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賽,向 靜
(長江大學,湖北荊州 434000)
在自然環(huán)境中,由于季節(jié)更替、溫度變化、繁殖行為、疾病以及食物缺乏等原因,水生動物經常會面臨饑餓的情況,為適應外界因素所導致的饑餓脅迫,水生動物通過調節(jié)自身的代謝水平以及消耗自身機體貯存物質來供能以適應饑餓脅迫帶來的負面影響[1]。有研究發(fā)現(xiàn)饑餓脅迫可以引起水生動物生長代謝、繁殖能力、存活率、體組成成分、消化和免疫性能的變化,嚴重情況下會導致水生動物死亡[2]。蔡明成等[3]發(fā)現(xiàn),饑餓再投喂可以提高大鱗副泥鰍(Paramisgurnusdabryanus)生長性能、肝臟抗氧化能力,降低消化酶活;喬秋實等[4]研究表明饑餓再投喂對團頭魴(MegalobramaamblycephalaYih)的肥滿度和全魚的粗脂肪沒有顯著變化,而顯著影響肝體比和全魚脂肪。因此,針對魚類饑餓后再投喂的研究在學術和應用上都有著重要的意義。黃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是黃芪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提取自中藥黃芪,由阿拉伯糖、半乳糖、葡萄糖等組成,具有抗病毒、抗疲勞、抗衰老、抗菌等功能,能夠提高生物機體的免疫能力,有效改善生物機體的腸道結構起到促進消化吸收作用,從而促進生長[5]。目前,已有研究表明飼料中添加1.50g/kg黃芪多糖可以顯著提高雜交鱧(hybridsnakehead,Channamaculate♀×Channaargus)的生長、免疫性能、消化酶活[6];洪徐鵬等[7]發(fā)現(xiàn)飼料中添加黃芪多糖對克氏原螯蝦(Procambarusclarkii)抗 WSSV 感染有很好的提高效果。此外,還有黃芪多糖應用于奧尼羅非魚、中華鱉、鯉的相關報道[8-10]。
黃鱔(Monopterusalbus)屬合鰓目(Synbranchiformes)、合鰓科(Synaphobranchidae),為肉食性底棲魚類,具有生長周期短、適應能力強、口感鮮美,營養(yǎng)豐富等優(yōu)點,是我國重要的名特優(yōu)水產動物。該實驗通過研究饑餓再投喂對黃鱔生長性能及消化酶活的影響,旨在了解黃鱔饑餓生理特征,進一步為黃鱔營養(yǎng)、消化生理等提供理論基礎,對推動黃鱔健康養(yǎng)殖、提高經濟效益有重大意義。
本試驗黃鱔選用長江大學水產養(yǎng)殖基地自繁黃鱔苗,鱔苗暫養(yǎng)在長江大學水產養(yǎng)殖基地溫棚中,選取健康無病黃鱔進行試驗,平均體重為9.87±0.11 g。
試驗共分為4組,分別為連續(xù)投喂30d(S1)、饑餓15d后用飼料中添加2g/kg黃芪多糖連續(xù)投喂15d(S2)、饑餓15d后正常飼料投喂連續(xù)投喂15d(S3)、饑餓30d(S4),每組3個重復,每個重復放入15尾黃鱔,分別飼養(yǎng)于12個塑料箱中(長×寬×高=150cm×76cm×70cm),試驗歷時30d(2022年7月10日~2022年8月9日)。
正式試驗前暫養(yǎng)一周,暫養(yǎng)期間每天投喂一次。正式試驗前24hrs停止喂食,每個塑料桶中放入鱔巢作為遮蔽物,隨機進行分組。每天投喂1次(17:00),每次投喂總體重的3%~5%飼料,根據每天飼料殘余情況進行調整次日投喂量,試驗期間水位保持在30cm,每2d換水1/2。試驗養(yǎng)殖用水為基地池塘水,養(yǎng)殖用水pH7.5~8.0,溶解氧3.0mg/L~5.0mg/L,氨氮低于0.1mg/L。
正式試驗結束前24hrs停止喂食,每個桶中隨機選取10尾黃鱔麻醉后進行解剖,稱量體重、體長和肝臟重量,用于生長指標計算。每個平行隨機選取5尾黃鱔,取其肝臟放﹣80℃冰箱保存,用于消化酶活(胰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檢測,消化酶活檢測均采用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生產的試劑盒測定,具體操作嚴格參照檢測說明書進行。
增重率(weight gain rate,WGR,%)=100×(Wt-W0)/W0
成活率(survival rate,SR, %)= 100 ×(N2/N1)
肝體比(hepatosomatic index,HSI,%)=100×H/Wt
式中Wt為終末體重,W0為初始體重,N1為初始黃鱔尾數,N2為終末黃鱔尾數,H為肝重量。
實驗數據用Microsoft Excel2010軟件進行整理,采用SPSS19.0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數據用平均值±標準差(mean ±SD)表示, 用Duncan 檢驗進行多重比較,P<0.05為差異顯著。
饑餓再投喂對黃鱔終末體重、增重率、肝重量、肝體比和成活率的影響見表1。由表1可知,正常投喂組(S1)終末體重最高(19.55 ± 0.06)且顯著高于其余各組(P<0.05),S2(13.61 ± 0.07)與S3(13.23 ± 0.02)組間無顯著差異(P>0.05),但顯著高于S4組(8.90 ± 0.13)(P<0.05)。另外S1組增重率(98.34 ± 1.11)顯著高于S2、S3和S4組(P<0.05),其中S4組增重率出現(xiàn)了負增長(-9.33 %± 0.91)。對肝重量和肝體比的研究發(fā)現(xiàn),S1組黃鱔肝重量和肝體比顯著高于其余各組(P<0.05),在S4組達到最低(1.09 ± 0.09)。S1、S2和S3組之間成活率無顯著差異(P>0.05),但顯著高于S4組(88.89 ± 2.96)(P<0.05)。
表1 饑餓再投喂對黃鱔生長性能的影響、
饑餓再投喂對黃鱔腸道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的影響見表2。由表2可知,正常投喂組(S1)的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均達到最高,胰蛋白酶、脂肪酶顯著高于其他各組(P<0.05),S1組淀粉酶和S2組淀粉酶無顯著差異(P>0.05),各組的消化酶活趨勢為S1>S2>S3>S4。
表2 饑餓再投喂對黃鱔腸道消化酶活的影響
當水生動物處于饑餓狀態(tài)時,自身無法從外界條件獲得營養(yǎng)物質,只能通過消耗自身所儲存的營養(yǎng)物質來提供能量,而形體指標可以直觀地反映動物機體自身的營養(yǎng)消耗及生長情況[4]。在該試驗中,饑餓組(S4)增重率和肝體比均為最低,饑餓再投喂組(S2和S3)次之,均顯著低于正常投喂組(S1)。這說明黃鱔在處于饑餓狀態(tài)下會消耗肝臟所儲存的能量物質來供能,當對黃鱔逐漸恢復投食后,增重率和肝體比會有一定的恢復,但S2和S3組的增重率和肝體比低于正常投喂組,這可能是因為饑餓再投喂的時間過短所引起。劉廣翔[11]等研究發(fā)現(xiàn)石首魚(Aplodinotusgrunniens)的肥滿度、肝體比、臟體比、饑餓時間增加而逐漸下降,龍章強等[12]在研究得出饑餓過程中黑鯛(Acanthopagrusschlegeli)幼魚體質量、肥滿度、肝體比均顯著低于正常投喂組(P< 0.05),而在恢復進食后三者逐漸恢復,這與該實驗結果相一致。
在饑餓狀態(tài)下,當水生動物所需要的食物能量無法滿足自身需求時,會通過自身的一系列的反應來維持生命,同時自身消化酶活會發(fā)生相應的改變。而在不同的水生動物中,饑餓所引起的消化酶活變化也會有所不同[2]。有研究表明長時間饑餓再投喂影響大鱗副泥鰍腸道消化酶的分泌,降低機體消化吸收能力[3]。本研究發(fā)現(xiàn),雖然饑餓再投喂組(S2、S3)消化酶活(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顯著低于正常投喂組(S1),但是顯著高于饑餓組(S4),說明當黃鱔處于饑餓狀態(tài)下時,會降低自身消化酶活,而通過饑餓再投喂后自身的消化酶又會逐漸上升。
目前,已有研究表明,黃芪多糖在促進水生動物生長有顯著的促進生長、提高飼料利用率和增加免疫能力的作用,如在克氏原螯蝦[7]、錦鯉(Cyprinuscarpio)[13]和刺參(OplopanaxelatusNakai)[14]上。該研究發(fā)現(xiàn),飼料中添加黃芪多糖組(S2)黃鱔的增重率顯著高于未添加黃芪多糖組(S3),說明飼料添加黃芪多糖可以改善饑餓對黃鱔的影響。同時該實驗的消化酶活性同樣也驗證了S2組顯著高于S3組,消化酶活性的提高從而促進黃鱔對營養(yǎng)物質消化吸收。產生這樣的結果,可能是因為黃芪多糖是從中藥黃芪中提取的具有特殊生物活性的多糖,適量地在飼料中添加,有利于促進腸道的有益菌群的增殖,從而促進消化吸收和魚體生長[9]。
饑餓脅迫下,黃鱔的增重率和肝體比顯著低于正常投喂組;饑餓脅迫降低黃鱔消化酶活(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飼料中添加黃芪多糖對黃鱔饑餓脅迫產生的負面影響有一定的改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