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沈 英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指出:“幼兒的科學學習是在探究具體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中,嘗試發(fā)現事物的異同和聯系的過程?!薄坝變旱乃季S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應該注重引導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進行科學學習?!币虼?,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師要注重激發(fā)幼兒的探索興趣,積累探索經驗,幫助幼兒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態(tài)度和能力。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笨梢?,材料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適宜的材料,為幼兒開展探究活動提供了可能。
例如,在大班“吹泡泡”科學活動中,教師為幼兒準備了三次操作材料。在第一次操作中,幼兒探索運用不同材料吹泡泡。教師提供了紐扣、鑰匙、窗紗、電線、樹葉5 種操作材料。其中,紐扣、鑰匙、窗紗都是能吹出泡泡的,而電線、樹葉是不能吹出泡泡的。幼兒通過對比能吹出泡泡和不能吹出泡泡的材料后發(fā)現:帶有洞洞的材料都能吹出泡泡,沒有洞洞的材料吹不出泡泡;在第二次操作中,幼兒探索讓電線、樹葉吹出泡泡。教師僅提供第一次操作時未能吹出泡泡的電線和樹葉,讓幼兒探索是否能讓這兩種材料吹出泡泡。這一次的材料提供,帶給幼兒挑戰(zhàn)。面對挑戰(zhàn),有的幼兒將樹葉卷成一個小喇叭狀,有的幼兒將電線圈成圓形,有的將電線卷成眼鏡狀……幼兒動手動腦,通過卷、折、圈等,將樹葉、電線變成有洞的材料;在第三次操作中,幼兒探索時借助工具,讓電線、樹葉吹出更多泡泡。教師提供了鉛筆、剪刀、打孔機等輔助工具。幼兒借助輔助材料,通過卷、壓、剪,使樹葉、電線呈現多個洞洞,從而同時吹出多個泡泡。教師精心準備了操作材料,使幼兒在一次次操作中不斷面對挑戰(zhàn),感受成功帶來的喜悅,積累了操作經驗。
《指南》中指出:“通過提問等方式引導幼兒思考,對事物進行比較觀察和連續(xù)觀察?!庇變旱那笾秃闷嫘膹?,對周圍事物有著濃厚的興趣。但是,幼兒對事物的興趣是無意識的,而無意識的興趣往往是比較短暫的。因此,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師要用心設置提問環(huán)節(jié),引導、推動幼兒不斷探究問題,體驗發(fā)現的樂趣。
例如,在大班“有趣的影子”科學活動中,教師在第一環(huán)節(jié)和幼兒進行有關影子的經驗交流。
師:你們發(fā)現影子有哪些有趣的特點?
幼兒:我走到哪里,影子就跟我走到哪里。
師:哦,影子會跟著我們做動作。我們做什么,它也做什么。
幼兒:我跳一跳,影子也跳一跳。我跑,它也跑。
師:影子是什么時候出現的呢?
幼兒:有太陽的時候會出現。
師:除了有太陽的時候會出現,還有什么時候也會出現?
幼兒:晚上開燈時也有影子。
師:原來要有光照著才會出現影子,沒有光就沒有影子。
幼兒:電筒光照著時也會有影子。
在第一環(huán)節(jié),教師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通過提問、追問的方式,幫助幼兒梳理對影子的經驗,為下面的環(huán)節(jié)做好鋪墊。
在第二環(huán)節(jié),教師出示了兩張有眼睛的兔子影子圖片,啟發(fā)幼兒猜想。
師:仔細觀察,這兩只兔子的影子有什么不同。
幼兒:一個影子上兔子的眼睛是白色的,另一個沒有白色的影子。
師:剛才,我們看到影子都是黑色的。為什么這只兔子影子的眼睛是白色的呢?
在第三環(huán)節(jié),教師進行了實驗驗證。
師:為什么給動物頭飾貼眼睛后無法在影子上看到眼睛,給頭飾剪個小洞后就能看見呢?
幼兒:“因為剪了小洞以后,光從洞里鉆過去,所以會有影子?!?/p>
在三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通過巧設問題,如比較式提問、推論式提問、追問等,不斷將問題拋給幼兒,激發(fā)幼兒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幼兒有時會因為自身經驗和能力的原因,在探究活動中遇到一些困難,致使探究活動無法進行。教師要善于觀察,及時發(fā)現幼兒的困難,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
例如,在大班“吹泡泡”科學活動第二環(huán)節(jié),一名幼兒將樹葉的一頭放進肥皂水中,拿出來吹,一會兒又拿著電線蘸了一下水,吹一下,也沒有成功。他嘟囔著:“吹不出來啊!”說罷,他放棄了探究。這時,教師捕捉到這一情況,問這名幼兒:“你遇到什么困難了嗎?”接著,教師和幼兒回憶第一次探索時的經驗:“我們剛才做實驗時,為什么紐扣、窗紗都能吹出泡泡?”這名幼兒答道:“因為紐扣和窗紗上有洞洞?!薄笆前?,有洞洞的東西才能吹出泡泡,那你有什么辦法讓鐵絲變成洞嗎?”經過教師再次提醒,這名幼兒說:“那我試試吧?!彼麑㈣F絲圈成了一個圈,終于獲得了成功。成功的喜悅激勵著幼兒,又嘗試將樹葉卷成了“望遠鏡”。
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提供不同的支持;在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教師主要通過語言提示,幫助幼兒回憶經驗,分析材料吹出泡泡的必要條件,從而支持幼兒繼續(xù)探究;在第三個環(huán)節(jié),當幼兒不會使用打洞機時,教師引導幼兒觀察同伴的動作,讓幼兒通過觀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指南》中指出:“鼓勵和引導幼兒學習做簡單的計劃和記錄并與他人交流?!苯涣骺梢允褂變簩ψ约旱南敕ê妥龇ㄟM行梳理,以此強化自己獲得的新經驗。同時,同伴經驗會和幼兒自身獲得的經驗產生碰撞,引發(fā)幼兒進一步思考。
例如,在大班“吹泡泡”科學活動第三次操作后,教師提出問題:“你們讓什么材料吹出了泡泡?想了什么方法?”通過實踐操作,許多幼兒獲得了成功。有的幼兒說:“我把鐵絲彎成三個圈,它有三個洞洞,就能同時吹出三個泡泡。”有的幼兒說:“我吹出的泡泡比你多,我把鐵絲繞在筆上,繞出了很多洞洞,就一下子能吹出很多的泡泡?!庇械挠變赫f:“我用剪刀在樹葉上剪了許多洞洞,也能吹出泡泡?!庇械挠變赫f:“我用打洞機輕輕一壓,樹葉上一下子就有一個洞。我壓了很多洞,就吹出了很多泡泡?!庇變涸诮涣髦兄懒私柚ぞ呖梢宰兂龈鄨A,了解了吹出更多泡泡的方法。又如,在大班“有趣的影子”科學活動開始前,教師組織幼兒對兔子影子上有白色眼睛的原因進行猜測。幼兒交流了自己的想法:“在兔子圖片上貼了白色的眼睛?!薄霸谕米宇^像上畫了眼睛”?!皩⑼米宇^像上的眼睛剪掉?!薄诮酉聛淼牟僮髦?,幼兒嘗試剪掉兔子圖片的眼睛,終于發(fā)現了影子中白色眼睛的秘密??梢姡變和ㄟ^交流,能夠在觀點的相互融合和碰撞中,構建新的經驗。同時,同伴的不同看法和不同的解決方式促使幼兒進一步思考,不斷獲取經驗,體驗合作、探究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