:58唐棣
書城 2022年12期
關鍵詞:新浪潮生活

唐棣

小? 引

“關鍵詞”的提法,來自蘇珊·海沃德的《電影研究關鍵詞》。這本書里有句話影響了我:“關鍵”的意義大于普通元素,也有強烈的感情色彩。沒有必要的熱情,就別妄想大家有所觸動。這里說的“大家”,指的不僅是影迷群體?,F在的觀眾早不滿足像以前那樣看個熱鬧了,了解電影不再是電影人的專利—反而是很多電影人聲稱自己不看電影,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我寫這些關鍵詞時,就是想站在一個現代影迷的立場,把潛在的觀眾(讀者)當作“影迷”相待。因為,即使在電影業(yè)的低迷時期,某些藝術性、低成本電影仍然存在,且偶創(chuàng)奇跡。這一事實說明,真正的影迷沒有消失,而是融入了同質化的觀眾之中。法國社會學家讓·波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1929-2007)說:“今天的電影不知道暗指,也不理解幻覺:它在一個超技術、超效率、超視覺的水平上把一切連接起來。沒有空白,沒有間斷,沒有省略,沒有沉默,如同電視一樣,隨著自身圖像特性的消失,電影被日益同化?!保ā端囆g的共謀》,張新木等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套用波德里亞的口吻,把這句話說得更直白一些,就是當電影本身可以反映的特別的幻覺,在社會上、在各種媒介中隨處可見時,作為獨特藝術的電影就歸零了。

不管是哪種觀眾,在經歷這一切之后,基本都有了一個共同認識,就是這么多年過去了,電影的確應當發(fā)生變化。現在的電影不同于早期的娛樂化,已經涵蓋了審美、個性、價值觀等生活里常見的元素。假若,你問一個陌生人對一部電影的看法,或問他喜歡什么電影,大致就能判斷出對方的品位和性格。事實上,電影的確成了一種尋找同類的標識?!皯阎环N過度的好感來看西部片、恐怖片、喜劇片,看待這些驚人的冒險,充滿了奔涌詩意奢華的畫面,瞬間閃現而且?guī)缀鯚o法解釋的美。簡言之,電影不僅僅是一門藝術,電影是關于電影的神話?!睋黄恼滤?,法國小說家喬治·佩雷克(Georges Perec,1936-1982)曾這樣評價過和自己同處一個時代背景下的新浪潮“手冊派”電影人。佩雷克除了寫奇怪小說,也制作電影,如一九七四年那部《沉睡的人》,那時新浪潮已經過去了。就當佩雷克的確有過這個說法吧。這也是我此刻的做法,作為一個現代影迷,我加入了強烈的感情色彩,就是希望讓大家都能感到一種期待,或者說“過度的好感”。只有這樣,才能客觀看待新浪潮時期的“電影神話”。

關鍵詞:電影之子

第一個關鍵詞“電影之子”,要從電影這種城市文化說起。對于從小成長在鄉(xiāng)村的我來說,“電影”近似于虛無的美妙向往,往往說起外面繽紛的世界時,才會用到“跟電影里演的似的”這種話。沒想到,鄉(xiāng)村凋敝的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我還沒反應過來,電影就闖入了我們這輩人的生活。一點不夸張,我小時候的記憶里完全沒有電影。露天放的、電視上演的那些片子都沒留下什么印象,正經進電影院看第一部電影,已經是九十年代,是我在縣城上小學的時候。

那是一部香港片—《新少林五祖》,說的是洪熙官為了保護一張藏寶圖浪跡江湖的故事。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出生的同齡人的記憶里,這樣的故事很多。我印象深刻是因為,電影里飛檐走壁、武功高強、保護兒子的父親形象,讓我想到了自己的父親,雖然他只是一個吊兒郎當的電工。

回憶電影比回憶別的什么,容易動情。大家可能早就接受了電影—作為我們生活的某種見證。因此,我很喜歡安托萬·德巴克那本《迷影》的最后一章“塞爾日·達內:電影之子”。

塞爾日·達內(Serge Daney,1944-1992)這人一生—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對電影的愛特別真摯。德巴克在書中說,“達內向來都是借由評論電影的方式在談他所身處的世界”。如果只是談論電影,總有一天會談完,生活永遠繼續(xù)著。后來讀到他談父親在自己小時候失蹤,“不僅從未見過他,也無緣與之重逢”,這句話一下?lián)糁辛宋?。父親在我的生活中永遠地“失蹤”了—我肯定見過他,只是那時沒有記憶。雖然生活里沒有那么多關于電影的經歷,因為父親的閃現,我似乎能理解達內自稱“電影之子”的那份心情。

塞爾日·達內(Serge Daney,1944-1992)

一九七三年,達內當上了《電影手冊》的主編,可是這位歷史上最年輕的主編卻說,自己“在《電影手冊》的時期,是《電影手冊》歷史上最失敗的時期”。那個時期,除了新浪潮電影大將、雜志核心作者特呂弗與戈達爾決裂,把雜志拖得疲憊不堪之外,也到了一個為電影尋找新定位的時間節(jié)點。本來,友誼是私事,但放在“新浪潮”這個話題下,摯友分道揚鑣,的確有預言性。就是說,他們背后那個時代文化,從熱火朝天的現實,過渡到了“過去的幻象”。

在一九六六年四月的《電影手冊》上,法國學者讓-路易·科莫利(Jean-Louis Comolli)寫過一篇《關于新觀眾的筆記》,指出了新觀眾(新觀察者)的困惑—

新的電影—即使仍舊得依附黑暗的放映廳而存在,卻想超越其限制—亟欲成為外面世界的延伸,并對其作進行評論:在此情況下新觀察者于是迷失了方向。之所以如此,那是因為他一方面仍受制于電影院的部署,遂會因為那些能夠符合他的期望值的滿足感而迷醉在電影中,但另一方面,電影又導致他時刻得處在跟自己、跟他人交戰(zhàn)的狀態(tài)中,他不停地被世界的影響所左右:這種讓意識一直維持清醒的狀態(tài),跟放映廳所促成的認同效果兩兩相悖,彼此抵觸。

這不就是當下觀眾和真正影評人看法相差巨大的原因嗎?電影需要營造幻覺—過去的觀影感覺在這時起作用,而現代的觀眾在面對電影時越來越冷靜,執(zhí)著于旁觀,而不是沉浸。可實際上,人很難真正理解一個事物。我不覺得自己從小到大看懂過任何一部電影,就連導演本人,也未必能通過電影準確地表達了自己想說的。這里面有各種問題,自身才能,政策影響, 等等。

其實,人們看電影,都是在確認自己對生活的感覺—是這樣的感覺!就是看懂了電影;感覺不對,可以說電影不好。

一九五六年,特呂弗寫了一篇關于奧遜·威爾斯電影《阿卡丁先生》的文章,他早料到觀眾對“懂與不懂”電影的反應:

毫無疑問,人們會覺得這電影看不懂,但同時也肯定會看得很興奮、刺激、充實……因為其中充滿了我們最想從任何一部電影中找到的東西—抒情和創(chuàng)意。

抒情和創(chuàng)意,這都是對“感受”的更新,可以肯定一點,事物無時無刻不處在變化中,所謂“好和不好”也是一樣—大家對同一事物的看法就沒改變過嗎?不僅當下的事物在發(fā)展變化,人看待過去事物的觀點也在變。人的善良,人的情感,人的夢想,等等,這些才是藝術中稍微穩(wěn)定,并且具體一點的東西。超現實主義代表人物布勒東說過:“電影這個手段最特殊之處,就在于它能將愛的力量給具體化?!背司唧w在情緒上,還具體到片中人物的言行上—我們天然地覺得法國年輕人生來浪漫、開放。其實,在新浪潮早期的歷史上,他們也有看到好萊塢電影里的親吻鏡頭而驚呼的時刻……我在《迷影》里看到這一段描寫時很驚喜,因為自己當年看法國電影時,就經常有類似反應。

也許,人對生活的感覺,總是遲鈍的(藝術往往敏銳地捕捉到這一點)。電影變了,一部分變得越來越深奧,一部分變得越來越膚淺。

我們可以對照電影頻道的老片重播和院線上的老片重映??纯词遣皇沁@樣?

塞爾日·達內“電影之子”的說法換種表達,就是“看電影長大的一代”。這是和我完全不一樣的一代。我成長在一個電視普及、電影衰落的年代?!笆紫?,它失去了記錄政治和社會現實的能力;其次,它在視覺文化的場域中越來越被邊緣化了—電視和廣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奪走了電影的半壁江山,不是嗎?”(《迷影》)當然,不能說全是壞處,電視的興起也促動了短片的發(fā)展;而在新浪潮時期,電視臺因為需要內容填充,收購了很多年輕人拍的短片……這還不是我想說的。

我想說的是,任何情感都不是突如其來的,包括年輕人(或者資本)對電影的高度熱情和無奈觀望。

電影《阿卡丁先生》海報,1955 年

培養(yǎng)起一代迷影人的法國電影新浪潮,為什么值得懷念?二戰(zhàn)后的法國,由于大量好萊塢電影在本土傾銷,銀幕上電影里的世界,和法國年輕人的生活出了越來越大的偏差,年輕人感到自己的生活受到了無視。在一個誰能把身邊的生活拍進電影,誰就能走上了時代前沿的時刻,新浪潮電影人用反對好萊塢電影,以及法國模仿好萊塢拍攝的電影的方式開始了反抗。他們寫評論、拍電影,很快贏得了社會上年輕觀眾的喜愛,從此電影也慢慢地成為一種值得被討論、被尊重、被賦予更多意義的現代文化之一,這就是理由。

關鍵詞:電影院

二○二二年六月,美國電影導演伍迪·艾倫在一次采訪中表示,自己拍電影的興奮消失了很多,這與現今電影的媒介改變有關,“現在我拍電影、上映新片,感受不到跟以前一樣的快樂。得知五百個人一起看我的電影,感覺曾經很不錯,現在我不曉得我對拍電影是什么感覺……”在這里,伍迪·艾倫用的詞意是“cinema”,而不是“film”或“movie”。之前,導演馬丁·斯科塞斯批評“漫威電影不是電影”的新聞吵得很熱鬧,可能就是我們這邊的媒體搞錯了這幾個詞的不同含義。

埃里克·侯麥(Eric Rohmer,1920-2010)

就這個問題,一個愛電影的海外朋友告訴我:“cinema”是指,導演在其中有系統(tǒng)、嚴謹、統(tǒng)一的視聽語言技巧和個人風格的電影。按這個意思說,漫威電影的確不算“電影”,同時我也終于理解為什么,在法國新浪潮電影人那里,經常聽到“cinéma”,并且從語氣中可以嗅到一絲驕傲。

其實,早期知識分子是看不上電影的。“在有聲電影發(fā)明前,全世界不少人—尤其是作家和知識分子—都對電影不屑一顧,在他們眼中,電影只是一種節(jié)日集會上供大眾消遣的游藝節(jié)目,或是一種不入流的藝術?!碧貐胃ッ黠@話里有話。

應該說,至今法國人那種對電影的驕傲之心,很大可能就是從“新浪潮”所帶來的改變開始的—至少,新浪潮電影人讓電影和文學一樣,得到正視。聰明的新浪潮電影人,深知電影作為新藝術,太年輕、不持重,必須和文學掛鉤。一九八二年四月,特呂弗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自己的電影《槍擊鋼琴師》《祖與占》完全是由那些令自己欣喜若狂的小說激發(fā)的靈感—注意!這時特呂弗已經不強調“生活”和“真實”了?;蛘咴谡鎸嵣钪校陀胁簧俜▏贻p人,除了進電影院看電影,就是在讀小說,這都有可能。不得不說,特呂弗一直在利用“媒體”深化“第一人稱”電影,也就是“作者論”與文學的淵源。特呂弗原話是,自己導演一部片子時的雄心就是,“要使它和長篇小說一樣”。

結果,我們都看到了—“特呂弗也好,夏布洛爾也好,都是法國電影界的巴爾扎克、司湯達或普魯斯特?!保仔獱枴と麪査鳌栋@锟恕ず铥湣罚盥書P譯,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在《埃里克·侯麥》這本書的前言里,作者寫道:“電影,是放映的場所,也是自我認同的場所,是社會生活的鏡子,也是窮人休閑的長沙發(fā),但同時也是神話的創(chuàng)造者,它與歷史、道德、觀念之間所維系的并不是一種簡單而單一的關系?!标P于電影的幾個方面都說到了:放映、自我認同、對社會生活的反映、底層人的娛樂、一種未來強大的文化。

這個排序是有意味的,場地是基礎。據《歐洲時報周刊》一篇關于巴黎電影院的報道可知,一八九五年盧米埃兄弟放映了影片《工廠大門》之后,電影院在巴黎就出現了,并且發(fā)展快速。電影與視聽研究所(l'IRCAV)所長羅朗·克雷東說:“在法國,特別是在巴黎,人們可以看到最多的不同電影。自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以來,這兒形成了一個永不衰竭的電影之愛。人們會注意到,法國人鐘愛自己的文化特殊性,各種媒體時刻不忘談論電影,這在其他地方是很少見的。” (伊嬋《巴黎的電影院》)

這幾乎像一個由來已久的記憶。法國影評人路易·斯科雷吉回憶起“Cinema時代”:“六十年代早期,有數十個觀眾曾用狂熱且盲目的方式,在踐行著自己對電影所懷抱的滿腔熱情?!保ā睹杂啊罚┻@種熱情,既表現在影迷去巴黎的各個電影俱樂部看電影,還表現在他們走進放映廳時,都“習慣往前靠”,這樣可以離電影人物更近一點。這正是“新浪潮”崛起時。

新浪潮電影時期,很多和創(chuàng)作者差不多年紀的年輕觀眾走進電影院,為自己熟悉的生活歡樂和悲傷過。

到我進電影院看電影的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小縣城里的影廳,大約容納百來人。當那個時候的我,隨著門前的人流一起,通過一個厚厚的遮光門簾,走進偌大的放映廳,在七彎八拐的狹窄過道邊,找到自己的位置,坐在紫紅色天鵝絨座椅上,扭頭看去時,周圍全是年輕人。

這是我少有的機會,和這么多人擠在一起做同一件事。等燈光暗下來,安靜隨之降臨,沒有人再說話,銀幕兩側各有一個安全門的燈亮著……不知道為什么這段時間在我的回憶中很恍惚。說實話,我?guī)缀醪挥浀米约寒斈昕催^的具體的電影了,但在電影院燈光暗下來前那種被人群包圍的感覺,卻為我?guī)砹顺志玫挠行┘拥幕匚丁措娪熬褪墙⒃诟惺苌系?,很多時候沒必要評價電影好壞。

如今,“cinema”傳統(tǒng)成了過去式。新一代電影人和過去的電影人工作一樣艱辛,卻再也得不到那種直接的、單純的反饋了。這種失落的情緒,可以說,遍布于現代社會的方方面面,不僅僅是在電影行業(yè)。

我現在寫的,也是一種關于看電影的感受。這種感受在我小學畢業(yè),在小城閑逛,路過電影院時爆發(fā)過一次。我發(fā)現,那時的電影院已經出租場地,辦起了江南絲綢展銷會,門外堆著好幾排當初我坐過的絨面椅子。我背著書包,站在那里,看了半天進進出出的人。

再后來,電影似乎就完全離開了我的生活。二○○三年前后,我離開學校,電影院好像就是我在社會上游蕩時悄悄活過來的。標志是身邊終于有年輕人會聊最近看了什么片子。我挺驚訝,因為自己很久沒有看電影了。后來我為了和他們有共同話題,也去看了幾場電影。據后來的資料說,電影院隨著新興的房地產行業(yè)再次興起。不過,在我們小縣城,為數不多的樓房也沒見增多。之后有段時間,電影似乎又沒聲音了。而我忙于在廣告公司打工,整天跑各個公共場所推銷電梯廣告—可是我一次也沒去過電影院。

電影再次成為話題,電影院再次人滿為患,是在二○一六這一年國產電影《美人魚》上映時。那是我進電影院次數最多的一年。再次走進電影院看大銀幕,我已經清楚知道一個影迷的快樂了,比如像《迷影》這本書里寫的那樣,影迷如何選座位—“當我們跟銀幕近乎零距離的時候,我們就進到了我們一直試圖進入的光影流轉中。我們讓自己淹沒其中,因為我們想忘了那確實存在的景框,我們想要‘看而不見……然而,假如說當真存在一股想讓自我盡可能地消融在劇本當中的盲目愿望……”

過去的觀眾—我指新浪潮以前,“沒有哪一個知名的知識分子會上電影院,更遑論在看完電影后去談論它們。然而,巴贊卻像是在評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般在談論電影”(達德利·安德魯《巴贊傳》,張?zhí)镒g,新星出版社2011年)。那時看電影。是一種“墮落”的表現,拍電影更不是一個好職業(yè),所以導演侯麥根本不想家里人知道自己做導演。一直到他成名后,家里人才知道他除了當老師還拍電影。

新浪潮時期的電影俱樂部,相當于小型“電影院”。電影俱樂部的風靡,也代表電影在年輕人心中的位置越來越重要。當這些來自巴黎拉丁區(qū)一個個電影俱樂部的年輕人,開始為一部電影爭執(zhí)不下,為一個導演發(fā)起論戰(zhàn),為一個法國電影資料館館長被開除而走上街頭游行,引起“五月風暴”……還能說什么呢?

到了我這一代,情況有變。表面上看似是個電影受人追捧、票房不斷翻番的年代。我就在這個年代。在這個年代,看電影和電影院的關系改變了嗎?

大家可以在電影院這個空間里放松下來,我們可以共同感受投射,共同和電影的來處(也就是身后某處)站在一邊,而電視的構造原理,造成它始終在我們對面。還有就是,電影不可停止,更像生活一旦開始,必須撐到結局,誰手上也沒有遙控器。

前幾年,我走進大型商場看電影還有一種奇怪的感覺—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電影院都建在一個相對偏僻的地方,是個獨立的建筑。而商場里都有美食街,美食街盡頭是電影院,有時還同時有幾家不同名稱的電影院。這個年代,電影院里聚集的不僅是影迷,更多的是一些逛商場逛累了的“觀眾”—這些人不在乎電影演什么,只在乎和朋友歇歇腳,或者多待一會兒,尤其是那些甜蜜的戀人們。當然,這是我們都知道的電影處境,無可厚非的現代生活。

一些問題是科技進步解決不了的,賽日爾·達內說:“電影的奇觀體驗既是百分之百個人的,卻又得在一個挨著彼此—有時是戀人之間—的團體中才算成立。”有點像京劇的沒落,實際上就是一種戲迷生活方式(蓋碗茶一喝,戲樓里一坐,戲折一哼)的消失。

法國哲學家薩特小時候就經常和母親去電影院看電影,他有文化的外祖父對此很不理解。老一輩文化人都喜歡去按三教九流把座位分開(“等級分明”)的劇院。薩特在《文字生涯》里熱情洋溢地回憶了關于電影院的這段往事:“觀眾混雜在一起,好像不是為了娛樂歡慶而是發(fā)生了一場災難才聚集在一起的。在電影院里的禮節(jié)被取消了,這反倒顯露出人們之間真正的關系,及依附關系?!保ㄉ蛑久髯g,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年)薩特看到的這一點,對于后來的“新浪潮”也非常有前瞻意義,新浪潮拍了半天,拍的不就是人,以及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嗎?

特呂弗有句話是:“我們既在體驗電影,也在借助這種體驗來生活?!彼忉屃宋覟槭裁磁紶枏慕诌呑哌^,就想起記憶中晾在電影院外面被曬破了的座椅,因為那是一段生活的印記啊。

新浪潮導演侯麥在一九七一年接受《視與聽》雜志采訪時,記者問起電視興起對電影的影響,他說:“你坐在電視屏幕前,卻沒有沉浸其中。但在影院里,觀眾則會連綿不絕地浸沒在銀幕里。”是啊,電影最重要的沉浸感,有一部分就來自電影院。所以,他并不覺得這是一個問題。后來關于電影院的憂慮來自更多方面(也有電影自身的問題)時,記者在電影《春天的故事》(1990)上映時問他對此怎么看,侯麥說自己沒有什么“影院崇拜”,電影在影院,或在家看區(qū)別不是很大,尤其對于“未來的人”而言。

現在因為疫情影響,影院關門不少,比觀影場地(建筑物)消失令人傷感的是,它在人們的生活里,似乎越來越可有可無。而我們如今就是侯麥口中的“未來的人”,是只能每天靠刷手機獲得安全感的人。害怕沉浸,多余享受沉浸,最后在另一種幻覺中迷失。

關鍵詞:迷影

法國人為虔誠的現代影迷創(chuàng)造了這個詞“迷影”,中國影迷將這個詞說成是一種電影時代的精神遺產。其實,“cinephilia”的希臘字根,原意指對電影的愛,就是說,關鍵在于愛,這種人類本能。

當然,“迷影”能稱其為一種文化的前提是,大家達成了一種共識:最好的電影時代過去了,“迷影文化”已經變成了一種精神性的存在。

什么是最好的,還要另行討論??傊?,這個看上去有些距離的詞,是一個討論過去式的、略帶悲情懷舊色彩的文化術語??肆_齊有句名言: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是不是說,電影文化也是這樣呢?

法國導演阿貝爾·綱斯有過感慨:“再看以前拍攝的影片真讓人感到悲哀。從物質上來說,它們都沒有用了,差不多什么也沒留下……”這是物質的必然結果,當然也有膠片保存問題,戰(zhàn)爭、自然條件等,讓很多電影提前消失了。

以目前的狀況來看,其他文化群體好像都不如“迷影”群體中的懷念者的比例大,或者是我個人視野的局限?在《迷影》這本書最后的段落,作者安托萬·德巴克也寫到這種心態(tài):“但凡觸及這種方式的迷戀,往往都會染上一層懷舊或是憂郁的色彩,亦即一種與‘電影之死緊密糾結在一起的弦外之音。”他把那些人稱為“迷影憂郁癥”,說他們對電影執(zhí)迷,“總會以各自的世界觀去把客觀的世界給取代掉”。在影評人塞爾日·達內看來,“這種相對健康的疾病的癥狀之一,是該世界早已成了另一個世界”。

“迷影文化”和“電影文化”不一樣。電影是一個現代科技下的“工具”,是影迷與過去(記憶)交流的媒介。迷影文化,可以說是對這個過程的一種帶著愛的描述。當我把“迷影”作為一個主題寫下來,帶有遺憾地強調時,就已經承認了一個問題,比如好奇我在說什么的人會問,電影院不是每天都要上映電影嗎?你們失落什么?說了半天,到底是什么不存在了?

之前,我提出“電影漫游癥”的說法,是建立在作為一個現代影迷快樂的基礎上的。經典電影已經組成的那個世界足以滿足我個人。談到什么不存在了,我似乎有點慚愧。要回答眼下這個問題,應該從我們網上買票,按時去電影院,就可以看電影的生活方式開始。談電影非常容易,可不見得每個人都有高見,可以寫成評論。但作為一個大眾話題,電影人人有份。我曾遇見一個人,對方只關心娛樂八卦,知道所有新人明星,一開始我不知道和他談什么,后來他說,某某雖然有很多粉絲,但還沒到火候演電影。原來在他心中,電影還是比明星有價值的。這倒讓我吃了一驚。

大家都看到了一種事實:電影不只是電影本身那么簡單,二十世紀以來,電影達到了超越文學的影響力,逐漸形成一種強勢的大眾文化。

我們身邊的人不是經常為好電影越來越少憤恨嗎?這種心情,也是針對各自心中的好電影來說的。一旦電影上升為“精神”,就意味著只有少數影迷擁有這種不滅的、對電影的熱愛,所以才會有傷感。

對電影的這種情緒由來已久,新浪潮代表人物特呂弗在《眼之愉悅》后記里寫道—

在《領圣體者》的結尾,我們看到一位神甫幾乎失去了信仰,他在空無一人的教堂里主持彌撒。電影就在那一刻定格,神甫依然在念著彌撒經,我用另一種方式解讀這一幕,我對自己說:“是的,伯格曼想要告訴我們,全世界的觀眾都在疏遠電影,但他依然覺得應該繼續(xù)拍電影,就算我們產生懷疑,就算電影院里空無一人?!保ㄍ踔裱抛g,鳳凰出版社2010年)

伯格曼的這部《領圣體者》就是我們說的《冬日之光》(1963)。當我坐下來,想看這部電影時,可能是因為沒有在宗教氛圍里生活過,感受十分不好。

從這生發(fā)出另一個問題,就是看電影比其他事更需要一個集體氛圍,無論是觀看,還是談論。投射現象是電影獨有的,“電視不是一種投射,而是一種拒絕”(戈達爾語)。我同意戈達爾這句話。雖然,你可能覺得戈達爾是在維護自己的電影事業(yè),但我覺得,電影和生活的關系就是投射?!啊瓟z影機必須面對光線,就像我們在生活中的狀態(tài)一樣。我們首先接收光線,而后才把光線投射出去。”(《戈達爾對話加文·史密斯》,《電影評論》1996年3月、4月)

在家用投影機普及前,情況就是這樣。

我們那個年代不流行談文學。很多人印象深刻的電影和他們某段感情必然有關,我經常聽到人們說起當時發(fā)生了什么,看了什么電影。這時候,我就在一旁,靜靜地,回憶起自己對那部電影的感受。后來,我看電影《苦妓回憶錄》時注意到一句話,“生活是可悲的,如果我們沒有依靠幻想而活的話”。可能我就想表達這個意思。這部根據馬爾克斯小說改編的電影,對我個人來說,最動人的是直面未來的生命力。電影結尾,一個九十歲的老人喊出“我為愛情而瘋狂”時,我們也不會覺得奇怪,因為真誠,我們反而會認真想象他下一句將喊出什么?!皬慕裉炱鹫麄€世界似乎很美好了!”他喊。

電影《冬日之光》海報,1963 年

很多人談起過自己為什么喜歡電影。我就覺得,人可能有一個情結,喜歡明知遙遠,卻猶如眼前一般真切的事物—既不意味著發(fā)生,也不意味著不會發(fā)生。可能我小時候生活在縣城里,但我卻可以通過電影,“看”到了墨西哥人、法國人、意大利西西里島上的人是如何生活的,如何過節(jié)、如何交朋友的……這種“眼之愉悅”是電影帶來的。

在家用投影機普及后,情況依然這樣。

猜你喜歡
新浪潮生活
新浪潮與現代志趣
睿士(2024年2期)2024-05-10 11:37:43
推動支付創(chuàng)新,中國銀聯(lián)引領支付科技新浪潮
時代郵刊(2019年20期)2019-07-30 08:06:00
早秋運動新浪潮
智族GQ(2018年9期)2018-05-14 12:33:25
無線技術將掀起智能家居發(fā)展新浪潮
漫生活?閱快樂
生活感悟
特別文摘(2016年19期)2016-10-24 18:38:15
無厘頭生活
37°女人(2016年5期)2016-05-06 19:44:06
水煮生活樂趣十足
瘋狂讓你的生活更出彩
生活小竅門
巴青县| 冀州市| 大宁县| 鸡东县| 抚顺市| 大名县| 肇东市| 化州市| 固原市| 宜黄县| 台中市| 淄博市| 普安县| 东乌| 同仁县| 通道| 双柏县| 德昌县| 弥勒县| 六枝特区| 威宁| 石林| 宜君县| 湖南省| 嘉祥县| 连南| 蒙自县| 郸城县| 福海县| 柳州市| 清河县| 保靖县| 稷山县| 孟州市| 班玛县| 盖州市| 新郑市| 淮阳县| 武义县| 安庆市| 陈巴尔虎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