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平
(甘肅省酒泉市玉門市第一幼兒園,甘肅 酒泉)
我國童話發(fā)展歷史較為悠久,現(xiàn)階段各式各樣的童話故事能夠引起幼兒較高的閱讀興趣。教師要想將童話故事應用到日常教學過程中,首先,應結合幼兒思維認知的發(fā)展規(guī)律。其次,教師需要觀察童話故事內(nèi)各情節(jié)之間的聯(lián)系以及重點句式的寫作手法。最后,教師需要根據(jù)幼兒的表現(xiàn)調(diào)整相應的教學計劃。
相比影視題材,童話故事需要幼兒首先通過閱讀的方式了解相關內(nèi)容,并將這些文字轉(zhuǎn)述成自己的語言,結合自身思維認知進行理解。這一過程使幼兒需要將童話情節(jié)放置在自身想象空間內(nèi),感受童話語言的韻律美。因此,童話故事能夠給幼兒帶來極其豐富的審美體驗,幼兒通過童話故事中的圖片與文字更好地體驗到了童年的幸福。
幻想是幼兒的本能,童話故事題材能夠為幼兒發(fā)展自身想象力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優(yōu)秀的童話文學作品中通常含有非常豐富的題材,這些題材對幼兒追求美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通過閱讀,幼兒的思維能力就會潛移默化地提高。
人格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倘若人們在幼兒時期能夠經(jīng)歷美好的事情以及身處積極的環(huán)境中,那么就有利于人格的形成。童話故事中的內(nèi)容為兒童提供了是非觀、道德觀,從而幫助幼兒在未來生活中根據(jù)自身所處環(huán)境以及周邊發(fā)生的事情進行判斷。
教師在童話教學設計過程中應根據(jù)兒童思維認知發(fā)展以及年齡特征確定童話的教學重點。每次開展童話教學活動時,需要避免為兒童設置過多的重難點問題。盡可能地基于某一教學目標開展童話教學活動,以此來為幼兒提供更充分的學習空間。
教師在設立教學目標時,應注意教學目標并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存在遞進邏輯關系的,因此教學目標的設立需要根據(jù)幼兒的語言發(fā)展規(guī)律進行更新。例如,教師首先應引導幼兒閱讀童話內(nèi)容。其次,幼兒需要根據(jù)童話內(nèi)容的語言形式以及情節(jié)同其他幼兒展開討論。最后,通過仿編的方式將童話故事情節(jié)表演出來,這樣才能夠保障整個童話故事教學活動具有較高的質(zhì)量。因此,教師要想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不僅需要具備較強的專業(yè)知識,而且需要切實地了解幼兒語言發(fā)展規(guī)律。
從實際教學情況來看,雖然幼兒對童話具有較強的閱讀興趣,但是教師的提問環(huán)節(jié)往往會存在較多的問題。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幼兒年齡較低,難以通過科學、合理的判斷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另一方面在于教師并沒有從多角度的層面設計問題,導致幼兒回答問題的質(zhì)量不好。因此,教師應引導幼兒從童話故事情節(jié)的角度出發(fā),描述事情發(fā)展的經(jīng)過以及主人公的心路歷程,這樣才能夠提高幼兒的想象力,打開幼兒的思維空間。
文字是人類情感表達最直接的方式,圖片是情感表達的一種載體。在幼兒閱讀童話故事過程中教師應注重結合語言和圖片,尋找與幼兒思維認知相關的內(nèi)容。例如,在幼兒閱讀“天空”題材的童話故事時,教師應為幼兒提供大自然圖片以及相關環(huán)境保護知識等,這樣才能夠?qū)崿F(xiàn)幼兒經(jīng)驗的遷移,幫助幼兒更好地表達自己的看法。
從實際教學情況來看,幼兒在閱讀童話過程中通常會伴隨著神情、體態(tài)等情緒表達,因此教師在觀察童話教學活動對幼兒思維認知以及學習能力影響時,應注意兒童的微表情和動作特征。以《逃跑的小兔子》為例,這篇童話故事講述了小兔子遇到緊急情況時進行躲藏的全過程。例如,小兔子躲在草叢時,幼兒可能會做出雙手向上抬的動作,這一個動作表示幼兒想要幫助小兔子跳到更高的草叢里。教師應抓住這一行為,在后續(xù)教學活動開展中幫助幼兒理解什么是低、什么是高,從而有利于后續(xù)教學活動的開展。
雖然幼兒不具備較強的思維認知,但他們具有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對神秘事物有較強的興趣。以《月亮與小動物童話》為例,動物與月亮的形狀對幼兒來說是非常有趣的,他們通常能夠辨認較多的圖形。本文以某市幼兒園中班為例,通過觀察該班童話教學活動開展全過程的方式記錄相關數(shù)據(jù)。
該童話教學活動首先需要幼兒了解小動物與月亮之間是怎樣進行互動的。其次,幼兒還應根據(jù)動物的習性以及月亮的特點準確說出二者之間有何異同點。最后,幼兒需要通過仿編的方式豐富童話故事中的內(nèi)容。例如,小動物與月亮玩耍后各自回家睡覺,那么第二天小動物和月亮之間又會發(fā)生哪些有趣的事情呢?幼兒需要利用自身思維認知結合童話情節(jié)展開想象。
首先,教師需要幫助幼兒了解小動物的習性、月亮的特征以及二者之間的異同點。教學活動開始前,幼兒需要通過閱讀的方式了解童話故事的大致含義,隨后教師需要向幼兒提問:“小松鼠和月亮是一對好朋友,在晚上的時候,小松鼠會利用花草為月亮編織一個漂亮的花環(huán),月亮也會利用小星星為松鼠畫出一幅美麗的星星畫。但是,你們知道為什么小松鼠不能和月亮面對面地玩耍呢?大家知道哪些辦法可以讓小松鼠與月亮手拉手地玩耍?為什么小松鼠與月亮只在晚上一起玩耍呢?”
此時,部分幼兒會說“讓小松鼠張開自己的翅膀就能飛到月亮身上”,或“月亮和小松鼠在晚上需要睡覺,不過他們在白天的時候也能一起玩耍”。但部分幼兒對此提出了質(zhì)疑,他認為“小松鼠是沒辦法飛到月亮上的,并且白天的天空上只有太陽,看不到月亮的影子”。
該教學活動中,教師并沒有基于童話故事中重點句式的表現(xiàn)手法以及動物習性與月亮形狀之間的因果關系為幼兒進行講解,導致幼兒無法對動物與月亮之間的異同點進行理解。
教師應將童話故事中的重點句式進行拆分,并通過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讓幼兒對重點句式的結構有更加深刻的認知,以此來形成系統(tǒng)性的語言模型。此外,從幼兒回答問題的表現(xiàn)情況來看,幼兒只是向教師表達了自己天馬行空的想法,并未考慮問題回答時的語言邏輯性,無法提高幼兒理解文章的能力。并且,教師對幼兒提出的問題也過于單一,部分問題超出了幼兒的實際思維認知。這種方式既無法提高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又無法推進仿編教學活動的開展。
教師首先應細致地考量童話故事中每個句式的修辭手法,了解句子前后之間的關系。其次,教師需要將“理解童話故事中的重點句式”的教學目標拆分成兩個部分:一是理解句式,二是運用句式。最后,教師應從多角度向幼兒提出相關問題,引導幼兒利用整體思維理解童話故事。
調(diào)整過教學目標后,教師在教學活動開始的前半段,需要讓幼兒充分了解動物與月亮的特征以及二者之間的異同點。教學活動后半段,幼兒需要通過仿編的方式對童話故事未來發(fā)生情節(jié)進行猜想。
例如,教師首先向幼兒提問:“為什么小松鼠可以利用花花草草做出一個精美的花環(huán)呢?大家覺得做出這種精美的花環(huán)是不是需要一定的技巧呢?所以說,大家能否猜測到松鼠這個小動物的習性特征是什么?”之后教師需要結合童話內(nèi)容引導幼兒利用修辭手法進行仿編。
其次,教師向幼兒提問:“大家知道松鼠這種小動物比較聰明靈巧,那么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小動物也很靈巧呢?”隨后,教師應通過建立學習小組的方式,引導幼兒之間進行討論。
最后,教師應向幼兒提問:“大家對于該篇故事有所了解,雖然最后小松鼠和月亮都去睡覺了,但是大家想不想知道之后會發(fā)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大家可不可以增添一些故事情節(jié)并在故事中使用一些比喻的修辭手法呢?”
首先,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改進后的教學活動注重幼兒對文章局部的理解,并且?guī)椭變焊玫匕l(fā)現(xiàn)小動物的特征。同時,教師將童話故事中某些重點句式的寫作手法以一種輕松、愉快的方式講出來,更有利于幼兒接受并理解。這樣,教師通過層層引導的方式讓幼兒結合自身對童話的理解進行仿編,以此完成整個童話教學活動。
其次,教師需要注重幼兒對童話故事的感知,如小松鼠在編制花環(huán)時能夠結合多種花草,這體現(xiàn)了小松鼠的聰明智慧以及靈活的身軀。教師應將這些思維方式提供給幼兒,使幼兒能夠借助童話故事理解深刻的內(nèi)涵。
最后,教師還需要為幼兒預留出理解教學內(nèi)容的時間。例如,通過開展學習小組的方式引導幼兒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教師也應將重難點問題通過學習小組的方式督促幼兒進行探討,以此促進幼兒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提高。
在童話故事中,作者利用夸張、比喻等修辭手法為幼兒帶來了具有魔幻色彩的故事情節(jié),對幼兒審美能力具有一定的導向作用,極大地提高了幼兒的閱讀興趣。但是,部分幼兒并不能真正理解某些詞匯的內(nèi)涵,因此如何能夠在未來教學過程中基于幼兒文學素養(yǎng)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是教師需要思考的。